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到底有多厉害?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杨”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位早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翰林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掌管,他们三人根本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的干一些抄抄写写的活,直到朱棣推倒建文帝政权,他们三人才得到出头的机会。
出头的机会
建文四年,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年份,这一年朱棣在李景隆、谷王的内应下,兵不血刃地攻破南京城,推倒建文帝政权,宣布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既然南京城已经攻破,朱棣的下一个目的地,自然就是皇宫。
可就在朱棣前往皇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挡住了朱棣的去路,气氛一瞬间变得特别紧张。
朱棣以及他的侍卫死死盯着这个人,毕竟当时南京城刚攻破,城内的局势不明,如果说有建文帝的旧臣刺杀朱棣,并不意外。
就在朱棣准备下令将这个人捉拿的时候,这个人开口了,询问朱棣,是先到皇宫继位,还是先去祭陵?朱棣大吃一惊。
原来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虽然实际上是造反,但明面上却并非造反,因为他打出来的旗号是“奉太祖遗命,清军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朝中有奸臣作乱,规定藩王在危机时刻接收到皇帝的密信,可以自己出兵勤王,也可以联合其他的藩王出兵勤王。
如果说朱棣直接前往皇宫,那么就坐实了他是造反的事实。如果说朱棣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那么就能够向世人说明他的的确确是清君侧,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朱棣在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的同时,记住了这个挡住自己路的人的名字——杨荣。而杨荣的命运也就此改变,随着朱棣的继位,他位列内阁,成为首届内阁七位成员中的一位(内阁制度是朱棣开创的)。
相比于杨荣的出头机会,杨溥出头的机会比较奇葩。杨溥是公开且铁打的太子党官员,早在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朱棣派到太子府当属官。
在这期间,杨溥平平无奇,并没有做过什么出色的事情,一、不像杨荣一样在朱棣的身边当秘书,二、不像杨士奇一样通过语言艺术多次力挽狂澜,只是充当一个本本分分的官员。
直到永乐十二年的“东宫迎驾事件”发生,他的命运才发生改变。
所谓“东宫迎驾事件”,就是朱棣从北方打仗回来,原本以为朱高炽会率领着百官迎接他,结果只看到了在场的礼仪,没有看到朱高炽与百官,因此大怒,认为朱高炽轻视他。
当即将一大批的太子党关入诏狱当中,身为洗马的杨溥就在其中。
杨溥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到了诏狱当中,要么怨声载道,要么浑浑噩噩,而他呢?整天在诏狱当中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
正是这个举动,保住了他的性命,致使朱棣认定他是一个人才,命令锦衣卫指挥使必须保住他的性命,报效日后的皇帝。
杨溥为了朱高炽坐了十年的诏狱,只要朱高炽是个人,在日后继位之后,都不会亏待杨溥。随着朱高炽的继位,杨溥也与杨荣、杨士奇一样,位列内阁。
杨士奇出头的机会与杨荣、杨溥的都不一样,杨荣、杨溥多多少少都有点机遇在里面,而杨士奇就是单纯的靠学识。在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因为工作出色,从而进入内阁。
“三杨”的特长
在“三杨”当中以杨荣的特长最为出色,如果说在永乐年间“三杨”当中最受重用的是哪位,那么必然是杨荣。
杨士奇虽然也与杨荣一样,在内阁中工作,但论重用程度远远不及荣,因为朱棣将杨荣当成贴身秘书来用。
在永乐一朝的战事决策会上,基本上都会有杨荣影子。而只要朱棣出征,杨荣必然跟在身旁,随君出征。
以朱棣的精明程度而言(靠造反起家),不可能莫名其妙的重用一个人,而且这一重用就是一辈子。杨荣能够成为朱棣的贴身秘书,主要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
在朱棣统治时期,蒙古部落时不时的就在边境骚扰。一天晚上,朱棣接收到宁夏的紧急军情,宁夏守将声称自己受到了蒙古军队的围攻,希望朱棣能够给予增援。
朱棣虽然身为皇帝,但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得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参谋,而恰巧那一天晚上内阁值班的人是杨荣。
朱棣找到杨荣,杨荣一脸无所谓的表示不需要出兵,只需要等一会儿,解围的奏报就会送来。朱棣十分不解,询问他,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
杨荣解释宁夏,时不时的就受到蒙古的骚扰,士兵一个个骁勇善战,再加上宁夏城池坚固,任凭蒙古军队怎么样围攻,都会安然无恙。
朱棣半信半疑,毕竟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哪里上过战场,但还是选择相信。果不其然,在此之后,朱棣收到了胜利的奏报。
在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杨荣这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军情的人,于是朱棣将他编入军队,成为自己的贴身秘书,甚至将军队中最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由他保管。
杨荣利用他的身份做了一件令朱高炽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由于朱棣病逝在外(榆木川),如果病逝的消息一旦走漏,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就会做出行动。
到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所以杨荣选择隐瞒朱棣病逝的消息,秘密回京,向朱高炽报告朱棣病逝的消息,彻底消除了各种不稳定因素。
杨士奇的本事仅次于杨荣,他的特长主要是语言艺术,无论朱棣问的问题有多么的危险,他都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东宫接驾事件之后,朱棣曾经询问过杨士奇,朱高炽到底有没有二心,到底是不是故意的?如果说是一般人,可能由于是太子党的原因,一听到这个问题就急急躁躁的回答,朱高炽肯定没有二心,肯定不是故意的。
而杨士奇则把一切都往自己的身上揽,表示朱高炽一直对朱棣孝顺,东宫接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做臣子的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朱高炽承受了骂名。
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杨士奇的话说完,他还盯了杨士奇一会儿,直到杨士奇并没有透露出惧色,朱棣才慢慢释怀东宫迎驾事件。
由于东宫迎驾事件,太子党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作为直接得利者的朱高煦不可一世,经常在各种公开场合说自己像李世民。
要知道,李世民是通过杀兄逼父的方式登上皇位的,他敢说这种话无非是找死,更何况他的父亲是朱棣。
朱棣找到杨士奇、还有蹇义(一样是太子党),询问他们有没有听到汉王朱高煦的不法事迹。蹇义不敢回答,害怕这是朱棣给他们挖的坑,而杨士奇则回答。
他和蹇义都在东宫当官,别人看他们是太子党,就算汉王有什么不法的事情,也不会跟他们说,但是之前两次封汉王到别的地方就藩,汉王都不肯,现如今要迁都了,汉王却要求留在南京,希望能够慎重考虑一下。
这些话,加上朱高煦之前的所作所为,直接将朱高煦打入低谷。
