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守上庸的是孟达呢

以史为鉴 2023-07-07 04:13:26

为什么守上庸的是孟达呢

为什么守上庸的是孟达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史,有两个常见误会:高估了上庸的地位,低估了张飞的价值。

上庸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仅从平面地图上看,上庸是三国时期位置最紧要的地区之一。

他西连汉中,东邻襄樊,南为三峡,东北可达武关、南阳,甚至到长安也不远。

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群雄对这里似乎都不太上心。

上庸、西城、房陵,在东汉时是归汉中郡下面的县。

群雄割据时期,这里由申仪、申耽聚众数千家所控制,他们与汉中张鲁联系紧密,但并不归张鲁所统治,而西面以襄樊为中心的刘表也没有打他的主意。

曹操取汉中后,申耽拜诣曹操,曹操只是将这些地方由汉中郡分出来,设为郡,归到了曹占荆州,但仍然以申耽等人管理这些地区,并没有大力经营。

刘备占领上庸时期的事情,我们一会再聊。

后来,曹魏再次统治上庸后,仍然以降将孟达、申耽等人管理,也没有怎么管。

司马懿平定孟达后,曹魏虽然对上庸做了一些特别处置,但主要也是迁走人口,也没有以此地作太多文章。

三国后期,上庸等东三郡倒是有两次被纳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考量。

一次是蒋琬主政蜀国时期,曾考虑自汉中顺沔水而下,取道上庸,攻略襄樊。

但费祎、姜维等人都认为这事不靠谱,坚决反对,遂作罢。

另一次是魏灭蜀之战中,魏兴太守作为几路伐蜀大军中的一路,在钟会指挥下参与攻蜀战争。

除此之外,看起来“到哪里都近”的上庸,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三国英雄们都瞎了吗?

位置重要,但非用武之地上庸的位置确实重要,因此,三国时期,三国都曾力求控制他(孟达反叛魏国时,东吴也曾派援军前往,但尚未抵达孟达就败了)。

但是,这里并非用武之地。

如果许多朋友对上庸、房陵等名字的感觉只是停留在地图上的话,那不妨说说另一个词:神农架。

上庸等东三郡,就在神农架地区。

这里山岭多、交通不便。

山岭多,因此可以成为各方的国防屏障。

但在农业时代,山岭多也意味着比较贫瘠,统治成本高,难养大军。

交通不便,意味着难以运转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粮草辎重。

因此,上庸虽位置好,但最多只能在多路进攻中打打下手,非用武之地。

刘备对上庸的安排《隆中对》是要以荆、益北伐中原。

上庸,连接荆、益两处,看起来似乎刘备绝佳的用武之地。

然而,汉中之战时,曹操迁徙走了汉中人口,使上庸这个连接器变得有些鸡肋。

由于汉中人口被迁走,刘备不能像当年刘邦一样长期在汉中驻扎大军,只能将主力带回西川,仅留下魏延等人把守汉中。

无论是上庸的军队还是汉中的军队,规模都有限,难以抽调足够兵力加入荆州战场。

而如果驻扎在西川本部的刘备军主力要经上庸作文章,需先翻越大巴山脉进入汉中,再从汉中沿水流极其湍急、航行条件危险的沔水进入上庸,再沿山、河出击对手,其运输压力是非常大的。

因此,如果刘备要将部队加入荆州战场,最便捷的是自成都顺江而下,没必要爬山涉水从上庸过去。

显然,上庸虽然在地理上连接荆、益,但其作用比较有限。

刘备对上庸等东三郡的安排如下。

1、承认申家兄弟的地位,继续保持自治,以维持稳定。

刘备以申耽为上庸太守,申仪为西城太守,以刘封为副军将军。

东三郡,除了被孟达攻取的房陵外,其余两郡仍然事实上保持自治。

2、发挥孟达的影响力、能力,吸引、整理人口,经营上庸。

当年刘备在新野和南三郡时,采纳诸葛亮之谋,整顿流民户籍,扩充了相当实力。

直接去抢申家兄弟的人肯定不利于稳定,但如果能够整顿流民户籍,就可以壮大刘备在东三郡地区的力量。

孟达出身扶风大族,其父孟他曾为凉州刺史。同时,孟达本人拥有比较全面的军政才能,后来被魏人称为有将相之才。

因此,无论是出身还是才能,孟达都可以为上庸带来更多。

后来,孟达叛走时,带走了部曲四千余家!

