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后世如何评价公孙弘他的一生有哪些争议

众妙之门 2023-07-07 02:04:26

后世如何评价公孙弘他的一生有哪些争议

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孙弘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人物评价

司马迁:①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 ②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班固:①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②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汲黯: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王政君: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司马贞: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宽俭,内怀嫉妒。宠备荣爵,身受肺腑。

欧阳詹:公孙弘自明诚而为卿。

刘祁:迨至武帝,天下混同,士风一变,以学问为上,故争尚经术文章,一时如公孙弘、董仲舒、二司马、枚乘之徒出,文物大备。

蔡幼学:公孙弘为相,卫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业无有。

冯梦龙:公孙弘曲学阿世,然犹能开东阁以招贤人;今世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王夫之:公孙弘请诛郭解,而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伟矣哉!

黄宗羲:公孙弘虽诈,其以卜式输财助边为非人情,以睚杀人而郭解不知为甚于知,此是弘长处。

于慎行:汉武表章儒术,公孙弘之力也。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又吏通一艺以上者,皆得选择,以补右职。为是劝学有文之典,遂为历代所祖。其实自弘发之,可谓有功于经术者矣。世徒以其曲学矫情,薄其相业,而不录其功,亦非通论哉!

蔡东藩:①八十衰翁待死年,如何尚被利名牵!岂因宣圣遗言在,求富无妨暂执鞭?②公孙弘则智足饰奸,取容当世,以视董子辕固之守正不阿,固大相径庭矣。然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古今之为公孙弘者,比比然也。于公孙弘乎何诛?

柏杨:晁错……主父偃……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

  人物争议

诽谤汲黯质疑

根据《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曾经在渥洼水中得到一匹神马。尤为喜欢马的武帝一时高兴,便即兴以神马作了一首祭祀太一神的《天马歌》。后来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获得了一种叫“蒲梢”的千里马,武帝又作了一首《西极天马歌》。由于太一是当时至尊的神明,因而太一祭祀是非常庄重的事情。时任中尉的汲黯因此谏言:“但凡王者创作乐歌,上以承继先祖,下以教化万民。现在陛下得到马就写诗作歌,并在宗庙中演奏,先帝及百姓难道能明白这种音乐吗?”武帝听后沉默不悦。于是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陛下创作的诗歌,罪当诛杀。”

然而,汉武帝于渥洼水得神马发生在元鼎四年(前113年)秋,伐大宛得汗血马发生在太初四年(前101年)春。 公孙弘死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汲黯于元狩五年(前118年)被迁往淮阳任太守,至元鼎五年(前112年)死于淮阳未曾回京。由此可知,武帝作《天马歌》时公孙弘已去世9年,作《西极天马歌》时公孙弘已去世21年,而汲黯已去世12年。再者,据《汲郑列传》及《百官公卿表》,汲黯不曾任中尉一职。

故公孙弘诽谤汲黯一事,疑非司马迁所载。真假有待考证。

擢左内史时间

造成公孙弘擢升左内史时间的迷雾的因素有有二:

其一:《史记·封禅书》及《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前134年)公孙弘第二次被征为博士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记载的元光五年(前130年)被征 发生矛盾。而《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及元光五年皆有举贤良诏。始通西南夷发生在建元六年(前135年), 公孙弘在元光元年或五年参与策问之后被武帝派遣至西南视察在时间上皆无冲突。又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分别记载的二岁中至左内史,一岁中至左内史,因此对于公孙弘擢升为左内史的时间产生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二年(前133年)、元光五年(前130年)、元光六年(前129年)四个时间段。

其二:唯一明确记载公孙弘擢升左内史时间的《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载的元光五年(前130年) 与《汉书·武帝纪》记载的元光五年举贤良时间发生冲突,虽然在《汉书》的公孙弘传记中将《史记》记载的“二岁至左内史”改为了“一岁”,与《百官公卿表》时间一致,然而《武帝纪》中载元光五年举贤良时间发生在秋八月。而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改用新历法之前,秋九月即为一年之末,冬十月作下一年之始。 因此在仅仅剩下一月余的元光五年里,公孙弘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通过郡国推举,再从齐地到长安,参与策问之后,又往返于长安与西南夷之间并进行视察工作,随后擢升左内史。故而《百官公卿表》所记载时间成立无疑与元光五年第二次入京,“一岁”抑或“二岁”中至左内史皆存在矛盾。

