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汉献帝不杀曹操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能杀了董卓,为何不除掉曹操?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他表面上尊奉汉献帝,然而他无时不刻都在想着夺取汉献帝的权力。那么问题来了,当年汉献帝依靠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为何后来却不除掉曹操?
诛董卓
事实上,最开始的东汉皇帝并非是汉献帝,而是他哥。他哥其实还没他聪明,所以让汉献帝做皇帝,更加有利于东汉,只不过他们摊上了董卓这么个权臣,把皇帝的权力都给抢夺干净了,由此引发了天下动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汉献帝乃是个聪明人,他不愿受制于董卓,想要夺回皇权,于是联合王允、吕布等人诛杀了董卓,并将董卓一伙的高级将领都消灭于长安,自此董卓集团群龙无首!
董卓集团的精英人才都被一网打尽了,按照常理来说,西凉军凉凉了,汉献帝可以独掌大权了,因为按照往常的惯例,只要皇帝清除掉权臣的核心人物,下面的人都会主动改换门庭,主动投降,然而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 当汉献帝、王允等人以为西凉军群龙无首,不构成威胁时,李傕郭汜等人竟然起兵叛乱了,而且李傕郭汜等人仅仅是中层将领,他们竟然团结了大部分西凉军,攻下了长安,令众人大惊!
这在东汉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以前都是搞定贼首,下面的人就会乖乖听话,谁了解这一次搞定了董卓,他下面的人还会继续作乱,而且还打进了长安,俘虏了汉献帝!另外,由于李傕郭汜等人是中层将领出身,政治眼光不足,所以汉献帝虽然是活招牌,但是日子并不好过,要不是李傕、郭汜内讧,汉献帝很可能一辈子都回不了中原了。可以说,汉献帝虽然诛杀了董卓,但整体来说他还是亏了,把皇帝的权威彻底搞没了,日子越过越差!
杀曹操
汉献帝逃离李傕、郭汜的魔爪后,进入中原,下令各诸侯勤王,结果根本没人鸟他,只有曹操屁颠屁颠跑来,于是汉献帝便跟着曹操来到了许都。曹操他爷爷本身是宫廷的大宦官,所以汉献帝刚开始对曹操还比较有指望,希望曹操帮助他重整河山。但时间一长,汉献帝就发现,曹操这家伙太滑了,表面上他非常谦虚尊敬皇帝,但实际的权力,他却一点也没有交出,这让汉献帝意识到,曹操也是一个权臣,他并没想全力辅助汉献帝!
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本来是可以杀了曹操的,因为汉献帝好歹也是皇帝,他手上也有部分卫队,但他害怕当年诛杀董卓的事情重演,害怕曹操手下作乱,于是他只能对曹操敲打一番,劝曹操安心辅助他!
原文: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浃背,自此不复朝觐也。
曹操要去打张绣,按照汉朝的礼法应该先去觐见皇帝,这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汉献帝却对曹操使用了交戟之礼。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两名士兵拿长戟叉在曹操的脖子之前,再让另外两名士兵手拿着钢刀夹住曹操的左右手,以此来防止大将对皇帝产生威胁!这种礼法在以前是很正常的,但是最近这十几年早已没有了这种礼法,现在汉献帝突然对曹操使用这种礼法,其中暗示不言而喻。
除了使用这种礼法,汉献帝还跟曹操把话题挑明了,让曹操以后好生辅佐自己,不要瞎搞,如果他真的不愿意真心辅佐自己,干脆两人就一拍两散算了!
不得不说,汉献帝还是有一套的,恩威并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可当时的天下已经大乱,他手上没有权力,没有大军,说啥都是苍白的!曹操虽然表面答应了汉献帝,表示以后要改邪归正,好好辅佐汉献帝,但自此以后,曹操再也不单独去觐见汉献帝了,他也害怕汉献帝真的对他动刀!
此一阶段,汉献帝是可以杀曹操的,但是他不敢杀,因为杀了曹操后果很严重,会引发动乱!而之后曹操不再单独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彻底失去了诛杀曹操的机会!虽然汉献帝也通过外臣策划过两次诛杀曹操的行动,但最终未能成功,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杀掉曹操的机会!
