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公孙弘,西汉丞相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7-07 02:02:23

公孙弘,西汉丞相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孙弘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人物生平

初徵博士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一年之中升迁为太中大夫之职。虽然汉文帝喜好刑名学家之言,然而在贾谊一系列的建议下,文帝亦开始慢慢的尝试任用一些儒学之士,并且初设一经博士。

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以后,四十余岁的公孙弘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汉景帝时,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迈回到家乡齐地教书,公孙弘曾多次向他请教学问。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公孙弘来到长安后,遇到同被举荐,且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辕固,辕固当时已经九十余岁。公孙弘出于对长者的敬重而不敢直视辕固,辕固因此对公孙弘说:“公孙先生,您务必要按照儒家思想来事君,不要歪曲自己的学术来投世人之所好!”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

复徵博士

公孙弘赋闲在家的数年内,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因威胁到贵族的利益而宣告失败。其后,武帝又多次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的举贤诏下发之后,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推辞说:“我曾经西入函谷关应天子之命,因为无才能而被罢官回家。希望大家推选别人吧!”因为公孙弘学习《公羊》在郡国已小有名声,又曾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 在后母去世后更为之守孝三年。 故而菑川国国人一意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再次入京。(《汉书·武帝纪》言元光元年五月公孙弘出” )

公孙弘来到长安后,在太常官所待命。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须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又以“和”解释上古治世, 言“仁”、“义”、“礼”、“智”为治国之道不可废弛。最后以应“顺应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作为对策结尾。

太常遍阅一百余位贤良的对策之后,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无甚新意,便在向武帝上奏众贤良对策成绩时将公孙弘列为下等。疏文呈上,武帝看过之后却将公孙弘之文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武帝见公孙弘虽年迈却一表人才,便再一次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擢左内史

待诏金马门后,公孙弘自动向武帝上疏,言当朝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以致百姓不得教化,故而天子虽在先圣的位置却不如先圣时期的治世。并盛赞周公旦辅佐成王治化之功,而周公时期的治世也是当今天子的志向所在。武帝看后作册书问公孙弘:“先生您称颂周公之治,您觉得自己的才能比之周公谁更为优秀呢?” 公孙弘回答说:“我见识浅薄,才能岂敢与周公相比!虽然如此,我还是明白行治世之道是可以达到先圣时期的大治的。虎豹马牛,都是禽兽中不容易制服的,然而待到它们被驯服,却可以对人唯命是从。我听说匠人烘曲直木不过需要数日时间,销熔金石亦只有数月,而人对于利害好恶的认知,又岂是禽兽木石所能比的?教化经年才有变化,我私下认为还是有点慢了。”武帝听后为公孙弘的话感到诧异。

自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以来,凿山开道一千余里,发巴、蜀、广三地戍卒数万人转运粮饷,二年后,花费巨万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没有修成,而往来间死亡的戍卒却为数不少。而西南夷又数次举兵反汉,巴蜀之地困苦,武帝为此深感忧患。不久,公孙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称此举对汉朝没有益处。而武帝却并不认同。

每次朝会发起议论公孙弘都让武帝自己做抉择,从不驳斥争论。于是武帝暗自观察公孙弘,发现其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吏事,又能以儒术缘饰文法,武帝因此非常高兴。元光六年(前134年),即擢升公孙弘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御史大夫

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 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武帝便令公卿议论是否置此二郡。左内史公孙弘反对说:“秦时曾经发三十万人在北河筑城,但最终没能建成并放弃了。”武帝并未赞同公孙弘的说法。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经常称人主唯恐心胸不宽广,人臣唯恐不节俭。在做了几年左内史后,元朔三年(前126年),原御史大夫张欧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责,武帝任用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接替张欧之位。

筑朔方郡的工程浩浩荡荡的进行着,劳役之累波及至崤山以东,又因苍海郡及通往西南夷道路的修建令燕齐之地、巴蜀之民疲惫不堪,御史大夫公孙弘多次向武帝谏言,称这些政策都是以疲敝中国为代价而去经营没有用的地方,希望武帝能够停止这些事情。基于公孙弘数年如一日的反对声,武帝便命中大夫朱买臣等人以设置朔方郡的利处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提了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于是公孙弘道歉说:“我是山东边鄙之地的浅薄人,不知道筑朔方郡有这些好处,希望陛下停止修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修建苍海郡的事情,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武帝这才答应。元朔三年(前126年)春,兴建不到二年的苍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被叫停。

在公孙弘任御史大夫期间,武帝想起于建元元年(前140年)下被狱免官的内史宁成, 欲诏其复为郡守。公孙弘反对说:“我在家乡做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犹如狼牧羊一般。宁成不可以做郡守管理百姓。”武帝听从公孙弘之言。

