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在魏蜀吴三国中,按照实力来看,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当然,原本蜀汉是能够和东吴一较高下的,但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实力平衡,无疑被打破,也即东吴获得荆州,蜀汉失去荆州以及关羽等将士,此消彼长之后,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实力垫底的一方。比如在兵力规模上,蜀汉最多只有10兵马,而东吴则有20多万,至于曹魏,则拥有40多万大军。基于此,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想要一统三国的话,无疑最合理的方案就是拿蜀汉开头,也即柿子要捡软的捏,按照先易后难的策略,先消灭刘备建立的蜀汉,后进攻孙权建立的东吴,可谓上策了。那么,问题来了,蜀汉实力不如东吴,曹丕为何一直讨伐东吴,却不进攻蜀汉呢?
一
首先,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一统山河的志向,也即希望完成曹操没有实现的目标。为此,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两次兴师伐吴。第一次是在夷陵之战后,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公元225年十月,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扬州)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以此讨伐东吴和孙权。不过,魏文帝曹丕两次进攻东吴,都没有获得成功。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由此,就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一直进攻的是东吴,而没有讨伐蜀汉。
二
对于曹丕来说,之所以死磕东吴,而不是蜀汉,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曹魏初期,设立了四大都督,以此镇守曹魏的边境地区,这四大都督分别是扬州都督、荆州都督、雍凉都督、河北都督。其中,河北都督主要防御的是鲜卑、乌桓等北方的游牧民族,雍凉都督除了防御蜀汉之外,也包含了羌戎势力。至于荆州都督和扬州都督,则是用来防御东吴的。进一步来说,因为曹魏和东吴存在漫长的交界地带,所以,曹魏设立了两个都督,以此防御和压制东吴。并且,在荆州都督和扬州都督的人选上,一开始也是以曹魏宗室为主,比如曹休为扬州都督,夏侯尚为荆州都督。基于此,在这两个都督地区,曹魏更是投入了其一半以上的兵力。
三
那么,非常明显的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直接可以调集这两个都督地区的兵力,以此讨伐东吴。与此相对应的是,因为曹魏一开始在雍凉地区的兵力不足,想要进攻蜀汉的话,自然要从荆州都督、扬州都督地区调兵。众所周知,数万甚至十万兵马的调动,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容易被蜀汉提前获悉消息。但是,如果进攻东吴的话,则可以直接以扬州都督、荆州都督为基地来进攻对方。所以,在进攻东吴,一方面不需要大规模且长途地调动兵力,另一方面不会给东吴太多的准备时间,毕竟曹魏一直在这两个都督区域聚集了大量的兵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进攻东吴,实际上要比进攻蜀汉相对简单。也即曹丕想要进攻蜀汉,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容易打草惊蛇。
四
最后,另一方面,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魏不仅雍凉地区聚集较多的兵力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赤壁之战后,围绕着荆州地区的争夺,加上孙权多次进攻合肥,以及关羽发起襄樊之战,促使曹魏必须在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留下足够的兵力,如果这条防线被突破的话,那么,不管是许昌还是洛阳,很可能都有被敌方突袭的风险。至于在雍凉地区,自汉中之战后,蜀汉和曹魏之间,暂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役。
而且,雍凉地区远离中原地区,一旦调集太多的兵力,后续的粮草压力(需要长途运输),自然要比荆州都督、扬州都督所在地区要大,毕竟荆州都督、扬州都督的区域,往往人口密集,且靠近粮草产地。当然,等到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北伐中原后,曹魏逐渐在雍凉地区投入重兵,并排除了曹真、司马懿等名将,这意味着曹魏的兵力部署,逐渐由东线重、西线轻变成了两线并重。
220年,曹丕称帝,灭汉,建立魏国,被视为创造历史。第二年,刘备决定攻吴,报复关羽,拿下荆州。当时孙权多次求和失败。毕竟吴蜀开战,曹魏可以渔翁得利。于是孙权向曹魏发出休战,他要改造自己对付刘备。但是刘备并没有对曹丕说什么暂时休战的事情,那么曹丕为什么不趁刘备入侵蜀汉之机呢?其实有很多说法。比较靠谱的是曹丕刚刚上位,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先稳定政权才是最重要的。话虽如此,从最终结果来看,曹丕错过了一个迅速拿下蜀汉的绝佳机会。
