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汉文帝在位时期什么都没有做吗

众妙之门 2023-07-07 02:08:36

汉文帝奉行‘无为而治’,汉文帝在位时期什么都没有做吗

还不了解:汉文帝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无为而治的汉文帝,在位期间真的什么都没做?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虽然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但他在位期间,却并非真正的‘无为’,反而是政绩特别大,贡献特别多。

汉文帝在位23年,他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废除严刑峻法、妥善解决诸侯国问题,对外则是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为汉朝创造出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更加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其实是这样的。

公元前180年,随着一代传奇皇后吕雉去世,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西汉开国功臣集团,发动了政变,诛杀了吕家外戚集团,同时废黜了吕雉之前拥立的小皇帝。此后,大臣们决定,从刘邦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皇位。

刘邦在世的时候,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还活着的就只剩下两个了。一个是老四刘恒,一个是老七刘长。经过一番选择之后,大家最后决定,拥立当时在山西做藩王的老四刘恒做皇帝。

于是,在这之后,24岁的刘恒,从山西来到长安,正式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虽然是被功臣们拥立上位,但年轻的汉文帝,却通过一系列老辣的手段,避免了自己被架空的局面出现。在前往长安之前,刘恒首先派人多次打探,确定功臣们是真的要拥立自己,这才前往长安。到了长安之后,刘恒又逼功臣们在城外把玉玺交给自己,避免自己被挟持。

正式登基之后,汉文帝又在第一时间,撤换了皇宫的守备大军,换上了自己的心腹,确保自己的安全。再之后,汉文帝开始对拥立他的功臣,以及刘氏宗亲大加封赏。如此一来,不但确立了自己的皇帝地位,争取到很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将功臣集团给分化了。

与此同时,汉文帝对于功臣之首的周勃和陈平两人,又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削去了他们的实权,并且最大程度降低了他们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两个人确实也没有造反的心思,所以最后,汉文帝很顺利地坐稳了皇位。

而随着汉文帝正式掌握皇权,完全控制了中枢,接下来,如何治理国家,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的汉文帝,首先要选择治国思想。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道家、法家和儒家等几大显学。

秦朝是以法家为治国思想,但是二世而亡,所以不能选;儒家当时情况特殊,很多儒家学者还推崇分封制,不利于国家一统,也不能选择。而西汉自开国之初,便一直是选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用起来还不错,所以汉文帝也就继续坚持这种治国思想。

不过,汉文帝选择‘无为而治’的思想,可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尽可能地少管民间百姓的闲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这种执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提升国力,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容易造成诸侯王的叛乱。

既然皇帝放手得多一些,那么国家的诸侯王,受到的管控自然也就少一些。手里的权力和大军多了,诸侯王自然会有造反的心思。再加上汉文帝登基之初,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大肆分封刘氏宗亲,这也导致刘家诸侯王更加尾大不掉。

所以,到了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大哥家的儿子,起兵造反。但因为汉文帝早有准备,所以很快就被镇压了。又过了三年之后,汉文帝仅剩下的一个弟弟刘长,也想起兵造反。但后来,还没正式起兵,就被汉文帝派人抓住了,最后在流放途中,自尽而死。

对此,后世史学界普遍认为,汉文帝其实是有意放纵这些诸侯王。因为汉文帝即位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曾大肆分封刘氏宗亲。如果汉文帝刚刚坐稳皇位,便反过来清理藩王,很容易导致诸侯国整体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尽量放纵这些诸侯王,让他们造反,然后汉文帝再出兵平叛,就可以最完美地解决问题。既能在诸侯国当中树立威信,也能确保汉文帝的正义性,为接下来汉文帝抑制诸侯,打下基础。

等到这两次谋反结束之后,汉文帝的威信也就彻底树立起来了。接下来,汉文帝采取贾谊的策略,将强大的齐国和淮南国,都进行分割,分成了多个小诸侯国。如此一来,汉文帝便以最小的成本,让那些诸侯国再也不敢产生叛乱的心思了。后来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其源头其实也是来源于此。

不过,汉文帝的削藩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诸侯国整体的力量。所以汉文帝去世之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联手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搞定了诸侯国之后,汉朝内部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稳定与和平了。接下来,汉文帝就开始大肆推行自己的治国政策。比如,进行司法改革,废除连坐制,进一步施行宽容的法律政策。再比如,废除过关传令制度。以前汉朝为了保证国家稳定,不允许百姓四处流动。百姓想要前往各地,需要携带官府的证明。但汉文帝废除了这项政策,这也使得国家的经济运转速度,可以变得更快。

此外,汉文帝还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减轻税赋和徭役,允许私人开采矿产。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提升国力,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加富足。而汉文帝的这些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汉朝的国力。

在处理内政的同时,汉文帝也没忘了抵御外敌。当时汉朝主要有两个强敌,一个是北方的匈奴,另一个是南方的南越政权。在面对这两个外敌的时候,汉文帝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既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同时也能尽可能地降低国防开支。

