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可谓是千古君臣相托的典范。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白帝城中病入膏肓的刘备,等到从成都奔来的诸葛亮,握着他的手凄然说:“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我儿子不能辅佐,你就直接替代他吧。”
说的诸葛亮立马泪奔,跪下发誓好好辅佐刘阿斗。
正史《三国志》对于刘备托孤,是这样记载的:
(刘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如此一段感人肺腑的托孤事件,自然流传千古,可是就在刘备病笃托孤时,还说了另外一番话,成了一个惊天准确的预言,大家似乎都忽略了。
诸葛亮在接手了刘备留给他的败落蜀国后,经过一番努力,重新振兴了蜀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在做这些事的同时,诸葛亮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谋士:马谡。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时常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后来由于司马懿等人驰援,诸葛亮有了压力,于是打算派人去守卫军事重地街亭。
选来选取,诸葛亮把自己的心腹马谡派上了前线。
马谡在街亭与曹魏大将张郃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在撤退中,《三国演义》给诸葛亮附加了一个戏份,那就是空城计。
空城计已经被证实非诸葛亮手笔,不过惨遭失利的诸葛亮确是忍痛杀了指挥失误的马谡,以安抚军心。
在马谡被斩后,诸葛亮失声痛哭,大家都好奇,刚才诸葛亮死活不接受大家求情,要是马谡,为何这会儿哭的这么惨烈呢?
诸葛亮哭着说:“我想起了先帝之前说过的话,在他托孤与我的时候,告诫我,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今想来,果然应验了先帝的话,我追回不已,所以痛哭啊!
原来刘备在临死前说过这样奇准的预言,可惜诸葛亮没有当回事,而也由于刘备要把皇位让给诸葛亮这样的话语,使得刘备这惊人准确的预言被埋没了数千年。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影响最深的片段除了当时的三顾茅庐之外,就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了。而很多人对于刘备在临终之前对诸葛亮说可自立为王的话的真实性是存在怀疑的,而我认为刘备说这句话还是真心的。
至于很多人怀疑刘备的话是有其他的意思也不是没有来由的,要知道刘备对于自己儿子的本事到底如何他肯定是知道的,也知道一旦自己走了刘禅想要斗过诸葛亮肯定是不可能的。一旦此时诸葛亮对皇位有什么想法的话刘婵肯定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不如现在将诸葛亮?诈?出来,然后直接对付诸葛亮。
可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是诸葛亮对刘备不忠诚,但是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不怎么会发生的。首先就是说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如果此时不信任的话,他肯定早就对诸葛亮有疑心了,但是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刘备是相当信任诸葛亮的,是不存在不信任的。
还有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不忠诚,这也是不存在的。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古人心中的忠诚到底事怎么回事,虽然也不是没有叛变的事发生,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是有舍命相护的情况,而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待了这么久,对刘备,对蜀汉的忠诚肯定是没二话的。
所以,当时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说一旦刘禅不行,他就可以自立为王的话应该是真诚的。一方面是相信诸葛亮能够好好的辅佐好刘禅,能够好好的治理整个蜀汉。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整个蜀汉的期盼,他是真的希望蜀汉能够在这三足鼎立的局面之中走到最后,至于蜀汉的领导者是不是自己的子嗣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能够匡扶汉室。
刘备托孤,意义重大!这是历来史学家们争论不断的一个话题。刘备托孤,托的到底是什么?托给诸葛亮的是儿子,或是两川之地,还是儿子、江山都托出去了!这是没法定论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话说先主刘备伐吴失败,回到白帝城。自知年老成病,命不久矣!临危之际,召成都的诸葛亮和李严二人前往白帝城交代后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三句对话的意思简单来说,丞相你比曹丕厉害十倍,安邦兴国对你来说都是小事,你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我的儿子能成才你就辅佐,不能成才,你可自取。这其中自取就非常耐人寻味!
诸葛亮说自己必定是后主刘禅胳膊腿,尽心尽力辅佐,死而后已!先主刘备还安排自己的孩子对待诸葛亮事事如父。很多人都说刘备这个人非常的虚伪,他说这些话完全就是试探诸葛亮。甚至还有人说,刘备事先已经安排好人马,等到诸葛亮敢说一点微词,马上冲出来砍了他!
这真的是用现代的“厚黑”来度刘备,刘备当时已经大败!他自知自己时日无多,蜀汉又有一堆烂摊子等着处理。这个时候再玩试探,玩内讧,是想要自己亲手建立起的蜀汉政权灭亡吗?刘备自己都说后悔没有听诸葛亮的劝阻,导致伐吴败。这个时候是不可能杀掉一个拯救蜀汉于危难的股肱之臣!
刘备死后蜀汉简直是内忧外患,“汉嘉太守黄元反、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不服、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这个时候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已经反叛。”诸葛亮只好为先主擦屁股,进行平叛!
我个人认为刘备托孤,托的不仅仅是儿女、江山。托的也是一种自信,一种信任!诸葛亮办事他放心,诸葛亮行不行君王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实际已经是蜀汉一把手。诸葛亮实际就是蜀汉君主,只是他属于周公类型,事实证明他就是周公,并非曹丕!他自己的出师表也说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临死所说的话。
这句话的第一个意思它具体含义指的是:你可以取代我的儿子刘禅自立为帝。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你诸葛可以从我们刘家皇室之中挑选一位有贤能的人,承担重任。
刘备
说起刘备,我们总会想到桃园三结义以及三顾茅庐,刘备此人平易近人,心胸宽广,并且十分注重人才,刘备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十分和睦的。
这一点在可以刘备三顾茅庐可以看出来。刘备多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始终是以谦和的姿势去拜访,虽然它是皇氏子弟,但并没有摆出高傲的姿态。而真是这一番举动感动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才才忠心耿耿的跟随着刘备,辅佐刘备。
刘禅
而刘备也是十分知道如何用人的一个人,但就是这么一位贤明的人,他在临死之前说的话,也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他的临死前是这样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这句话引起了后世诸多学者的探讨以及争论。为大多数广泛所认同的是若刘禅有能力登上皇位,你诸葛就好好辅佐他。如果我儿刘禅真的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希望你可以自己上位。
大家都知道是有一句谚语:扶不上墙的阿斗。这个阿斗指的就是刘禅,刘禅天生贪玩,性情暴戾,并不适合做一位皇帝。
诸葛亮
他胸无大志,暗恋美色,按照一般来说,诸葛亮应该取而代之,但他并没有,诸葛亮他做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一直在认真的带着刘禅,并且诸葛亮平定了南方叛乱,
此后还多次北伐,可谓是鞠躬尽瘁,刘备之死,看起来是十分平静的,但是内部在酝酿着怎样的一场风暴,这是不得而知的,刘备的遗言是十分恐怖的,蜀国当时岌岌可危,刘备早已难以控制,而他一走了之,而这个烂摊子就交给诸葛亮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3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