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弱的一个,蜀汉兵力到底有多少

众妙之门 2023-07-07 00:55:00

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弱的一个,蜀汉兵力到底有多少

对蜀汉兵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蜀汉到底有多少兵力?

三国时期,蜀汉到底有多少兵力?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不少人认为,蜀国兵力达到50万,这种说法就太离谱了,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蜀在三国当中最为弱小,军队的数量远比不上魏、吴两国。魏国在曹操晚年时的总兵力,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不耕者”不过20多万人。直到灭蜀前的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他们的总兵力才达到50万人。而孙吴呢?他们在降晋时,全国兵力也仅有23万。这就不禁使人产生疑问:地狭民寡、国力远逊于魏吴的蜀怎么会拥有远比吴、魏还多的50万兵力呢?仔细算算账,蜀国的实际兵力其实远远达不到50万,真实数字可能会让一些印象流的论者难以置信。

很显然,一个国家的兵力很难也绝不可能总是固定不变的。在蜀汉建立到灭亡这一历史过程中,其军事力量也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

试想,在蜀建立初期,“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为抵御魏军而全民动员,这时蜀军的数字与后来荆州驻军全军尽没、主将关羽遭吴擒斩后的蜀军数字怎会一致?而经过诸葛亮主政期中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招兵买马,蜀军比起开国之初壮大了许多,这又与经过长期北伐战争的消耗、蜀军兵疲将惫、严重减员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如果要讨论蜀汉到底有多少兵力,首先一定要看看蜀汉当时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接下来,还要认真分析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毕竟,各类书籍中所提到的零零星星的记录,比如有时出现临时征募、紧急调集的军队数字,并不足以说明蜀军长期的、整体的兵力情况。

那么,蜀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我们可以按具体历史时期来具体分析。

在刘备刚入蜀时,拥有大约3万兵力。赤壁之战中,有兵2万余,包括关羽所带领的水军部队一万多人,刘琦在江夏所率领的一万多人加上赤壁战后夺取四郡收编的兵力,达到3万左右。

刘备入蜀后,不断收编当地军队:据守涪城的杨怀、高沛的白水军上万;围攻葭萌的扶禁、向存部万余;李严、费观的绵竹军;刘璝、张任和刘循的巴郡军;占领成都时城中尚有兵力3万。

紧接着蜀与吴争荆州,一次便出动8万人。这其中包括刘备亲自带领前往公安的5万兵力,以及关羽率领进取益阳的3万人。再加上荆州、益州留守部队,总兵力估计可达15万左右。

北定汉中后,蜀汉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在遭受关羽荆州军万余人全军覆没的沉重打击后,仍有能力出动十余万军队讨吴。先头部队4万多人由吴班、冯习二人统领,攻破东吴守将李异。其总兵力虽无明文记载,但以吴打败蜀军后取得的战果显示,吴军共杀蜀兵8万余人,只有刘备带着随身将士免于一死。也就是,蜀汉征夷陵的总兵力当有10万左右,故此时的蜀军稍多一些,也仅有10余万。

中期的蜀国在诸葛亮的经营下恢复元气,并收编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部队,把南中一带的“劲卒青羌”1万多家迁移到了蜀汉,达到了所谓的步兵、骑兵共20多万。

但随着诸葛亮的连年北伐,兵力消耗很大,“丧赵云……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武骑一千余人”。由于士家制下的士兵为世袭,因而损失了就很难迅速补充,连年的征战终于使蜀军又降到了10余万。史载其军“十二更下,在者八万”,就是说十分之二的人轮休,常保持万人,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蜀军有10万左右。

至蜀后期,战争仍是不断,姜维多次率军讨伐中原,在上邽更是被魏军主帅邓艾打得落花流水,从此蜀汉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过来。加上蜀汉内部政治日益腐败,造成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士家兵的来源日益枯竭,到蜀亡时只剩下《士民簿》所载的“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战斗力大大不如从前,由此最终导致蜀汉的迅速灭亡。

