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是楚汉之争中的一场作战,始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此战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国、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终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战争背景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反动统治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急剧的变化,这就是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长期战争,历史由此进入了楚汉相争时期。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地位。但他富有政治远见,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据有主动地位。 在军事活动方面,刘邦方面善于运用谋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隐真,乘项羽东进镇压田荣反楚之际,发起还定三秦之战,占领战略要地关中地区。尔后又联络诸侯军56万攻占彭城,端了项羽的老窝,成为项羽强有力的对手。
然而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置酒作乐,疏于戒备。而项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亲率精兵3万从齐地赶回,乘汉军毫无戒备的时机,发起进攻,夺回彭城。汉军溃不成军,仅带骑兵数十名狼狈逃脱,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羽的阶下之囚。
彭城之战虽然汉军士兵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但刘邦嫡系西汉开国功臣一百四多个列侯一个没损失其中包括张良、陆贾还有七八十岁的郦食其等骨干力量都毫发无损,为使汉军击败楚军留下了基础。彭城战后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这时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刘邦来说殊为严峻。不过刘邦毕竟是一位强者,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改变楚强汉弱的态势,他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韩信,团结内部力量;在军事上制定据关中为根本,以正面坚持为主;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对楚作战方针,并一一予以实施。
楚高程之战简介
说到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楚汉之战和高程之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楚与高程之战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在兵力不占优势,先失重要军区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后勤补给优势,派出奇兵在泗水与曹刿率领的楚军作战,一举击溃楚军,成功收复高程,取得了楚汉之战的最后胜利。这一战也为最终楚汉争霸刘邦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楚汉之间的高程之战始于公元前204年5月。曾经被楚军追击的刘邦,仓惶逃离荥阳之围。他去和函谷关收集军队,并派人说服他的专家英布反叛楚,并附于韩。
项羽闻讯后,率军前来,凭借优势兵力先击退了军队,占领了高程。刘邦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如储君,不敢面对这场战斗。他只好从北门撤出,渡黄河到修武,打算重整旗鼓。
不久,刘邦收编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大增。于是,汉军在坚守武艺的同时,与彭越军联合进攻楚军,一举攻下梁地十余城。于是,战略形态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楚军顿时陷入被动局面。
到了九月,项羽率军反攻梁帝,并亲自下令伏侍曹拐坚守高程,叫他审时度势,不要轻易与汉军交战。所以当汉军主动挑战的时候,曹拐站着不动。但刘邦一早就知道曹咎的急躁脾气,于是命令汉军将士日夜在楚营外叫嚣挑衅。一连过了五六天,曹咎勃然色变,果然领兵来战。
但楚军半路上,汉军发动奇袭,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曹兵自杀了。至此,汉军重新占领高程,一时间城头改旗易帜,这也是楚汉高程之战的始末。
成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程之战指的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两位领导人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他们围绕着战略要地高程争夺天下。成皋之战是一场复杂的大规模战役,从汉二年五月至汉四年八月,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城防之战,直接决定了楚汉的兴衰。
成都战役的过程
由于成都与藁城之战持续时间较长,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有过几次形式上的变化。
首先,项羽率领的楚军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战斗力都优于刘邦的汉军,所以刘邦一开始处于劣势。此外,在突袭占领彭城后,刘邦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满足于享乐,疏于防备。不久,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狼狈而逃,彭城失陷。
但刘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吸取了惨痛的经验教训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采纳了其他谋士的正确建议,与韩信、张耳联手壮大汉军实力,继续加强军队备战。同时充分利用楚军内部矛盾,反叛英布等将领,逐步瓦解楚军正面战场的战斗力,在与楚军的多次交手中积小胜为大胜,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格局。
