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清代传国玉玺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重视的“传国玉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多尔衮在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的时候不费一兵一卒,便让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不战而胜,这个功勋对清代来说是相当的大,但要说最大的功勋,要数从林丹汗部手中得到了失踪200多年的“传国玉玺”。
为何“传国玉玺”如此受清代重视?
首先,来看看“传国玉玺”是怎样来的。“传国玉玺”,是由春秋时期著名的和氏璧制成。为了夺取和氏璧,还引起了秦和赵国的一场争夺战。
秦朝时,咸阳玉工王孙寿奉秦始皇命将和氏璧雕琢成方圆四寸、上纽交王龙的四方玉玺;李斯亲自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用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将此玺视为帝王信物,奉为镇国之宝。
得到它就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皇位是正统合法的,失去它则意味着王朝气数已尽。登上帝位却没有这块玺的,就被人讥笑为“白板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被世人所轻蔑。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除了汉人之外,其它民族被称为蛮夷,鞑靼,匈奴等,这些词都带有贬义色彩,被中原王朝轻视。清代由满人建立,在中原人的眼里是蛮族,明代才是正统王朝。
清代建立后在中原人眼里, 本身就是不合法的王朝,各地起义不断。此时如果得到了“传国玉玺”就能证明,皇帝由上天所定,清代是顺应天命取代明代的。
命运多舛的“传国玉玺”
唐代末年,天下大乱,朝代更替频繁。后来传国玺转归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下落不明。
能确定的是李从珂怀里抱的玉玺才是从秦朝传下来的,之后的“传国玉玺”真假难辨。
北宋哲宗时,有个名叫段义的农夫在耕田时挖出了传国玉玺,送到朝廷,多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玉玺。然而许多有识之士都怀疑这块玺其实是假的。 北宋末年的徽宗又增刻印玺10方,其实在宋徽宗的心里,他也怀疑这块玉玺的真假。徽宗真正的目的是要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玉玺的真假无关紧要了。
到了元末之时,元顺帝携玉玺远走大漠,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而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传国玉玺从此再也不知所踪。
元代本来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元顺帝携带玉玺远走大漠,百年后这块玉玺最大的可能还是在蒙古部落手里。如果说多尔衮得到的是元顺帝手里的那块,真实性还是挺大的。
为什么乾隆说是假的
我们要从乾隆帝的爱好说起了,乾隆喜欢收藏一些古玩字画一类的,对此还颇有研究。身为皇帝每天有许多朝廷事物等着处理,古玩字画的收藏只能算是他消除疲劳,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一个小爱好而已。所以乾隆帝在字画的真伪辨别上,眼力真的不敢恭维。
乾隆帝既然不是行家,我们又怎能轻易相信他的判断。后人在他收藏的宋朝绘画里发现了好多赝品,凭借这个虽然玉玺真假难辨,我们宁可以后去分辨,也不会去赞同乾隆的判断。
另个可能是,玉玺的真假不重要了,王朝的建立不管民间认不认可,王朝依然存在,不会因为别人觉得不合法就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最好的方法就是这个玉玺从此消失,让天命所受由自己说了算。
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这块“传国玉玺”如今也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无论是真是假,它见证了中国王朝的变迁史,具有历史象征性,对我们仍然有价值。
能让天下安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是一个好王朝,在百姓心里才是合法的存在。与其苦苦追求一块玉,让玉收买人心,不如好好执政,以民为本。
大清25枚国玺玉料考究,全在珍宝馆呢,没传过国,且乾隆爷曾务实的表示只看中本朝玉玺…传国玺只是个神话…
