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朱高燧的真实结局是什么是否善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03:48:31

历史上朱高燧的真实结局是什么是否善终

朱高燧,明朝第一代赵王,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大明风华》的热播,大家开始对朱棣一家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原来历史上还有这样“相爱相杀”的一家人。

虽然电视剧对史实有所改编,但事件、人物大致的脉络是基本符合历史的: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而他本人,只有三个嫡出的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正是因为一代文治武功的帝王只有三子,并且均嫡出,所以朱家三兄弟在夺取皇位的路上不可能不激烈,兄弟感情不可能不越来越淡薄。

朱高炽、朱高煦的真实结局

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蹦跶的特欢的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俩失去了父亲的庇护,面对人气、威望极高的大哥朱高炽,他们只能暗气暗憋的老实下来。

然而天意弄人,朱高炽仅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关于朱高炽的死因,历史学家有诸多猜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嗜欲过度与心脏病突发。

除此之外,有的人甚至认为朱高炽是死在了儿子朱瞻基的阴谋之下,不过按照正统的历史学界说法,朱高炽是病重而崩。

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朱高煦与朱高燧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蠢蠢欲动起来。

面对两个亲叔叔的挑衅,明宣宗朱瞻基展现了一个帝王的气魄,迅速御驾亲征并直接粉碎了朱高煦多年的皇帝梦,把叔叔抓回了北京城。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被抓的朱高煦毫桀骜不驯,用脚绊倒了来看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朱瞻基大怒,用800斤的大缸扣住朱高煦,在外面点火,朱高煦随着青烟去见父亲和哥哥了。

朱高燧的真实结局

朱高燧一直是唯朱高煦马首是瞻的,不能否认作为明成祖朱棣唯三的儿子,他没有夺位野心,但在朱高煦的强悍气势下,朱高燧暂时选择与二哥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大哥朱高炽。

朱高炽驾崩,朱高燧着实老实了一段时日,直到朱瞻基登基,朱高燧才隐隐的起了再次反叛的心思。不过苗头没出,朱瞻基就直接打压了下去,朱高燧老老实实地匍匐在了侄子的脚下,此后再没有过非分之想。

公元1383年(癸亥年)年,做了29年赵王的朱高燧因病在府中去世,其后,他的儿孙们把赵王的位置传承了14代,到1647年即永历元年十二月才随着明朝一起寿终正寝。赵王一支是有明一朝难得的长时间存在的藩王。

看着《大明风华》风华中的朱高燧,不得不令人难以置信,他竟有如此善终。

争夺了二十年太子之位的朱高煦与朱高燧,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个弟弟并不是省油的灯,他两联合起来陷害哥哥,但是哥哥并没有记仇。在他们的事情暴露之后,哥哥朱高炽不管是出于本心,还是政治需要为他俩说情。在登上地位 ,也没有公报私仇,而是善待两个弟弟。

朱高煦性格很像朱棣,在战场上非常勇猛。曾经两次因为他的参加而使战役扭转,救父亲与险境之中。朱棣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再加上朱高煦很受武将的拥护,于是就开始夺储。由于他的所作所为让朱棣警觉起。后来因为王朱橞一案,牵涉出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杀死兵马指挥, 并且常常以李世民自居。朱棣意识到危险,快速处理了朱高煦,在朱高炽的反复求情下被轻处罚。但是朱高煦自找死路,在宣宗年间发动兵变最后被镇压而囚。三年后,宣宗去看完他,他多次戏弄宣宗,先是将其绊倒,后又把罩他的缸顶起,最后激怒了宣宗,在大缸周围点火,朱高煦被大火干闷死在缸中。

朱高燧做为朱棣的三子也是非常崇尚武力。于是和二哥一起陷害大哥,想要夺取储君之位。在第一陷害朱高炽的时候 被朱棣发现,在哥哥的求情下,朱棣原谅了他,只是剥夺了他的冠服。但是朱高燧紧接着谋划第二次行动,朱棣的近臣因为受到太子朱高炽的训斥,于是怀恨在心。在朱高燧的支持下,联络了中下级军官准备发动宫廷变动,后由于被告发而失败。最后又是大哥朱高炽求情而被原谅。经过这件事,朱高燧再也没有了夺储的念头了,从此低调行事 最后得到了善终。

生在帝王家的兄弟们为了储君之位争的头破血流。但是朱高炽却非常仁慈 ,对兄弟们选择了宽容对待。这是非常难得,在帝王中是很少见。朱高煦最后的悲催结局,也是他自找得。

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靠两大原因善终

历来皇室中人争夺王位的过程,都是极其消耗国家资源的一件事,所以每逢乱世总是伴随着皇位短暂而迅速的更迭。

明朝恰好也有这么一段皇位迅速更替的时代,那就是后世所谓“五龙同朝”时期,不过这一时期却是发生在明朝最鼎盛之时,而朱高燧就是这一时期中一位幸运而又不幸运的王爷。



他不幸在于每每做坏事之时总会暴露,例如重则给自己的父皇下毒,轻则给自己的皇兄下绊子。

而他幸运之处则在于即使犯下如此多罪责,也还是屡屡能够被轻轻放过,以至于身背两次弑君嫌疑的他都能善终。

这样的经历在世间,尤其是在皇家真是绝无仅有,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朱高燧逢凶化吉的本事,又是什么样的经历给了他企图两次弑君的胆气呢?