结语
综合来看,其实汉献帝原本是可以杀掉曹操的,但是他不敢杀,因为有诛杀董卓的先例在前,他害怕杀了曹操后,会引发曹操手下的叛乱,到时候汉献帝自己的生命也将不保。而自从他威胁过曹操以后,曹操不再单独觐见,他就彻底失去了诛杀曹操的机会,只能眼看着曹操篡夺皇权!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公元220年,洛阳举行了一场失传已久的仪式:禅让。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迈着颤颤巍巍的步伐,在万众瞩目之下,把皇位禅让给第二代魏王曹丕。看着高高的封禅台,遥想曾经山呼万岁的盛景,刘协不免一声长叹。
无论是不甘还是不舍,这一天终究是来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辉煌,从此江山易主。刘协,他被废为山阳公,从坐拥万里河山,变成食邑万户。
回望在位的31年,他的每一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无论是十常侍之乱,董卓弄权,还是李傕郭氾、韩暹杨奉,抑或是后来的曹丞相,他们每一个都让这个大汉皇位如坐针毡,尊严尽丧。
平心而论,刘协,他并不是一个昏庸残暴的末代帝王,但他偏偏就要担负起大汉末帝之名。与其如此落寞的谢幕,如果当年趁机杀掉曹操呢?
问题一来了:汉献帝有条件杀曹操吗?
还真有。
东汉有个制度,就是大将出征之前,必须单独向皇帝辞行,而且这个辞行有?满满的仪式感?!
公元197年,曹操要去讨伐军阀张绣,部队集结完毕后,曹操一个人进宫朝见汉献帝。刚踏进宫门,曹操就发现情况不对。只见两路卫兵整整齐齐的站立在道路两侧,手里都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曹操刚要往前走,马上有四名卫兵将他包围在中间;两名卫兵手拿长戟交叉在他的脖子之前,另外两名士兵手拿着钢刀,分别夹住了曹操的左右手,四个人就这样挟持着曹操一路走到了大殿之上。
之前的朝见,曹操从来没享受过这种待遇。惊魂稍定之后,曹操问汉献帝怎么回事,汉献帝淡淡的回答,自从董卓作乱以后,朝廷纲常礼仪废驰,从今以后,朝廷要恢复大汉旧礼。
根据《通典》记载,?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
?汉朝确实有这样的规定,防止带兵打仗的人对皇帝动手,汉献帝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曹操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又带兵前来,确实可以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但是汉献帝偏偏挑曹操朝见的时候要恢复旧礼,显然另有深意。
汉献帝凭借的又是国家的祖传礼仪,既然是老规矩,那曹操自然也没话说。而且,汉献帝即便是个傀儡,可是养几十个宫廷守卫还是可以的,毕竟生逢乱世,万一来个江洋大盗潜入皇宫,那就太不像话了!
所以,汉献帝不但有个人武装,而且完全有机会宰掉曹操的脑袋,当球踢。
汉献帝其实不算是庸主,他一辈子也不想做个碌碌无为的傀儡,但是形势比人强,自大将军何进干戈倒执诏董卓进京,被太监杀掉后,天下形势已不可逆转,进入军阀混战的乱世。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袁绍酸枣会盟后,汉朝实际上名存实亡了,各路诸侯各怀鬼胎。王允被杀后,已经没有忠于大汉天子的中坚力量了。
历史上,各大反曹势力曾发动过多次诛杀曹操的秘密行动。最著名的是建安五年董承等人发动的“衣带诏”事件。但这些行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为何汉献帝没能杀死曹操、夺回权力呢?主要是由于东汉皇权的一大支柱――太监,都被消灭了。东汉太监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些人都是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小人。太监们确实干过很多坏事。不过,他们的一个优点却不能被抹杀――太监往往对皇帝绝对忠诚。
当时的皇帝所依赖的宦官势力被董卓、袁绍等人所灭。汉献帝手上无兵无将、无财无粮,朝政被曹操把持。要除掉曹操,分为两种办法。一种就是集结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像讨伐董卓一样,正面攻破曹操,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干脆利索解决问题。可是曹操这个人呢不像之前的董卓过分,睡龙床、欺宫女,弄的乌烟瘴气。曹操很会把握分寸,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对皇帝的待遇还很不错。对内对外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