传国玉玺只有一个,传说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正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的记载见于《清史稿·太宗本纪》:
也就是说,这是元顺帝带在身边的传国玉玺,后来丢失了,过了200多年牧羊人捡到,到了林丹汗手中,林丹汗败亡后,这个玉玺在林丹汗的第三大妃苏泰(又称苏泰大福晋、苏泰太妃、苏泰太后)这里,此时(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苏泰随其与林丹汗所生的长子额哲归顺后金,在投降的同时献此传国玉玺。
为此,皇太极亲自率领众贝勒迎至盛京(今辽宁身沈阳市)城外南冈,设香案拜天受之,后又由南门入宫,以应天命,同时把得到传国玉玺的缘由,写在敕谕之上,并直接盖上这个玉玺,颁行给所属的满、汉、蒙古臣僚百姓,让大家都知道皇太极『天命攸归』。
确实,获得所谓的『传国玉玺』,被皇太极的大臣称之为『圣德如天,仁政旁达,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也成为皇太极在次年定国号为『大清』称帝改元的重要信服力与正当性依据。
后来皇太极经常使用这个玉玺,《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封庄妃册文》(现存放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庄妃就是未来的孝庄文皇后)上就盖有这个玉玺。
相传这块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数传至元代,元顺帝面对明军兵锋北逃大漠,就携带了这个玉玺,玉玺后来遗失了,又相传200多年后,一个牧羊人见所牧羊群中有一头山三天不吃草,只是不断地用羊蹄子在刨一个地方,感到奇怪的牧羊人就挖这个地方,挖出了这块传国玉玺,传国玉玺辗转被林丹汗获得。
这个叙述模式透露出的事实本身就很可疑——
1、元代及元顺帝使用的所谓传国玉玺并不见得出自汉代,元朝获得的南宋传国玉玺是北宋时候宋室自行制作的所谓大宋『八宝』,后在明初大将李文忠攻克应昌的时候被明朝方面缴获,元顺帝不太可能还有一个传自汉代的传国玉玺,元代史书上也似并没有『制诰之宝』这一玉玺的名号。
2、元顺帝失落玉玺与牧羊人在神异的状态下找到玉玺之间相差200年,是不是真的连接得上也是存疑的;
3、林丹汗获得的传国玉玺是不是牧羊人找到的甚至苏泰、额哲献给皇太极的是不是林丹汗拥有的那个,其实也不好说。
这块传国玉玺是玉石质地的,上有交龙纽,文字汉篆『制诰之宝』四字,这显然并不是秦朝那个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事实上那个传国玉玺在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自焚后已经失踪——是从汉代传下来传国玉玺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
乾隆帝钦定清宫二十五宝也就是25方宝玺的时候,内中有所谓『祖宗所传四宝』,其中并没有当年的这个『制诰之宝』,被整理出来的清初宝玺都被送往盛京收藏,可是『盛京十宝』中也没有这方『制诰之宝』。过了不多时候,乾隆帝又下旨从『盛京十宝』中撤去『丹符出验四方』之宝而换上『制诰之宝』。但是这方『制诰之宝』的大小尺寸与宝文篆法都不同于皇太极获得的『制诰之宝』。
也就是说从林丹汗那里转移而来的传国玉玺消失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乾隆帝经过鉴定考据,确定其为赝品,所以就让其消失了。根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曾经下旨将『制诰之宝』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
这个『制诰之宝』应该就是当年皇太极获得的所谓『元朝传国宝玺』,乾隆帝已知其是假,而同时其历史使命也早已完成,遂下令磨去字迹,等于说永远销毁了这个西贝货的证据。
总结一下,林丹汗残部献给皇太极的『制诰之宝』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所谓『历代传国玉玺』,甚至不见得是元朝用过的宝玺,但是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获得宝玺制造舆论进行宣传来证明自己称帝图明的正当性;而到了乾隆帝时期,乾隆帝明知是假,再加自信清朝不再需要前朝传国玉玺证明合法性,遂销毁了这个玉玺而以新制作的『制诰之宝』代替之。
肯定有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传国玉玺,而那块最初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正史中记载,元朝时可能就被毁掉了,后来的元明清的传国玉玺一般都是自己朝代刻得。不过野史中的传国玉玺的记载就多了,说不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