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搞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7 03:41:37

朱元璋搞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搞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都有这样一个惯例,那就是这个朝代会承接上一个朝代的一些制度,一些君主们认为有利的制度。比如汉朝有很多的规矩也是继承了秦朝,唐朝几乎是百分之八十的制度都和隋朝差不多。

所以,“明承元制”就显得也很合理了不是?

元代的分封制度,实际上就是对蒙古时期的分封制度的一种继承,以前成吉思汗在打天下的时候,就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来进行分割分配,将一些边上的地区分给儿子或者兄弟们,这就是最早的蒙古诸侯王。

这些诸侯更像是镇守边疆的大将军,比如说镇守和林的叫做北平王,镇守吐蕃的叫西平王,镇守云南的叫梁王,诸如此类。从这个规律可以发现,这些诸侯们,都是手握重权的镇守边关的将军一类的人,越往外面,权力越大,越往内地,权力也会相对越小,甚至就不会封地给诸侯了。

这个形式的诸侯算是比较和谐的了,但是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不愉快,不平和的事情。

像汉朝就跟后面的朝代很不一样,汉朝时候的诸侯,就等于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刘邦当时是把中原土地分的一块一块的,一块就是一个小国家。无论是政权政策,还是军事财力,全部都是诸侯国内独立的,什么都是人家国家自己说了算。所以人家要是翻脸的话也比较直接,并且也有足够大的权力。

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在刘邦去世几十年之后,汉朝就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明朝时期朱元璋搞得这个分封制度,有点跟元朝的制度相像。但是和之前其他时期的分封制度,却又不是一样的。朱元璋时期的诸侯们,也是跟元朝差不多,都是掌握军队,但是地方的人民跟这些诸侯没有什么关系,更像是驻扎军队的首领,而不是一个地区的君主。

这些诸侯王跟将军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诸侯本身是跟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并不是普通的大臣。

这些诸侯有没有不在边疆的呢?也有,但是在内的诸侯只是少数,最多也不能超过青州,开封这样的地方。而且全部都是亲戚带兵,无一例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太子需要在京城之内以外,再除去意外夭折之类的皇子之外,还剩下二十三个儿子。

在这二十三个儿子当中,分封在南宋领土之外的亲王就有十八个,剩下的也都在其他的沿线上面。这样的套路其实就跟当年的元朝是一样的,就是自己国家的安全,都要放在自己家人的手里,军事大权不外放。

自古帝王多疑心,很多掌握重兵的大臣,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因为帝王的猜忌。或者因为常年手握兵权而起义的例子屡屡皆是。朱元璋认为,把兵权跟国家的安全放在这些外人将军的手里,哪有放在自己亲生儿子的手心里更安全呢?

朱元璋认为对于汉朝的七国叛乱,都是因为朝廷的所作所为导致的,并非是这些诸侯国自己天生具有谋反之心。并且朱元璋分封的时候,更多的重视在兄弟亲人之间的感情方面,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注重感情的人。所以他认为,自己的分封制度,一定是更加完善,危险最小的。

但是实际上,只要是分封制,就一定会有矛盾,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分封的核心点,就在于放权,只要是分封,就一定代表着帝王要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下放到各个藩王,或者诸侯的手里。

朱元璋在的时候,大家尚且都是亲戚,都是手足,等到几代的洗礼和变更之后,大家的血缘关系开始逐渐淡薄,亲情都已经不在亲昵,只要是分封,就会发生藩王位高权重,威胁中央权力的可能。

而且朱元璋的这个分封显然都没等到几代之后,就在朱元璋去世几个月之后,紧接着就爆发了“靖难之役”,而且朱元璋的这个想法,也并没有实现朱元璋以当时严防边境,辅佐王室的理想,反倒是方便了后来朱棣谋权篡位。

朱元璋熟读汉史,为何执意分封藩王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创了明朝。从一开始,他就一直盘算着如何把自己家的江山给延续下去,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分封藩王。他刚把这个消息公布,朝廷之内就沸腾了:这个乞丐出身的皇帝是不是没读过书啊?他难道不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吗?

自古以来的经验告诉人们,所谓藩王是能为皇帝看家护院,守护边疆,但这些手握兵权,远在天边的将军们可不是轻易就能听你的指挥的,倘若有朝一日他们忽生异心,随时可以把皇帝拉下龙椅,自己坐上去。

这些极力反对皇帝分封藩王的人中就有一人态度最为坚决,他就是叶伯巨,叶伯巨专门呈书皇帝,直言藩王之弊大于利,对中央王权的威胁是如何地大。

按理说,以朱元璋的智商不难看出谁对谁错,可他偏偏就丧失了理智一样,立刻下令把这个叶伯巨投入了大牢,活活把他给饿死了。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多年之后他的儿子,北京的藩王,朱棣取代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叹息为什么聪明了一辈子的朱元璋会犯这种错误,即使他不知道这些历史,凭他的才智也应该能从听到的谏言里听出个道理来。可朱元璋真的是没有想到藩王对中央的威胁吗?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分封藩王,为的就是把他们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为了朱家的江山,他不惜捏造罪名,诛杀开国功臣,仅胡惟庸一案就杀了3万人,蓝玉案又杀了1.5万人,目的难道不是让他的孙子朱允炆能在龙椅上坐稳吗?他撤销了宰相,极大地加强了皇权,这不也是为了朱家千秋万代的江山吗?

