每当说起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暴君,我们就会想起朱元璋。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平凉侯费聚是明朝知名的开国名将,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从小就生得魁梧伟岸,精通武艺的他在一次街头卖艺中,迅速地吸引到了朱元璋的注意,两人相见恨晚,遂结拜为兄弟。
当时的朱元璋还没有独立,他为岳父大人郭子兴做事,深得对方的器重。他听说定远处的张家堡里盘踞着大量的民兵,如果能够将他们收编过来,那将会是大功一件。
朱元璋自告奋勇地向郭子兴请示,要去收编张家堡那边的民兵!这些民兵总数约有三千多人,孤立无援又缺少粮食的他们产生了想要投奔郭子兴的想法,但却一直犹豫不决。
所以,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朱元璋只带了费聚和另外九名士卒前往劝说归降!
朱元璋带着这十个人到了张家堡附近以后,见到对方众人列成阵势,十分威风凛凛,除费聚外的九名士卒都产生了想要后撤的想法,但被朱元璋厉声劝阻了。
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诚意,朱元璋带着这几个人下马渡过了河,同其首领进行了一番交谈,结果很顺利,对方同意归降。朱元璋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去做整理,随后便将费聚留了下来,以给他们指路,而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九个人先行离去。
然而,不久后费聚发现对方有意反悔,他迅速将赶到濠州去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当即带着费聚和另外三百士卒,再次前往张家堡,用计抓住了对方的首领,将这三千民兵全部收编成功。
从这一次事件,费聚所立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不久之后,他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替朱元璋收编了盘踞在豁鼻山的八百士卒,可谓足智多谋。
后来,费聚便跟着大部队,接连收复了灵璧、泗州、滁州、和州等地,耿炳文攻克长兴重地后,他以副将的身份,陪同耿炳文驻守在那里,多次击败张士诚的进攻,还用计擒获了其元帅宋兴祖,致使张士诚多年来都不敢再对长兴这块地有所想法。
过后,费聚又率领水军从海陆出发,配合汤和讨伐方国珍,成功平定浙东地区,紧接着乘胜追击,南下讨伐福建军阀陈友定。
也正因为拥有着如此多的战功,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诸侯的时候,费聚得以获得平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在朱元璋自己做的功臣排行表中,获得第十八位,并获得了一张可以世袭的免死铁券!
按照免死铁券的规定,除了谋反这样的大罪之外,其余若犯死罪皆免死,但有次数规定,即自己可以免两次,用时也可以给儿子免一死,超过了就没用了!
然而,对于费聚来说,这张免死铁券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后来朱元璋给他罗织的罪名,就是以胡惟庸朋党的身份意图谋反。任由费聚如此为自己辩驳,都无济于事。连同一起死的,还有陆仲亨、唐胜宗、赵庸等!
蓝玉案,或称蓝党之狱,爆发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国名将遭诛杀。
朱元璋与蓝玉案
蓝玉也是定远人,本是开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当兵,临敌勇敢,所向披靡,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后来,他又先后跟随中山王徐达征讨北元残部,跟随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跟随颖川侯傅友德征云南。由于屡立战功,蓝玉被封为永昌侯,而且其女被册封为蜀王妃。蓝玉最著名的军功,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作为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将纳哈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作为大将军出塞,征讨北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一直打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胜而还,蓝玉因此以军功而晋升为凉国公,他是继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之后的明军重要将领。
但是,蓝玉因立有军功和受朱元璋的宠爱,渐渐骄傲恣肆,曾经纵容家奴侵占民田。御史对其家奴的不法行为进行质问,他就驱逐御史。蓝玉带兵北征回还,夜半来到喜峰关城下,要求开门,关吏限于制度没有及时开门,他就毁关而入。后来,又有人告发他,说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杀。在军中,他为所欲为,擅自升降将校。参加西征后,他被升为太傅,而与他同时出征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却被封为太子太师,他对此大为不满,整日满腹牢骚。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揭发蓝玉谋反。经审讯,说是蓝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划在朱元璋出宫耕种田时起事。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谋反之事,于是,蓝玉被族诛,凡连坐的都称为蓝党,一律处死。朱元璋亲手写诏布告天下,并将蓝玉谋反的事实编为《逆臣录》。朱元璋在诏书中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杀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朱元璋似乎还觉得自己已经很宽容了。然而,仅列入《逆臣录》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经这一次杀戮之后,明初的功勋宿将差不多都被杀完了,各军府卫所被株连诛杀的军官达几万人。这时候,朱元璋还说什么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很明显这完全是一句骗人的话,因为此时已经无人可追问了。
如此众多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为什么会毫无反抗地束手就擒呢?显然,他们没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对的准备,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反谋。与之相反,朱元璋却早为这次杀戮做了精心准备。
虽然朱元璋对权臣的防范由来已久,但蓝玉案爆发还是有一个重要的导火线。蓝玉案爆发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死了。皇位继承人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太大。他在皇宫东角门召见群臣时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这时他已经六十五岁了。