这四千余家部曲,显然是孟达以其影响力、能力带来或整顿出来的。

3、以东三郡实现对刘封的“安置”。

刘封是刘备假子,但已入宗族,依古代宗法关系,是有继承权的。

然而,刘备当然是要亲儿子刘禅继承。

以相对偏僻、独立的东三郡由刘封统辖,类似于古代分封,是处理好刘封、刘禅关系的唯一可能。

刘备对东三郡的长远规划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刘备的人事安排看,至少时间内,维持稳定、整顿人口、充实力量是刘备对东三郡的主要要求。

当然,刘封、孟达也都是军事人才,在必要时,给与邻近区域(如关羽)协助也是应该的。

但是,东三郡兵力本就不足,维持稳定的压力大,能抽调的兵力,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所以,当时的东三郡,既然发挥不了张飞所长,也非张飞所能完全胜任,完全不适合张飞。

张飞的价值张飞的价值,被低估了。

尤其是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张飞所在的巴西郡不再处于对敌一线,似乎给人“闲置”的感觉。

其实不然。

首先,巴西郡对益州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巴西郡,邻近刘备的统治中心成都平原,但该地多山,多“板楯蛮”,地形、人情迥异于成都平原。

形式迥异,因此自治程度很高;多板楯蛮,因此兵源丰富;邻近统治中心,因此对益州的稳定影响极大。

当初,刘璋之所以请刘备入川,一为防备张鲁,次则为防备巴西太守庞羲的叛乱。

因此,如果巴西郡太守有贰心,则益州无宁日,如果巴西郡太守是自己人,则不但益州稳定,且当地兵源还能使刘备军实力大增。

尤其是板楯蛮,其战斗力非常强悍,是天生的精锐,在当年刘邦还定三秦时立下过大功。

因此,张飞坐镇巴西郡,对形势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张飞军团是刘备军中的快速反应部队。

张飞并不只是巴西太守,他还是假节的右将军,后来还是车骑将军。

他的部队,是刘备集团野战军主力之一。

张郃进犯三巴,张飞奉命率万余人进入巴中宕渠,击败张郃;

刘备进取汉中,张飞、马超先率军进攻下辨,拉开战役序幕;

刘备要攻夷陵,第一件事是叫张飞到江州会合。

看来,张飞是中等规模战役的主力部队,是大规模战役的前部。

巴西郡看似在二线,但却是最适合发挥张飞“先头”作用的地区。

巴西郡内水网密布,沿着嘉陵江等水域,巴西郡的力量不论是西到武都,北到汉中,东到白帝城都非常方便,而自白帝城到荆州江陵更是朝发夕至。

夷陵之战失败后,巴西太守阎芝立刻征兵,由马忠带去,结果,马忠抵达永安的时间,比驻在江州为后部的赵云还要早!

可以说,巴西郡虽既不处一线,也不繁荣发达,但却是快速支援各处战场最有利的区域。

驻在巴西张飞军团,正是照顾全局的快速反应部队。

个人看法之所以有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刘封、孟达没有支援关羽攻襄樊作战。

其实,孟达、刘封所说“山城初附”等困难并非虚言。

上庸驻军本就不多,又因内部既未稳定,又因地处一线,有后顾之忧,不可能给与关羽太多实质性帮助。

相反,当时的刘备、张飞如果要援助荆州战场,顺江而下其实速度也不会慢。

215年南三郡之争时,驻扎于成都的刘备迅速率领5万大军抵达公安。而其实从江陵、公安到襄樊战场,也是很快的。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时,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疲惫空虚,难以派大军前去支援,但如果以张飞率万余精锐支援还是可能的。

张飞所部兵力虽不多,但是精兵,且巴西郡深处后方,行军也全部经过己方区域,非常安全,毫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

因此,刘备集团在襄樊之战的失利,主要原因是总体协调、规划上的问题。

其实,当时的荆州,曹操曹操不断调徐晃、张辽,甚至自己靠近襄樊战场,孙权调吕蒙、陆逊,甚至自己靠近江陵时,两大势力的重心全部靠向荆州。

这种情况下,上庸守将是刘封、孟达还是张飞,真的会有什么不同吗?

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期间,刘备集团确实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失误。

不过,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否定刘备的识人之才和用人胸襟。

一码归一码。在对上庸的定位,对张飞的任用问题上,刘备的处置还是是精当的。

三国中孟达指的是谁?

