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孟宗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孟宗政(1164—1220年),字德夫。绛州(山西新绛县)人。南宋名将。岳飞部将孟林之子,少从父抗金,随军徙居随州枣阳(属湖北),自幼豪伟,有胆略。
开禧北伐时,孟宗政被任命为枣阳县令,后任京西路钤辖驻守襄阳。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众据险游击,夺其辎重。
1217年(嘉定十年)四月,金军攻襄阳,围枣阳。孟宗政和扈再兴、陈祥等率军连败金军,又援枣阳解围,以功兼权枣阳军节度使。
1218年(嘉定十一年)二月,金国完颜赛不率数万人攻枣阳,孟宗政又在援军扈再兴、刘世兴的帮助下坚守三个月,金军退兵。
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1223年(嘉定十六年)卒,后累赠至太师、永国公,谥号“忠毅” 。
人物简介
孟宗政少从父抗金,随军徙居随州枣阳(属湖北),自幼豪伟,有胆略。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孟宗政被任命为枣阳县令,后任京西路钤辖驻守襄阳。金将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众据险游击,夺其辎重。
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军攻襄阳,围枣阳。孟宗政和扈再兴、陈祥等率军连败金军,又援枣阳解围,以功兼权枣阳军节度使。
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金国完颜赛不率数万人攻枣阳,孟宗政又在援军扈再兴、刘世兴的帮助下坚守三个月,金军退兵。
嘉定十二年(1219年)二月,金再攻枣阳,被孟宗政击溃。孟宗政追击到当时金国境内的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南湖阳镇),“一鼓而拔,燔烧积聚,夷荡营寨,俘掠以归,金人呼为孟爷爷,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后升荆鄂都统制兼知枣阳军,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为官赏罚分明,好贤乐善。
嘉定十六年(1223年),孟宗政去世。他病卒之日,边城为之罢市恸哭。
子十:孟玺、孟琛、孟璟、孟珙、孟珷、孟玘、孟璋、孟珠、孟璇、孟瑛。
在明代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孟宗政位列其中。
人物评价
脱脱:其部曲如扈再兴、孟宗政后皆为名将,亦方之能奖率也。方之子范、葵,宗政子珙,后皆以功名自见,不愧其父,有足称者。
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潘美是一个奸臣,这都是小说、戏剧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潘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去研究历史事实,而不应该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人物。不能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真实的人物。《邯郸晚报》记者赵明信的文章《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就是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写成的。请各位网友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以正视听。 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 赵明信 邯郸一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涌现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对不少的历史人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和褒扬。而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则长期被混同于文学艺术塑造的反面人物潘仁美,家喻户晓,千夫所指,似乎他真是作奸弄权、陷害忠良的大奸臣。这就需要翻历史,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介了。 据《宋史》记载,潘美在晚年确实有一严重错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要夺取幽燕、征服辽国。