按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长子接任,而朱标的长子早已夭折,这时排行老大的允才十五岁。朱元璋诛杀权臣,本来想要为子孙铲除后患,当年,朱元璋曾对朱标明确表示,铲除权臣如同除掉荆杖上的棘刺,是为了便于掌握,但是他没想到太子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则记载说,当初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一直处于郁郁不乐的状态,戮杀大臣的行为也更加恣意。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太子跪下来给朱元璋磕头,但心里不同意朱元璋的观点,低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他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这是表明,父亲您似乎不是尧舜那样的明君,否则哪来那么多乱臣贼子?你想,朱元璋听了这话能不生气吗,老皇帝气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过去,要砸太子,太子吓得赶忙逃走。
朱元璋把一切都设计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没设计到或者说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标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把荆棘上的刺磨得再干净,一旦后继乏人,操杖之人不在了,那该怎么办?朱标生性敦厚仁柔,他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孙朱允则更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将难于驾驭,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将来怎么能保证坐稳皇位?
虽然老将都已经被杀光了,但新起的蓝玉等人能征善战,强悍桀骜,不能不令人担心。因此,为了孙子朱允,为了防备不测,对蓝玉这样的强臣,反也得杀,不反也得杀。蓝玉等人的引颈就戮,恰恰说明是朱元璋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行动。
朱元璋不仅先发制人,说话还不算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二日,他推翻了不再追究胡党的承诺,再次借胡惟庸案诛杀了靖宁侯叶升。叶升是蓝玉的姻亲,杀叶升就是揭开了蓝玉案的序幕。这时,蓝玉尚远在征讨西番的前线,死心塌地为朱元璋征战的他对即将临头的大祸毫无觉察。如果他稍有异心,在姻亲叶升被杀后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回来。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家谈迁说: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富贵骄溢,动结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他这话的意思是,蓝玉不过是一个脾气粗暴的将领,骄傲跋扈,不善于讨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终于招致杀身之祸。蓝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杀了颖国公傅友德。这样,终洪武一朝,在明初开国功臣中,身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仅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
胡蓝之狱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一个游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宝座,要实现绝对集权,并欲使之传之久远,表现出了怎样的残忍,而他的残忍又让多少人断送性命、付出鲜血!古人评论当年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时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为较汉高祖刘邦实在是远远过之矣。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胡蓝之狱:汉高谋杀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曹、绎、灌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
他又拿历史上的其他例子做了比较——汉光武帝、唐太宗定天下时,他们自己还很年轻,正处壮年,等到他们老的时候,诸功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了。宋太祖做皇帝的时候年纪虽然不小了,但是他有个能干的弟弟,他这个弟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有这个弟弟驾驭诸臣,这些功臣因此都得以保全。至于明太祖,他起事虽早,但是到天下大定时则年已六十有余了。懿文太子朱标仁柔,等他死后,其子朱允就更孱弱,朱元璋于是不得不为身后之事而做准备了。因此,他两兴大狱,将诸功臣一网打尽,由此可推见其心迹。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发之时,同诛者不过陈宁、涂节数人。而到朱元璋兴胡党之狱时,则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时候距惟庸死已十余年。后世史家每每论及此处,就会反讽:岂有首逆已死,同谋之人十余年始败露者?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借题发挥,阴使狱词牵连到所有的人,以实现他的草禽之计,赵翼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强化专制皇权,维持朱家皇朝的长治久安。但在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可以说保证了统一战争的完成,有利于抵御外敌,有利于保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朱元璋的极端专制和野蛮杀戮,将民主精神扼杀净尽,给后世留下了恶劣的先例,导致中国再次陷入长期专制统治的深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朱元璋手下大将
朱元璋手下大将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朱元璋手下34员大将
“朱元璋”何许人也?此乃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是也。朱元璋出身贫农,曾做过乞丐,后来逐步入军发展,最终一朝“黄袍加身”。那些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30人历经了朱元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后剩下的4人,他们是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要知道这34人可都有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可是为什么其他30人被杀了,剩下的这4人有什么能耐,能“躲过一劫”呢?
