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讨伐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是谁?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汉初异姓诸侯王中,臧荼算是在史书上着墨较少的一位,他在《史记》、《汉书》均无单传或合传,相关资料较为有限。
项羽在灭秦之后,汉元年二月大封天下为十九个王国,原本籍籍无名的臧荼也出现在这份封王的名单里。
“立荼为燕王,都蓟。”
臧荼被项羽封的理由是“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是属于诸侯将领中跟从项羽入关有功者,项羽于是在分封时给予回馈。
可是,韩广早在秦二世元年,便已在燕地自立为燕王,现在项羽却又另封燕将臧荼为燕王,而徙封韩广为辽东王,项羽此举是“逐其故主”,不但为自己处处树敌,也加深了各诸侯之间的矛盾与分化,天下很快就再度陷入失控纷乱的状态之中。
“荼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果然,原是燕将的臧荼,现在麻雀变凤凰,被封为燕王。他在驱逐故主韩广不成后,顶着霸王项羽所封的威名,索性杀了韩广而并王燕、辽东两地。
从汉元年八月开始,燕王臧荼实际上掌控了整个河北故燕地及辽东一带,合“燕”与“辽东”两国而为燕王。
“局外人”臧荼
随着各地纷起的战乱,以汉王刘邦为首的反对势力,开始串联起来与项羽对抗,历史进入“楚汉相争”的时代。
不过,初期地处边陲的燕国,却一直像是个“局外人”,他们不但没有加入战争行列,也没有表态加入楚或汉的阵营。
按理而言,臧荼从项羽入关并因而封王,应该与楚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即使臧荼杀了韩广并王两地,违背项羽原来的分封规划而显露出一些野心企图,但项羽似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表示什么意见。
因此,玲珑推断,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初期的立场,仍然是比较偏向项羽这一阵营的。
到了汉三年冬十月,势如破竹的韩信已率领汉军击破赵国,下一个目标正是一直处于“北方无战事”的燕国,而这也是沉寂两年多的燕国首次面临外敌的入侵。
汉军主帅韩信接受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采取“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的策略,果不其然,“燕从风而靡”,汉军不费一兵一卒,燕王臧荼便向刘邦俯首称臣了。
如果与邻近的赵国相比,臧荼似乎不能算是什么有勇有略的英雄人物。
看看赵国赵歇、陈馀君臣,收复整顿赵国不过一年,就有能力聚二十万大军;他们面对韩信来袭,毫不畏惧;最后虽落得身死国破的下场,但起码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逼得韩信绞尽脑汁谋划应战策略。
井陉一战,韩信取胜并不轻松,甚至有些侥幸。可以说,陈馀等人虽败,犹留有尊严。
反观臧荼,俨然是个见风转舵的鼠辈。燕国在他手中已有两年,在没有任何战乱干扰下养精蓄锐,战力和防御力本应该不容忽视,然而,燕国却不战而降,不仅显示臧荼领导能力极差,更透露出他为了保全权力与富贵,不惜“墙头草、两边倒”的屈迎心态。
臧荼的首鼠两端,尽管无法在史籍上让自己扬名立万,但却实际地延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勉强让燕国得以保全半独立的状态,在楚汉诡谲的氛围中找到喘息的空间。
说“臧荼谋反”,有证据吗?
汉五年二月,臧荼才接受刘邦的册封,而同一年,史书就记载:臧荼造反啦!
楚汉战争才结束不到一年,臧荼也才获得刘邦的承认,如愿继续当他的燕王没多久,为什么要起兵反叛?有一种说法是:臧荼是“项氏所置”,又“负杀故主(韩广)之罪”,所以刘邦害怕臧荼最先谋反。
这一说法,显然将“项氏所置”,当成了臧荼反叛的原罪。
事实上,除了臧荼以外,张耳、吴芮、英布甚至刘邦自己,还不都是项羽大封天下时期“项氏所置”的诸侯王?何况臧荼后来也受汉封了,所谓“项氏所置”,何罪之有?
况且,臧荼杀故主韩广之事,根本与刘邦毫无瓜葛,项羽分封无道造成天下纷乱才是祸首,我们也从未见到刘邦在即帝位之后,有对其他人追究过失或责任的举动,因为他也知道:“成王败寇”原本就很难认定是非。
再者,燕国在汉三年韩信的威逼下往汉阵营靠拢,臧荼在楚汉相持不下的时候都决定选边站了,刘邦又何必在天下大定之后还害怕臧荼最先谋反?
正因如此,“臧荼谋反”的说法,实在缺乏有力的证据。
虽然史料中对臧荼谋反的经过,缺乏详细交代,可是我们可以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臧荼部下温疥的侯功表上记录着:“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以燕相国定卢奴,千九百户。”
温疥原是燕国将领,并官至燕相,后来却告燕王臧荼谋反并以之封侯,可见,臧荼有可能被自己的部下陷害了!