野心生长于宠溺之间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朱高燧生于北平燕王府,为燕王三子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孙。由于朱元璋孙辈众多,朱高燧也非燕王长子所以他并不得朱元璋的注意,以至长到成年也未得爵位封赏。

燕王朱棣爱战尚武,这一点喜好势必会成为他评判子嗣的标准,这一标准也一定会左右他对子嗣的喜爱程度。

这一点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完成得尤为出色,朱高燧次之,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作为第一继承人的朱高炽却尤为不擅此道。


这也就导致朱棣对这个长子并不十分喜爱,甚至因为长子痴肥的身形隐隐有些厌恶,于是朱棣的拳拳爱子之心便绕开了朱高炽,分散在了另外两个儿子身上,而其中朱高燧因为年幼又独得大半。

父亲爱弟弟甚爱长子这放在平民家庭,都是取祸之道,更何况放在燕王府这个即将晋升皇室的王公之家。


可以看出父亲的偏向,使朱高燧时常得到错位的宠爱,长而久之这份宠爱便幻化成了一种虚幻的阶梯,连接着催促着朱高燧再进一步。这份幻想初还不显,直到朱棣成功登上那九五至尊的王位后,便时常在朱高燧的想象中浮现。

不过有此幻想的不仅朱高燧一人,他的二哥朱高煦也同样如此,而且他二哥在追随朱棣打下天下后,更是获得了相当体量的兵权。这一优势对朱高燧是压倒性的,所以前期朱高燧便只能静待时机,接着和兄弟们其乐融融的表演兄友弟恭。



这便能明了了,后期朱高燧屡屡给太子下绊子,以及敢胆大包天的弑君勇气,是从哪里生出的了。

那便是从他一出生朱棣对他的的过度宠爱中生出的,也是从后续成长过程中朱棣对长子的过度厌恶中生出的。

这份不对等的爱子之情,使原本应该最亲密的兄弟三人各怀心思,而这种种心思随着朱棣登上皇位后,究竟会愈演愈烈还是逐渐消解呢?


燕王府的稚子,宫廷中的狡狼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称帝,燕王府一跃成为皇族贵胄,朱高煦朱高燧都是亲王,按理说朱高炽在朱棣登基后就该册封为皇太子,可朱棣却似把他忘在了北平一般迟迟不召他回京就封。

这个举动已经充分地表明了,朱棣对朱高炽这个预备役储君的不喜,此番就是以此来观察士大夫们的态度的。


这是新任君王与臣子的第一次博弈,这场博弈输赢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明未来的走向,储君乃是一国之本若是其非长非嫡,那么大明的正统性也就不复存焉,所以朝臣们是不可能由着君王的性子来的。

虽然朱棣的一时任性并没有得到实现,但其中表达出的对储君的不满情绪,依然如一声冲锋的号角吹响在朱高燧兄弟二人心头。


其实倒也无怪乎二人如此野心,实在是朱棣自己偏心太过。例如靖难之役时朱棣就对朱高煦说过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样的引导话语,对于朱高燧虽未明说但也极尽宠爱,在他封王后更是将自己的“龙兴之地”给了朱高燧,并且还特意下令给了朱高燧”政务皆启王后行”的权力。

饼画的太大,胡萝卜吊的太近的后果就是,朱高煦不肯就藩云南并且索取天策卫为己用,行架僭越天子行事越发放荡。而朱高燧虽居北京却时常返回京师,且每次来往都要太子朱高炽送至江东驿。


太子柔和至此反倒更让朱高燧觉得软弱可欺,他便于二哥结成同盟时常行构陷太子之事,只是他们却忘了此时的太子已经不再是燕王世子了,他们的父亲也不会再以自己的好恶处理他们之间的官司了,所以朱高燧朱高煦二人很快便得到了惩处。

永乐七年,朱棣就朱高燧企图夺嫡之事,褫夺了他的冠服诛杀了他的长史,最后朱高燧本人辛得太子求情才未被从重处置。


永乐十四年,同样朱高煦也被痛斥并剥夺冠服,囚于西华门内险些被贬为庶人,最后仍是朱高炽求情,才改为削减护卫诛杀亲信这样的惩罚。

永乐十五年,朱高煦改封乐安州即日启程赴任,朱高燧则与国子寺业赵享道及董子庄,学习为臣之道。



知道今时不同往日的兄弟二人,并未放弃自己的野心,只是将其粉饰成痛改前非的样子。

对于两位爱子能悬崖勒马,朱棣也表现得十分开心会经常和太子夸奖朱高燧,果然进益非常矣。

然而被欲望养大的虎狼,真的能放弃笼外仿佛唾手可得的肥肉吗?朱高燧又真的因这不痛不痒的惩罚幡然醒悟了吗?