NO.1汤和——何许人也?乃明朝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身为朱元璋老乡的他,芳年26加入郭子兴起义军,追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军功赫赫,官至统军元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汤和又西征北战,屡建战功。
汤和是个越老越恭敬谨慎的人,还是个读过不少史书的人,在看过太多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刀剑相向的故事后,就找了个机会直接找了朱元璋“告老还乡”,朱高兴极了,立即大肆赏赐。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得以善终。
NO.2沐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也是朱元璋的养子,八岁就被朱元璋收留。他年少从军,开国洪武三年,即被授予“镇国将军”,为了朱爸爸南征北战,最终平定云南并镇守云南,也因战果累累而常受朱元璋赏赐。
不得不说,沐英不辞辛劳、兢兢业业、重情重义,他的一生有两次大悲:一次是因为皇后亦养母马皇后病逝,因过渡悲伤而咯血;一次是因为皇太子朱标去世,悲痛欲绝,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8岁。所以,沐英没被杀一部分是朱元璋养子的关系,另一部分其实就是因为他自己死的早啊,没熬到被杀!
NO.3郭英——人称“郭四”,也是朱元璋老乡,更是明朝功勋将领。郭英一生身经百战,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遍体鳞伤,但却不是因为患病而亡,不得不说也是位“战神”!
郭英为人忠诚朴实,在开国后,更是南征北战。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郭英前往讨伐结果无功而返。在朱棣即位后,随即被罢官还乡。最终,郭英在永乐元年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七岁。
NO.4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早年承袭父职,曾任总兵都元帅,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在朱元璋去世后,耿炳文率兵讨伐起兵叛乱的燕王,最终兵败真定。有一说耿炳文当下就殉国了,又有一说是在朱棣即位后畏罪自杀了。
但为什么耿炳文躲过一劫呢?他其实仅仅是个将才,而非大帅之才,换言之,他并不会对皇位有什么威胁,所以没有被杀。但不管怎么说,耿炳文总算是熬死了朱元璋,但最终也未能善终,略为可惜。
所以,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将,被他杀了30人,最终还剩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4人。
不得不说,建国后的朱元璋就变了,变得和历史上的多数开国皇帝一样了,不仅不念兄弟们打江山时的抛头颅洒热血,还大肆杀戮功臣,将不少功臣满门抄斩,真是又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了一回!不得不说朱元璋就是现代版“渣男”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如此残忍、冷血无情,无怪乎后世对他有着极大的负面评价,纵然他也有无数的丰功伟绩,但这就让他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巨大的污点。他本可名垂青史,但却成为具有极大争议的人物,实在是可惜!