分封藩王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藩王夺取大权的例子太多了,可相比被权臣,被不姓朱的人夺了权力,分封藩王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了。即使自己后世的子孙篡了位,好歹这江山还是姓朱,这对朱元璋来说就够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这件事来的如此之快。自己死了还没几年,儿子就夺取了孙子的政权,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 明知这样会尾大不掉,可能威胁到未来皇长孙的统治,可为什么还是要分封藩王在边疆。而且都是重要的都分封在边疆,久练沙场,军队造反更加难以收拾。朱元璋也是聪明之人,对历史上的许多危害也有防范,在他手里外戚和宦官的擅权都降低到了最低点。而藩王之乱也是历史上一大明显的问题,怎么朱元璋还是会执意如此。其实朱元璋早就料到了这种可能性。所以他跟他孙子允炆谈话时就说,先以礼仪遇待藩王,如果他们还是有阴谋的话,就动武。可是他皇长孙的江山还是被他的四子夺去了。

我认为的原因:1.边将靠不住,于是让自己的儿子亲自保卫国家,守卫边防,恰巧朱元璋诸子都很有武功,特别是燕王朱棣。2.分封制可以护卫中央,一旦朝中出现乱臣贼子可以“清君侧”,这也是朱元璋允许的。 可惜的是,这两个原因都被朱棣利用了,反而加速了朱标这一皇族的败落。 朱元璋晚年或许就这一事让他迫不得已,让他感到痛苦吧?因为他明知这样有危险,但又不得不这样做。可以说是赌博,但朱元璋输了。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见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分封制弊端那么多,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诸王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

然而到了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有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诸王?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元朝宗王出镇制度的影响,他分封诸王的目的也与其相似;二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他希望将天下牢牢掌控在他的家族手中。朱元璋分封诸王,因为他对开国功臣猜忌不信任,提防外人夺了他老朱家的天下,所以大肆找茬屠戮功臣。没有了功臣,他朱家的天下才能更稳固。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认为大家都姓朱,血浓于水,必然同心同德,一定会敦睦友好。为了营造其乐融融的家族氛围,他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子孙后代做了规范和保障。物质方面,他规定诸王世世代代封王,所有宗室都享受优厚的待遇,丰衣足食;精神方面,他编撰《皇明祖训》,在为朱家王朝制定各项制度(让子孙有精神警戒线)的同时,始终念念不忘宣扬他的宗室观念,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始终是他要求的家族精神生活主旋律。总之一句话,朱元璋一厢情愿、非常自信、偏执无比地认为他家一定会亲情无限、团结兴旺,老刘家、司马家发生那样的事是他们自己不行。后果大家都知道了,他一死就被儿子朱棣打脸了。哈哈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因为我看了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探明:他们的明朝》。 朱元璋为什么把儿子分封到各地 朱元璋之所以坚持分封,并非没有汲取历史教训,实在是老朱的无奈选择。

辛辛苦苦的打下了江山,他是绝对不能让外姓做大,因此,尽管他知道风险的存在,但还是决定分封,毕竟藩王也都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当然,他也为了保持安全,在大明帝国的心脏地区——南京和浙江等地不行分封,要封就封的远一点。 而且为了防止藩王和朝臣勾结,朱元璋还规定藩王每三年才能朝见一次。平时对藩王也有诸多限制,所以藩王们实际上只能关起门来称大王。 说白了还是为了防止地方藩王坐大,以免重现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 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举动? 朱元璋分封潘王的举动第一是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藩王就是出镇地方,主要职责是统领军务防御旧元势力,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削弱勋贵,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说白了,“藩屏帝室”才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威胁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因此,在分封诸子的同时,各种训诫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时进行。朱元璋对诸王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谕旨中,提到藩王的职责是:“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耨以省馈饷,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

设定藩王建筑居室的规制,不能太奢华“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独不见茅茨卑宫,尧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也。后来怎么样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上位后都要集中权利,有一句话不是流传下来嘛,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的写照就是这么形象。

