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琦押班事件是什么情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韩琦押班事件,给大家一个参考。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病逝,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并任英宗山陵使。
《宋史》卷312《韩琦传》记载: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为英宗山陵使。
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实为诬告,将其罢职,但韩琦在英宗的永厚陵复土后,不再入中书门下办公,坚决辞位。
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并在韩琦入宫奏对时泣道:“侍中(指韩琦)一定要离开,今天已经降制了。”又在东京兴道坊赐他一座宅第,擢升其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韩琦辞退所授两镇,仅兼领淮南节度使。
《宋史》卷312《韩琦传》记载:琦执政三世,或病其专。御史中丞王陶劾琦不赴文德殿押班为跋扈。琦请去,帝为黜陶。永厚陵复土,琦不复入中书,坚辞位。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对,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赐兴道坊宅一区,擢其子忠彦秘阁校理。琦辞两镇,乃但领淮南。
正在这时,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兼陕西四路经略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最初同意放弃,但在陕西宣抚使郭逵的劝说下,反对焚弃绥州。一个月后,西夏国主李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宋史》卷312《韩琦传》记载:会种谔擅取绥州,西边俶扰,改判永兴军,经略陕西。琦言:“边臣肆意妄作,弃约基乱,愿召二府亟决之。”
琦入辞,曾公亮等方奏事,乞与琦同议。帝召之,琦曰:“臣前日备员政府,所当共议。今日,藩臣也,不敢预闻。”又言:“王陶指臣为跋扈,今陛下乃举陕西兵柄授臣,复有劾臣如陶者,则臣赤族矣。”帝曰:“侍中犹未知朕意邪?”琦初言绥州不当取,已而夏人诱杀杨定,琦复言,贼既如此,绥今不可弃。枢密院以初议诘之,琦具论其故,卒存之。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兼北京(亦指大名府)留守、河北四路安抚使,并被准许便宜从事。
《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1《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记载:河北衍地数震,又改河北安抚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宋史》卷312《韩琦传》记载:熙宁元年七月,复请相州以归。河北地震、河决,徒判大名府,充安抚使,得便宜从事。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
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政变后,?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深受仁宗器重。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专给皇上提建议)。每次极言进谏,?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记录在史册上,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希望您早日决定。”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了,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垄断了财务,?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了孙氏的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了。英宗治平年中,?赶上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刚即位时,?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王推辞不来。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领管州郡,或是:同时担任牧守),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自以为是,所做之事迂远不切合实际。万一受重用,?必然扰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仍坚决说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
司马光劝皇帝说:?“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这样做对于天下的议论不合适。”神宗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最终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被追认为兵部尚书,?谥号文肃。?
原文:《宋史·吴奎传》--元代脱脱,阿鲁图等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辽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扩展资料:
宋史·吴奎传出自宋史。宋史的创作过程: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史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三岁时父母去世,此后,便由诸兄抚养长大。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考中进士,并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身为一名宰相却身肩巨任,他历经三朝却能够辅佐两朝的皇帝,的确是一位人物。他是怎样传奇的人物,能够如此厉害。韩琦有着十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曾经建立了坊市制度,韩琦为人和善,受到大家的称赞。这也是他成为宰相的前进之路。
蔡东潘有句俗话说,南北宋时期“北无将军南无相”。北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宰相,如赵普、吕端、寇准、王安石、范仲淹等。而韩琦只是这些著名的良相之一。他与北宋宰相范仲淹同名,他文武全才。被称为“韩范” ,他的排名仍然排在范仲淹之前。
韩琦成为北都的行政长官时。他的表弟送给他一个玉盏,他说是耕地的人在进入那个坟墓的时候弄到的,他从里到外都找不到一点瑕疵。韩琦以一百两金子感谢他,韩琦将它视为珍宝。他召集一些主要官员,打算宴请他们,并让大家欣赏一下玉盏。
韩琦特意准备了一张桌子,在桌子上铺上绣花布,放上玉盏,准备用来招待客人。谁料一个小官员不小心撞翻了桌子,玉盏都摔碎了。客人们都很惊讶,小官员躺在地上等着发落。他微笑着对桌边的客人说: “东西也有它破碎的时候。”然后对那个官员说: “你只是粗心大意,不是故意的,并没有犯什么罪? ”
由此可见他为人和蔼可亲,为人和善,就行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只有自己性格好,品行端正才能走天下。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政治上贡献很大,和范仲淹等人实行了亲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对于北宋当时的政治是有贡献的,韩琦还在治军方面有独到的建树,他治军严明,在他的治理下,所管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
韩琦时常是在京城和地方来回任命,曾先后担任枢密副使参与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改革派还是被保守派给排挤出朝廷,导致改革失败。韩琦被安排到地方管理军事,他积极的整顿军吏,研究李靖兵法,是得定州军名冠河朔。曾经上奏宋仁宗把不法官员调走,否则就依法惩处。
宋仁宗把人调回京城施以鞭刑。之后又被调回朝廷先后担任枢密使、宰相,封仪国公,在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后,韩琦建议宋仁宗尽早立皇储,最终选择了堂兄濮王的儿子赵宗实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宋仁宗死后,是韩琦拉着宋英宗继位的,维护了大宋王朝的稳定,让皇位和平交接。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军事家,韩琦的园丁身份未被探究。他在丁、香、大明府建造园林,并留下百余件园林作品,园林思想与当代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不同。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的园林作品往往带有儒家思想的基因,他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反思自己。
始杨、尚二美人之出宫也,左右引陈氏女入宫,父号陈子城,杨太后尝许以为后,宋绶不可。王曾、吕夷简、蔡齐相继论谏。陈氏女将进御,士良闻之,遽见仁宗。仁宗披百叶择日,士良曰:"陛下阅此,岂非欲纳陈氏女为后邪?"仁宗曰:"然。"士良曰:"子城使,大臣家奴仆官名也,陛下纳其女为后,无乃不可乎!"仁宗遽命出之。文应后徙相州钤辖。卒,赠邠州观察使。
任守忠,字稷臣,荫入内黄门,累转西头供奉官,领御药院,坐事废。久之,复故官,稍迁上御药供奉。初,章献后听政,守忠与都知江德明等交通请谒,权宠过盛。仁宗亲政,出为黄州都监,又谪监英州酒税,稍迁潭州都监,徙合流镇。西鄙用兵,又为秦凤、泾原路驻泊都监,以功再迁东染院使、内侍押班。出为定州钤辖,加内侍副都知。累迁宣政使、洋州观察使,为入内都知。
仁宗未有嗣,属意英宗,守忠居中建议,欲援立昏弱以徼大利。及英宗即位,拜宣庆使、安静军留后。守忠又语言诞妄,交乱两宫。于是知谏院司马光论守忠离间之罪,为国之大贼,民之巨蠹,乞斩于都市。英宗犹未行,宰相韩琦出空头敕一道,参政欧阳修已签,赵概难之,修曰:"第书之,韩公必自有说。"琦遂坐政事堂,立守忠庭下,曰:"汝罪当死,贬保信军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取空头敕填与之,即日押行,琦意以为少缓则中变也。
守忠久被宠幸,用事于中,人不敢言其过,及贬,中外快之。久之,起为左武卫将军,致仕,卒,年七十九。
童贯,少出李宪之门。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微宗立,置明金局于杭,贯以供奉官主之,始与蔡京游。京进,贯力也。京既相,赞策取青唐,因言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力荐之。合兵十万,命王厚专阃寄,而贯用李宪故事监其军。至湟川,适禁中火,帝下手札,驿止贯毋西兵。贯发视,遽纳鞾中。厚问故,贯曰:"上趣成功耳。"师竟出,复四州。擢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内侍寄资转两使自兹始。