所以,做人,还是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不然不仅会断了自己未来的路,甚至会给自己、给自己的后代带来很负面的评价!做人嘛,知恩图报、知足常乐就好,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朱元璋手下哪五位大将
朱元璋的五虎将介绍五虎将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五虎将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混乱的局势中顺利突围,除了朱元璋自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人物之外,首先还有很多人才的辅佐,在战争年代自然少不了战将,而朱元璋首先的战将不但多,而且非常了不得。
朱元璋五虎将画像
朱元璋有五虎将,这五个人是朱元璋帐下最能打仗的将军,他们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由于朱元璋手下的战将太多,说以能够跻身前五绝对是优秀中的优秀。
朱元璋五虎将中徐达排名第一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徐达是朱元璋手下公认的名将第一,他的战功卓著,一生没有打过败仗。排在五虎将第二位的就是常遇春,这个人也是非常厉害的,自从投奔朱元璋以后就做了先锋官,也是没有打过败仗,但是由于去世时间过早,他没有等到朱元璋开国,但是他的功绩无可比拟。
第三位之所以是李文忠,是因为李文忠确实是朱元璋五虎将中仅次于徐、常的优秀将领,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擅长长途奔袭,尤其是在对北元的战争中表现的极为出色,一生之中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四位是邓愈,他不但在前期的农民战争中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来的北上整套蒙古中也有很大功劳。最后一位是冯胜,这个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很早就跟随朱元璋,为他立下了许多大功劳。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将星闪耀,朱元璋五虎将绝对是其中最为明亮的五颗。
朱元璋为什么杀徐达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对于徐达朱元璋也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徐达居功至伟。而这样一位名将,传说是被朱元璋赐死的,为什么朱元璋要杀徐达呢?
徐达画像
现在比较流行的证据有这几点:首先是徐达立的功劳实在太大,所谓功高震主,朱元璋怕自己的儿子掌控不了他所以要杀他;其次是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后已经用不到徐达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心理是很重的,所以要杀徐达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野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徐达病了,大夫为徐达看病之后回报朱元璋说病的比较严重,是背部长疮,尤其不能吃鹅肉。于是朱元璋派人为徐达送去了一只烧鹅,徐达看见以后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就将这一只烧鹅吃光了,不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知道,实际上史书中没有记载朱元璋杀徐达,因为徐达为人正直忠勇,他对朱元璋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同时他为人十分低调,在明朝建国以后虽然他功劳最大,但是从来不张扬,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徐达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两家联姻在一起。
所有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来看,朱元璋是没有杀死徐达的,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就是因为徐达的功劳太大,再加上他英年早逝,很多人不相信是病死的,但是在实际的史书中记载,由于常年征战,徐达身体在建国以后一直不好,最终病死。
徐达常遇春徐达、常遇春二人跟随朱元璋数十载,分别列于明朝开国功臣的一、二名。历史上对于这二人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多,据了解,徐达用兵如神,多有谋略,常遇春骁勇善战,仿佛生于沙场。两人都被封王,但结局却大有不同。
徐达画像
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后世对他的这一行为颇有微辞,古有云“杀降不详”。继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儿子常茂死于龙州,二儿子常升在朱棣靖难之时战死沙场,三儿子常森也不知所踪,常遇春戎马一生,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死于归途,其子孙也未能享受到开国功臣该享受的荣誉。与常遇春恰恰相反,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严明,还足智多谋,善于学习,懂得采纳不同意见,拥有大局观。徐达不仅得到朱元璋的重赏,富贵一生,其子孙后代也在徐达的庇荫下,享受了无上的荣耀。史载,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并世代沿袭;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长女后来也成了明成祖皇后。
