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城里的居民,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

以史为鉴 2023-07-07 02:18:15

古代城里的居民,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

古代城里的居民,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时候,没有自来水厂,也没有引水管道。那个时候,乡下的人家都有水井,而且一口就足够喝几代人的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然而,尽管乡下有许多水井,那个时候住在城市里的人是怎么得到这些水的呢?

实际上,古时候也有过这种想法。众所周知,城市的水比农村的水要多得多,农村的水,基本上都是在干旱的时候浇灌的,以及平时家里的一些生活用水等等。但是,城市里用到水的地方太多了。那个时候,人们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春秋时期,人们建了水城来供给水源。水城是什么?事实上,这座城市有很强的供水能力。吴王让大臣当时建了一座城,就在现在苏州附近。这条河里的水供给附近城市的所有水。

根据历史记载,一般情况下,水城的面积是相当大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古代的洛阳、开封等城,基本上都是建在河的旁边。实际上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人非常重视水。实际上,水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人喝的东西最重要,如果没有水,人就无法生存。

第二,古代打仗时,都是为了攻破城池,有的时候会采用围城的办法切断城市的水源,使城市里的人们自然无法生存,也无法抵抗。另外一点,古代城池旁边都会有护城河,在战斗中可以挡住敌人的进攻,这就是古代城池建在河边的重要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护城河中没有水,那么敌人就不能直接向城市发起进攻。

如果城市旁边没有河,或者距离河很远,那又会怎样?远古的人也想到这个问题。例如,从前的长安,尽管有一条河从那里流过,但后来发现根本无法供给这座城市的所有水。于是当时朝廷下令另开几条河渠,把别的河渠的水引入这条河渠,使城内的水能够充分利用。那是靠人工挖洞来扩大水资源的。

在古代,人们也更重视用水安全。为确保饮用水安全,有的朝代直接规定,河两岸的人不能随意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以防止水污染。这个条例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安全。

也许有人会问。古代的人们在城市里引水那么多,万一到了雨季,那么会直接导致城市洪水吗?远古时代的人们也有同样的想法,当他们引入这条河时,他们在城市的边缘修建了很多排水设施,即使暴雨来袭,也能迅速排出多余的水,所以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上述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社会积累中的一些体会。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经验,才使古代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这类问题的解决,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看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从城市里取水和使用水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唐代的长安城是如何解决数百万人的供水问题的呢?

水是生命之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都得益于水的哺育滋养。自古以来,水与人类的生存和栖息密切相关,人们总是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人类的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是在水的哺育滋养下发展出来的,四大文明古国也都是无一例外的诞生于大河流域。所以人类城市的选址,都会选择在靠近水源之处。

长安城

一、长安的水源

长安城做为隋唐的首都和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在设计和选址中,都非常注意与水资源的关系。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四面险固,北靠渭水,南抵秦岭,背山面河,有泾、渭、镐、沣、浐、橘、灞、涝八条水系环绕,为长安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环绕长安的水资源,被长安的建设者用清明渠、永安渠、龙首渠、黄渠和漕渠等五条渠道引入长安。这五条渠道大多都是南北走向,贯穿整个长安城,将城外的水资源引入城中,既能供应城市生活用水,也能在雨季防洪排涝。这些渠道与城里储水的众多池塘、湖泊一起,形成了一个循环的水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长安不断繁荣、不断兴旺的基础。

渭水

长安的选址符合古代都城的选址要求,?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城市既要靠近水源,又不能离河流太近,而长安就符合这个要求。长安城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渠水从东南方向引入,可以利用水的落差及产生的势能,以自然流淌的方式穿过整个长安城,从西北方向穿城而出。这是古代城市排给水系统中最为理想的状况,而长安则得天独厚的先天拥有这种地理上的优势。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面积共84平方公里,东西宽为9721米,南北长为8651米,整个长安的周长达到了36.7 公里,居民超过一百万人。做为世界上第一个百万规模的城市,长安城每天水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古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无非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地下的井水,二是地表的河水、渠水或者湖水。由于地下水的开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古代用水以地表水为主,这也是城市选址要临近大江大河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安居民

需要说明的是,长安居民用饮用水是以地下水为主的,这在当时的城市中是一个特例。这是因为一是长安的地下水充足,二是因为城内达官贵人特别多,他们在长安挖掘了许多水井。虽然老百姓家中无井,但是每个市坊、每个寺庙都有公井可以使用,所以居民饮水以井水为主,生活用水则以渠水为主。

古代人的用水量,和今天城市居民的用水量是无法比较的。古代不存在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也远远低于今天的水量。所以尽管长安人口众多,凭借?八水五渠?的城市水网,完全能满足长安城的需要。

二、长安城的饮用水

八条河水经水渠引入长安城后,这些水通过?引水堰?这种特殊的堤坝,将河水蓄集起来,形成一个个方便取水的堰口,方便居民取水。

长安城中,最大的引水堰是龙首堰。按《长安志》的记载,这条龙首堰是铲水被引入龙首渠后,从长乐坡被一分为二,一条向北经望春宫流至长安西城,另一条流入兴庆池。龙首堰就建在长安西城的一处名叫?马头控?的地点。这里紧靠长安西市,市坊林立,居民和商人众多,用水量非常大。除了龙首堰外,还有梁山堰、永富堰、刘公堰等等,都是比较大的引水堰,这些引水堰无一例外位于闹市区,它们将河水的水位抬高,控制了水的流速,又过滤了河中杂质,使得渠水保持一种循环的自洁过程,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长安里坊

