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朝历史上的马邑之围为何会失败

以史为鉴 2023-07-07 01:04:00

汉朝历史上的马邑之围为何会失败

汉朝历史上的马邑之围为何会失败?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是一个令人感觉民族自豪感最强的王朝,与后来的唐朝一样,都是中国五千年以令最鼎盛的时刻。我们都知道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汉朝初期有文景之治积攒实力,后来才有了汉武帝远征匈奴,打败了汉朝数十年来的死敌——匈奴,为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可以说没有汉武帝就没有汉朝最高光的时刻。可是你知道吗?汉武帝第一次与匈奴人交锋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那么汉武帝亲自谋划的马邑之围,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在亲征之后,汉朝汉朝国库充盈、粮草充足、也拥有成建制骑兵部队可以与匈奴人一战,汉武帝早就等着这么一天!而当时汉朝刚刚和匈奴完成最近的一次和亲。这时大行令王恢听了富商聂壹的建议向汉武帝建议以财宝引诱匈奴出兵,继而以大军击之!于是好战之心汉武帝采纳这样建议,派了30万大军在马邑准备伏击匈奴,还让聂壹做内应!可是如此完美的伏击计划为什么会无功而返呢?

其实聂壹回到匈奴军中,匈奴人便让聂壹迁入马邑杀了县令做内应,为匈奴大军打开城门。一切都按照汉武帝的机划进行着,可是一个富商聂壹是怎么可能潜入县令府衙去去杀马邑的县令,还把脑袋砍下来!这是不可能的,存在着疑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匈奴大军距离马邑数百里的地方,发现了牲畜却无人放牧,这让匈奴人起了很大的疑心,这可以一个致命的错误。还有就是匈奴人俘虏了一个武州尉史,从他口中得知了整个的马邑的伏击机划,于是匈奴人吓得赶紧退兵了,汉武帝与匈奴人的第一次交锋就这样结束了!

可以说马邑之围的失败是因为这一次战役部署的不够严谨,细节上有太大的纰漏,再加上有俘虏的出卖才导致了汉武帝的第一次匈奴交战以失败告终!你们认为呢?

计划好的马邑之谋,为何会被匈奴识破

首先是匈奴单于看到马邑城周围无人放牧的畜生起了疑心,所以匈奴单于派兵拿下了马邑前哨亭,再逼问被俘的御史后御史便将汉军计划全盘托出最后匈奴单于便带着人马逃走了。计划败露后汉武帝极为震怒,将王恢抓了起来。王恢几经疏通未果下在牢狱里谢罪自尽了。一、马邑之谋起始

西汉时期,匈奴经常在边境侵犯,而在马邑城中有个大商人聂壹曾找到王恢提到,匈奴一直范我边境,总是一个祸根,他有办法将匈奴引到马邑城中来个伏击,这样可以一举将匈奴击溃。王恢对此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招群臣商议后觉得对付匈奴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听取了王恢的伏击意见,命王恢帅三万人马准备匈奴进城后袭击匈奴辎重粮草,又命李广等一干将领携三十万大军在城内伏击。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二、聂壹引诱匈奴大军

因聂壹经常出塞经商,所以匈奴军队也认识聂壹。而聂壹骗匈奴单于说他有部下几百,可直接将马邑县令击杀献于匈奴单于。到时马邑城双手奉上。只用单于带军去取便可。而匈奴单于垂涎马邑城已久,便答应了聂壹,见县令头便帅军去取马邑。聂壹进城杀了个囚犯骗匈奴使者说是县令首级,于是使者带着首级禀报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大为激动。亲帅军十万便朝马邑城进发而去。三、马邑之谋败露

匈奴十万大军到了马邑百里范围,单于看到马邑周边牲畜均无人放牧,便起了疑心。于是命人抓回了前哨御史,经审讯后大惊,遂携部下逃离。马邑之谋败在细节之上。但王恢却为此送了性命。自此西汉正式开始讨伐匈奴之路。而马邑之事,也是西汉与匈奴彻底决裂之开端。

马邑之围,一场不会打赢的战争,但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

马邑之围,谋划一年之久,集结三十万大军,这是汉武帝即位第七年,西汉历经文景之治七十余年休 养生 息后,终于下定决心对匈奴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战争虽然未真正打起来,但却正式宣布了西汉政权与匈奴的决裂,揭开了西汉与匈奴战争的序幕。


匈奴是活跃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特点是善于骑射,而且非常强悍,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经常骚扰中原地区,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不断骚扰,于是修建了万里长城,可见汉匈战争由来已久,而且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的原因,又远离中原万里之遥,经常是来无踪、去无影,所以即使是英明于秦始皇,解决匈奴问题也主要是靠防御。

公元前201年,叛将韩王信与匈奴联手,准备攻打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刘邦亲率32万大军讨伐叛将韩王信和匈奴,没想到的是却被匈奴单于40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后来依靠陈平计谋,通过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才最终得以解围。

刘邦吃了败仗后,鉴于西汉初政权不稳,经济、军事实力也较弱,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和亲、纳贡、赏赐的方式换取边境的安宁。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匈奴更是嚣张的进行公然挑衅,写信道:“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出于大局考虑还是选择了隐忍,回复道:“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史称“谩书之辱”。

