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弱点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作为历史上的大乱世,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说诸葛亮、司马懿、陆逊、郭嘉等等,这些人都是三国中非常厉害的存在。要说三国顶级谋士,肯定有诸葛亮和司马懿。
三国这一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但是经过上百年的征战,最终的三国被晋朝一统。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这些人的后代都没有一统天下,反而是司马懿的后人成为了晋朝的建立者。时至今日,人们对诸葛亮和司马懿非常熟悉。
曹魏的谋士非常多,比如说人们熟悉的郭嘉,可惜在曹操征战北方的过程中,郭嘉病逝了。这让曹操非常痛心,郭嘉去世之后,曹操非常看中司马懿。这让曹操如虎添翼,司马懿最厉害的就是将曹丕扶上了世子位。
到了曹丕时期,司马懿更是心腹大臣。曹叡时期,司马懿主要是对抗了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人们更是熟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这样的谋士在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是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神化了,不过带有神化色彩的诸葛亮在正史之中也是非常厉害的。诸葛亮的厉害程度不用多说。在很长一段时期,诸葛亮在三国中是独孤求败的存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
能够辅佐刘备从颠沛流离到建立蜀汉,这样的人才绝不是简单人物。要知道刘备建立蜀汉的难度要比孙权和曹操难很多。那么两人作为对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实力是不用质疑的,那么司马懿对诸葛亮有没有评价呢?
根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懿对诸葛亮曾做过两次评价。这两次评价有好有坏。首先司马懿承人诸葛亮是一个难得的奇才,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可是不多见的。那么司马懿的另一个评价才是重点,一句话说出了诸葛亮的弱点。
司马懿说出诸葛亮的弱点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觉,好兵而无权。”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是不懂的变通。司马懿认为正是诸葛亮不懂得变通,才导致蜀汉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可以说全部是失败的。虽然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但是诸葛亮依然存在弱点。司马懿找到了这个弱点,才能够将诸葛亮挡在曹魏的大门外。不过曹魏与蜀汉实力也相差很多。
现如今的人们认为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可否认,诸葛亮的智谋绝非一般人可比的,只可惜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过于谨慎,这也是北伐失败的一个原因。总的来说,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在《三国志》作者陈省的眼中,诸葛亮的评价与司马懿基本相似。
诸葛亮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司马懿的这17个字,总结的相当精辟
导读:一说到三国历史,必然会提到诸葛亮。他活了54岁,前半生在卧龙岗读书、种地,后半生都贡献给了刘备和蜀汉政权,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曾经那个编草席的刘备,扶上了帝位,自己最终活活累死,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精通兵法,能掐会算,运筹帷幄,口才也相当了得,民间将其奉为“智慧的化身,人臣之楷模”。
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不例外,也有着致命的弱点。有人曾说,最了解某人弱点的人,一定是其竞争对手,这几乎是一个真理。众所周知,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被称为“鬼才”,其智谋可与诸葛亮匹敌,故有“奉孝不死,孔明不出”的说法。然而,郭嘉死的太早,他死的那一年,诸葛亮刚出山辅佐刘备,二人没有机会一决高下。
此后的多年间,诸葛亮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所有事情都在他掌控之中,更没有任何人能让他产生畏惧之心,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然而,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重用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打破了诸葛亮傲视群雄的局面,司马懿也成了他一生最强劲的对手。
经过多次交手后,尽管司马懿相对处于下风,但他将诸葛亮的弱点摸的很透。司马懿对于诸葛亮,曾有过两个评价,一是赞他为天下奇才,这也算是对手的尊敬。
第二个评价虽然仅有17个字,却相当的精辟,一语道出诸葛亮的弱点,即“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志向远大,却优柔寡断,虽手握重兵,却不懂得权变的道理。