藩王分封地方屡屡作乱,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 因为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帮助自己和太子稳定朱家的政权,分封藩王可以让自己的子嗣帮助自己镇守各地避免地方作乱,相比于权臣朱元璋更相信自己的子嗣。因此自己的儿子们都有一定的军权,为的就是避免权臣当道,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嗣太过信任,认为自己的子嗣互相爱护,这才放心的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

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刘伯温和李善长给朱元璋分析立藩的弊端,朱元璋自己也清楚自古以来藩王所带来的祸患,但是朱元璋还是坚持立藩,这是因为在朱元璋看来立藩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朱元璋是由一个乞丐成为了一位开国皇帝,从身份上讲朱元璋觉得自己出身不够高贵,统治地位是不够稳固的,他便想要通过分封自己儿子来提高朱姓的威望,来稳固朱家的天下。

为了防止地方造反朱元璋不光将儿子封为藩王,还给每个儿子一部分军权,目的就是镇压地方叛乱或者是中央权臣造反,在朱元璋看来历史上权臣造反的事情也不少,为了防范未然朱元璋认为将儿子分封藩王是必要。而且自己的儿子还可以帮助自己巩固地方政权,让更多的权力收到自己的手中,与其将地方的管制权交给自己不信任的大臣,不如给自己的亲儿子,毕竟亲儿子应该不会坑老子

于是在对自己儿子盲目的自信下,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了藩王,配发了军权,为之后朱棣造反提供了物质基础。

朱元璋明知道封王会起乱,为什么还要执意封王? 明朝建立之后,贫苦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地体恤爱民,可是对于那些功臣却没有什么好脸色。

朱元璋(65)

朱元璋为啥实行分封制度呢?

朱元璋的宗室分封制度既不同于汉晋时期,又不同于唐宋时期。汉晋时期,皇帝分封宗室基本上都以封国的形式存在。各宗室藩王基本上都是裂土封疆,成为了国中之国,虽然国家名义上统一,但宗室藩王实际上都成为了独立的小王国。而唐宋时期,宗室藩王虽然镇守一方,也可以管理一方之政事,国家相对控制藩王的力度较强。

相对于汉晋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明朝朱元璋时期,他参考了之前历朝历代皇室分封藩王的案例之后,研究出了明朝所特有的宗室藩王制度。明朝的分封在制度上确实有了进步,其特色为?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说白了也就是明朝的宗室藩王除了从朝廷拿着禄米钱财享受逍遥之外,再不需要做任何的事情。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从这里就可以为看出,明朝分封宗室不会赋予宗室藩王任何的实权官职。但有一点特殊优待,那就是朱姓宗室子弟世世代代皆受到朝廷的供养。从这一点来看可就要了亲命了。

朱元璋的分封制度虽好,朱元璋设计等也不错,寻思不给后代子弟任何权利了,但起码给后代留一个终生富贵衣食无忧。但谁能知道,就是因为这后来明朝越来越庞大的宗室群体拖垮了明朝的财政。国家连宗室都养不起,又何谈发展呢。

朱元璋之所以会实行分封制度也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分封是历朝历代都会去做的事情。除了秦始皇这位功高盖世的千古帝王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所以彻底的废除了,而改为郡县制。但秦始皇之后的皇帝没有那个魄力,也没有那个决心。虽然自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的行政制度都脱离不了秦始皇的分封制度。

但与此同时各个朝代也都保留了宗室分封的制度。毕竟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帝也不能免俗。自己当皇帝了,自己的亲人儿子们自然也得享受胜利的果实。这也就是分封制度的由来。而朱元璋也就是这么考虑的。毕竟他这个平民皇帝更加重视这方面。

除此之外朱元璋分封宗室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考虑。朱元璋继位之后内心之中危机感十足,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江山不稳当,所以为了维护朱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就把所有的人都分封到地方替中央监督各地,可能在朱元璋潜意识里认为,自家人靠的住。明朝的藩王名义上除了王府以外,即没有封地,也没有军队,但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又有监督地方的职责,加上在地方经营百余年,进行土地兼并,还是有相当的实力。而且明朝初期还是一个特例,历史上朱棣就藩之后不也拥有军队,甚至可以独自对蒙古发动战争嘛。当然了,这也是个例,朱棣开始这个弊端就已经被修正了。但藩王始终是藩王,他们真要是包藏祸心,防也是防不住的。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说起朱元璋分封藩王,很多人总习惯把它归结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总而言之,朱元璋年轻时穷怕了,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富裕下去。?

但其实呢,朱元璋作为一个最底层爬到权力巅峰的政治人物,人家的胸怀、见识、格局、谋略等,无一不是出类拔萃,咱们普通人一眼都能看明白的事情,他会看不明白吗?

换句话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分封藩王是弊大于利,那朱元璋这位从千万人中博弈出来的胜利者,为何还要这样做吗?这背后肯定还有着更复杂的思考。?

