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汉后期为何会人才凋零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02:50:16

对蜀汉人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刘备在世时,蜀国人才济济,刘备死后,蜀国人才凋零?

蜀汉初期,武有关张马黄,文有诸葛亮法正黄权,人才济济。

因此,尽管基础薄弱,但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发展迅速,甚至从曹操手中直接抢走了汉中,欣欣向荣。

然而,刘备去世后,蜀汉人才却迅速开始凋零。

到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人才极度匮乏。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还要从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巅峰时期说起。

未来得及完成的“传帮带”刘备称汉中王,封赏文武,人才鼎盛之时,也是汉末三国的历史开始新老交替之时。

新老交替之际,正是老将要“传帮带”,让年轻一带踊跃崛起之时。

曹操集团的“传帮带”是作得很扎实的。

下辩之战中,曹操以老将曹洪领军,但特别吩咐,曹洪只是发挥其资历、威望,作为名义主帅,而实际要担当大任的是曹真、曹休这样的青年将领,甚至表示曹休为实际主将。

汉中之战时,曹真已经在阳平关开始统领老将徐晃。

同样,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斩,曹军遭遇失败,但在老将张郃的带领下,郭淮、文钦等年青将领也逐渐涌现,开始成熟。

此后,张辽、徐晃、张郃,依然发挥了5-10年的余热,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到张郃凋零时,郭淮、邓艾已经成熟,足以接班了。

而在文臣方面,贾诩、刘晔、满宠、司马懿等人,发挥作用的时间就更长了。

可以说,曹操集团的新老交替,是平稳完成的,没有出现断代。

刘备集团呢?

汉中之战后,短短3年之内,关张马黄全部凋零!

如果说曹操集团的新一代将领,是由老将“师傅”带到大学毕业的话,那么,刘备集团的新一代将领,几乎是在初中毕业时,就失去了“师傅”。

文臣方面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刘备去世时,法正已经去世,黄权则被迫归魏,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撑局。

如此,老将们在沙场搏杀的出来的经验教训未及传承,新一代们只能在稍显稚嫩的情况下匆匆接班···

提前透支,损耗过半然而,即便是这些略显稚嫩的接班人,许多“尖子生”也被提前透支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遭遇“团灭”。

因此,留在荆州的年青一代人才,如关平、赵累等人一起被“团灭”。

当时名位不显的青年将领廖化,诈死逃了出来的廖化,后来成为蜀汉大将。

此后,刘封、孟达这两位比较突出的新一代将领,一位被刘备诛杀,一位投魏。

而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冯习、张南、傅彤,全部阵亡,黄权因后路断绝投魏,而马良也在此战中阵亡。

马良是荆州集团的杰出代表;刘封是刘备义子,有文武才;夷陵之战中,冯习是大督,张南是前部,傅彤是前部。

这些人,可谓是刘备集团新一代人才中的佼佼者。

如此,半数新一代将领,未及发挥,就折损过半。

材料“产地”有限折损了,就要补充。

然而,此时,再作补充,条件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当年,刘备的人才鼎盛,与“产地”丰富有关。

早年的刘备虽然一直站不稳脚跟,四处漂泊,但却因此得以接触各地的人才。

河北时,获取了关羽、张飞、赵云;徐州时,获取了糜竺等人;荆州时,获取了诸葛亮、庞统、黄忠及一众“荆州派”···

就地盘而言,刘备混得时间较长的是益州及荆州(含投靠刘表时期)。

偏偏当时,这两地是当时人才汇集之处。

由于天下大乱,许多人迁徙到了相对安稳的荆州、益州。

因此,当时的荆州、益州,云集了大批从各地过去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就是琅琊人士。