元朔二年(前127年),齐厉王刘次昌畏罪自杀。第二年,齐相主父偃被赵王刘彭祖告以受贿、谋害齐王之罪下狱,受金事件也已坐实。武帝本不想诛杀主父偃,然而公孙弘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待啊!”于是武帝诛杀主父偃。

元朔三年(前126年),因门人擅自为自己杀了仇家而被牵累,被迫逃亡已久的游侠郭解被捕。然而因为罪行发生在大赦之前,无法将其判罪。官员曾经到其家调查时,同乡儒生因说郭解作奸犯科公然违法不能称贤而被其门人所杀并割去舌头。因此官吏就此事责问郭解,郭解不知杀人者谁。负责此案的官吏便上奏称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以一介白衣行侠弄权,因小事杀人,郭解虽然自己不知道,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当判处他大逆无道之罪。” 于是,郭解就这样在对门人杀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公孙弘的一句话而被枉杀。

拜相封侯

公孙弘平素节俭,汲黯上奏武帝称公孙弘居三公要职,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公孙弘坦诚承认,在赞誉汲黯一番后又分别列举出管仲越礼及晏婴勤俭做齐国丞相的例子。武帝听了之后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愈加厚待他。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丞相。然而,按照汉朝先前的制度,丞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唯独公孙弘没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后世以丞相封侯的实例即始于公孙弘。

公孙弘出任丞相期间适逢武帝兴建功业,屡举贤良。公孙弘亦受此益而数年之间以平民至丞相,于是在丞相府邸建起宾客之馆,广纳天下贤才参与国事的商议。并躬行节俭,欲为天下人的榜样。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奉养朋友及宾客,家里没有余资。士人亦因此认为公孙弘贤良。

由于汲黯经常在武帝面前诋毁公孙弘,公孙弘因此而痛恨汲黯。在做了丞相之后,公孙弘向武帝进言右内史地界贵人宗室众多难以治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胜任,并建议任用汲黯右内史。武帝从公孙弘之言,元朔五年(前124年),任主爵都尉11载的汲黯迁为右内史。当刘端的胶西国相位空缺之时,公孙弘因董仲舒将其视作阿谀奉承之人而记恨董仲舒,而胶西王刘端凶残蛮横,害死过数位朝廷派去的国相,公孙弘故向武帝推介说只有董仲舒这样的大儒才能够胜任胶西王相之位。

在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时,河南人卜式上书言希望捐献自己一半的家产以助边事,并且别无所求。武帝诏来公孙弘将此事说与他听,公孙弘认为这不是人之常情,并说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天下人的楷模,如若不然会扰乱法纪,希望陛下不要同意他。武帝亦听从公孙弘之言,果然没有给予卜式答复。

元朔六年(前123年),淮南王刘安的孙子刘建遣好友庄芷告发淮南王太子刘迁及王后迫害其父刘不害,并说知晓淮南王全部的秘事。公孙弘的好友审卿因自己的祖父审食其被淮南厉王刘长所杀,故极力向公孙弘构陷刘长之子刘安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阴谋,决定深入追查此案。当朝廷正在紧急深究淮南王及衡山王谋反案党羽之时,公孙弘却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公孙弘自知无功而侯,认为诸侯谋反是自己为相不称职的原故,并担心自己一旦病死将无法尽责,因此上书请辞丞相之职。武帝却赐予公孙弘牛酒布帛,令公孙弘专心养病,并未同意辞职。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于是便回朝处理政务。武帝召集公卿、列侯及诸侯王共43人与公孙弘共商谋反案,众人皆认为此案性质恶劣,大逆无道,应当诛杀。于是公孙弘与廷尉张汤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武帝派遣宗正刘弃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其后,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公孙弘曾经进言建议百姓不准携带弓弩,称十个贼人张开弓弩,一百个官吏不敢上前。盗贼不能及时被捕获,逃脱的就会多对贼人来说弓弩弊少而利多,这就是贼猖獗的原因。如果禁止百姓携带弓弩,那么盗贼只能与民众短兵相接,短兵相接则人多者胜。以众多的官吏补少数的盗贼,则势在必得。盗贼不能从中获得好处便不会再犯法,这是止刑罚之道。武帝将此议下由众臣议论。光禄大夫吾丘寿王以古人制作兵器的目的,周室衰微而相贼害,秦废王道而乱亡为例,言圣王用教化百姓来代替防暴。又云大射之礼,良民自卫皆须弓弩。书奏上后,武帝以吾丘寿王之论反问公孙弘,公孙弘屈服。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谥号献。 他的儿子山阳太守公孙度嗣平津侯爵。 壬辰日,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职。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呢?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

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哭一边磕头求饶。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能够登上三公之一丞相的高官求之不得,但是对于帝朝的官员来说做宰相犹如上刑场那般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丞相,而公孙弘却是个例外,他做了六年丞相,活了八十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么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善终呢?