这次北伐,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首,取道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北),意在功占山后诸地(军都山以西广大地区,军都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一开始,潘美的西路国军进展顺利,很快拿下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朔(今朔县)、云(今大同市)、应(今应县)四州。不料,以曹彬(今灵寿县人)为首的东路军失利,潘美军回到代州(今山西代县)。朝廷下诏,令西路军护送四州之民迁居内地。这时,“明达治道”、能“驾驭臣工”的萧太后率兵十余万突然杀来,迅速夺回寰州。杨业提议,避开辽兵锋芒,设计接应朔、云、应三州之民。但监军王侁、刘文裕极力反对,诬篾杨业胆小畏懦、对朝廷有异心。潘美没有采纳杨业的建议,令杨业正面迎敌。杨业不敢违抗命令,要求潘美伏兵陈家谷口予以接应。杨业与强敌交锋,虽寡不敌众,仍拼命力战,一直打了一个下午。退到陈家谷口,潘美的伏兵则早已撤出。杨业受十处重伤,仍砍杀几十名敌人。儿子杨延玉战死,坐骑受了重伤,杨业被擒,绝食三日而死。为此,潘美被贬官三级,由最高级别的检校太师降为四级官检校太保,王侁、刘文裕被除名。第二年,潘美又官复原职。后来,当过真定(今正定)知府,并州(今太原)知州。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数月之后病死,时年六十七岁。 北宋朝廷这样处分潘美,未能平息民怨。小说家、剧作家们加以演义,塑造了一个潘仁美的反面形象和潘仁美的一个反面家庭。“杨七郎打擂”、“潘杨讼”等故事妇孺皆知,世代流传,以至于杨姓和潘姓世代不能结亲。这充分说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作用可以征服人心,但潘美决不等于潘仁美。把历史人物等同于艺术形象潘美冤枉矣!实际上,历史上的潘美应是一个正面人物。潘美,字仲询,生于五代时期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其父潘瞒在常山(今正定县)当过军校。潘美青年时期有大志向,并有政治眼光。他看到后汉王朝政治腐败,断定很快就要改朝换代。曾对家乡人说,此时不应平庸无为,而要立志建立大的功业。果然,后汉只坚持了四年。公元951年邺都(大名县)留守郭威起兵夺取汴京,建立后周。954年郭威养子柴荣继位,即柴世宗。一开始,潘美尽心为柴世宗服务。柴世宗即位之初,北汉企图趁郭威新丧之机灭掉后周。柴荣以很高的胆略对抗北汉,果断勇敢地指挥了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之战,并取得了胜利。潘美在高平之战中初露头角,并与赵匡胤建立了密切关系。 潘美对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帮助宋太祖夺取王权,建立北宋。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恭帝没有能力领导后周旧臣。潘美参与政变,使赵匡胤皇袍加身,北宋得以开国。 第二大功是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统。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柴世宗的将领文臣都能拥护他南面称尊,对此潘美作出了重大贡献。潘美宣旨游说,一一成功。陕帅袁彦,重兵在握,十分凶悍,又宠幸小人,要与北宋分庭抗礼。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去见袁彦,说服他入朝归顺,清除了宋太祖心头之患。 继而在削平群雄割据之中,潘美英勇善战,多次建功。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当时南汉王刘鋹占据岭南,并不断出兵北犯。潘美迎头痛击,接连获胜,一直攻克广州的北门韶州。刘鋹在距离广州一百二十里处屯兵十五万,借山谷之险,编竹木为栅栏,森严壁垒,阻挡宋军。潘美派出数千兵丁带火炬抄小道秘密埋伏在栅栏附近。夜间,万炬俱发,大风刮起,栅栏起火,潘美率兵急袭,一举占领广州。开宝八年(974年)征伐南唐李煜,潘美与曹彬分别带兵到达秦淮河。当时,渡河的战船没有备好,潘美说:“岂能因为这一衣带水而不赶快进攻?”身先士卒,带领大军涉水而过。接着,夺敌战船,破敌水砦。潘美与曹彬(今灵寿人)指挥将士猛烈攻城,夺下金陵,平定江南。 北汉依据太原顽强对抗北宋,宋太祖赵匡胤未能平定就驾崩。在宋太宗赵光义下了大决心之后,又是曹彬和潘美率军攻坚。北汉号为无敌的骁将杨业归降,大原得以平定。接着,潘美率军平定山西北部,巡抚代地(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抗拒辽兵。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后又改忠武节度使并封韩国公。 《宋史潘美列传》字数不算太多,综观全篇,在北宋建国、统一的各个关键环节,潘美无不功勋卓著。明朝著名学者贯道周编著《广名将传》,从姜子牙到戚继光,共选170位名将,潘美位列其中。北宋被选名将12位,潘美位居第四,杨业未被选进。潘美不愧为北宋重要的开国功臣,其功是大于过的。用唯物史观分析当时的历史,经过五代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向的。