臧荼另一个部下昭涉掉尾的条目下,则记录着:“汉王四年,以燕相从击籍,还击荼,以故二千石将为列侯,千户。”
官至燕相的昭涉掉尾,后来也反咬故主臧荼一口,成为汉军讨伐燕王的一支力量。
温疥与昭涉掉尾后来都因功封侯了,他们借着“击杀故主”来壮大自己,此种情况,是不是和臧荼当年击杀故主韩广,以吞并全燕很相似?或许这也是一种因果的循环吧!
燕王臧荼是第一位牺牲者,也是“风向标”
臧荼是刘邦所征讨的第一个异姓诸侯王,虽然他的功绩、势力与影响力,远不及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以致受到的关注较少,甚至史书也仅一笔掠过他的谋反事件,可是从他手下因“击杀故主”而立功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臧荼反叛”可能也是被迫的,极有可能是汉高层为了除掉异姓诸侯王所使的第一着棋。
也由于这件事情进行得无比顺利——两个月就除掉臧荼,没有打草惊蛇,也没有引起其他诸侯王太多的注意。因此,往后“使人诬告谋反”的伎俩不断上演,无辜的诸王先后都被冠上了反叛的罪名。
燕王臧荼作为第一位牺牲者,在当时没有掀起轩然大波,如今看来,他的下场至少应该有“风向标”的意义。
令人意外的是,刘邦虽然杀了臧荼,但却没有灭其族。
臧荼的孙女臧儿,后来嫁给了西汉共侯王仲;这王仲,便是汉景帝皇后王娡的父亲。下面的剧情我们都知道了——王娡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名垂千古的汉武帝。
刘邦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竟然与臧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秦朝,秦朝也成为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然而秦朝仅存在了14年便灭亡了。秦朝灭亡后,又经过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夺得了天下,建立汉朝。
汉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刘邦也开始大封功臣,其中有8位有实权的人物被封为诸侯王,分别是齐王韩信、韩王信、燕王 臧荼、后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九江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然而这8人却大多数下场不好,仅1人得以善终。
韩信,江苏淮阴人,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投奔了项梁的部队,项梁去世后又跟随项羽作战,期间韩信给项羽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但均没有被采纳。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投靠了刘邦,被任命为管理仓库的小官,仍然没能受到刘邦的重用,之后不久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开始了他辉煌的后半生。
韩信当了大将军后,还定三秦,平定魏国俘虏魏王,破赵灭代,降服燕国,又打下齐地,迫使刘邦让他做代理齐王,后在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下刘邦封他为真齐王。
韩信做了齐王后,全歼了来援的龙且的20万大军, 汉五年(前202年),韩信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也在此战中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刘邦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后来因人诬告被贬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韩信勾结陈豨谋反,被吕后和萧何合谋诱杀于长安 长乐宫钟室钟室并被夷灭三族。
韩王信是也叫韩信,为了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做区别,所以称其为韩王信,他是韩襄王 的 庶出 孙子, 韩国 被灭后,跟随 张良 入关,担任将军。汉二年(前205年),韩王信领兵攻取了韩国的故地,被刘邦封为韩王。
西汉建立后,韩王信被刘邦派到太原以北的地区去戍守边疆,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韩王信带兵反汉,被将军柴武斩杀。
臧荼是战国末年燕国的旧将,燕王韩广手下的大将,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不放心燕国就借口说臧荼功劳很大,封其为燕王,而原来的燕王韩广被项羽封为辽东王。
前204年,燕王 臧荼归顺韩信,投降了刘邦,后跟随刘邦打败了项羽。项羽被打败后,刘邦称帝,汉五年(前202年)七月,臧荼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征讨臧荼,不久臧荼兵败被杀。
就在 臧荼被杀后,卢绾被封为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作为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卢绾深得刘邦的信任。 自沛县起兵后,卢绾一直跟随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常常担任侍中,楚汉战争中卢绾官至太尉,爵至长安侯。
由于卢绾与 刘邦 的关系,他可以随意出入刘邦的卧室。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虽然 萧何 、 曹参 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守而得到刘邦的礼遇,但若论到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