长安城地下水的开采,以水井为主。因为长安周边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较高,利于开采,所以水井密布,长安也有?万家井?的别称。

这些水井可以分成砖壁井和土井两类。所谓?砖壁井?,就是井壁是用青砖砌成,壁上凿有可供人上下的脚窝,方便每隔一段时间对井底淤泥进行清淤。它的优点是比较坚固耐用,但造价较高,一般只有富贵人家才会使用。而那些土井就是在地上向下打一个深约五米的井洞,直接取水,比较省钱省时,多属一般百姓使用。

从对唐代长安城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水井看,土井的数量要多于砖井。这是因为土井的开采费用较低,普通百姓可以承受得起。毕竟任何时代,普通百姓的数量远远大于有钱人。

古代人是怎么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干净的?

在古代,人们对水的使用非常严格,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打井非常困难,所以在家打井是不可能的。那时,人们会找个好地方打井,供大家一起使用,而对于当时打水的人来说,有人在边上看水,就是怕有人多打水或损坏水井。他们每次取水,都有一定量的水。他们在这方面非常严格,这说明当时人们对水的管理和使用非常严格。

在古代,每个家庭都很难有一口井,因为普通家庭没有相应的挖井工具,这使得很多人无法挖井。没有足够的人不能自己挖一口井。即使他们能自己挖井,他们也会交上来,因为当时的规定不允许他们,一发现就会被没收,这让很多人放弃了挖井的念头。

虽然我们自己挖不好井,但我们自己的水还是可以保证的。毕竟在那个时代,水资源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浪费水。我们经常用水很长一段时间,挖一口井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水了,所以当时人们用水比较谨慎,恐怕我没有水用了。

为了保证供水,古城也十分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1977年开始发掘的东周阳城遗址上,我们发现了今天并不落后的城市供水设施:供水用陶瓷管埋在地下,有成水池和阀门井。澄清池沉砂澄清后,将进入城市供居民使用。

在某些朝代,皇室还设置了专门的水源,以供特殊的供水。例如,元代,玉泉山各泉的水都是通过挖掘金水河来收集的。从河一门南水门(今西直门)引入。它流经皇宫,然后进入太爷池,太爷池是皇城的饮用水源,也是皇宫的水源。

供水设施的建设是从硬件上改善饮用水的供应和保护,从古代的“软件”上加强管理。每个王朝都设立了专门的“水官”,负责水资源和水安全汉代的“水长城”、西晋的“水平台”、隋唐的“水监”,也是他们保障城市供水的职责所在。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注意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保证用水时有水,这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决不能浪费水资源。

生活在旱地的古人,他们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

人类的生命之源就是水源,自地球上出现人来开始,都是傍水而居。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活作息,日常生命维持,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种植业、养殖业、出行、运输、建筑这些行业也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是人类无法脱离的资源。但是生活在旱地的古人,是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呢?古人动用了自身的智慧,想了很多自然方法来引进水源的。

一、依天而存在古时候,地球上的环境还是十分的清朗的,没有污染也没有破坏,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山川园林都之中的水都可以恣情引用。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只能够依靠天空的雨水来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出现青铜器或者陶瓷制品一类的盛具,只能够用一些非常纯天然的器具(例如葫芦、芭蕉或者动物的蛋壳)进行储存雨水而保证生存。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器具的原始性,所以还无法喝到加热之后的水。

二、凿井取水后期当人类发展至黄土高坡一类的地域生存之后,这里的干旱天气造成了水源的缺乏,人类根本没有办法依靠降雨和天然河流、泉眼等进行生存。此时则出现了挖井取水的办法。由于黄土高原地域之中的黄土层很厚,而古代的机械制造业还十分的落后,所以凿井也成为了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时常都是几个村庄部落共用一口井,取水定时定量,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和秩序,经常还会因为取水问题几个村庄之间产生非常严重的矛盾纠纷。

三、凿池取水在一些土质层比较薄的地域之中,才能够打出水井,但是黄土层很厚的地方,水井的方法根本无法成行。此时就出现了蓄水池。人们会将土地凿出足够大体积的深坑,处理之后,从远地的水源处将水引过来,或者人力背到蓄水池之中,以供当地居民日常用水的取用。

夏季多暴雨,古时候百姓们是怎样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的气候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的到来,除了意味着“酷热”这个敌人已经抵达战场外,也代表着“雨季”的来临。

对于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小伙伴而言,下暴雨是相当频繁的事情,有时候,白天还是艳阳高照,酷热难挡,到了夜晚的时候,窗外就变成了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景象。

暴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出行不便自不必说,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现象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今天,咱们便以唐朝和罗马帝国两个封建时期的超级大国为例,谈谈古人在夏季水灾面前都有哪些预防措施。