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为何能与强大的魏国抗衡?诸葛亮只是辅助

自赤壁之战过后,孙刘曹逐渐获得三分之一天下,相互鼎立争霸,然而以曹为代表的魏国因为占据整个北方而成为最强国家,而蜀汉自从最重要的领土荆州被夺,最重要的大将关羽兵败被杀,实力逐渐衰微,只有川蜀之地勉强维持国力。

更惨的是,夷陵大火、残忍烧死了刘备最精锐的万人军队、差点断绝了季汉的根基,在刘备病逝白帝城后,几乎濒临灭亡。

而这样的一个国家竟能在群龙无首、内忧外患的尴尬可怕境地后,活生生支撑了50多年之久。

这里面自然少不了丞相诸葛亮力缆狂澜、鞠躬尽瘁、运筹帷幄的结果。

但蜀汉寿命的持久,诸葛亮只是担任了一个辅助的角色——

那就不得不提那个震惊三国界的一场战斗——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标志着以刘备为代表的势力军队真真正正战胜了强大的曹魏,那个昔日连号称 的袁绍都惨惨败在了曹家势力之下,更别说是弱的连蝼蚁都不如的刘备势力。

但在刘备的指挥下,众将如张飞力挫五子良将之一的,昔日河北名将张郃;勇夺瓦口关;赵云智摆“空营阵”;巧妙利用曹操的多疑赢得汉水之战的胜利。在这样的胜利鼓舞下,就连老将黄忠都在定军山,阵斩曹军著名大将夏侯渊,一战成名。

最终,刘备赶跑了曹操,占领汉中,进而称王。

这就证明,蜀汉原本就有与曹魏抗衡的能力;而再加上之前与曹军多次交手的经验促成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蜀军就会对自己的对手曹魏有了了解,对于他们的弱点和缺点了如指掌。

虽说最后没有大获全胜打进长安,却也斩杀了名将张郃等人,耗死了曹真;把司马懿打得到诸葛亮死后都龟缩不出,直到死了都不敢亲自率军打蜀汉。

曹魏素来以暴虐著称,以统治者来说:曹操好屠城,就不提了,基本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杨修被杀的全过程,满是细思极恐,对于荀彧等功臣更是“狡兔死走狗烹”;就连自己的兄弟夏侯渊被杀,都被曹操羞辱为“白地将军”。

刘晔一生未曾重用,贾诩装疯扮傻混了半辈子。

曹丕比他爹是更阴鸷,满肚子阴谋诡计的他,早在还是魏王曹操还活着时,就和司马懿勾结,打败弟弟曹植获得世子之位;曹操死后更是疯狂作践汉献帝,篡汉建魏。后期对待亲堂叔曹洪和于禁,更是阴毒到了极点。

而曹家三世,明帝曹叡表面上倒是一个明君,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渣皇帝,自己的结发妻子虞氏和他共度患难,结果自己当皇帝不管结发妻子却废了,第二任毛皇后上线时,直接上演宠妾灭妻戏码,甚至直接把毛氏赐死。

后期,自诸葛亮死后就放松警惕,暴露了他的本性——

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喜好营建多宫室。

劳民伤财,耗费了曹魏的国库,重臣高堂隆等人苦苦劝阻,曹叡都无动于衷,更加过分为后来曹氏易主司马氏埋下了祸患。

后期更是荒废朝政,广纳美女与后宫;

更让人鄙夷的是曹氏的用人态度:用到你了,就是“你是我的周亚夫,韩信,萧何”。

但你别妨碍我,别怨我不讲情面——满满地都是利益至上,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样的环境下,曹魏内乱不断,在曹叡死后,更是严重。

辅政的托孤大臣曹爽与司马懿直接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导致了一系列的政变和叛乱。

司马懿隐忍数年,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和其九族,那时的曹魏已经没什么精力去应付蜀汉了。

著名的“淮南三叛”就已经说明,魏国的“正统”势力已经不是司马家族的对手了,而姜维北伐的几次胜利,都是借叛乱的空子获胜,例如襄武大战,就是借着狄道李简的叛乱而获胜。

