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乾隆举办“千叟宴”,过后出现了什么情况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07:27:59

乾隆举办“千叟宴”,过后出现了什么情况

乾隆举办“千叟宴”,过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中国古代,由于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发达,要是有人能活到七十岁,那已经是不得了的成就。

在清朝年间,康熙皇帝专门宴请全国老人,让年过65岁的老人到京城参加“千叟宴”。原本好好的宴席,结果老寿星们用膳过后,回到家接连生病去世。

那么,他们是吃了什么而得病?为什么用膳后康熙没事,而老寿星却有事呢?

康熙生日,千叟贺岁

中国历来有尊老的传统,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是什么地位,都会尊敬有加。清兵入关以来,满人便努力学习汉人的习俗、制度和传统,自然而然他们也学会尊敬老人。

康熙是中国历史有名的长寿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足足有61年。在康熙52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60大寿。他有感从古至今,193位称帝的人,论执政时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自己。

作为天下之主,他打算想个好方法庆祝自己生日。他突发奇想要让全天下的老人都享受恩泽,为他贺岁。于是他决定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天下年纪过65岁的老人到京师为他贺岁。

上行下效,底下很多军民纷纷响应。无论官员,还是平民,只要家中有老人,他们便积极报名。京师外浩浩荡荡一帮老人前来赴宴。根据清代昭梿的《啸亭续录·千叟宴》记载: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换句话说,参加宴会的保守估计都有1900位老人。

这一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兴致很高,赋诗一首,由此得名“千叟宴”。这帮老人不仅有机会面见当朝天子,还可以免费享受山珍海味,得到金银珠宝。

从此以后,社会上掀起尊老之风,不少人对待老人的态度有所改变,尊敬有加。康熙觉得这是千叟宴的功劳。

在他69岁时,康熙皇帝找到下人。为了预祝70岁,他打算在乾清宫举办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重视程度更高,举办地点设置在乾清宫,要知道乾清宫可是皇帝面见朝廷大臣、处理国家大事和举办国家大事的地点。

这一场千叟宴由于充足的准备,规模达到历来之最,是清朝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场面最宏大的宴会。在康熙61年(1722年),全国各地都有老人奔赴京师为康熙贺岁。康熙皇帝很高兴,重赏老人。

这两场千叟宴,给康熙的儿孙留下深刻影响。尤其是弘历,作为皇孙他也参加千叟宴,在宴席上他看到自己的爷爷是多么威风,戎马一生,开疆拓土,即便年岁已大,也难掩豪迈气势。

后来,乾隆也仿效康熙,在乾隆年间也举办千叟宴。不同于康熙的千叟宴,乾隆的千叟宴却有些奇怪。

乾隆效仿,老人离奇去世

乾隆一共举办两次千叟宴,每次举办千叟宴,全国各地的老人都前来贺寿。

乾隆50年(1785年),乾隆有感国家殷实富裕,四海承平,他决定在乾清宫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这次千叟宴他有意超过康熙,决定宴请3000老人,每个老人都可以得到如意、寿杖、朝珠等宝物。

宴会空前盛大,整个乾清宫密密麻麻都是人,人们在各种宴席中流连,举杯庆贺。在宴会上最高寿的老人是来自温州的郭钟岳,年纪不知,但是根据家人计算大约在141岁左右。乾隆皇帝看到这位人瑞非常高兴,不仅赏赐许多财宝,还特意赠诗一首。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乾隆得知纪晓岚才华出众,决定要考考他。乾隆让纪晓岚为这位老人出一道对子。仔细思索过后,纪晓岚便有灵感,提笔写下: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皇帝看了后拍手叫绝,更加高兴。这场千叟宴被当时文人称为“万古未有之举。”由此可见,这场宴席之盛大。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已经85岁。他主动让位给儿子嘉庆。在嘉庆元年(1796年),他举办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标准提高,参宴老人必须是70岁以上。