魏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初仕刘璋,与张松、法正为腹契友。璋遣达领精兵五千,迎玄德入川为援。后投先主,庞统以达与霍峻守葭萌关。后为张鲁将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太祖遣张郃攻葭萌关,为黄忠、严颜所救。后关羽被围麦城,廖化突围求救,达、封不应。羽败死,先主怒,及彭羕死,达随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投魏,丕加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城太守,去守襄阳、樊城。达使人赍赴蜀寨招降刘封,封扯书斩使。后诸葛亮北伐,达欲应之。达心腹人李辅并达外甥邓贤出首,司马懿暗袭之,达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

《三国演义》中徐晃曾获曹操盛赞,击败关羽立功无数,为何却枉死叛将之手?

徐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三国时期一流将领,骁勇善战、武艺高强。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让人佩服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徐晃曾在樊城大败关羽,解救了“樊城之围”。曹操得知此事后,大力夸赞了徐晃,说:“我带兵打仗几十年,还没有听过有人比徐公明更会用兵的。”之后,曹操大摆宴席,出营十五里迎接徐晃。各大将军的阵营立即乱成一锅粥平,唯有徐晃的军队严阵以待,曹操惊叹道:“徐将军真是有周亚夫之风。”

那么,受到曹操如此夸赞的徐晃,最后为什么会死在叛徒之手呢?

这个叛徒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孟达。

孟达原本隶属于刘璋,后来刘璋战败,于是投靠了刘备,驻守上庸。关羽败走麦城时,曾向孟达和刘封求救,结果孟达以“上庸新降,人心不稳”为由,拒绝发兵。最后,关羽兵败身亡。刘备作为关羽的大哥,听到关羽的死讯时,悲痛欲绝,大怒不已。孟达十分恐惧,就投降了曹魏,先后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等职。

然而孟达并不是真心想投靠曹魏,他是被逼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节节胜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关中震动。孟达一看形势,于是再一次投降蜀汉。

由此可见,孟达是一个反复难养、背信弃义的小人,徐晃就是死在了他这样的小人身上。

且看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当时,诸葛亮给孟达传信,在信中说:“你若能成功举事,则是汉朝第一功臣。然而你需要行事谨慎,不可轻易托付他人。要慎重,警戒!况且曹睿已经让司马懿率领宛、洛之兵,如果司马懿知道你举事,必定会率军赶到新野,你万万不能小瞧了他。”

孟达看到书信后,大笑道:“孔明真是多心人。”然后给诸葛亮回信:“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如果司马懿知道我举事,也要先向曹睿禀告。到那时,大事已成。”

诸葛亮看到信后,已经有了一种凶兆,他认为孟达如此轻敌,非常危险,然后赶紧再次传信给孟达,让他务必谨慎行事。结果,信不幸被司马懿所获,他看到后大吃一惊,没有向曹睿禀告,直接率兵向新野开拔,派出的先锋则是徐晃。徐晃在壕边大骂孟达是“反贼”,让他赶紧投降。孟达一听,当即大怒,拉开弓箭朝徐晃额头射去。徐晃落于马下,被部下救走,当夜死于军中。

徐晃的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徐晃想不到孟达会放冷箭。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以徐晃的武艺,要是孟达跟他面对面大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可是孟达不是这样做的,他气在头上,或许就没有想过要正面迎战,直接放一冷箭射死了徐晃。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

徐晃又不是诸葛亮,他既不会神机妙算,又识人不明,想不到孟达会违反战场规则,直接放冷箭。

第二,徐晃自以为是,骄傲猖狂,连基本的防御力都没有了。

徐晃是一员大将,是非常厉害的。按理说,即使孟达放冷箭,徐晃也完全可以躲过去,不至于被射中额头,凄惨死去。错就错在,徐晃没有把孟达放在眼中,认为他是徒有虚名,只会夸夸其谈。在徐晃心中,孟达是个叛徒,今天就是他的末日到了。况且当时孟达受到了司马懿的欺骗,丢失城池,大势已去,插翅难逃。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

第三,孟达运气太好,射中了徐晃的额头。

徐晃彻底激怒了孟达,孟达想都没想,直接弯弓搭箭,朝徐晃射去。这一箭,还偏偏就射中了徐晃的额头。孟达的武功,在三国中是很一般的,排不上三国二十四名将之列。他的箭术,怎会如此之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