南越政权是秦朝戍边士卒,在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因为双方本就出于一脉,文化基本一致,所以汉文帝采取的手段更为柔和,以招抚为主。而南越也向西汉称臣,基本上等同于西汉的一个诸侯国。

而北方的匈奴,带来的问题则更多一些。在汉文帝即位之前,汉朝一直和匈奴进行和亲,但是匈奴方面却经常违背和约,在和亲的同时,依然南下抢劫。所以,汉文帝即位之后,便开始极力提升北方的防御力量,在北方大范围建城,并且开始向北方边境移民。

这些移民到了边境之后,一边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努力耕种。一边被组织成大军,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

在汉文帝的努力下,匈奴虽然依旧经常南下抢劫,但却可以被有效阻挡在北方边境,再难入侵汉朝腹地了。这也为汉朝内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保障。

此外,汉文帝还在边境地区,大范围养马,囤积粮食。这些积累,不但成了边境大军抵御匈奴的根基,后来更成了汉武帝进攻匈奴的依仗。

在私人生活方面,汉文帝也十分值得称道。汉文帝生活十分简朴,几乎从未有过奢靡的行为。在他的带头作用下,汉朝的国家运行支出,也大幅度降低。而且,汉文帝还十分孝顺,对于母亲薄太后极为恭敬,成了后世脍炙人口的佳话。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

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作为一个皇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了。他虽然选择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更多的是针对底层百姓。相反,汉文帝在位期间,工作非常勤奋,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让皇帝和官员忙起来,让百姓不受打扰,这或许就是古代皇帝的最高境界了。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有什么出色的功绩吗?

刘恒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四儿子,他被分封在代国。诛吕战争后,刘恒在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的支持下,登基为帝。刘恒登基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客观说刘恒做皇帝还是很出色的,除了政绩上出色之外,他还是皇帝中少有的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刘邦死后,是太子刘盈接了班,不过大权掌握在了吕后的手里。而代王刘恒当时并不显眼,他的母亲也不受刘邦喜爱,于是他也在封地老老实实的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

吕后专权期间,为非作歹,重用自己娘家人,甚至对刘姓子孙展开了大清洗,结果惹了众怒。吕后死后,忠于刘邦的周勃以及陈平等人联合反吕的刘姓宗室发动了诛吕战争。战争胜利后,不仅吕氏家族被镇压,就连吕后立的皇帝小皇帝刘弘也被认为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而被废了。


那么这么一来,皇帝就得重新选择了。而刘恒名声很好,诛吕战争的时候他也老老实实的,他也没有什么外戚的势力,这一点也是周勃等人很看重的,吕后不就是样板之一嘛。于是他们选择了刘恒做皇帝。

起初刘恒还不愿意,他也不愿意做傀儡,也不愿意搅合到这里面来,不过他最终还是去了京师登基为帝了。

刘恒继位后,巩固政权是第一要素。于是他开始对当年诛吕战争中的功臣加官进爵,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保护自己的安全。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文帝以秦亡为鉴,他也知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对政权的危害,因此他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经济上看,他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而在军事上,汉文帝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对匈奴也是继承了之前的政策与之和亲,避免大动干戈。刘恒死后,刘启接班为帝,他继承了发展了刘恒的很多政策,两人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

一未平定天下,二未开疆拓土,汉文帝为何被称为三代以来第一贤君?

汉文帝是自刘邦立国建汉以来,首位掌握大权的圣贤之君。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刘盈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由于吕后的原因,刘盈这个皇帝没有太多的权力,政权大多出自吕后,刘盈去世后,吕后相继立了几个小皇帝,仍然还是吕后自已掌握朝政,对于一个正统的王朝来说,太后掌权,皇帝弱势,这无疑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汉王朝是一种威胁。吕后死后,朝中的功臣联合刘姓皇族,铲除了诸吕势力,重新扶持了刘姓皇族,立代王刘恒为帝。

在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相继掌权的时期,而作为帝国正统的皇帝,一再弱势的话,这个新生的王朝,就存在改朝换代的危险,而刘恒作为汉文帝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剪除了这种危险,稳定了朝政。想想东汉,外戚与宦官相继掌权,互相争斗,最后就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皇权衰弱,直到最后走向灭亡,而汉文帝作为刘邦正统的子孙,加强了皇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大汉王朝开启了新的生命。汉文帝刘恒为何会被称三代以来的第一贤君,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加强皇权,稳定朝政。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如果一个皇帝不能掌握政权,那么这个朝代就是危险的,封建社会加强中央集权,是对整个国家稳定最基本的因素。