潘美是为结束长期战乱、实现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而且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之两个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潘美刚烈质直,从不迎奉,但领兵打仗时发起怒来,动辄下令杀人。主刑的是信都(今冀州市)人李超,遇到不该杀的,李超便暗中拒不行刑,等到潘美心平气和了再去解释。潘美对李超言听计从,使很多人幸免于难。 不但潘美,他的儿子们更不象戏剧中潘龙、潘虎、潘豹那样坏。儿子惟德、惟固、惟清、惟熙都在朝廷为官。从子惟吉在大名府管理天雄军,对待亲属亲戚不讲私情,治军兢兢业业,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是勤敏之官。潘美和秦王赵德芳(也大不同于戏剧小说中的八贤王)是儿女亲家,儿子惟熙娶赵德芳的女儿为妻,后来官至平州剌使。和宋太宗也是儿女亲家。宋真宗赵恒为太子作韩王时,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但她二十二岁死去,赵恒即位真宗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潘美的子女和他本人一样,都没有为非作歹、为家乡抹黑。 关于潘美的故里,魏县政协的同志们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经过专家学者的缜密考证,结论地魏县边马乡李庄,历史上称为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边马是集镇,历史上曾作过繁水县城,过去有一石桥。明朝《石桥碑记》说,此桥“东至仓颉冢,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瑾墓”。这座石桥的位置,有人还能指认。由此向北有张公瑾墓遗址,向南有葛娘娘坟,向东三里即仓颉陵,向西一里就是李庄。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因为是国丈而被称为太师,但他的官级是检校太师,所以他的故里被称为潘太师墟。 但是,《宋史》上明确记载潘美是大名人。而且从《大名府志》、《大名县志》看,这里指的是大名县并不是大名府。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的辖区之内有元城县、大名县、和魏县。现在的大名县主要是宋代元城县的范围,西部一小部分当时属魏县,西南部一小部分当时属大名县。当时大名府大名县的范围,含今大名县的一小部分、今魏县南部和今临漳县东南部一部分。县治有时在今大名县城之南的旧治,有时就在府城之内。北宋时期,边马乡一直在大名县之内,《宋史》记载无误。这也正好印证,现在的边马乡李庄就是潘美的故里。不只是潘美,还有太平兴国初年被封为梁国公的冯继业、被封为太子太保的李继勋、雍熙三年同曹彬东路北伐的幽州道行营马步军水陆副都部署崔彦进,雍熙四年的左千牛卫上将军、死后谥为太尉的曹翰等北宋开国功臣,其故里都是当时的大名县,而不一定是现在的大名县。当然,宋太祖为太子时太子太傅的范质,《宋史》载为元城人其故里则在今大名县内。最近,福建省和海外的潘氏后裔要到大名寻根,我们可以有把握地介绍至魏县边马乡李庄。
君王不选,非正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将领不选。明万历之后的将领不选(黄道周自己是明末人)。
周代到秦代
吕尚、孙武、范蠡、吴起、田穰苴、孙膑、白起、王翦、乐毅、李牧、赵奢、廉颇、田单
汉代到三国
张良、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程不识、霍去病、赵充国、陈汤、冯奉世、邓禹、寇恂、冯异、岑彭、贾复、吴汉、耿弇、王霸、臧宫、祭遵、马援、班超、虞诩、皇甫规、张奂、段颎、皇甫嵩、朱隽、诸葛亮、关羽、张飞、张辽、张郃、徐晃、李典、邓艾、司马懿、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晋代到南北朝
羊祜、杜预、王濬、马隆、周访、陶侃、谢玄、慕容恪、王猛、檀道济、王镇恶、韦睿、王僧辩、吴明彻、崔浩、于谨、斛律光、宇文宪、韦孝宽、程灵洗
隋代和唐代
杨素、长孙晟、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李孝恭、尉迟恭、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唐休璟、张仁愿、王晙、郭元振、李嗣业、李光弼、郭子仪、李抱真、李晟、李愬、马燧、浑瑊、王忠嗣
五代和宋代
王彦章、周德威、郭崇韬、曹彬、曹翰、王全斌、潘美、曹玮、李继隆、尹继伦、狄青、种世衡、郭逵、王韶、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王德、王彦、刘子羽、魏胜、李宝、赵方、孟宗政、孟珙、杜杲、余玠、赵范、赵葵、曹友闻
元代和明代
史天泽、伯颜、张弘范、刘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邓愈、俞通海、傅友德、姚广孝、刘江、王骥、于谦、郭登、韩雍、马文升、王信、张辅、罗通、项忠、陶鲁、王越、王琼、马昊、王守仁、杨锐、仇钺、戚继光、沈希仪、李善长、铁铉、程济、朱能、张玉、杨一清、俞大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