所以,曹魏对付蜀汉,还有对付内部的不安因素,不得不抽调很多兵力去对付叛乱,所以,这也是蜀汉能抗衡曹魏长久的原因。

刘备诸葛亮君臣同心,自从茅庐出山以来,这对君臣患难与共20余年,志趣相投,堪称是上下五千年以来最好的君臣之一,诸葛亮甚至为了知遇托孤之恩,十几年如一日,积极与强大的魏国抗争,最终把命,搭在五丈原。

这样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自然就会影响着很多文臣武将,元从人关羽张飞赵云自不必说。

庞统身为文臣,却积极出谋划策,最后身先士卒带头冲阵,战死沙场。

霍峻不惧刘璋万余军队力压葭萌关,只有百余部众的他,苦苦坚守一年,最终将刘璋的军队逐个击破,斩杀将军向存,扶禁;为刘备保住了唯一的安身之所。

黄忠年迈,和谋主法正文武齐心,一举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

魏延被刘备慧眼相中,力压众议,坚守汉中十余年;成为继“五虎”后又一个猛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

就连很多降将也都是这群人的重要部分,益州投诚来的,吴班吴懿兄弟;曹魏那边来的王平、夏侯霸也都感念蜀汉的恩德,积极为这个政权效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姜维,姜维从27岁到62岁,整整30多年,一人孤身于曹魏斗争。最后蜀汉投了降,姜维还是锲而不舍,发誓要“日月幽而复明”,最后失败被乱刀所杀。而他死后,却仍有蜀人百姓和士兵,冒着生死拿走他的鞋子,做了“衣冠冢”;被后世所敬仰。

这样的精神,尤其是一个降将,真的非常了不起。

蜀汉以弱战强,从煮酒论英雄的较量到汉中之战再到诸葛北伐,最后姜维九伐中原,真的是奇迹,诸葛亮耗费了很多心血,他自然是功高劳苦,但也有很多因素来决定的。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此战影响巨大,经此一战,吴蜀均损失惨重,后迫于形势,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两国共同抗魏,吴蜀再无大战,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

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

不过此战蜀汉损失有多惨呢?《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刘备引兵七十万攻打东吴,最后被吴军五万人以火攻击败,最后蜀汉全军覆没,这个数字对吗?

这肯定不对啊!蜀汉哪有七十万大军!就连实力最强大的魏国都不可能凑出七十万大军,根据统计,蜀汉总人口是这样的: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士兵有十万两千。

当然,这些数字现在一般认为是低估了,因为很多豪族隐匿人口,还有少数民族人口没算进去(夸张的说法认为蜀汉有400万人),不过这些人口蜀汉官方本身也无法征用,所以对蜀汉国力意义不大。

但以这点力量,凑七十万大军?你开玩笑吧,即使是蜀汉有四百万人,以封建时代的情况,也不可能凑到七十万大军,小说中习惯把事情往夸张了说,赤壁之战也是一样,曹魏不可能真凑到了八十万人(曹军巅峰时期的大约60万)。

那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了多少呢?这个数字其实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靠谱的数字一般认为是在四万(加一万蛮兵共五万人)到八万之间。

刘备鼎盛时期的兵力大概在十五万左右(荆州关羽军团3万,益州野战军6万,以及地方留守军共6万的样子),荆州一战惨败后,刘备的兵力锐减到十万左右,其能够动员伐吴的兵力可以多也就7,8万的样子。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很惨,四万中军精锐加上一万蛮族盟兵全灭是肯定的了,而除此之外,江北黄权军团(原本是刘备用来防范曹魏的)由于归路被吴军断绝,全部降魏,这也是很重要的损失,这支军队具体有多少人没有记载。

而蜀军被斩八万的说法来自《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偏大了,因为刘备直接攻打孙权的部队应该还能达到八万人,而且刘备也不是只以身免,他后来也收集了些残兵,但如果加上黄权投降的部队,蜀汉损失的人马可能还真有七八万。而加上之前的关羽荆州之败,蜀汉损失近十万。

这对于蜀汉这个小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所幸有诸葛亮这个天纵之才,才能花几年时间恢复国力。

三国时期的蜀汉真的有那么弱么?