第二次千叟宴丝毫不比第一次差。在宴会上,一共有3056位老人前来赴宴。除了老人和文武百官,这一回多了使者,有来自朝鲜、安南、西藏、蒙古等使者前来贺岁。

尽管乾隆已经86岁,但是他老当益壮,气魄不减当年,在酒宴上大放异彩。他一高兴,让90岁的老人直接受七品顶戴,百岁老人则六品,享受官员待遇。

得到赏赐的老人十分高兴,在嘉庆皇帝带领下,齐呼万岁,让乾隆心满意足。一高兴,他在千叟宴上留下了上千首诗歌。

可是,这一次宴会后却出现前所未有的情况,一些老寿星回到家后就生病去世。那么这是为什么?背后有着什么秘密呢?

真相揭开,好心办坏事

老人吃完饭后便回到下榻的酒家休息,结果有些老人生病了,不久后便去世。其余的老人回到家中也一病不起。

乾隆得知坏消息后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派人去调查此事。结果,官员们发现原来是乾隆的好心办了坏事!

首先,老人标准提高了。过去的老人都是60、65岁以上,这一次直接提升到70岁以上。要知道人活七十古来稀,70岁的老人身体抵抗力比60多岁的老人要低不少,自然容易生病感冒。

接着,举办的时间不对。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此时的北京城寒风料峭。试着想一想,乾清宫那么点地方,容纳了皇帝、百官和贵族,哪有多少位置给上千个老人坐呢?没位置的老人只好在宫外用餐。

大冬天在北京露天用餐,而且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你穿多厚,还是抵挡不了刀割般寒风。因此,不少老人受到风寒而生病。

还有,千叟宴上的菜不对。前面说到由于不少老人坐在露天外用餐,热菜一上来,很快就凉了,而如此盛大的宴会,人手忙不过来,老人们只好吃凉菜。而且,千叟宴上主要是满族菜肴,而满族作为游牧民族,特别爱吃重油重盐的菜。

又冷又腻的菜肴,吃坏了老人的肠胃。很多老人来自五湖四海,异地的胃不适合北京的菜,出现水土不服。因此,不少老人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最后,这一回的千叟宴的老人来自五湖四海,来时舟车劳顿,回时也是如此。一来一去,他们原本虚弱的身体,很快承受不住。而且坐的车还是马车,非常颠簸,让老人十分辛苦。

大臣得知实情后,不敢直接跟皇帝讲,怕扫了乾隆的兴致,触怒龙颜。于是,他们只好找借口搪塞过去。直到乾隆去世,他始终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善事。

结语

乾隆第二次千叟宴结束后,至此清朝再也没有举办千叟宴。原因很简单,举办一次千叟宴耗费实在巨大,若不是康熙、乾隆年间物产丰富、国库充盈,才没有机会举办千叟宴。

“千叟宴”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醉心于所谓的盛世之中,不顾及百姓,更让许多无辜老人去世。可以说,千叟宴本质上就是自私的产物,是用来让自己陶醉的礼物罢了。

清朝的国运随着千叟宴的落幕,也逐渐画上句号。此后的清朝结束盛世,走向至暗时刻,从富庶之国沦为列强欺负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讲,清朝可能在千叟宴后就已经注定衰微。

乾隆办的千叟宴,为何后来成了“夺命宴”,老人:看看我们吃的啥

千叟宴,是清朝皇帝为了在天下臣民面前显示自己与民同乐,同时也是向天下臣民宣示王朝的强盛。

古代封建王朝有记载的大规模,也就办了四次千叟宴,还都赶上了清代,还是祖孙两人,即康熙和乾隆,每人各两个,还真是公平 。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认为 : 自秦汉以来,皇帝在位的时间,没有比自己长久者 。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为庆祝活动康熙60岁的生日,有用丝绸搭建的棚子,从西直门外一直到畅春园,长达20里。礼部特别作出规定,从三月初一至月终,京官都要穿蟒袍、补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69岁,为了预庆自己明年70岁寿辰,他又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小乾隆作为参加了这次千叟宴(以后也学爷爷办千叟宴)。而这年是康熙皇帝在世的最后一年了。