评价汉武帝初一历史

1.人教版初一,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建立羽林军、羽林孤儿和八校尉。统一货币,发行五铢钱;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从政治、军事、财政、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勘定外患,拓土启疆,造成了西汉的盛世。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生也是声色犬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在他的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

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发现有第二人。

参考资料:永光悠游社区 - 游戏与历史文化的世界 ? 中华历史文化 ? 【原创】也谈如何评价汉武帝

2.初一历史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30字 先评汉武帝: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汉武帝也是创造显赫功业的历史英雄。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 说汉武帝是“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为他确认的历史路径、开启的文化风气、创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国家疆土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都非常长久。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为《创造历史的汉武帝》一书作序时写道,历史人物的决定,可以“终乎在诸项可能之中抉择了演变的方向”。 他说,“方向一旦定了,历史不能再回头,后人遂只有接受这个事实,再作下一步的抉择。”

所谓汉武帝“功越百王”,“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规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接受这个事实”。而这“方向”的确定,是由一个个事件的发生和处理、一项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现出来的。

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大的举措,都如同秦汉史研究大家劳干所说,体现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大决断”。 1、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

汉武帝贬抑黄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齐鲁儒学之士纷纷西行,进入执政集团上层。 儒学学者在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结束,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和以“汉”为标号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大体同步的。现在总结汉武帝时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独尊儒术”的说法,其实,这种表述方式出现较晚,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真实。

当时最高执政集团的统治方略,其实是“霸王道杂之”。即使对汉武帝决策多所谘议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终生也未能真正显达。

宋人诗句“追惜汉武世,仲舒道硗确”,描绘了历史的这一侧面。 2、兴太学,是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献策,采用公孙弘的方案,创建了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于是出现。太学虽然起初规模很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进步的方向。

太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汉平帝时已经多达数千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兴造校舍“万区”。 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参与行政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3、削藩事业不通过战争形式而达到目的,被公认为汉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实例。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

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用严酷手段肃清其宾客党羽,又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压抑诸侯王属下官吏的地位。此后,诸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4、察举制的确立,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特别是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察举制的施行改变了世官制的传统,劳干因此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5、出击匈奴,是汉武帝最大胆的决策。

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

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 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

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

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6、统一货币,官营盐铁,推行均输和平准制度,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等,作为汉武帝推行的经济政策,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

以币制的确定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五铢钱法,轻重适中,自后以迄清末,铸钱莫能出于五铢标准之外。 ” 7、轮台诏的颁布,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亮点。

汉武帝晚年,曾经指使酷吏清查“巫蛊”,导致数万人冤死的空前大狱,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处理“巫蛊”一案的官员在宫中“掘蛊”,利用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的政。

3.历史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

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

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

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

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

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

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尔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

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

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 *** 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

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

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 *** 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

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4.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

[1]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详见百度百科。

5.告诉我你们对汉武帝的评价(用7年级历史教材慨括) 汉武帝时期,虽然西汉国势已很强大,但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势力,是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促使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连年战争使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当时徭役赋税繁重,社会危机加重,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派兵镇压无效,于是改变政策,实行对内调整,大力提倡发展农业,结果社会秩序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总之,汉武帝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政治 *** 专制主义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的提高。这与汉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是分不开的。当然,也与西汉前期"文景之治"是有一定联系的。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反击匈奴的掠夺是必要的,由于他好大喜功,为了夺取大宛民马,数次发动对大宛等国的征伐,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再就是他晚年追求奢侈腐朽的生活,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汉武帝时期,虽然西汉国势已很强大,但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势力,是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这些促使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6.说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初一历史课本里的人物 对比当今中国,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汉武大帝!

他-豪情万丈、金戈铁马、傲视四海、睥睨天下,“寇可往,我亦可往”是何等的气吞山河?

他-直击匈奴三千里,我大汉天威远播四夷五百年!

他-开疆拓土(西域、越南、缅甸、泰国、朝鲜皆入我中华直接版图,和今天的江浙没有任何区别),一统华夏,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

他-为我们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前无古人的无上尊严!

他-给了我们后代子孙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名字-汉!

7.历史上是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汉武帝不是一个暴君.【汉武帝25项历史性首创】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地图》,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

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

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

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 *** 的。

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 *** 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 *** 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

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

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

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

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他被评价为社稷之臣,却一生落寞,是皇帝的厌恶还是时代的抛弃?