楼上几个说的都很好,不才有几分拙见,望指教
首先,在看三国的时候,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看一看,只看演义是不准确的。例如五虎上将不存在,诸葛亮的几个智计也是移花接木等等。
其次,国力,曹操继承了董卓的大部分遗产,先后吞并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就像官渡之战,以及西北的西凉和东北的几个小势力,地域最广,猛将如云,曹操自己也是个杀伐果断的奸雄。东吴从孙坚一代起就在经营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孙策孙权兄弟也是明君之选,兼之两朝老将经验丰富,国富民强,遭受战乱先对较少,民心可用。至于西蜀,地盘是抢来的,地方是最小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是蜀锦之类的特产,没有北方的强大骑兵 ,也没有东吴的强大水军,靠着老一代强将的底子强撑。最值得一提的是,阿斗是在不是个明君,甚至比常人更不如。
第三,将领,北魏有最终拿到天下的司马氏,东吴周瑜虽然病死,还有张昭鲁肃强援,多年经营,后备人才充足。至于西蜀……难道靠关兴张苞?人才方面也是青黄不接,后备人才匮乏。值得一提的是,诸葛南征孟获和七出岐山都对西蜀的青年力量造成重大打击,颇有急功近利的意味,嗯,这也和诸葛天命不长有关,或许他已经看到了……
第四,地利。北魏地大物博,洛阳长安在手,前朝大部分遗产吞没,无论是物资还是人才储备都是毫无疑问的最强。东吴多年经营,有长江天险 ,坐拥鱼米之乡,水军强盛,经济繁荣,也是野心勃勃。西蜀地势崎岖,气候恶劣,南蛮多瘴气,蜀道出入不便,只有小小的四川平原死死强撑,多年战乱青壮年伤亡殆尽,地盘是抢来的,人心不齐,天啊,还用我说其他劣势吗?
最后,关于楼主的设想。
第一,说起来魏蜀吴都是在抢刘秀的天下,曹操、孙权、刘备都不算是正统,挂着大义名分的刘皇叔更是编草鞋的(囧),事实上,真正有正统地位的八成死在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剩下的掌握在曹操手里,我大曹操会放弃这个天下吗?刘皇叔会放下他的天下百姓吗?孙家会把多年经营的富庶东吴交予人手?打是必然的,若是分裂成三个国家……你看看现在的大陆和某湾就知道了,中国人都不允许的。
第二,关于天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曹家的,第一代上曹操占据绝对优势,刘备第二, 孙家第三(也可以说是并列第二)。第二代上,曹操又是遥遥领先,扳曹植选曹丕,曹丕更是有一代奸雄的潜质。孙家一向的优良继承人的传统(和嫁妹子的传统)。刘备……你是在说刘禅吗?你真的认为刘禅是皇帝的材料吗?至于刘备猪脚光环附体,顽疾尽去,大杀四方的桥段……这是历史,好吗?事实上我认为孙权没在白帝城之前干掉刘备众就是个失误。况且白帝托孤的桥段也是一场政治游戏,完全没有鞠躬尽瘁的味道。所以,若是西蜀拿天下,诸葛氏架空刘家的可能性极高。
至于曹家,曹丕是有奸雄潜质,却没有曹操驾驭手下和培养后人的智慧,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最终笑到最后,大晋朝延续155年之久。 至于东吴,我是支持东吴的理念的,如果拿天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民心基础上,治理天下会比曹氏好很多,周瑜早死,也不会有司马氏的桥段,孙家也着实强势。可惜,西蜀率先被灭,实力差距之下,实在是难于登天,而东吴也没有吃下西蜀而不伤身体的实力,因而只能是想想。
综上,我认为西蜀不仅是弱,而是弱到极点,能撑到三分天下还是依靠刘备仁德,蜀将勇猛, 诸葛多智如妖强撑而已,然而,到了刘禅一代,以上三点尽殁,败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