南京身为龙盘虎踞之地,而且附近有着江浙这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如果朱棣百年之后,朱高煦占领南京,拿下江浙,向北京发起进攻,到时候必将酿成兄弟相残,国家大乱的悲剧。
杨士奇的话提醒了朱棣,朱棣强行命令朱高煦到山东乐安就藩,处于北京的眼皮子底下,只要敢动,分分钟钟就能够收拾。
什么叫语言艺术?杨士奇就叫语言艺术。
杨溥与杨荣、杨士奇相比,黯然失色,并没有什么特长。如果硬要说特长的话,高尚的品德应该也算得上是特长。
杨溥虽然身居高位,名列内阁,但是对待任何官员都能够保持一个君子该有的风度。
走在路上碰到同僚都会主动打招呼,从来不会仗着自己是阁臣的身份嚣张跋扈,而且杨溥从来不大声嚷嚷,就算别人对他大声嚷嚷,他也不对别人大声嚷嚷。
结语
成就“三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碰上了英明的皇帝,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或者朱瞻基,无一例外都是明君。正是因此,朱棣才能够开创出“永乐盛世”,朱高炽、朱曕基才能够开创出“仁宣之治”,如果没有碰上明君,“三杨”的才华再高,也是白搭。
引言:明朝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朝代,而且这个朝代中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除了它本身的一个经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以外,明朝的一个政治制度,以及它的一个主要的决策机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明朝的三杨辅政正对于朝政有怎样的影响呢?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当时,因为朱祁镇尚年幼,所以中央的决策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手中,由于管理得力,此时天下天平,并无败政。
后来,太皇太后张氏与世长辞,?三杨?也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治决策权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宦官王振掌握了实权。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在朱祁镇被俘后,当时的人们怀念?三杨?,认为?三杨?还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是,也有不少当权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说是因为他们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结果。
其实,这种结论是太过苛刻,?三杨?虽有缺点,但他们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明朝,以毕生之所学来治理国家,换来大明王朝三十多年的繁盛。这是功劳,也是厉害之所在。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
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
永乐年间,由于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太子之争越演越烈。后来,就算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汉王朱高煦还是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上位。
当时,朱棣为了搞政治平衡,不断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冷落了朱高炽。很多人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朱高煦手下,或者就地观望,只有杨溥等人始终不渝地跟着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派使臣迎接太迟,朱棣大怒,把黄淮等人关进了监狱,后杨溥受牵连也被关进牢中。
在监狱中,杨溥生活艰难,?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但是,杨溥不曾放弃过,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出去。于是,他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朱高炽即位,杨溥得以出狱,重新走上仕途。就算遭受十年的牢狱之苦,但杨溥不曾怨恨,初心不改,出来后依旧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可见其忠诚。
而杨士奇对太子一事,也是忠诚于朱棣,尊重朱棣所作的决定。为了让明朝的正统血脉得以顺利继承,也是会从中帮忙,缓解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
当时,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而朱高煦为了让达到废除太子的目的,就找事诬陷朱高炽,但此时杨士奇总是从中帮忙,缓和两人的关系,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其次,朱棣时常北征,就让朱高炽监国,但是每次回来都会询问监国情况,而杨士奇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因此,朱棣对朱高炽满意了不少。
杨荣作为朱棣的心腹大臣之一,擅长于军事活动,有远略。但是,对于太子一事也没有站边,始终跟着朱棣的方向走,不偏不倚。这一点,也是可贵的,很难想象杨荣投靠朱高煦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生涯开始,还是在?三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三十多年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是忠于明朝正统的,都是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的,这是最可贵且?厉害?的地方。
除了忠诚之外,?三杨?也是十分有才干的,而且各有所长。
杨士奇处理政务能力强,且善于劝谏
史书中记载,?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这样说来,杨士奇是一个做事很严谨的人,公私分明。在皇帝面前举止恭敬谨慎,而且善于对答,每次都能说中事情的要害。
杨士奇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很强,且思想敏捷,如果?三杨?之中选一个当丞相,论政务能力,杨士奇应是第一。
当时,朱高炽即位,杨士奇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次,蹇义、夏原吉奏完事,但还没有退下,应该是议事得不到合适的结果。这时,杨士奇走了过来,朱高炽对两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杨士奇上前说道:?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朱高炽听后,立即命令减去半数。
由此可见,朱高炽等人对于杨士奇的信任,也可以看出杨士奇实在有才干,不是一般人可以媲美的。除了政务能力强外,杨士奇善于劝谏、对答如流。
当时,朱棣经常会询问太子监国一事,杨士奇为了缓和两人关系,也是实话实说,道:?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朱棣听后才理解,怒意消退。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其次,有人曾上书来歌颂太平,朱高炽拿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认为天下是这个样子。而唯独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恩泽广布于天下,但还有流离失所的人,天下的疮痍还没有愈合,人民生活还很艰难。还要休养生息几年,才可以看到天下太平。?