事实上,就如朱元璋自己给出的理由:?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

当然,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这个理由嗤之以鼻,觉得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其实呢,朱元璋分封,就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能够长久稳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我之前西汉的藩王,还有西晋司马炎所分封的藩王,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西汉和西晋时期的藩王,他们的封地至少都是半个省的面积,比如西汉齐王的封地,几乎是整个山东省,囊括74个郡。?

更重要的是,西汉和西晋的藩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军、政、财和人事权一把抓,不仅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小朝廷,并且还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取赋税,甚至封地内官员的任免也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完全相当于一个独立小王国。换句话说,他们是货真价实的王。?

反观明朝的藩王,他们虽然被称之为王,但他们的封地,大都局限于一座城市,比如实力最强的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和宁王,他们的封地并不是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而是西安、太原、开封、北京和宁城这几座城市而已。所以从实力上来说,那是不可同日而语。?

更关键是,明朝的藩王,在他们自己的封地,只有统兵的权力,至于行政区、财政权和人事权,都由中央派遣来的官员来负责。在这种背景下,明朝藩王不仅没有收取赋税的权力,也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甚至他们军队的后勤,都统一由当地政府官员来负责。?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的藩王,本质就是一个在外统兵的将领。只不过相比于其他外姓统兵将领,他们的地位、级别和待遇要更高一些而已。至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说,明朝的藩王,其实只是一个挂着藩王头衔的将军而已。?

事实上,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作为在外统兵的将领。

因为,明帝国的北部边防,从建国开始就始终处在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之下,他们时不时的会越过长城长城一线进行侵扰;与此同时,朱元璋为彻底消灭蒙古残余势力,也经常需要组织大军北伐。

问题是,明帝国的首都在遥远的南京,也就是说大明帝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重心都在千里之外的南方,这样不管是防御蒙古的侵扰,还是组织大军北伐,都会显得力不从心,至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以及快速和及时响应。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朱元璋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两个有效方案:

一是直接把首都迁到北方,这样帝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重心自然也就转移到北方,这样不管是防御、还是有效打击蒙古势力时,明军都会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

第二个方案,就是单独把帝国的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换句话说,在北方设置诸多军区,尤其是在围绕长城一线的城市驻扎重兵,这样自然也可以做到有效防御和打击蒙古势力。

现在,如果你是朱元璋,你选择怎么做呢?

如果选择迁都,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比如南京众多人口和财产的迁移,还有沿途的衣食住行、修路搭桥、新皇宫的建造等,这无一例外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时明朝才刚建国不久,一切都百废待兴,又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更何况也没有这样的财力来折腾。

至于单独把帝国的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在北方设置诸多军区,虽然操作起来比较容易,问题是,一旦设置军区,必然涉及到要派将领来统领,这山高皇帝远的,时间一长,这些将领们很容易变成骄兵悍将。到时他们一旦有所不轨,其带来的灾难,恐怕不会比藩王逊色。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才将自己的儿子都给封王,让自己的儿子坐镇到各个军事重镇,这样朱元璋既不用迁都,也不用担心骄兵悍将的现象发生。至于藩王之乱,由于朱元璋对他们都做了各种限制,只让他们只是单纯统领军队,所以他们缺乏造反的实力。

同时,虽然这些藩王权力上只是一个统兵将领,但地位上却都享受王的待遇,爵位还可以世袭,这就相当于他们既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是被当废物养起来;同时他们在地位和待遇上,又是仅次于皇帝的藩王,所以他们也缺乏造反的动机。

事实上,当时朱元璋的大部分儿子,都被分封在围绕长城一线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和甘肃六省。

尤其是朱元璋四个最年长且能力最突出的儿子,都坐镇在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比如老二秦王坐镇西安、老三晋王坐镇太原,老四燕王坐镇北京、老五周王坐镇开封。

只要我们了解这一点,就应该能够明白朱元璋分封诸王的良苦用心。

虽然,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不能说没有缺陷,问题是,即便有一些缺陷,但这个权力格局,至少可以保证皇权在十年到二十年内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威胁。否则,不需要朱允炆动手,铁血的朱元璋自己就会动手削藩。

所以,朱允炆即便对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满意,但也应该相信凭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他所留下的政治布局,肯定可以保证朱允炆的皇位在他继位前十几年不会动摇。

这样等朱允炆皇位坐稳,并积累其足够的政治经验后,再来对朱元璋的布局进行修改,结果肯定要远远好于他一上来,就全盘否朱元璋的布局。事实上,按照朱元璋的构想,就是等十几年后,大明帝国积累起来足够的财富后,就有能力实现迁都,这样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们,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历史,可惜这些朱允炆不明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1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