正月初一日,宫中举行新年朝贺礼,饱经风雨而又对自己六十年帝业颇感满意的康熙皇帝,作了《六十一春斋戒书》诗 ,来抒怀自己登基61以来的文治武功。

咱们重点说说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千叟宴,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禅让皇位后的第三天(正月初三)。

乾隆是中国史上最长寿,且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711年出生,活了88岁,1736年即位,实际在位时间是63年,1799年去世。乾隆60年,也就是他禅位的那一年,又做了一件大事,此时的乾隆已经86岁,他邀请全国各地老人来紫禁城吃饭。

那时的大清朝虽然国内百姓饥寒交迫,土地兼并严重,官员贪污成风,但 社会 处于盛世的末期,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大规模的动乱(千叟宴办完后西南随即就爆发了白莲教的大规模起义)。而国际环境,清朝廷自我陶醉于已经天下无敌,四方来朝的景象,说到这里在多说一点,需要史书上说:乾隆在1793年接见英国特使马戈尔尼时表现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不起外来之物。实则不尽然,那时大清与法国已经互派遣大使,乾隆知道法国的大革命,也知道英国占领了印度和许多其他的殖民地,其实法国是想和大清缔结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英国,乾隆没有同意。法国大革命一爆发,真把乾隆给吓着了,立马召回了驻法国的大使,然后封锁国门,禁止洋人与百姓的接触,怕大清的子民与洋人接触后之后外面的革命,后悔有所不稳定。英国要来华,乾隆是不敢拒绝的,他也怕和英国开战,英国的强大他是知道的。后来英国特使从广东进京路途中,乾隆下令特使一行人每天的接待费是5000两银子,还赏赐了所有的随性人员,据说连英国当时底层的水手都发了笔不小的财,可因为送的东西太多,英国特使根本就吃不完,许多的猪羊鸡类的货物送到船上时已经死了,而且还发臭了,只能扔到河里,而岸上的清朝百姓看到后争相跳河去争抢,真让英国特使一行大开眼界。

自己本国百姓吃不饱的情况下,对别国人员这么大肆挥霍。这正是大清自以为的强大来掩饰实际的虚弱,而乾隆还两次偷偷去圆明园观看英国特使带来的“ 奇淫巧技 ” ,这也给了乾隆极大的震惊。更加坚定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一切外国之物进入大清。

乾隆60年(1795年)10月天降大雪,认为是一个好兆头,乾隆帝发出谕旨,决定明年春在皇极殿举行千叟宴盛典。 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可是,各省报到礼部的,符合条件的老人达到2000人之多。乾隆一看,参宴的老人都是退养的官员,觉得这不能 “ 与民同乐 ”,又发布谕令,将参宴者的身份放宽,增加下层普通民众的入宴比例,商人、生监、马甲、普通百姓等各阶层老人共1031人,总共3000多人。

宴会开始,宫中乐师吹奏着欢快的音乐,太上皇乾隆坐在皇极殿的宝座。嘉庆帝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山呼万岁,祝太上皇万寿无疆,万岁万岁万万岁。面对着天下古稀之年的老者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他从小不得雍正待见,直到一次狩猎时祖父发现了他,把他带进宫里 亲自教导,康熙的丰功伟绩是乾隆的榜样。他继位后,推行祖父的治国方略,却否定了一些雍正皇帝的政策。

在宴会的过程中,乾隆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喜悦,脸上充满了温情,没有了打断天下文人脊梁发起文字狱时的狠辣,他请王公大臣与宴会中年纪较大的老者,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以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

参加千叟宴的一位百岁老人挺有意思,就是福建的老寿星郭钟岳,当时他已经104岁了。这个郭钟岳的事迹相当励志,真正的 “ 大器晚成 ”,九十岁还是个老秀才,还在坚持参加 省府的乡试,乾隆听说后,御赐他为举人,在第一次乾隆办千叟宴的时候他也来过。