未几,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累迁武康军节度使。讨溪哥臧征,复积石军、洮州,加检校司空。颇恃功骄恣,选置将吏,皆捷取中旨,不复关朝廷,浸咈京意。除开府仪同三司,京曰:"使相岂应授宦官?"不奉诏。
政和元年,进检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帝曰:"契丹闻贯破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国,策之善者也。"使还,益展奋,庙谟兵柄皆属焉。遂请进筑夏国横山,以太尉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俄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不三岁,领院事。更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太傅、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贯为媪相。
将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古骨龙,谓可制夏人死命。遣大将刘法取朔方,法不可,贯逼之曰:"君在京师时,亲授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法不得已出塞,遇伏而死。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汹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关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辽人进誓表纳款。使至,授以誓诏,辞不取,贯强馆伴使固与之,还及境,弃诸道上。旧制,熟羌不授汉官,贯故引拔之,有至节度使者。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隶他籍,军政尽坏。
政和元年,副郑允中使于辽,得燕人马植,归荐诸朝,遂造平燕之谋,选健将劲卒,刻日发命。会方腊起睦州,势甚张,改江、浙、淮南宣抚使,即以所聚兵帅诸将讨平之。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籍以自信。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王师自出至凯旋,四百五十日。
腊虽平,而北伐之役遂起。既而以复燕山功,诏解节钺为真三公,加封徐、豫两国。越两月,命致仕,而代以谭稹。明年复起,领枢密院,宣抚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诏用神宗遗训,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广阳郡王。
是年,粘罕南侵,贯在太原,遣马扩、辛兴宗往聘以尝金,金人以纳张觉为责,且遣使告兴兵,贯厚礼之,谓曰:"如此大事,何不素告我?"使者劝贯速割两河以谢,贯气褫不能应,谋遁归。太原守张孝纯诮之曰:"金人渝盟,王当令天下兵悉力枝梧,今委之而去,是弃河东与敌也。河东入敌手,奈河北乎?"贯怒叱之曰:"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君必欲留贯,置帅何为?"孝纯拊掌叹曰:"平生童太师作几许威望,及临事乃蓄缩畏慑,奉头鼠窜,何面目复见天子乎?"
贯奔入都,钦宗已受禅,下诏亲征,以贯为东京留守,贯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贯在西边募长大少年号胜捷军,几万人,以为亲军,环列第舍,至是拥之自随。上皇过浮桥,卫士攀望号恸,贯唯恐行不速,使亲军射之,中矢而踣者百余人,道路流涕,于是谏官、御史与国人议者蜂起。初贬左卫上将军,连谪昭化军节度副使,窜之英州、吉阳军。行未至,诏数其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迹其所至,莅斩之,及于南雄。既诛,函首赴阙,枭于都市。
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奔走期会过于制敕。尝有论其过者,诏方劭往察,劭一动一息,贯悉侦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宠煽翕赫,庭户杂遝成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厮养、仆圉官诸使者至数百辈。穷奸稔祸,流毒四海,虽菹醢不偿责也。
梁师成,字守道,慧黠习文法,稍知书。初隶贾详书艺局,详死,得领睿思殿文字外库,主出外传道上旨。政和间,得君贵幸,至窜名进士籍中,积迁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建明堂,为都监,既成,拜节度使、加中太一、神霄宫使。历护国、镇东、河东三节度,至检校太傅,遂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换节淮南。
时中外泰宁,徽宗留意礼文符瑞之事,师成善逢迎,希恩宠。帝本以隶人畜之,命入处殿中,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多择善书吏习仿帝书,杂诏旨以出,外廷莫能辨。师成实不能文,而高自标榜,自言苏轼出子。是时,天下禁诵轼文,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师成诉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以翰墨为己任,四方俊秀名士必招致门下,往往遭点污。多置书画卷轴于外舍,邀宾客纵观,得其题识合意者,辄密加汲引,执政、侍从可阶而升。王黼父事之,虽蔡京父子亦谄附焉,都人目为"隐相",所领职局至数十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2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手下的十大名将有哪些
下一篇: 秦始皇一生都发现了哪些养老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