汉文帝之前,刘邦之后的汉朝,严格意义上说是外戚掌权,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制止而延续下去的话,遇到一个有野心的外戚掌权,那么改朝换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那么大汉王朝就有灭亡的可能。在功臣集团铲除诸吕势力后,功臣、皇族又作为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他们选择刘恒当皇帝,不是因为刘恒英明,而不是看中刘恒软弱,当然这软弱是表面的,汉文帝上台后,驾御功臣、打击皇族,把权力集中皇帝手中,并且从汉文帝之后的数代大汉皇帝,都是因为汉文帝加强皇权的动作,而掌握大权,这个政治遗产到汉武帝时达到顶峰,皆出自汉文帝的功劳。想想要不是汉文帝英明,让功臣集团控制的话,数十年后,当野心家出现,这大汉天下就可能不会姓刘了。

2、维护统一,首开削藩。汉文帝是西汉第一个首次开始削藩的皇帝,自刘邦分封以来,诸候国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胁,汉文帝在位时期,就有两起诸侯王叛乱事件,汉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认识到诸侯国的危害,采取柔性削藩政策,保证大汉天下稳定,为后面的景、武二帝解决诸侯王问题提供基础。对外汉文帝面对匈奴,忍辱负重,实力不如人家就和亲,以低姿态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南越国,汉文帝采购派遣使者说服,不动用武力,以南越再次臣服。3、废除酷刑,改革刑法。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同样严苛,汉文帝因为缇萦救父的事件而感动,下令废除肉刑,之后又陆续废除一些刑法,如废除连坐法,让汉朝的刑法逐渐摆脱严酷,汉文帝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刑法的皇帝,为汉朝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乱世用重典,但和平时期刑法不得过重。

4、减轻徭役,以民为本。汉朝自建立之初饱受战乱,到了汉文帝时期,国力仍然不强,汉文帝继承了汉初的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采取了贾谊的治国方针:牧民之道,务在安之。意思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减少徭役、租赋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汉文帝在位的23年,是百姓安居业的23年,同时也是文景之治打下基础的23年,使西汉国力进一步恢复。能做到这些的皇帝,就是圣贤之君,而汉文帝无疑是一位,也是西汉开国以来的第一位。

汉武纪实:文帝景帝的苦恼与无奈,无为而治

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汉文帝驾崩,六月初九,29岁的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史称汉景帝。景的古义同“影”,也就是影子的意思,可以看出汉景帝的执政理念和他父亲是一致也是无为而治。父子两几十年如一日的奉行宽松无为的执政原则,缓和了 社会 各个阶层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人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得后世史学家啧啧称道的原因。但对于这两位皇帝来说,这未必是他们喜欢的。

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分为四大势力,分别是皇帝、诸侯王、功臣宿将和外戚。汉文帝的皇位就是功臣集团联合诸侯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后,扶持上位的,这也导致了文景两位皇帝的皇权始终受到他们的牵制,虽然文帝上位后有了窦氏一门外戚的支持,但是外戚本就是制约皇权的存在,比如汉朝的太后就始终是皇帝既依赖又痛恨的对象。汉初有吕后、窦太后,汉末的时候因董太后与何皇后互撕,后面才有董卓这个军阀进京扰乱国政。

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政策除了经济和人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皇帝、外戚、功臣宿将和诸侯这些政治集团的实力均衡,互相制约的结果,为了保持稳定,谁也不敢对国家的重大政策进行调整和变动,万一出点什么问题,那岂不是要命的事?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上朝的时候,底下坐的不是跟着自己老爹打天下的,就是自己的亲戚,你有什么意见和他们不和就会遭到怒怼,回到后宫想平复一下心情,还必须对自己的老娘言听计从,至于外面的那些刘姓诸侯,说不定都随时想着取自己而代之,做这样的皇帝,估计这父子俩肯定是有点憋屈的,这可能也是文景两位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的原因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臣宿将都渐渐的退出了 历史 舞台,汉景帝二年,五朝元老申屠嘉病死,这标志着功臣宿将的终结。功臣宿将集团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因事而兴,诸侯和外戚都是因为血缘关系,天然就能获取一些政治资本,而功臣宿将集团则是因为参与了某些事件或者变故才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的,比如说:战争、政变、重大的决策的推行等等。而在国家整体处于安定的情况下,是不容易产生功臣宿将集团的,在刘邦"非刘不王,非功不候"的组训下,可以说在想产生功臣宿将集团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写过一篇很重的要文章叫《治安策》,他就指出汉王朝面临的六大隐患,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总的来说就是三件事:与匈奴和亲的问题;诸侯王的问题;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中央财政在内的政权建设问题。虽然贾谊未得重用,英年早逝,但汉文帝又何尝不知道问题所在?只是当时形势所逼,不可操之过急罢了。申屠嘉死后的第二年,汉景帝就强行推进了削藩策,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这位功二代和窦婴这位外戚领袖共同消灭了叛乱,虽然诸侯的势力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外戚和功臣的政治影响力却得到了增强,这也为汉景帝废除太子引发的一系列变故提供了温床(后面篇章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