司马懿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刻意贬低诸葛亮,而是一种非常可观的评价。诸葛亮共进行五次北伐,均已失败而告终,除了在第二次北伐时攻下了两个偏郡外,几乎再也没有占领曹魏的一寸土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因素,但作为主帅的诸葛亮难辞其咎。
当蜀汉名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因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断然拒绝了魏延的计策,错失了一个大好时机。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与司马懿的评价基本相同。
世间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尽管诸葛亮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但他毕竟也是肉体凡胎,难免有一些弱点,这并不影响他一生的贡献以及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清朝的康熙皇帝曾这样评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诸葛亮的最大缺点——不善用人
善于用人应为开国之君最重要的能力。用人方面刘邦大约可以算作第一。三国时曹、刘、孙皆善用人,而以曹操为最。曹操有五大良将,而其中三人张辽,张
郃,徐晃都是降将(原分别是吕布、袁绍、杨奉部将),都得到曹操的信任,立有大功,成为统帅一方之大将。谋士贾诩原是张绣的人,在南阳曾把曹操搞的相当狼
狈,其子曹昂、爱将典韦皆死,而贾诩投降后,曹操颇为信任,成为重要其谋士,在曹丕时更身任太尉要职。
与之相比,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差的就很远了。下面举魏延、刘封、马谡说明之。
一,魏延
魏延是率自己的私人武装(部曲)加入刘备集团的,英勇善战,立有战功,很得刘备信任。在刘备自称汉中王后,选他为汉中太守,“一军尽惊”,汉中太守当
时大概是除留守荆州的关羽外,最重要的驻守一方的大员了。刘备在宴会上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
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以为说的很好。后曾为诸葛亮北伐先锋,曾大破郭淮(应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重要的胜利)。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
人”,曾提出过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计策,是蜀汉这边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的悍将。
刘备去世后,魏延也立了不少战功,先后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先后封都亭侯,南郑侯。是蜀汉军界最高官员之一,但再没有像刘备时代那样成为一方大员。
诸葛亮临死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样的大事,
竟瞒着最重要的将领魏延,且把后事交给杨仪等人,诸葛亮十分清楚杨仪和魏延私人关系极恶,以诸葛亮之智慧,这显然就是设一个圈套让魏延向里面钻。
这根本就不是对一个有大功于国的名将的合适态度。
结果,魏延和杨仪矛盾大爆发,一根筋的魏延果然头脑发热,鲁莽行事,结果被杀。事实上,魏延虽然有缺点毛病。但他是忠于蜀汉的;而杨仪倒有可能心怀二
心(后来,杨仪因自己官不够大,竟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可惜这样忠诚的悍将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最后不明不白死去,诸葛亮难推其咎。
二,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力气过人,累立战功。曾率军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在刘备占领汉中后,率军沿汉江而下,占领陕西
东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些地区。和孟达、申耽等驻守在西城、上庸、房陵一带(现陕西西康、湖北房县、竹山一带)。关羽攻打襄樊时,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刘
封和孟达以山区郡县刚刚归附,不能随意行动使它不稳定为藉口推辞,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在关羽因东吴偷袭失败后,孟达降魏。魏国派夏侯尚、徐晃攻击刘封。孟
达劝刘封投降,刘封不听。申耽也投降魏国。刘封打败了,逃归成都。
刘备因关羽失败而责备刘封,这是正常的。而诸葛亮认为他刚猛,不易控制,就劝刘备借口杀了他,这就太过分了。
实际上,刘封并无大过。刘封所管区是新占领刚数月,离开并不合适。关羽关羽曾调守江陵军支援,结果江陵被孙权偷袭,若调安康军支援,难保安康不被曹魏袭取或地方势力反叛。
虽然关羽在襄樊失败,但是其悲剧式的败亡,却是出于东吴的偷袭。所以把这些帐都算在刘封身上是不公正的。
刘封没听孟达的话,逃回成都,或见他还是忠于刘备的。杀了刘封以后,刘备自己也知道冤屈了这个干儿子,不禁“为之流涕”。(在演义中刘备爱哭,在史书中难见到他哭的记载。)刘备杀刘封,诸葛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最初也可能有过作为继承人的想法。这发生在刘备到荆州时,也就是建安六年左右,而阿斗出生应比赤壁之战稍早一点时间,也就是就比建
安十三年早一两年时间。这段时间并不长,刘备也不会匆匆忙忙确定刘封为继承人。所以,刘封的地位问题不会是个没法解决的事。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主要还是