汉献帝是历史上最幸运的末代皇帝,有了曹操,衣食无忧,从饥不裹腹到锦衣玉食,烧高香吧!还想杀了曹操,一旦曹操被杀,他的皇帝也就当到头了,也许成了各路诸侯争夺的对象。汉献帝个人能力平庸根本统冶不了当时的乱局。手下更无能臣,从衣带诏事件就能看出,计划泄露也是谋略无方。曹操反而没废他,还把三个女儿嫁他,何德何能?只不过是皇家血统而已。曹操对汉献帝够好的了,换成任何人,刘备也好,孙权也罢恐怕早废了他。
想让人听命自己,手里得有二种权利,就是财权与人事权,有了这二项权利,皇位就能坐得稳。手里有钱才有军队,有人事权才能给人迁升地位,有欲望的人所需要的不过是名与利,让别人替自己卖命,就要给得出这些。
而权臣能否控制国家的时局,也一样看是否手里能控制住这二项权利。
孙吴皇帝手里就有这个权利,所以即使没有直接控兵,也能随时绊倒权贵。
汉献帝手里没有这个权利,要钱没钱,人事任命他也做不了主。怎么可能让人给他卖命?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其实是不准确的,没财权没人事权,即使手里有枪也会反水,常凯申就是个典型栗子。
孙亮这货所以倒台,也是自己年幼时玩的太嗨,让手下几个顾命互相掐的太狠,反而逐渐使孙峻最后整合了这二个权利,掌握了吴国的命脉,所以他就把自己坑成了汉献帝,回头想再夺权都没机会了,除了自己孙大虎这些自家人,朝里都没人会跟他冒险了,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你没这些谁给你卖命?
西汉到了汉武帝之后,其实中央皇权方面还是非常稳定的,所以当时的霍光给自己带的高帽最多也只是“商朝名臣伊尹”,当时的汉宣帝并不是一点权力都没有的。霍光和前朝皇帝属于是“宠信关系”博得托孤的权力,因此才走向掌权独大的地位。
但是汉献帝时期不一样,汉献帝本身上位就是董卓推举的,而且当时的皇权已经只剩下象征意义,根本无任何实际作用了。
霍光的权力来自于汉武帝晚年时期,因为年迈以及身体的原因,所以任命霍光为顾命大臣,职责是联通车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起辅政,在这些众多的辅政大臣之中,以霍光为首,当时的汉武帝对霍光十分信任。
那为什么为首的会是霍光呢,为什么掌权的会是霍光呢?
其实当时最能靠近汉武帝的是霍光和金日磾,这二人虽然没什么功绩,但是因为是内侍,所以跟帝王更为亲近,而剩下的几人则都是朝臣,他们算是比较有功绩的,当时车千秋在朝中位居丞相之位,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是其本身就已经是位高权重了。桑弘羊则是这些位中功绩最高的,但是他在朝廷中的官职却并不怎么高,从这就能看得出来,很明显汉武帝是比较忌讳他的,所以对他也是破位压制,车千秋的官职与桑弘羊的功绩正好成正比可以相互牵制。为此可以确定,其实汉武帝最大的心患,就在桑弘羊身上。
虽然汉武帝对于桑弘羊的问题做了充分的打算,但是毕竟是战功显赫的能将功臣,桑弘羊岂会甘心处于人下,所以桑弘羊与霍光之间的战争,在所难免。
慢慢的霍光和桑弘羊之间开始了暗地里的斗争。霍光先是支持儒生与桑弘羊一派的大臣,开始了就经济政策进行的辩论,紧着表现了轮台诏前后的“霸道”与“王道”两种政策倾向的斗争。霍光这么做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跟桑弘羊较劲。其中的儒生,就是霍光对抗桑弘羊的工具,这也就是出名的盐铁之议。
后来虽然盐铁之议不了了之了,但是桑弘羊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联合了燕王发动了政变,可惜的是最后的结果是被霍光一网打尽,一扫而空。至此之后,辅政大臣队伍之中功绩最高的桑弘羊就算是落幕了。随着桑弘羊的落幕,金日磾的早逝,车千秋软弱的性格,最后导致了霍光的独掌大权,从这之后,霍光开始了真正的掌权执政的日子,在朝堂上也没有了任何可以匹敌的敌人。
执掌大权之后的霍光有没有做出什么破坏皇权的事情呢?其实也有,霍光曾列举刘贺的罪状,废了刘贺的帝位。霍光会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刘贺继位期间任用的都是亲近的旧臣,对霍光的压制以及排斥都十分的明显。虽然霍光的确作为威胁皇权的事情,但是霍光有没有实力直接架空皇权,学习曹操或者董卓等人一样,直接任由自己为所欲为呢?