第二次公元1795年,当时郭钟岳104岁,乾隆皇帝都要向他取长寿经,郭钟岳九十岁时,他福建参加会试,惊动圣听,乾隆帝大为感动,破例赐他举人吗,94岁的时候,乾隆又破格赐予他进士。乾隆帝还派出车马接送郭钟岳,他受尽恩遇,彰显特殊地位。

此外,乾隆还赠给郭钟岳一首诗,夸赞他年寿德馨。104岁的郭钟岳,第二次参加千叟宴,相隔十年。各省参加千叟宴的老者距离京师远近不同,远的云贵那边距京4700多里,就得提前几个月开始动身。而福建的郭钟岳,也有1800多公里的路要赶。

千叟宴总计有接近万人用餐,当时共设800张,宴桌分东西两路,相对摆放,每路六排。每排宴席数目不等,多的100席,少的22席。

千叟宴的一部分菜单: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蜜汁 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 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 鹿肉片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不过参加完乾隆的千叟宴后,很多老人都相继去世了,很多还死在了路上,甚至是宴席上昏倒的更是不计其数。

康熙帝时期的千叟宴,产生的后果尚且没那么可怕,因为当时受邀的老人多居住在京城与附近地区,而且举办的时间在三月天,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乾隆朝的千叟宴就完全不同了。

乾隆时期的千叟宴,举办时间都是在正月,京城天气极其寒冷的时候,上了年纪的老人本身就难以抵御严寒,加上宴会之前的各种客套话演讲耗时许久,让人难以忍受。

在没有有效保温加热手段的时代,千叟宴上很多的饭菜都很快凉掉,除了火锅之外,多数的菜肴都是冰冷的,让人吃着本身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主要造成千叟宴老人死亡的原因:

第一,参加宴会的老人中,有很多都是辛苦了一辈子的穷苦人,几千里的路程, 来赴宴的都是全国各地的老人,路途遥远,来去舟车劳顿,这些人身体受不了。第二,暴饮暴食也会引起身体不适应,宴席上都是山珍海味和美酒,这些老人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嘴,吃多了,一样会吃出事情来。第三,当时的天气是正月,也是冬季最冷的时候,那时的千叟宴还是露天的,老人的身体根本受不了。

说起来,康熙帝与乾隆帝举办千叟宴,实际目的还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面子,同时进行人心方面的笼络,算是个根本不顾后果的面子工程,也造成了众多老人与会后的离世。千里迢迢跑让古稀之年的老人来吃饭,还不如直接由当地官府给这些老人送去些生活必需品,也更能这些老人感受到 “ 沐浴皇恩 ” ,正如一句话“人家请客高兴,你这请客真要命”。

乾隆皇帝好面子,在他的统治生涯中,发生的许多的大事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六下江南,为了自己的私欲耗尽了多少的民脂民膏,再加上频繁的对外战争,更是耗干国库。很多的战争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在乾隆以后,清代走向了没落。清代帝王就此后均办不成乾隆这样的盛举。虽然道光帝曾有意效仿祖父,但参加千叟宴的,只有区区15个老臣,此外到了道光时,财力也空虚菜豆腐之类的,倒是闹出了不少笑话。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 寒冷,特别是暴冷会使人的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处于高度紧张;寒冬使人体摄入的营养有更多的被转化为热能,以抵御寒冷;低温会使血钙降低,且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降低了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以致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炎症多发。因此冬天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保持食品多品种的同时,应该多食用牛奶,黑豆,香菇,大豆,黑木耳,狗肉,鲈鱼之类有益于老年人身体的食物。

当然,骄傲的乾隆皇帝是不可能真正为来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们准备这些的,那时代的人很多也不懂,即使御医懂得也不敢说,好面子的乾隆皇帝能从 养生 的角度为老人们准备吗? 准备些山珍海味,让老人们大开眼界,为他歌功颂德一番就行了。

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位老寿星接连去世?