可是,随着三国鼎立的局势逐渐稳固,各国的人才也稳定了下来,人才的选拔只能局促到了本国内。

在关羽失荆州部分后,蜀汉的人才选拔,全部局促在益州一州之地及此前已经流入的外来人士。

选材面大为缩水了。

除了单纯的选材面缩水外,蜀汉内部还存在“系统性”问题。

蜀汉的统治集团扎根于益州,也用了许多益州人士,但其统治集团高层,则长期由荆州、凉州的外来人士把持,不敢重用益州本土人士。

退步的伯乐选材面缩水,就更要求用人者能识别出好材料,并培养成才。

然而,这方面,蜀汉的伯乐却在持续退步。

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比之刘备还是有一定差距。

诸葛亮曾对马谡寄以很高的希望,常常日夜攀谈,来判断此人。

最后,关键的街亭之战中,在众人都以为会用魏延、吴懿的情况下,诸葛亮“违众拔谡”。

最后···挥泪斩马谡。

马谡,刘备早已看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以此来看,诸葛亮确实不如刘备。

事实上,这一点上,诸葛亮不仅是不如刘备,也不如对面的司马懿。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诸葛亮,又四处拜访贤士,求贤若渴。

司马懿则从下层人物中,选拔出邓艾、石苞等人,培养为大将。

相比之下,或许是因为事无巨细都抓,诸葛亮似乎没有求贤、访贤的记录。

当然,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提拔了一批不错的人才。

武将中,降将姜维脱颖而出,王平也从中级将领(投刘备后一直担任稗将军)成长为方面大将。

文臣中,蒋琬、费祎,也都成长为后来的顶梁柱。

诸葛亮之后,“伯乐”的水平进一步下滑。

蒋琬、费祎,尽管在治事上表现颇佳,但却没有提拔出合格的青年领袖。

因此,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的人才素质进一步下降,连合格的接班人也没有。

内耗比选材面缩水、伯乐水平下降更可怕的是内耗。

蜀汉的人才本就缩水严重,而内耗却消耗了许多精华力量。

前面提到的刘封、孟达,就是在内乱中折损的。

此后,诸葛亮时期,原本有相当文武才的李严,也因为内部矛盾而无法充分发挥。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被自己人杀害,杨仪也获罪退出舞台。

李严是与诸葛亮同为托孤之臣的人物,魏延是蜀汉中期首席大将,杨仪曾是诸葛亮北伐时的幕府的核心人员工,原本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人物···

这些人的遭遇,孰是孰非,历有争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都折损在内耗中。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蜀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各有各的问题,但都有相当才能,是绝对的可用之材。

然而,他们却折损在内耗中,无法发挥。

蜀汉政权,没有像曹魏、孙吴一样,发生过血雨腥风的宫廷事件,但就折损的人才来说,却胜过其他两国!

未成气候的“二代”封建时代,决定统治集团能力的,除了选拔的人才外,统治集团的“二代”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曹魏集团的“二代”、“三代”人才辈出。

诸夏侯曹中,曹真、曹休;司马家的司马师、司马昭;钟繇、陈群的“二代”钟会、陈泰,都是不让前辈的杰出人物。

孙吴集团中,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陆逊之子陆抗,都成为不亚其父的顶尖人物。

相比之下,蜀汉统治集团的“二代”们却显得比较平庸。

尽管演义中大力“推出”关兴、张苞,以此彰显“虎父无犬子”,但事实上,蜀汉中后期的著名将领中,几乎没有“二代”的身影。

直到蜀汉的最后关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才带着黄权之子黄崇,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侄李球等一众“二代”出战,结果没有意外地遭遇惨败。

刘备、诸葛亮,在教育子女上都留有名言佳作,但他们却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二代”来,这也是一件遗憾之事吧!

三国之中,蜀汉的二代是最弱的。

总的来说,蜀汉政权最后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全方位的。

选材面过窄,老一代未来得及“传帮带”,夷陵之战前后的惨重折损,都使蜀汉的人才梯队天生不足,而“伯乐”水平下降,内耗过多,“二代”不成器,又使蜀汉不但无法从有限的资源中选拔出优质人才,就连现有的人才都提前折损。

地小国弱,连人才也匮乏,蜀汉也就毫无意外地率先灭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9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