汲黯画像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汉武帝 这是汉武帝刘彻对于汲黯的评价,然而受到如此评价的汲黯却并没有得到重用,其官位最高不过九卿,甚至被曾经的下属一个个的超越,以致于汲黯半是嘲弄半是哀怨的对汉武帝说到"陛下用人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曾为小吏的公孙弘、张汤分别以丞相、御史大夫而终,潜邸之臣的汲黯却以淮阳太守之位而终,不可不谓落寞心酸,足见汉家天子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寡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汲黯如此落寞?是皇帝的厌恶?还是时代的抛弃? 汉武帝刘彻 汲黯和汉武帝的关系是怎样的? 汲黯入仕之处是刘彻太子府的太子洗马,史载汲黯以庄见惮,就是说此时的汲黯就以庄严正直被人敬畏。作为太子的刘彻对于汲黯的性格是熟知的,所以在登基后,对于汲黯在河内巡视期间,矫制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的行为不予追究,贤而释之。作为外戚的窦婴有诏无备案都以矫诏被定罪,而汲黯矫制却无罪且升职,足见汉武帝对于汲黯的信任看重。 韩非说:"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不断变化的,何况帝王?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对于汲黯的评价变化: 上贤而释之,……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之戆也…. 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上曰:"人果不可以,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从最开始评价为贤臣,到太过愚直、近乎社稷之臣、无学、妄发,可见汉武帝对于汲黯的印象一点点向不好的方向转,对汲黯越来越反感。 史书中对汉武帝对于汲黯的态度有这样一段记载: 大将军青侍中,上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说的是汉武帝要见汲黯的时候一定正礼正容以待,没有戴帽子的情况下见到汲黯,要躲在帷帐中,才能让汲黯奏事。这既说明了汉武帝对于汲黯的敬重礼遇,也说明了对于汲黯是敬而远之,眼不见心不烦。所以汉武帝不断的调整汲黯的职位,从中大夫到东海太守、到右内史、到淮阳太守,让汲黯离自己远远的。当汲黯表达不愿意做淮阳太守,而愿一时(臣愿为,出入禁闼,臣之愿也),汉武帝断然拒绝,并说道:"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吾徒得君之重"。就是说你看不上淮阳太守的职位吗?我现在召你,是因为淮阳官民之间有矛盾,需要依仗你的名声,你就是躺着也要去治理。帝王无情可见一斑,可见汉武帝对于汲黯是敬而远之,敬重他的性格,又反感他的劝谏,不断把汲黯赶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汲黯传 黄老之术与儒、法的纷争 汉朝初年,帝国经历秦末战火后,民无盖臧,百废待兴,统治者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恢复民生,行无为之道,约法省禁,轻田税,量吏禄,度官用。等到汉武帝初,非遇水旱, ***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朝国力已经达到一个顶峰,而此时匈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不断侵犯汉室北疆,汉帝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此时的汉匈矛盾。黄老派与民修整、毋起兵的思想已经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黄老派面临危机与挑战。 仓禀实而知礼节,汉朝财富积蓄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儒学的快速发展,于是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系统阐述"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和支持;同时秦亡之后潜行的法家也开始不断活跃,在政坛上展示自己的存在,面对统治地位的黄老学说,儒、法两家开始走向儒法合流之路或以儒饰法,如公孙弘、张汤都是儒法合流的代表人物;饱暖思淫欲,财富的增长也增长了统治者的野心,汉武帝不断想要雪平城之耻,改变死气沉沉的汉室政治风气,于是一上台就开始搞"建元新政"并出兵匈奴。大时代下的汲黯生活在黄老治国最巅峰的时代,于是学黄老言,治官民,好清静,言与匈奴和亲,毋起兵,这样的治国理念和儒、法相去甚远,和皇帝的意志更是相背而行。 董仲舒天人感性 理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和儒法代表的矛盾,黄老派的汲黯和儒法代表的公孙弘、张汤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史载: "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界部中多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就是说黄老派的汲黯不断在汉武帝面前指责公孙弘、张汤,并且迎来了二人的反击,加上天子的不满,汲黯被调到了右内史的岗位,可见面对儒、法的反击黄老派已经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黄老派已经偏离权力中心。 汲黯的黄老理念彻底激怒了皇帝。在面对匈奴来降这件事上,汲黯认为不应当惊扰百姓,而对于胡人应当把他们当作奴隶,赐给因战争而死亡的军士家,而汉武帝需要用投降的胡人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用厚赏胡人来展示汉室的强大,所以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汲黯和汉武帝有不可调和的想法,所以最后黯坐小法,会赦免官。汲黯的免官也表示者黄老派和儒、法斗争的失败,黄老的余光不在,彻底退出了汉室政坛中心。 汉匈大战 结语 汲黯的落寞固然有其性格倨傲的因素,但是其实质是道统之争的失败,是黄老思想的落寞,已经不适应汉室治国理政的需要,并且不思变化,被时代所抛弃,最终在儒法合流的大趋势之下,被赶出汉帝国权力中心,所以汉宣帝才会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黄老派一去不复返。 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寻求公孙弘的生平介绍?