宣宗继位,赵王善终

从此前的教训中观朱棣的态度,朱高燧得知了自己能当太子的机会渺茫,可是放弃自己多年的筹谋也不可能,那就唯有等一个可以跳过正常继位流程的机会了,不过数年这个契机还真就被他等到了。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伙同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王射,内侍养子杨庆等人伪造遗诏,欲给朱棣下毒。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这个消息被高以正,透露给了姻亲总旗王瑜,一个未参与谋反的臣子知道了这个秘密,会怎么做就可以预料了。王瑜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立刻报给了朱棣知晓,不久后王瑜升为辽海卫千户,孟贤等有关人员伏诛。

朱棣当堂质问朱高燧是否有做过此事,朱高燧哑口无言方寸大乱,眼看事件就要无法挽回,朱高炽连忙说情并以都是下人所为的理由,将朱高燧摘了出来。


或许是此次朱棣勃然大怒吓到了朱高燧,又或许当真是朱高炽的宽宏大量感化了朱高燧,在此后的相当一段岁月里,朱高燧不管表面还是内里都十分乖顺起来,且这份乖顺一直持续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都没被打破。

不仅朱高燧如此连一向张狂的朱高煦也是如此,当然这也可能只是因为朱棣死得太仓促,他们来不及反应的缘故,同理他们二人没造朱高炽的反,应当也是与朱高炽仅在位一年的任期有关。


朱高燧与朱高煦虽没来得及叛明仁宗的乱,但不代表他们会对一个黄口小儿口称陛下,纵然这个小儿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亲侄子,当然朱瞻基也未必就没有防着这两位亲叔叔。

朱家皇族从朱元璋起便注重削藩,朱瞻基也不能例外,其实各地藩王在经历过四朝君王后,已没有任何能威胁京师的能力了,到了朱瞻基这一朝唯二显赫的藩王便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削藩之事要么怀柔利诱要么流血千里,很显然朱瞻基除了身下的皇位,已经没有什么能吸引两位叔叔的了,于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便开始了。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起事前朱高煦曾给朱高燧来过信,目的自然是为了争取朱高燧的兵力。朱高燧并没有回这封信也没有选择向上告发,他选择了站在江边看鹬蚌相争。



可惜战争的走向并没有按照朱高燧期望的那样,朱高煦很快地便被朱瞻基带兵平下了,没有两败俱伤只有单方面的暴力镇压。

战争的结果已经出来清算的日子也随即来到,其实朱高燧的狼子野心满朝文武便没有不知的,就算没有证据他也逃脱不了,证据的存在也就是一个正当的理由罢了。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瞻基却并没有着急对朱高燧动手,皇帝不急朝臣可不能忽视朱高燧这个不稳定因素。



一时间奏案上弹劾朱高燧意图谋反的折子犹如雪花般飘来,朱瞻基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朱高燧确实与汉王有通信,但另一方面朱高燧也确实什么都没做。若是以此来除掉赵王,反而不足以取信天下人。

也正因为如此想法,在面对杨士奇的劝谏时,朱瞻基以先帝和赵王的情谊为由,拒绝了给朱高燧定罪。


本来惊疑不定的朱高燧在知道朱瞻基的决定后,几乎感激涕零的同时,也十分自觉地请求削减自身的护卫。朱瞻基看他识趣也并未为难,反而还给他留了一队仪卫司,叔侄两人一请一推倒真的能看出几分真情在。

经此一役,朱高燧再无谋反之力,放下这份权欲的他顺利地活到了五十岁,这在三兄弟之间是难得的善终了。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看完朱高燧的一生后则不得不感叹此话甚是正确,若是朱棣在养育三兄弟时稍微想得长远一些,对待三人稍微平等一些,想必就可以避开之后的兄弟阋墙,叔侄厮杀了吧。

可见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即便是贵为皇亲贵胄也是不能免受其影响的。

朱高煦的结局是什么?

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分别是:

1、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

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明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2、朱高燧:

朱高燧是朱棣第三子,靖难之役后,其父朱棣登基改元永乐,于永乐二年四月封为赵王,藩地为彰德府,时年22岁。

受封赵王以后,永乐帝命其据守北京,令有司将一切政务先交由赵王朱高燧过目,再进行处理。由此可见朱棣对这个儿子能力的肯定,并且对他信任有加。宣德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薨逝,年50岁。

3、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长子,洪武十一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洪武二十八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