常遇春为何英年早逝常遇春生于安徽农村,自幼习武,体貌魁梧,二十五岁参加朱元璋的义军队伍,随朱元璋东征北伐。四十岁时,在北征途中逝世,享年也才四十岁。为什么常遇春会英年早逝?一种说法是被朱元璋谋杀,另一种说法是被累死的。
常遇春画像
回顾常遇春的一生,第二种可信度更高。众所周知,常遇春嗜好出征,在战场上更是带头冲锋陷阵,以大将的身份与敌军的小兵厮杀,给手下的士兵极大的鼓舞,这也是为什么常遇春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洪武二年五月,元军将也率兵侵扰通州,常遇春与另外几名大将北上讨伐,在近两月的对战中,明军不断传出捷报。洪武二年七月,元军退至开元,明军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讨伐胜利了,但对于常遇春来说,他的精力也被消耗待尽。常遇春自开平启程搬师回京,大军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发病,召唤郎中过来看后,便说是得了“卸甲风”。不久后,就暴病身亡。其实,从常遇春的生活轨迹来说,得“卸甲风”是可想而知的事。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战,中原人去北元那样的地方征战,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艳阳高照,厮杀在战场的战士又要身穿盔甲,奋力迎敌,免不了一身的热汗。到了晚上,北风凄凄,军队随处安营扎寨,卸下盔甲,免不了贪享那一抹凉风,这样一热一冷,加之战后的疲惫,再强壮的身体,哪经受得住这样长年累月的摧残,出问题是很自然了。
李文忠怎么死的一代开国将领李文忠,因病离世,逝后朱元璋亲自提笔撰文写悼语,将其追封为岐阳王,以武靖相称,给他赐配太庙,使他名列功臣庙的第三位。
李文忠画像
1380年明朝丞相因擅权、谋逆、不尊王法等罪名被明太祖处死,牵连众臣,朝中人心惶惶。李文忠为此极其忧虑,屡屡进谏均被搁置,李文忠唯恐残杀功臣的举动会造成民心尽失带来政权不稳,于是再三考虑之下决定再次进言。
他彻夜未眠写奏章,待天亮出门前,叮嘱妻子要将孩子好好培育成人,长大后为国效力,做好了此去赴死的准备。在朝中,朱元璋一见到奏折,尚未读完面已色变,读到气愤处,便起身离坐,一面手指李文忠怒斥其胆大包天,但文忠毫不畏惧,反问皇上如果杀尽群臣,以后遇敌还有谁可上战场?朱元璋火冒三丈,命人将其拉下称要将其斩首,最后在皇后的说情下将其罢官留家。
李文忠革职在家后,1383年冬季患病,朱元璋亲自前来探病,并下旨命令华云龙为其负责看病治疗。次年,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朱元璋怀疑文忠是被华云龙下毒致死,遂将其降职,流放家属,妻儿处死。
李文忠与明太祖之间,不仅是血缘上的舅甥关系,还是历经沙场的君臣之联。李文忠十分受到器重,且沉稳有学识,遇到大敌临危不乱,是朱元璋亲信中唯一有学识有谋略的人,也是朱元璋家族中最后一位亲人,在朱元璋开国以及建国,都起到了不可取替的非凡大功。
李文忠征北李文忠19便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李文忠首战便获得军功,援助池州击败敌军,且攻下四个县,夺占建德、诸暨,招降王溥。
李文忠画像
1362年,苗兵叛乱,李文忠击退敌兵,稳定金华,夺取处州,守住诸全、义乌、诸暨,将张士诚打击得全军溃覆,占其粮草、将士。1366年,李文忠赴杭牵制敌军,招降余杭守将并礼待,将城内治理得井井有条。次年,李文忠进驻福建,讨伐劫匪,平定了江南一带。
1369年,李文忠开始讨伐北元之路,随常遇春逼元帝退位,常遇春逝后由其接管该部队,太原告急前去救援击退元兵。李文忠令军队靠河扎营自固,大退夜间前来劫营的敌军,大获而归。
次年李文忠带军降服兴和将领,元帝死后其子上位后潜逃,李文忠带兵虏获元昭宗的后宫、将臣、珍宝等,派兵在其后穷追不舍,降服五万余人。此捷一出,李文忠获大封,回京时,得朱元璋亲至城门迎接,升为曹国公享有世袭权。
1371年,李文忠奉命前去协助傅友德安定四川,派兵建了新城驻守要塞后得以返回。次年,李文忠作为副将带兵至蒙古地区,此战艰难且行途不易,双方持平,且失了几员大将遂未能封赏。
1373年,李文忠带兵北攻,多方击退敌军,斩敌方将领,擒元旧臣,守护边防。
1379年,李文忠建洮州卫,并上书求建龙首渠,为历史上首条地下水渠。
朱元璋手下几员大将
武将:
1、徐达
徐达,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人,农家出身。
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1368年攻入大都,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2、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3、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谋,很得老舅的真传。他的的确确是有几次还算得意之笔的,比如1365年诸全新城之战以少胜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将脱列伯,以及1370年袭破应昌。这几战不光是赢得漂亮,关键是都有李文忠的“谋战”在其中。
4、傅友德
勇猛、智略与常遇春差不多,就是活得长,平四川时立下头功。在洪武十四年率兵30万众扫定云南时,可谓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
在时人的眼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傅友德之骁勇仅在常十万之下,其“喑哑跳荡每战必先士卒”,而“多谋恤众”又过之,可谓兼有徐、常二人之优长;更幸运的是,傅友德虽身被百创、九死一生,然终能苟全性命,其“英风壮采,猛夺雄貔,出奇制胜,料敌如神,铁骑长驱,横金千里”,终于成长为一代战功赫赫的名将。