公孙弘画像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到武帝器重?公孙弘今天山东寿光人,出身低贱,年幼时在自己家乡监狱里当差,后因触犯汉代律法丢了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公孙弘到海边放猪,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四十岁了,他不甘心做个猪官,决定走读书这条路,俗话说只要肯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学习《公羊春秋》,而且学有所成。

公孙弘在自己的家乡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非常孝顺他的后母,汉代非常重视孝道,众所周知武帝崇尚儒学,在思想上主要采取儒家的?孝治?。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这一年公孙弘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老人,武帝下诏全国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因为公孙弘在家乡淄川国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很快就被当地政府推荐给了朝廷。经过重重筛选,公孙弘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的博士,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官期间仕途不顺,他以体弱年老为由辞去官职。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令选拔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推选,他的对策荣获第一名,随后武帝召见了他,公孙弘虽已经是70岁的老人,却是一表人才,武帝也是外貌协会,他对仪表堂堂的公孙弘非常满意,并再次任命他为博士。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后来武帝觉得他谦让有礼,提拔他做了丞相。

汉武帝剧照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第一、投君所好

众所周知汉朝在武帝朝之前崇尚的是道家学说,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笃信黄老之术,武帝即位之初大推儒学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将朝中大臣全部换血,换成自己的亲信。武帝刚即位没有实权,也只好顺着祖母的意愿。窦太后去世以后,武帝开始亲政,儒家学说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它告诉后世的皇帝只用法家会亡国,但是搞专制又离不开法家。

汉代的法律基本上承袭秦制,汉武帝为了规避法家带来的政治风险,采取?外儒肉法?的统治策略,即表面上推崇儒术,实际上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武帝无非是用儒家的仁义给法家的严酷披上温柔的外衣,通俗的讲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武帝一生都在强化中央集权,法家讲究专制最适合封建帝王的统治,公孙弘在监狱里做办事员时,他清楚汉代的皇帝就是要搞中央集权,尤其汉武帝,所以他学习《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公孙弘表面上尊儒,实际上却按法家的那套办事,这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武帝非常欣赏他。

还是应了那句话,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就要了解领导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才是关键。

汉武帝剧照

第二、懂得察言观色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公孙弘七十四岁任副宰相之职,他年长于多数官员,在年纪上来看,社会阅历丰富的公孙弘都可以做汉武帝的爷爷了

公孙弘第一次任博士时,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后公孙弘向武帝汇报工作,武帝听后非常不满意,认为公孙弘没有什么才能,公孙弘善于观察君主的喜怒哀乐,没有等到被炒鱿鱼,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回家。

公孙弘官复原职后,显得格外狡猾,一次他与汲黯开会商讨事情,俩人意见达成一致后跑去见汉武帝,见到领导以后,公孙弘什么意见也没有了,站在旁边一句话不说,等着汲黯先发表意见,汲黯为人耿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公孙弘在旁边仔细观察武帝的反应,发现武帝脸色不对,对他们商量好的意见不满意,公孙弘立即临阵倒戈反过来反驳汲黯的意见,把汲黯气得不行。

后来公孙弘一直采用?见风使舵?的方法讨领导的欢心,每次他的意见总是能够被武帝采纳,而汲黯却得不到武帝的赏识,为此汲黯吃了公孙弘不少亏。

汲黯画像

第三、随机应变能力强

公孙弘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汲黯非常看不惯,他觉得公孙弘虚伪狡诈,一点也不诚实。一次汲黯当着大臣和武帝的面揭发公孙弘,他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齐国人向来虚伪狡诈,我们每次与汲黯商量好的事情,等到奏明皇帝时,他却临时背叛,为人一点也不忠诚。

汲黯说完大家都直勾勾盯着公孙弘,场面非常尴尬,武帝听后也非常吃惊,便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懂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懂我者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回答非常巧妙,往往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辩解,越辩解越糟糕,反而会适得其反。武帝听后不但没有责怪公孙弘,反而觉得汲黯为人处事太过于严谨苛刻,小肚鸡肠,还是公孙弘豁达大度一些,做人嘛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后来汲黯又一次当着大家的面弹劾公孙弘,公孙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汲黯是一位难得的直言谏臣,武帝听后越发觉得公孙弘忠厚大度,更加信任公孙弘。

可见公孙弘情商高,而且非常狡猾,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危机,不仅博得武帝的信任,他的种种做法还让武帝觉得他为人恭敬谦让,为此武帝升任他做丞相,并封平津侯。

汉武帝剧照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在丞相任上寿终正寝,享年80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