此时的成高之战已经到了决定性的阶段,汉军的素质和战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楚军粮草补给线被汉将彭越阻断,战果不彰。项羽,
对高程战役的评价
对高程战役的评价在后来的文献中很少记载。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从这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战役中解读出许多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今人的理解和判断,对高程之战给予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战争开始时,楚汉之间实力悬殊。项羽手握数十万兵士,率先夺取了战略要地高程,随后在彭城一战大败汉军,让刘邦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甚至在一路逃亡的过程中,连他的父亲和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因此,历史上对高程之战的评价一般是,刘邦最初是以微弱的军事力量与项羽作战的。
但战争的结果,为什么汉军大获全胜,从而彻底扭转了楚汉之间的强弱形式?这就要从刘邦兵败程鹏后战略方针的重新确立说起。武功盖世的项羽无疑是他那个时代的英雄。但他也有他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乏政治谋略,很难把有才能的人控制在手下。比如英布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诡计多端的刘邦联系韩信和张耳的人马,扩充军力,准备东山再起。另一方面积极游说楚国投敌英布,使项羽不战而降一员大将。所以,从刘邦站前所做的准备来看,高程之战之所以以楚军的大败而告终,未必是因为曹拐指挥不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项羽的政治眼光不如刘邦,这可能是对高程之战最正确的评价。
楚汉垓下决战,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并行,屠城父(今属安徽毫州市)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今安徽舒城、六安),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这是垓下决战的一幅军事形势图,从而说明楚汉决战的垓下战场是在安徽,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史家持不同的说法:唐张守节批注的《史记正义》说:“垓下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河南鹿邑)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按当时军事形势,应在鹿邑”。
这些不同意见,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是不符的,和当时的军事形势,也是相矛盾的。楚汉相争根本没有在真源县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时真源县以南的城父、寿春,已先后被汉军攻占,项羽率八百人如果真是从真源县突围,必须长途行军通过广阔的敌占区,才能南渡淮河,在行进中未受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楚汉决战的垓下如在鹿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楚汉战争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当时的军事史上是少见的。以垓下决战为重点,整个战争可分为五大战斗。即彭城(徐州)战斗,荥阳、成皋战斗,固陵战斗,垓下决战和东城战斗。
彭城战斗:公元前205年春,项羽远在齐地时,与自称齐王的田荣作战。刘邦乘机集得张耳、申阳、郑昌、魏豹、司马卯等五诸侯军的五六十万军队。第一次击楚,攻占了彭城。项羽立即从城阳(今荷泽)率精兵三万回师反击。五诸侯军系被胁从而来,军无斗志,一战即溃。汉军退出彭城,败走谷水、泗水,伤亡惨重。向南败退,又大败于灵璧濉水,被杀得尸体堵塞濉水不流。刘邦仅同数十骑逃去,三弃子女,连父亲和妻子吕后也当了俘虏。在项羽的追击下,刘邦一直退到荥阳。
荥阳、成皋战斗:公元前204年至203年,楚汉战荥阳成皋。双方打成拉锯战,互有得失,结果相持于广武涧。这时的战争形势逐渐不利于楚。韩信连破魏、赵、代,擒魏王豹、赵王歇,北定燕、东击齐,破历下军并大败援齐的楚军。斩楚将龙且,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彭越在梁地连续反楚,全军三万余人于外黄投汉,并于下邳、东阿连败楚军。汉派卢绾、刘贾率军二万和数百骑兵,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进人楚地,与彭越在燕都(今河南延津西),击破楚军。彭越占领梁地后;断绝楚军粮源,又为汉军提供大量的军粮。此时的汉军“兵盛粮多”,而楚军则“兵少食绝”,楚的外围广大地区,大部分已被汉军控制。
固陵战斗:公元前203年秋,楚汉订立和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彭城。刘邦则乘机加紧战争准备,意欲一举灭楚。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撕毁和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阳夏(今河南太康)。由于韩信、彭越没有按计划出兵策应,汉军追到固陵(太康、陈县之间)又被楚军打败,汉军就地深堑坚守,由进攻改为防御。
垓下战斗;汉军在固陵失利,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以封官许地为条件,换取韩信、彭越出兵。韩信由东向西,彭越由北向南,刘邦则由西向东。又派刘贾率军进人楚地,取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渡过淮河攻占城父(安徽毫州境内)。派降将英布召降了楚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取舒、六等地由南向北,在战术上汉军形成对楚军的四面包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皋之战有何意义后世如何评价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