文将:
1、李善长
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三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后追谥襄愍。
2、刘基
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其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杀功臣顺序一览表
顺序如下:
1、朱元璋诛杀廖永忠。
简单来说,就是投靠自己时间越短的,就会越早被杀。朱元璋第一个杀掉的是廖永忠,理由是“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
不过,这或许只是其中一部分,廖永忠曾经“窥探朕意”,在小明王韩林儿的事情上,廖永忠让朱元璋背了黑锅,所有人都以为是朱元璋指示廖永忠干掉小明王的,因此,这应该也是朱元璋处死廖永忠的一个原因。
2、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之后就比较有名了,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胡惟庸案中,宰相胡惟庸专政擅权,很多事情没有请示朱元璋,直接就办了,在朱元璋得知胡惟庸隐瞒不报占城来贡之后,勃然大怒,涉事官员相互推诿,更是让朱元璋恼火,下令彻查胡惟庸等人的罪行。
这件事情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而结束,前后延续数年,涉案被杀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否与胡惟庸有勾结的李善长。
蓝玉案。蓝玉军功赫赫,风头强劲,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而蓝玉也的确仗着自己的威望做了一些事情,朱元璋终于动了杀心,诛杀蓝玉,族诛三族,平时与蓝玉有些来往的人也都遭遇抄家的下场,前后因此而死的人竟有一万五千人之多。朱元璋借着这件事,将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3、韩国公李善长。
定远人,早年间加入朱元璋义军,“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在制词将他比作萧何。之后李善长一度与刘伯温在朝中博弈,后推举胡惟庸任丞相。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将77岁的李善长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4、吉安侯陆仲亨
濠州人,17岁就加入了朱元璋义军。1370年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为指挥使,负责抓捕盗贼,但不久恢复爵位。朱元璋经常对人说“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但1390年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陆仲亨的家奴举报他与唐胜宗、费聚、赵庸同谋,因而被处死。
5、延安侯唐胜宗
濠州人,18岁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义军。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曾因“擅驰驿骑”,被夺爵,但不久又恢复。此后他又镇守辽东、巡视陕西,1390年坐胡惟庸党被处死。
6、宋国公冯胜。
定远人,初名国胜。早年间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顺朱元璋。1370年冯胜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在诰词中称冯“胜兄弟亲同骨肉”。1393年蓝玉被杀当月,冯胜被召回京。两年之后,冯胜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
7、颖国公傅友德。
砀山人,元未加入红巾军。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陈友谅麾下,但无所知名,后归顺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此后他大放异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勋第一。1384年晋封为颍国公。1394年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之后有很多记载甚少的不做列举。
朱元璋是怎样的人:
看了上面这些,你是否认为,朱元璋实在是心狠手辣?震惊历史的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与蓝玉案件是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空印案”应是整顿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则偏向于经济案件,而当时因这些案件而死的人,不下十五万。如果单看这些数据,似乎朱元璋实在是一个恶魔似的皇帝。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秦始皇,他在历史上的“罪名”,很多都是后世添油加醋上去的,就比如“焚书坑儒”,焚书是有,但是先秦时期还不是有很多古籍保留了下来?至于坑儒更是太过夸张,只是杀了一些嚼舌根的方士,却被说成了坑儒。
朱元璋也大抵是这种情况,看清人给他的画像就知道了,能怎么丑化就怎么丑化,以至于后人真的以为他长了一张鞋拔子脸。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