“千叟宴”最是康熙皇帝开始举办的,康熙举办了两次,乾隆却举办了三次。康熙61年的那次“千叟宴”,乾隆参加了,他才12岁。那种君臣同乐、盛大豪华的场面,对乾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乾隆最崇拜的人,就是其祖父康熙帝。到乾隆继位之后,中学习他爷爷的好榜样,竟然举办了三次“千叟宴”。乾隆退位的“千叟宴”,虽然高大上的君臣同乐,用膳后却造成了多位老人去世的悲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老人的年龄太老了。

在1796年的春节,乾隆皇帝决定喜上加喜,自己退居二线,将皇位禅让给了15阿哥颙琰。他就是嘉庆皇帝,他这个皇帝跟别的皇帝不一样,不让兄弟们避讳,竟然自己避讳了。大年初四乾隆皇帝决定举行“千叟宴”,这年乾隆已经有85岁的高龄。乾隆皇帝为了避免代沟,一改以往60岁以上才能赴约,规定只有7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的臣民才有资格入选。乾隆皇帝向全国邀请了5000名老人,却只有3056人赴约。最小的70岁,最大的106岁,他叫熊国沛。

第二、北京的冬天太冷了。

1796年2月9日即农历的大年初一,颙琰继位,是为清仁宗嘉庆皇帝。因为这年的2月19日才立春,而“千叟宴”这天正是2月13日,这时候虽然不是三九天,刚刚过年还没立春,正是大寒的时候,够冷的了。北方老人尚且怕冷,而南方的老人就更不抗冻了。

第三、长途跋涉太累了。

因为乾隆皇帝诏请,全国德高望重的70岁以上的老人前来赴宴。不少老人千里迢迢,历经月余,舟车劳顿。更有甚者途中会遇到各种意外,比如生病、受伤遇到坏人等等。而且他们可不是跑一趟,千叟宴结束后,他们还要驾马车一路狂奔往家赶,甚至有的还需要船。这种风尘仆仆赶来赶去,不要说古代老年人了,就是今天的年轻人也会感到非常的疲惫的。年轻人疲惫休息一下就会好,而老人可能就要生病了,个别人甚至会发生不幸。

第四、繁文缛节太折腾了。

千叟宴不仅讲究排场,而且还更讲究朝仪。连三叩九拜都得“好事成双”,要知道那个时期可是太上皇和皇帝都在呢。哪个皇帝不拜都不行啊。这些老胳膊老腿儿,那能经得起这么大的折腾啊。致仕的老臣他们平时很少运动,而乡绅也大多养尊处优。而且他们可不像还珠格格里面的赵薇,有贵的容易那个东西。

第五、情绪激动太意外了。

受邀的老臣和乡绅们,从听到喜讯非常激动了。要知道这些老城和乡村们,有很多人是一辈子都没进过宫,更不要说见过皇帝了。想想都兴奋,想想都激动。一般而言,老人们的心脏不是特别的好。

在路上鞍马劳顿的时候想到这些也是很激动的。其实除了激动开心外,还有一些紧张的心情,你比如三跪九拜不太熟悉。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眼神不好,耳朵听力不好,担心自己会发生什么误会,从而导致灭顶之灾。小心翼翼的紧张和激动开心激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心脏病突发等一些不可预测的病症。

第六、暴饮暴食太开心了。

他们受到太上皇和皇帝的恩宠,参加各种有趣的娱乐活动,像吟诗作对,谈笑逗乐。那些老臣乡绅们也就逐渐放开了。自然少不了大吃大喝,因为天气寒冷,加上老人众,他们所吃的饭菜不免会着凉。拌菜有些凉,又暴饮暴食,这些老人们的肠胃是受不了的。是那些饮酒比较多的就更容易诱发疾病,加上他们在返程中的颠簸,更难以预料了。

第七、老人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