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华佗去世后,曹操怎么不找张仲景治病

以史为鉴 2023-07-07 02:11:06

华佗去世后,曹操怎么不找张仲景治病

华佗去世后,曹操怎么不找张仲景治病?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就是当我知道“医圣”张仲景也是汉末三国时候的人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讶万分:为何在《三国演义》里,压根儿没有张仲景的影子?而华佗,却成了里面当之无愧的“神仙”。还有,华佗死后,曹操为什么不找张仲景来医治他的头风病呢?

仔细查阅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当时,有3位比较有名的神医:华佗、张仲景与董奉,他们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但实际上,华佗和张仲景才是一个时代的,华佗生于公元145年左右,张仲景生于公元150-154年之间,他们只相差5-9岁。而董奉只沾了一点儿建安年号的边儿,他生于建安25年(也就是建安最后一年,公元220年),同年,魏文帝曹丕就篡汉建魏了。

按理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名气应该还在华佗之上,但为何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里,华佗出尽了风头,而张仲景却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呢?

想想曹操头风病犯的时候,如果张仲景在(当时华佗已被曹操逼死),说不定曹操就会多活几年,天下的形势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此时的张仲景到底在哪里呢?他有可能帮助曹操吗?

我们来看一下华佗、曹操、张仲景的卒年:

华佗死得最早,他是在公元208年去逝的,这一年,曹操刚好南征,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大败;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他在华佗死后,还整整坚持了12年。也就是说:在这期间,曹操还有机会得到医治,关键是看张仲景在不在?

张仲景死于公元215-219年之间,也就是说:张仲景至少有7年的时间可以替曹操医治头风。但实际上,张仲景并未为曹操医治,这又是为何呢?

其原因主要有3个:

1、张仲景当时所处的位置。

张仲景的人生轨迹是很凄苦的,他本来生在南阳这个富庶之地,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这里起家的。张仲景家也是官宦世家,可是东汉末年大家都知道,乱得一团糟,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战,流离失所、疾病流行。张仲景为了治病救人,从小学习医术,就算后来到长沙做官,还是不忘坐堂问诊、悬壶济世。荆州大乱后,张仲景又避乱到岭南(今中国两广以南及越南以北部分地区),从此潜心医学,再也没有回来。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才将张仲景的遗体接回南阳安葬。所以,曹操当时还不能越过孙吴去请张仲景为他看病(孙吴刚好隔在中间)。

2、张仲景当时的名气。

张仲景的成就是在他死后才慢慢被人们发觉和认同的。特别是他的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现原著已失传),这部书问世于公元210年,但在当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所以就算张仲景在中原,曹操也不一定会去请他。

3、研究的领域。

从张仲景的著作《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来看,他对于头风病不一定有特别的研究,也就是他研究的领域不一定对口。所以即使曹操找到了张仲景,也不一定能治好曹操的病。

历史,其实就是这样有趣,有时候一些小细节看起来,也一样有味道。

华佗去世后曹操还可以找哪位看病?

华佗去世后曹操还可以找张仲景看病。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华佗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可以看出华佗和张仲景是一个时代的,华佗生于公元145年左右,张仲景生于公元150-154年之间,他们只相差5-9岁。

扩展资料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而仲景因而被后世尊为“医圣”,有庙供奉香火。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久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哪位?

可以找张仲景或者董奉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