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字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

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川国便推举年巳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

公孙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写对策,公孙弘处为下策。后来,上奏天子,天子却拔升公孙弘的对策为第一名,待入见天子是,公孙弘丰仪魄伟,深得天子喜爱,又被拜为博士。

当时,朝廷注重与西南夷的沟通,并在巴蜀设立了郡县,由于赋役酷虐,百姓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骇。可是,时过事转,皇帝并未深究其事。

公孙弘长相恢弘奇伟,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学,所以广见博识。平时,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积阐述,汉武帝非常赏识他。公孙弘常说:“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够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够节俭。”于是,他在家中,能身体力行,“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后母去世,他视为亲生,服丧三年。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已见和违逆圣意,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其认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词,有文彩,熟悉法令与各种公务,便升任他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

公孙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计”。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为一事二人分别上奏。面见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窥伺上意,据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对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陈条,也都采纳。他这种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议。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当庭诘责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背)之,不忠。”汉武帝随即问公孙弘,弘回答说:“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皇帝听后,认为公孙弘说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欧免官,皇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当时,朝廷方通西南夷,又东置沧海郡(在今朝鲜),北筑朔方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公孙弘认为,这样做是“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屡次柬言停办,皇帝不采纳,并领朱买臣等人去砭责公孙弘,当面陈说设朔方郡的好处,一一摆明十条理由。公孙弘无理反驳,心亏词穷,无一言相济,忙低首悔过,改言谢罪说:“我是山东的乡鄙之人,见识短浅,实在不知道设朔方郡的好处,经众位陈明其利害关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经营西南夷与沧海郡,专力经营朔方郡”。皇帝恩准了他的请示。

历史记载,公孙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当时,不可能一条理由也没有。他之所以这样做,恐违皇命与己不利,顺应皇主才是上策。

公孙弘矫饰善变,朝廷上下,众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实在看不惯他的矫情做作,直言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高,却盖一床布被,这不明摆着在骗人吗”?皇上就以此事问公孙弘,弘说:“实有此事,不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我记得管仲坐齐国之相,有三归之台,奢侈豪华超出了一般国君;齐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礼数。晏婴为齐国之相,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丝织品,齐国不也治理的很好吗?我身为三公,而盖布被,实在是有损汉官威仪。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

经过这件事,皇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皇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潍城区望留镇)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

公孙弘为人,表面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就是他这种伪善心理的写照。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主父偃又常常当天子面与其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难以下台。于是,公孙弘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暗地里寻机报复。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为齐相,有人上书告发他受诸侯重金,因此,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严予审治。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己有关。公孙弘乘机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如不处死,将无以服天下。汉武帝本想不杀他,给与其免职归里的处罚,但听了公孙弘的进言后,信以为真,便下令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孙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为人廉直,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曾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汉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当时,是西汉最高学府)。同时,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在仲舒的辅佐下,汉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尤其公孙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远逊于董仲舒。公孙弘平素,两面三刀,见风使舵,仲舒对此十分痛绝。公孙弘心明如镜,深恨董仲舒。正巧,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向皇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汉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胶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严察两王党徒。公孙弘认识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现在有王造反,自己难脱不称职之责。当时公孙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书皇帝,请求辞掉丞相,归还侯印,以避位让贤,汉武帝没有应允。

过了一段时日,公孙弘病渐好转,便再度入廷办理政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龄卒于相位。卒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

公孙弘为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著作《公孙弘》十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已失)。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