朱高炽说:?杨士奇说得对,我以满腔至诚对待各位爱卿,本来希望你们匡正辅佐。但是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书,而你们皆没有一言。难道说朝廷真的没有失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诸位大臣惭愧而退。
杨士奇为人公私分明,敢于劝谏,还很大度,别人有小过错,他常常为别人掩盖,虞谦等人就因为有杨士奇的相助才逃过一劫。而且,杨士奇爱推荐人才,像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于谦后来更是在明朝存亡关头力挽狂澜,可是杨士奇会看人。
史书评价杨士奇,?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这要是放在前面的朝代应是个丞相的好人选。但是,杨士奇也有缺点,那就是军事方面不行,而杨荣却善于处理军务。
杨荣是个军事小能手,且有远略
朱棣刚入京城,杨荣说了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自此杨荣受到了重用,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大臣。杨荣是七位内阁大臣中年纪最小的,但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突然来报告说被围,朱棣召内阁大臣七人,他们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朱棣只好将奏报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果然,夜半时分,有奏报传来说宁夏之围已解。朱棣惊叹杨荣之才,可见杨荣确实是个有见识之人,而且对军事活动了解得很透彻。
朱棣也是非常重视杨荣之才,有军事活动都要带上杨荣。一次,朱棣出塞,到达胪朐河。朱棣挑选出三百名勇士做护卫,但不交给别的将领,而是交给杨荣统领。
当时,军中遭遇粮草短缺之危机,杨荣请求将供给朱棣的剩余部分的粮草拨给部队,还下令军中有剩余粮食的可以相互借贷,等入塞后国家加倍偿还,这次危机才可以顺利渡过。
在朱棣最后一次北征途中,朱棣突然病逝,五十万大军在外,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叛乱,幸好杨荣等人的合理安排,才避免了一场战争,让朱高炽顺利即位。
后来,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杨荣在军事方面的位置都是无人能够代替的。也幸好有杨荣在,军事方面才显得井井有条。
而杨荣喜欢结交朋友,虽然成了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有很多有才之士都愿意归附他。有人评价杨荣,?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杨溥有学问,品格高尚
杨溥是三人之中人生最为波折的,初入官场,就因朱高炽迎接迟而被关进监狱,一关就是十年,其间几度断粮,但他都咬紧牙关度过了。朱高炽即位,杨溥才得以重见天日,可见其内心的强大。
在狱中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杨溥坚持读书,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由此可以,杨溥是个饱读圣贤书、有学问之人,且能忍受困难,忠诚于明朝。
杨溥在处理国家政务的问题上,虽然不及杨士奇和杨荣,但是在品格方面,杨溥是一个君子,品格高尚,也影响着周边之人。
各有所长,三人互补
?三杨?各有所长,精通不同方面,杨士奇善于处理政务,人际交往;杨荣则是善于军事方面,且有见识远略;杨溥则是个君子,品格高尚,心如止水。这三人各有所长,却又互补,三人离开了谁都不行。
杨士奇虽精于政务,但是见识方面较差,可杨荣很好地弥补他这一点的欠缺。可是,杨荣可能由于从事军事方面的活动多,有时候会不拘小节,还会收他人送的礼,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这一点是他改变不了。但是,杨溥却很好得弥补了他这点。
所以说,?三杨?各有所长,又互相弥补。如果把三杨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将会是和平时期一个完美的丞相人选。
结语
?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又可以互相查缺补漏,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几乎完美的智囊团,才会让明朝得以三十多年的繁盛。
但是,?三杨?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挑起国家的重任,他们适合当和平时期的丞相,但却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
其次,在?三杨?掌权的其间,三人虽然很好的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上承洪、永两朝开创局面,下启明朝治平之象,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最终也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马谡临死前到底大喊了什么
下一篇: 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发生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