曹丕大概没想到刘备在这次进攻中损失如此惨重,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所以没有及时集结兵力进攻蜀汉,事后一定后悔不已。赤壁之战后,三方几乎10年没有大的交战,孙权杀了关羽后彻底打破了和平。刘备发誓要为关羽报仇,盟友是什么都不重要。三国之势若想长久,吴、蜀必须结盟,否则必被曹、魏所破。刘备和孙权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吴蜀联盟破裂后,曹魏没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时候,曹丕有两个选择。首先,乘刘备大举进攻之机,迅速集结兵力进攻蜀汉。如果他幸运的话,他可以在兀术完成后收拾残局。二是配合一方共同灭三国,但曹丕选择帮助刘备会更好。毕竟,吴栋更强大。但结果是,曹丕什么都不做,错过了提前完成三国统一的机会。当时朝廷上有人建议曹丕和刘备一起伐吴,的威胁会更大。此外,只要吴栋的领土被分割,蜀汉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吴栋就会更接近曹魏。
曹丕说:“人在投降和攻击别人的时候,如果怀疑世界要安抚别人,就一定害怕,就有危险了。”所以最后他们没有采纳。如果是直接攻打蜀国,不如帮助攻打吴国。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跟着刘备出兵的。诸葛亮留在成都镇守,有一批将领。此外,蜀汉本身易守难攻,夷陵之战持续时间不长。可能魏军在攻占那里之前就已经打完了。这对于曹丕来说并不是上策。事实上,只要曹丕有这样的决心,他早就能够明白战略的利弊并做出反应。刘备战败后,知道蜀国将来可能有亡国的危险,但诸葛亮及时恢复了与孙权的联盟。
刘备伐吴的军队不超过十万,最多也就七八万。如果当时曹丕出兵攻打孙权,吴栋可能早就进入衰亡期了。曹丕有机会改写历史,却让它从自己身边溜走。曹丕虽然是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帝,但在决策上还是不如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第二年,刘备称帝 ,建立蜀汉,八年后,孙权建立东吴政权,三国时期才算真正开始,如果从公元220年开始算起,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为止,由蜀汉主动发动进攻曹魏的战争有16次之多,而由曹魏主动进攻蜀汉的战争,只有3次。
蜀汉主动进攻曹魏的战争从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共有5次,在后诸葛亮时代,姜维前后有过11次北伐,因此加在一起共有16次。
三国力量对比曹魏主动进攻蜀汉的战争只有3次,第1次是发生在公元230年的曹真伐蜀,由于天气原因曹真只能放弃,无功而返,第2次便是发生在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也就是曹爽伐蜀,曹爽由于错误地指挥了战争,导致大败而归,第3次便是发生在公元263年的钟会伐蜀,这一次由于邓艾偷渡阴平的奇谋,魏军直接灭亡了蜀汉。
一般来说,在战争中占据主导进攻地位的都是实力强大的一方,当时的蜀汉政权只是割据西南的地方割据政权,地盘只有益州一个州,人口不过百万,军队只有十万,而当时的曹魏是占据中原的正统政权,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个州,人口有400多万,军队超过了50万人,曹魏的实力是蜀汉实力的4~5倍。既然曹魏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蜀汉的实力,为何反而是蜀汉进攻曹魏呢?
诸葛亮北伐这就得从当时的形势说起,曹操自从击败了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后,就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接着曹操发动了南征荆州的战争,想用战争解决南方的刘表政权与孙权政权,继而统一天下
这是曹操的雄心壮志,却是刘备与孙权的生死决战,为了生存,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对抗曹操,这是整个天下形势导致的必然,在大的政治战略面前,孙权与刘备是同盟,虽然双方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
哪怕是在襄樊之战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去世后,诸葛亮主政的蜀汉政权仍然选择与孙权联盟,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只要曹魏政权强大一天,孙权所代表的东吴政权与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政权就是联合的,所以,从曹魏来看,他在南方不止蜀汉一个敌人,而是有两个:东吴与蜀汉。
诸葛亮北伐前的三国形势图既然有两个敌人,所以曹魏就得同时对付和防备这两个敌人,而不能把所有兵力都用于一方,就算是曹魏想要攻打蜀汉政权,那也得在充分能防备东吴突袭的情况下,才能发动对蜀汉的战争,这是曹魏在整个南方的政治姿态。
与此同时,在西北方向,还有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虎视眈眈,曹操在世时,西北的乌桓人就曾经发动叛乱反对曹魏政权,被曹彰率军平定,曹彰在平定的时候,鲜卑人的数万大军就在一边虎视眈眈,曹魏必须抽调军事力量用来防备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东北方向,还有辽东公孙氏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表面上虽然臣服于曹魏,但实际上是完全独立的,虽然在曹操平定乌桓之后,公孙康曾经将袁尚和袁熙的首级送给了曹操,但这不过是为了自保,曹魏同样需要抽调一部分军事力量用来防备辽东公孙氏政权。