虽在气势上略输了一成,但也保证了当时的太平,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当时西汉和匈奴之间实力上的差距。

后来西汉在黄老之术无为思想的指导下,民生得到恢复,历经“文景之治”几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人口达到了四千余万人,汉武帝也逐步明确了以军事对抗作为解决与匈奴边境问题的指导思想。


军事对抗的目标明确后,汉武帝任命韩安国为主帅带着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四位将军,率领30万大军对匈奴用兵。同时采用了马邑富商聂壹的建议,制定了马邑之围战略部署。

首先由聂壹诱骗匈奴单于,说手下有几百人,可以斩杀马邑县令,举城来降,所有财务牲畜均归匈奴,但要匈奴大军进行接应,以防汉军。军臣单于贪图财务亲率十万大军前往,但是当大军走到离马邑只有几十里的地方时,匈奴单于发现沿途牲畜很多,但是却看不到放牧的人,顿生疑虑,于是攻下附近一处边塞,活捉尉史后,严刑拷打下得知汉军计谋,单于知道后大惊,赶紧下令撤军。

而王恢率领的3万大军本是伏击所用,看到匈奴十万大军刚过了埋伏圈,又转头回来了,不知原因也不敢贸然出击,于是把匈奴十万大军就这样放走了。

马邑之围失败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尉史泄密,其实还是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马邑之围几乎是效仿赵国时期大将李牧破杀匈奴十万骑兵的诱敌之战!李牧在当时之所以能够大破匈奴主要是因为舍得下本!

相比于李牧的大破杀,汉武帝的马邑之围就显得那么不自然了。

战前没有深入研究战术,没有学深学透,学的不像自然容易出现纰漏,引起匈奴的怀疑。即使当时尉史不泄密,匈奴也已经产生了疑心,绝不会贸然深入的,不会按着汉军的计谋一步一步陷入包围圈的,更何况匈奴也是吃过这样一次亏的。


马邑之围虽无果而终,但它宣告了西汉同匈奴关系的彻底破裂,自此汉朝将以前的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拉开了汉朝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此后,汉武帝开始重用年轻将领,主动攻打匈奴,以此来解决北部边境问题,成为 历史 上对战匈奴最成功的皇帝,也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和一代霸业,名列千古一帝。

结语: 马邑之围最终是以王恢自杀而落幕,有的人说王恢该杀,毕竟是主战派,但自己却畏手畏脚,不杀难以树军威。有的说王恢不该杀,毕竟保全了汉军主力,他的死无非是当了汉武帝的替罪羊。更有阴谋论者说王恢的死是汉武帝不想受母亲的牵制,怕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深究事件的经过,王恢无非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看出了汉武帝想打匈奴的想法,所以在朝堂上积极建言攻打匈奴,但一到真要打的时候又怕担责任。汉武帝是真真正正的看透了王恢,作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汉武帝,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留在身边的,所以王恢的死也是必然的,同时也表明了汉武帝的态度,这也为汉朝同匈奴后期的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马邑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马邑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

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达到包围圈就撤退了。

结果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以报复马邑之围。

汉武帝因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将谋划诱敌的王恢下狱,王恢自杀。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马邑之战背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楚汉相争时,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32万征伐叛将韩王信,前锋行进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时,被冒顿单于率精兵40万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达七日之久。

虽然汉高祖用陈平之计得以突围,但“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亲”政策,并且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西汉王朝在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后,经济上积累了巨额财富。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政治上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汉匈双国的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

为此汉武帝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郡要塞,征调士卒巩固边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经过经济、军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汉抗击匈奴侵扰的条件已经成熟。

【马邑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

官居大行令的王恢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他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而御史大夫韩安国则以匈奴兵强马壮为由劝汉武帝接受和亲,群臣大多赞同韩安国的观点。汉武帝最终采纳韩安国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

王恢问他:“你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奏告给汉武帝,武帝为此诏命群臣商议。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他认为高祖刘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何况兵马一动,天下骚动,胜负难料,不可轻率出兵。

王恢是燕人,曾长期在边郡为官,熟谙匈奴情况,在商议中他向汉武帝进言:“战国初年,代国虽小,北有强胡的侵扰,南有中原大国的威胁,君臣尚能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外侵;匈奴虽强,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如今大汉强盛,海内一统,陛下威名远扬,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每次与汉和亲,不过数年即违背约定,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汉武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准备设计伏击匈奴。

谋划部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农历六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出塞诱敌

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壹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为县令头颅,欺骗匈奴使者。

计谋败露

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获了汉雁门尉史。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之后继而大喜,说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

于是封尉史为“天王”,下令立即撤军。

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大军已出代郡,准备袭击匈奴的辎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惊奇。王恢自思自己的军队敌不过匈奴大军只好退还。韩安国等率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埋伏,但好几天不见动静,遂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一无所获。

【马邑之战的结果】

“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王恢被迫自杀谢罪。

“马邑之围”之后,匈奴拒绝与西汉朝和亲,在边境拦路劫掠,或者出兵四处袭击汉朝边郡,以报复马邑之围,数量多的数不过来。

【马邑之战的影响】

“马邑之围”虽未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汉武帝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7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