因为刘封的性格有刚猛,不怎么听话的一方面。
即使刘封有野心且不易控制,杀的也太早了一些。有刘备、诸葛亮两人在,还制不住一个刘封?看来诸葛亮对于刚猛的武将的厌恶。
不论是魏延还是刘封,都有自己的弱点毛病,或是“刚猛”,或是“矜高”,但都是忠于蜀汉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本应适当重用,但诸葛亮不但不能发挥其长,最后置于死地。
三,马谡
虽然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又有街亭之败,但这个人并不是一无是处,诸葛亮重用他也并不奇怪。
在诸葛亮南征前,问计于马谡,马谡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接受其策,在战胜后赦免孟获,使其心服,诸葛亮在时,南方不敢复反。
《三国志》中说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器重他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个政治人才,而非将帅之才。诸葛亮如果在第一次北伐时,以魏延或吴壹有经验的战将为先锋,而以马谡为为军中文职高官,则胜负还在两可之间。
只可惜,诸葛亮令他“统大众在前”,仿佛是前敌总指挥,似比先锋官还高一些。结果他的失误造成了整个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有这样的不足是很正常的。他是个具有极高智慧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即当时被称为名士的那种人。在他二十八岁出山前,高卧隆中,歌《梁甫呤》,绝
对是个名士。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是蜀汉的事实领袖,如果蜀国真能统一天下,诸葛亮在事实上就起到了开国的作用(好像清朝的多尔衮)。其实,名士们根本就没
这种本事,诸葛亮也没有。(在诸葛亮的时代,名士们多是严肃的,如建安七子。名士们放荡不羁、酗酒服药是魏晋之交的竹林七贤。)
有位伟大的人物说过,最高领袖就是两件事,一是出主意,另一就是用人。这见识是很高明的。出主意就是要确定正确的国策大政,然后就是用合适的人去执
行,这就可能成其伟业。诸葛亮看来不明白这一点,凡事亲躬,累死了,也没能成功。陈寿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确没错,不过其不足从根本上说,
还是不会用人。如果会用,把帐下的将领谋士们的潜能发挥出来,自然会有人去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诸葛亮一生忠诚谨慎,忠于自己的人生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招降纳叛,大概也得先考察其品德如何,看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品味,不会像曹操那样任用
天下之英才,无德有才也可用。如发现表面上不易控制的部下,会惴惴不安,唯恐发生什么问题,能除去就尽早除去,也算符合“一生唯谨慎”的思维习惯吧。这样
的人守成可以,为成一代伟业,只能当助手,不可能是开创之主。
刘备死时,以诸葛亮全权管理蜀国,就注定蜀国在军事上永无翻身之日;其原因在于,诸葛亮根本不能信任那些刚猛悍将,更不能培养提拔那样的战将。在名士
们看来,这样人不是同类,也是不易控制的。魏延、刘封的悲剧,根源就在此吧。虽然这些人不一定那么听话,作为最高掌权人,除了发挥及长处外,还应设法控制
,使之听话。以诸葛亮之智,应能做到这一点,不过他却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如果不能用那些刚猛彪悍的战将,只用能讲出道理且听话的人为将,于是有了街亭之败,这应该说是马谡的悲剧的根源吧。
? ? 诸葛亮这个人鞠躬尽萃,死而后已,在我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就是一个完人,几乎靠着一己之力为先天不足的蜀汉帝国劳心劳力,蜀汉这棵幼苗,在诸葛亮的毕生心血的浇灌下,茁壮成长。
但是诸葛亮毕竟只是一个凡人,是人都会有缺点,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于他的看人的眼光是有所欠缺的。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不如他的老板刘备,从诸葛亮和刘备对待马谡这个人的看法上,就能分出高下,诸葛亮非常的看好马谡,他一心想培养马谡,让他守街亭,委以重任,结果,马谡刚愎自用,导致整个战役失败,正如刘备所说的那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
诸葛亮在候机还非常的重用杨仪,让他充当自己的幕僚长,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这个幕僚长是非常称职的,毕竟有诸葛亮掌舵,他拾遗补缺,能够弥补诸葛亮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亮没有考虑到这个人在个性上有重大的缺陷,竟然将军权交给此人,结果导致了他和魏延之间的内斗,使得整个国家的国力受到了损失。再者诸葛亮选择了几位接班人,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偏于保守,没有保持对曹魏帝国的军事压力,使得敌人能够安心的发展,最终依靠强大的国力,对蜀汉帝国进行碾压。应该说,诸葛亮挑选的这两个人不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是一些参谋型,秘书型的人才,在全局观上是有所欠缺的,远远不如周瑜陆逊,更不要说诸葛亮了。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一定要在诸葛亮身上找缺点的话,他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