【我国气候分布图】

一、唐朝长安排水工程的特点:借助地势修建排水渠将积水导向低洼处,然后再挖蓄水池积蓄流水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春三月癸亥,唐高宗李治御制大慈恩寺碑文,并差礼部尚书许敬宗遣使送碑文给唐三藏法师。

夏四月八日,碑文制作好后,许敬宗便领着工匠带上碑文给玄奘大师交货去了。

皇帝御赐碑文,这在封建社会是莫大的荣誉,玄奘大师为了体现出自己对君王的感激和重视之意,便亲率慈恩寺徒众和京城中的僧尼到芳林门迎接碑文。

玄奘大师一行人,手里持着供佛的各营幢盖、宝帐、幡华,朝廷也派出太常九部乐,长安、万年二县的乐工在一旁演奏音乐,为交接仪式增添彩头。

这派头为碑文交接造够了声势,以至于长安城内的百姓就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可随着交接碑文的日期越来越近,却发生了一件令双方都始料不及、异常尴尬的事情:长安城内突然下了一场大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送碑文的队伍难以前行,只得把交接日期延后了八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至七日冥集城西安福门街,其夜雨,八日路不堪行,敕遣且停。”

这件意外事件至少反应出了三件事情:一是长安城夏季多暴雨,并且严重到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程度;二是长安城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三是当时长安城的街道还未完全实现砖石化,仍有一部分是泥土路

【注:唐长安城除了个别区域铺了沙石,大部分地方还是泥土路。后来为了方便宰相和官吏出行,唐朝还专门在长安城内街道正中铺了一条“沙道”。】

当然,这种连续下几天大雨的情况,也不是每年都会发生,正常年份里,长安城的排水系统还是值得信赖的。

隋唐长安城,是宇文恺在吸收汉魏都城建设经验基础上,“ 创制规模”,历时九个月在汉长安城在东南龙首原营建的一座新长安城。

《管子 ·乘马》 说: “凡立国都 , 非于大山之下 , 必于广川之上 , 高勿近旱而水用足 , 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宇文恺在长安城的选址、设计方面,也遵循了管子的思想:建立国都,即便不选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在靠近河的地方。远离水源会导致城市居民用水困难,而太过于靠近水源,又容易引发洪涝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讲,宇文恺身上的担子,都不可谓不重。

【宇文恺,仅供参考】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它北临黄土高原,南临秦岭,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河交汇之处,渭、泾两河交汇还形成了一道地理奇观——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

长安这种山环水抱、平原开阔、土壤肥沃的地理环境,很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因为它兼顾了长安作为都城在粮食种植、政治中心、军事防御、交通出行和运输等方面的硬性需求。

宇文恺在规划长安城时,依据地势,采取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建筑布局,这样一来,雨水便会顺着地势往地处流去,间接性降低了出现城市水涝的可能性。

长安城的道路也是采取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在道路两旁都修建有专门的排水沟,这些水沟通常深3.6米,宽1米左右,水沟底部和沟壁通常砌着砖石,好提升它的使用寿命。

唐代的城市排水设施分作三个板块,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唐代排水沟】

夏季涨水的时候,第一道被触发的防洪措施是蓄水池,如果水流过大,蓄水池不管用了,便会通过排水沟流到护城河中,最后再被导引至渭河内。

二、古罗马黑科技:一个过了2500年依旧还在使用的下水道

古罗马的给排水系统历来为人称道,被誉为古代历史最辉煌的奇迹之一。

既然被冠以“奇迹”之名,那它究竟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呢?

答:在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地下24米处,有一条修建于2500年前的维戈尔输水道,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入口阶梯】

传说,罗马城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埃尼阿斯的后代,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所建。

罗马城地处地中海中部,位于台伯河下 游的丘陵平原上,素有“ 七丘之城 ”之称。罗马帝国初年,帝国皇帝将罗马划分为十四个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旨在打造一座“永恒之城”。

罗马城以罗马广场为中心向外呈环形辐射,罗马街道上的道路宽4到6米,中间是车道,两旁是人行道,道路用沙石、砾石铺成。

在道路底下,便是十三条排水通道了。

古罗马城周围有很多山丘,这导致罗马城附近时常面临着积水泛滥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马城市设计师没少掉头发。

在路面上,罗马城也是采取依靠修建倾斜路面、排水沟的方式来排水,而在地底下,罗马人的下水道堪称“黑科技”,因为古罗马的排水道有些“大到可以使载满稻草的四轮马车通过”。

古罗马的下水道分为家庭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两种,居民需要交纳费用让自家下水道和公共下水道联通,这样一来,家庭污水、雨水便会通过水道排走。

古罗马人极为看重对下水道的维护,他们规定平时会有专门的“水务理事”负责监督巡查是否有人破坏下水道,如果要修建、改建下水道,还必须经过具备相应事务管理权限的大法官的批准。

【古罗马输水排水体系】

古罗马和唐王朝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两国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迎接大自然的挑战,从而为自己营造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过,由于罗马帝国和唐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的差异,古罗马排水系统和唐王朝在长安实行的排水方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有偏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