诸葛亮北伐图所以,这样说来,强大的曹魏需要面对四个方向的敌人,并且按照敌人力量的强弱来分配防守力量,一般来说是这样分配的:曹魏50%的军事力量用来防备东吴政权,10%的军事力量用来防备西北,10%的军事力量用来防备东北,20%的军事力量用来防备蜀汉,另外还有10%的军事力量属于流动的中央军。
如果曹魏想要攻打蜀汉,除了原本防备蜀汉20%的军事力量之外,还需要抽调流动的中央军,这些军事力量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15万人,这是攻打蜀汉的最低人数限度,但是,由于蜀汉与东吴是同盟,一般来说,如果曹魏攻蜀,则东吴肯定会趁曹魏兵力空虚之时发动北伐
这样的话,曹魏就得两线作战了,这是曹魏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曹魏如果要攻蜀一定要先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保证在攻打蜀汉时,东吴政权以及其他割据势力不会趁火打劫攻打自己,否则攻蜀就是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但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三国几十年时间,也只有公元263年才有。
魏攻蜀之战而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曹魏想要攻打蜀汉,道路非常难走,以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很难顺利攻打蜀汉,曹真伐蜀失败的那一次就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道路难走,只能退回,曹爽伐蜀失败的那次,也是因为蜀军占据了险要的关隘,无法攻破,又有后路被断的危险,导致失败
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自然条件也是攻蜀的前提,同时还要保证补给线的安全畅通,当年曹操占据汉中,与蜀汉发生战争时,就是因为补给困难,而被迫放弃汉中,曹操当时已经有汉中都无法与蜀汉抗衡,所以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曹魏也是无法寻找有利时机攻打蜀汉的。
而蜀汉攻魏则完全不同,蜀汉只有曹魏一个敌人,蜀汉可以集中国内大分部军事力量发动北伐,而不用担心有其他势力会在后方攻击自己,蜀汉攻打曹魏唯一需要解决是粮食运输的问题,所以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运输问题,也就是补给问题,诸葛亮甚至在前线种地来解决粮食问题,可惜最终累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北伐所以,看上去强大的曹魏,实际上只能自己以20%的军事力量来对付蜀汉90%的军事力量,包括后勤补给方面双方也是同等的水平,这样一来,其实曹魏在实力方面并不占太多优势,与蜀汉相当,所以弱小的蜀汉拿全国90%的力量与曹魏20%的力量对抗,北伐还是有成功希望的。
曹丕没有趁机进攻蜀汉并非他优柔寡断,而正是他精明的体现。蜀国和吴国二虎相争,胜负未分,曹丕又何必急忙出手呢?
多数人认为刘备能够伐吴成功。
我们先来看一下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属于什么辈分。当年刘备和十八路诸侯一起在汜水关外会盟讨伐董卓,曹丕的父亲曹操和孙权的父亲孙坚都曾经和刘备并肩作战,那曹丕和孙权完全可以称为刘备的侄子辈。曹操死后,当年会盟的诸侯只剩下刘备一人,刘备自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了。
因此魏国各界普遍认为,东吴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作战经验丰富,威望极高的刘备抗衡。尤其是人们认为东吴在连续失去周瑜、鲁肃和吕蒙后已经没有能够掌兵的人了,更何况对手还是身经百战的刘备。
曹丕也认为刘备能够伐吴成功,因此精明的曹丕自然会选择站在获胜者这一方,他只需要等着刘备打败东吴之后,趁机分一杯羹就可以了,而绝不会冒着风险去挑战刘备的得胜之师。
蜀国占据地利且早有防备。
刘备为了讨伐东吴尽出蜀中之兵,但是他并没有抽调汉中防守的军队,因此汉中的防御力量并没有衰弱,如果魏军前来进攻的话,占不到半点便宜。
曹丕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料定刘备一定会防备他偷袭汉中,如果他发动军队劳师远征去进攻汉中的话,非但很难取得突破反而还会被以逸待劳的汉中守军打败,得不偿失。
刘备也不可能不防备曹丕前来偷袭,因此他把大将赵云,马超,魏延等都留下来防守汉中,但是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就足以吓破魏军的胆量,更别说前来偷袭了。
曹丕没有十足获胜的把握。
曹丕虽然逼汉献帝刘协退位做了皇帝,但他一定能够感受到身边还有一些忠于汉朝的人蠢蠢欲动想要推翻他的统治。他首先要做的是稳定自己的统治,那么将军队留在自己身边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曹丕一旦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则会给那些反对他的人制造事端的借口,如果对外战争再打败了,将会引起更大的动乱,因此没有十足获胜把握的时候,曹丕最好的选择是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当然曹丕也没有料定刘备会被打败,如果他提前预知这一点的话,肯定会先做好进攻蜀国的准备,而不是等蜀国战败之后才考虑五路大军伐蜀的计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