汉五年(前202年), 臧荼起兵失败被杀后,卢绾被刘邦封为燕王,因与刘邦的关系,他也成为诸侯王中最受宠的一个。
汉十一年(前196年), 代国 陈豨 和匈奴勾结,发动叛乱,卢绾为求自保也参与其中,刘邦率兵亲自征讨,但是鉴于两人的关系,刘邦还是希望卢绾能够来长安,但是卢绾迟迟没来,后来他带领家眷、亲信数千人来到长安城下等候刘邦的召见,可是刘邦在当年四月驾崩,卢绾只能带领部众逃亡到 匈奴 ,匈奴封他为 东胡 卢王。惠帝元年(前194年),卢绾死在胡人之地。
彭越,昌邑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秦朝末年在魏地举兵起义,成为长期屯聚在魏国一带的独立武装势力。项羽分封诸侯王后,彭越先后帮助 田荣 、 刘邦 对抗项羽,后来率兵归顺 刘邦 ,刘邦任命他为魏王 魏豹 的相国,仍允许他独立指挥他的部队。其后封建成侯。
楚汉战争中,彭越协助刘邦打败项羽,汉五年,彭越被封为梁王。汉十年(前197年),彭越被诬告谋反,在吕后的运作之下,彭越被诛杀,其家族被夷灭,王国被废除。
张耳,大梁(河南开封)人,年少之时曾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耳与 陈馀劝武臣在赵地称王,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张耳被任命为右丞相。汉元年(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定都信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信都区。
汉四年(前203年),张耳被刘邦改封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年)去世,谥号景王,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 后刘邦在剪除 异姓王 时,被废掉王位。
英布,九江郡六县(安徽六安市)人,他是皋陶五十九世孙,早年因犯罪被判处黥刑,因此又称黥布。 后跟随 项梁 起义,迎娶吴芮之女,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项梁去世后,英布跟随项羽作战并成为他手下的大将。
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后来英布与项羽决裂并投靠了刘邦,协助刘邦攻打项羽。前203年,刘邦封其为淮南王。在韩信、彭越相继被杀后,英布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处境,汉十一年(前196年),英布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吴芮,江西余干人,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后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任命为番县的第一任县令,项羽分封天下时,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其女婿英布同时被封为九江王。
汉五年(前202年),吴芮被刘邦封为长沙王,天下初定后刘邦与吕后开始以各种理由消除异姓王,八大异姓王中其他的七位先后以各种罪名被铲除,唯有长沙王吴芮 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 前201年,吴芮病逝,谥曰文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的是郡县制,连同姓王都没有,更不用说异姓王了,秦始皇之后第一个分封异姓王的人是项羽,在灭亡秦朝之后,项羽俨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分封诸侯,一口气分封了18个诸侯王,连楚怀王也被分封为义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
楚汉战争刘邦胜利后,统一了天下,在楚汉战争过程中及结束后,刘邦因为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讨伐项羽,不得已分封了8个异姓诸侯王,比如梁王彭越,因为在梁地打游击战,一直骚扰项羽的粮道,给予刘邦很大的帮助,所以刘邦分封彭越为梁王,再比如英布,原本就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为了拉拢英布打击项羽,分封了英布为淮南王。
刘邦分封异姓王的原因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为政治和战争的需要,等到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分封异姓王的弊端立即显现出来,首先是燕王臧荼起兵反抗刘邦,原因是刘邦在项羽被杀后,派人追杀一些项羽的旧将,臧荼这个燕王也是项羽分封的,他就很害怕,然后就干脆起兵反了,最后被刘邦平定,并杀了燕王臧荼。
西汉在建立之初,控制了全国一半的土地,其统治核心就是关中、汉中、巴、蜀以及关东的荥阳及洛阳一带,另一半土地则掌控在异姓王的手中,这些异姓王已经成为西汉政权的不稳定因素,当时的异姓王有独立的兵权、土地、官吏,只是名义上归属西汉而已。
如果西汉初年这种中央政权与异姓王并存的局面维持下去,那汉朝的天下一定不会稳定,所以刘邦在称帝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定异姓王的叛乱,先后有臧荼、韩信、彭越、韩王信、英布、卢绾、张敖等七个异姓王参与或者牵涉叛乱,最终被刘邦一一平定,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存在下来。
为了巩固政权,刘邦在打击异姓王的同时,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及刘氏亲属为王,于是异姓王之后都变成了同姓王,而那个唯一的异姓王长沙王吴芮在传了几代人之后,没有儿子,封国废除。
刘邦在临死前还与诸功臣一起制定了一个盟约:
《史记 吕太后本纪》: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意思是:汉高帝刘邦杀白马和大臣们盟誓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消灭他。没有功劳而被封侯的,天下人一起诛杀他。
刘邦为了拉拢功臣维护这一盟誓,还立了一个规定:只要西汉政权存在,功臣们的后代就可以永世享受爵位。
刘邦为什么要弄这么一个非刘氏称王,天下人共击之的盟誓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异姓王的威胁对于中央政权太过强大。
在这一点上,刘邦深有体会,前面讲过了刘邦分封与打击异姓王的事,分封是迫于形势需要,打击是为了政权稳定,这都是身为一个帝王应该做的事,为了打击异姓王,刘邦只能先与匈奴和亲,消除外在威胁,再集中力量打击内部的异姓诸侯王,这是保证汉朝政权稳定最好的办法。
除此之外,刘邦吸取了秦朝之外诸侯国几百年争斗的历史教训,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整个天下就是诸侯国并存的局面,彼此混战了几百年,这都是因为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刘邦当然能看出这一点,所以要消灭异姓诸侯王。
第二个原因就是刘邦对于秦朝灭亡没有同姓诸侯王救援进行反正。
众所周知,秦朝实行全面的郡县制,没有任何分封,秦始皇甚至拒绝给自己的儿子分封,所以当陈胜、吴广起兵后,整个天下想维护秦朝的诸侯,几乎没有一个,刘邦认为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刘邦在打击异姓王之后,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政权,事实上,分封同姓诸侯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在中央朝廷有危险时,诸侯王会起兵勤王,比如吕雉去世后,齐王刘襄起兵讨伐诸吕。
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坏处是,时间长了,诸侯王势力强大后,也会威胁中央政权,比如汉景帝时期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差一点就颠覆了汉朝政权。
从刘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同姓诸侯王将来肯定也会引发争斗,而是他认为同姓诸侯王都是刘氏子孙,都是自己的后代,即使有争斗,那也是自己的子孙,只要天下还是刘氏的,刘邦就能接受,在衡量利弊之后,刘邦选择了分封同姓诸侯王。
第三个原因就是杜绝外戚专权与篡位。
刘邦其实并不担心吕雉专权,也不担心吕雉会篡位,因为吕雉的儿子刘盈那也是刘邦的儿子,吕雉再狠毒,也不可能夺了自己儿子的江山,刘邦真正想防的是汉朝后世所有的外戚与权臣,这是刘邦的长眼远光。
吕雉虽然大封自己娘家人吕氏为王,但是吕雉并没有夺取刘氏江山的想法和目的,这是有区别的,吕雉要的只是吕氏族人的富贵,而不是江山,所以这个盟誓并不是用来防备吕雉的。
但是吕雉之后的外戚就难说了,西汉最后的江山不就是被王莽这个外戚篡位了吗?可以看出刘邦早有自知之明,只是到了后来,刘氏衰弱,功臣早已失去进取之心,只知道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让王莽篡位成功。
那么刘邦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在政治有何意义?
刘邦这话非常有用,吕雉加封诸吕为王时,包括周勃、陈平等人在面对吕雉的强势时,只能暂时妥协,并等待机会,只有王陵引用刘邦的话反对吕雉,结果王陵被吕雉免官,而吕雉当政期间,是吕氏诸侯王势力最强大的时候。
当吕雉去世后,周勃、陈平等人又把刘邦当年的话当成反对吕雉的政治口号,联合部分皇族成员一起诛灭了所有的吕氏族人,履行了当初与刘邦的誓言,维护了西汉政权,这又是刘邦当初所希望的。
刘邦这话至少影响了两汉400年江山,西汉时期只有吕雉当政时,吕氏有被封王的,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正是被刘邦这一盟誓所肘制,不敢称王,弄了一个其他的名称来代替称王,王莽后期自称宰衡,后来又自称假皇帝,就是没称王,这就是刘邦当年白马盟誓的政治意义。
到了东汉时期,第一个封王的就是曹操,那已经是东汉末年,处于灭亡的边缘时期了,所以曹操称魏王被天下人骂,尽管曹操没有称帝,但是只要称王就显示出曹操篡位的野心了,尽管曹操极力否认,但他的行为已经告诉天下人了,这同样是刘邦当年白马盟誓的政治意义。
换句话说,正因为当年刘邦的白马盟誓,使得在两汉政权存在时期,衡量一个权臣是不是要篡位的标准就是异姓称王,只要非皇族的权臣称王,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权臣就是想取代刘氏江山了,这已经成为检验忠奸和是否篡位的政治标准了。
刘邦的这一盟誓成为后世大多数王朝的政治标准,也就是非皇族成员,不能称王,除了非统一政权乱世胡乱称王之后,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沿用了刘邦这个非皇族成员不得称王的政治口号,但凡有这样的事存在,就成为其他皇族成员起兵讨伐的口号。
但是当权臣的势力大到完全可以改朝换代时,任何的政治口号都只是摆设,因为这个时候都是凭实力说话,没有实力很容易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所以刘邦的口号能不能用,还要有实力才能用。
比如王莽在篡位之时,刘氏皇族的刘祟、刘信以及东郡太守翟义等人起兵反对王莽,都因为实力不足而失败被杀。曹操当魏王时,一样有很多人反对,但是曹操有实力,反对也无效,就算是身为刘氏皇族成员的刘备,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反抗曹操,所以只能偏安一隅建立蜀汉政权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在袁绍父子手下得到了多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