显然这对于霍光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霍光在辅政之前并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有自己的势力,党羽。霍光所有的权力来源其实都是汉武帝的命令,有了汉武帝的命令,霍光执政才有了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以霍光当时无论再怎么强大,再怎么权势滔天,他都一直是以汉武帝的代理人的身份存在的。
汉武帝去世之后,只留下了年幼的汉昭帝。因为当时汉昭帝年纪还小的关系,所以汉昭帝没有办法行驶皇权,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真正的皇帝无法行驶皇权,那么就得有这么一位代理的皇权使用者,来管理朝政,来治理国家。他们是皇权的执行者,皇权的代理人,也就是辅政大臣,霍光。总而言之一句话,霍光的权力,来自于汉武帝的遗诏。
东汉时期的这些伪军阀们,则跟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霍光当政的时期皇权还是非常有效,且唯一的权力,但是东汉时期的皇权却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理由,一种意义,和正统的手段。
原本的外戚,内侍,等权力都应该是皇权的延伸,因为他们依附在皇权身边,所以他们才会具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到了东汉时期的外戚,内侍却开始侵蚀皇权,甚至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皇权。虽然当时的他们仍然是围绕在皇权的身边,但是他们当时已经成就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是操控皇帝,利用皇权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再依附着皇权生存了。自身的力量强大了,所以就可以反过来随意地操纵皇帝了。
曹操,董卓当时已经算是地方的军阀,在地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到了后面,曹操因为一系列的战事甚至已经将整个北方都收入囊中,最终是以自己身的军政大权,重建了汉献帝的朝廷,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位实力非常优越的军阀,曹操其实如果没有汉献帝,自己仍然会是北方霸主,但是如果有了汉献帝,自己的位置以及名义显然会更正统一些。
而且从曹操拯救汉献帝一事来看,显然是汉献帝需要依附在曹操的军阀势力之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显然人家曹操是并不需要依附于皇权的。曹操本人可以说就是汉室的再造恩人啊,此时汉献帝的皇权,仅仅是已经只剩下了一个名头,一个毫无实际权力的名头。
曹操的权力来自于曹操的军阀集团,如果曹操有了汉献帝的“官方认证”,那么对于自己的大业肯定是更加的名正言顺,但是如果当时曹操没能获得这个“官方认证”,那么对于曹操的权利也不会有丝毫的威胁。因为曹操与霍光二者权力的来源不同,所以就导致了最后两位皇帝的结局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汉宣帝时期,所有的官员,民众,人心,都是一心向汉的,大家都承认的是,只有汉室才是皇室,只有汉室才是权力,只有汉室此时正统。当时在汉献帝时期已经不一一样了,当时的汉室已经没有了皇室的威严。汉宣帝时期前后的汉室,虽然也有战事,也有虽然皇权的事情出现,但是当时这样的损害还不足以大家汉室坚固的统治基础,所以当时的大局还是十分稳定的,在人民心中对于汉室皇权的地位,也并没有丝毫的撼动。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此时的汉室以及皇权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没有概念,甚至是荡然无存了,东汉时期,外戚专权,官员贪腐,党派霍乱,黄巾起义,军阀专权,当时的百姓基本都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战事连连,无安宁之日,这个时候的皇权已经连朝政都无法稳住了,又如何能够获得人心呢?别说是百姓,就是君臣们甚至都不得不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连汉室皇权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安定下来,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呢?
总而言之,汉宣帝和汉献帝的结局不同,实际上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全然不同。汉宣帝时期的霍光只是做为汉武帝的去世之后,君主尚且年幼的特殊情况下,衍生出来的皇权的代理人,而且霍光的行事作风,也基本上都是按照汉武帝的形式作风来的。虽然执政期间大权在握,但是并没有,或者根本不能损害皇权的根本,所以只要皇帝长大,就觉得可以伺机夺回权力。
但是后来的汉献帝的情况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了,汉献帝时期皇权已经失去了黄去昂该有的威严,皇帝在人们的心中已经不再重要,别说夺回权力,就是连自己的安危,都已经是难以维持的问题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