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字游韶,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拜相,授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因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唐中宗年间,因上官婉儿受中宗宠信,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追封楚国公。
主要成就
上官仪是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形成当时争相模仿的新诗体——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他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有“六对”、“八对”之说,对后世律诗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轶事典故
唐高宗年间,雍州司士参军韦绚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但却有人认为这不是升迁。上官仪道:“这是鄙陋无知之人的议论。御史是在宫内供职,地位近于夔、龙(舜帝时的两位重臣),置身于朝官的班列之中,又岂是雍州佐吏僚属之职所能比拟?”
人物评价
刘昫: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
宋祁: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
王夫之: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高季辅、张行成,太宗所任以辅己者也,贬死黜废,不能以一日安矣,保禄位以令终,唯怀奸之李勣耳。自是而外,若韩瑗、来济、杜正伦、刘仁轨、上官仪、刘祥道,较无覆之伤,而斥罪旋加,幸免者亦托于守边以免祸。
?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对于?上官体?的诗歌史价值,古今学者持不同评价,但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深远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本文就?上官体?生成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一、 ?上官体?生成
关于?上官体?的生成,《旧唐书-上官仪传》就作了如下的描述:
高宗即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待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如故。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即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显然,其认为?上官体?的生成与诗人的?贵显?有直接关系。然而,笔者以为,以之指上官仪之官运不无道理,而用来描述一种诗歌风格的形成却难以令人信服。?上官体?成为一个颇具理论形态的文学主张,除了因为政治地位的?贵显?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及其自身诗学理论的成熟。所以本文拟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上官仪的诗学理论两方面来系统论述?上官体?的生成。
1、 ?上官体?生成的文化诠释
要阐述?上官体?的生成,首先就得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由此影响下的诗人心态出发首先,考察政局的变动与文士政治地位的上升对诗人心态变化的影响。
贞观后期及高宗朝前期,兴起了一大批庶族寒士,他们大多通过科举进身,具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朝士, 到高宗朝越来越多, 势力越来越大, 对政治地位、经济利益乃至文化地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对当朝勋贵及士族重臣也越来越不满。到龙朔元年高宗政归武后, 朝廷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新进寒微文士组成的核心领导层, 加上他们又不断援引寒俊入朝, 庶族寒士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超过旧勋贵和士族。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 高宗朝是中古社会开始新的变革的时代, ?开启了后数百年以至一千年之后界局? [1]。而上官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
但与太宗朝贵族文士相比, 龙朔文士群体具有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征。首先他们多由科举入仕, 且在贞观中都曾受到关陇贵族的压制和排挤。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由科举进身人数的增加, 到永徽年间新进文士也逐渐成为朝廷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不断打击对手, 而且要在文化上也压制对手。重修《姓氏录》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显庆四年(659年)六月, 许敬宗希武后旨, 编《姓氏录》, ?以后族为第一等, 其余
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 凡九等?(《资治通鉴》卷200)。在文学创作上, 他们于诗歌声色的探讨非常深入, 目的就是以整饬华美的宫廷诗来媚献皇上(或武后), 所以他们虽然擅于文辞, 但多薄德无行。
总之, 由于先天的文化素质的限制, 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 龙朔文士群体普遍具有尚文轻儒、急于干进、利欲熏心、阿谀献媚, 无儒雅之态、无骨鲠之气的人格特征。而上官仪也不例外, 其人格特征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其艺术审美观和诗歌创作思想, 使其有意识地对贞观诗风进行?变体?。但其柔媚无骨的人格缺陷直接铸就了其?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和?绮错婉媚?的美学风格和诗歌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说?上官体?的生成及其流行决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决定的, 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的, 是政治的演进成就了文学形式的变革, 而且也是这种政治演进导致其一代士人的独特心态和文化素质, 因此直接引发了上官仪的?龙朔变体?。
2、 上官仪的诗学理论与?上官体?生成
上官体能够生成并且能够盛行于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官仪?诗学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其?对属理论?以及其总结的作诗法则, 使新体诗的初学者有法可循, 易于仿效, 这就使得在其?贵显?之后能够马上产生?龙朔变体?。
我们知道初唐人对南朝文学(包括诗歌)的批评, 主要集中在文词的过分妍丽, 感情的不健康积极, 以至内容的浅薄, 骨格卑靡;至于对沈约以来的声病理论, 倒无非议。如魏徵指责自梁代中叶以后的南朝文字?意浅而繁, 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 情多哀思?。(《隋书?文学传序》)姚思廉批评陈后主?不崇教义之本, 偏向淫丽之文, 徒长浇伪之风, 无救乱亡之祸?。(《陈书?后主本纪》)初唐人并不反对声律, 应该是律调理论和?上官体?能够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再从上官仪的诗学主张来透视其真正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旧唐书?上官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之所以为唐太宗赏识,正是因为善属文、工于五言诗。而从上官仪的崇拜者元兢动辄在<诗髓脑)中 说?此种病犯近代词人上官仪尤如何如何?等语,也可以反推出,上官仪新体诗的声律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
首先,上官仪对沈约以来的声病说加以总结、发展,凝定为?八病?说[2]。八病之说是陈、隋时人在前人四 病之说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日僧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序)说 :?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 声,争吐病犯,黄卷溢匣,缃轶满车。?从现存资料看,?八病?其名称始见于上官仪之诗学著述《笔札华梁》,而且 在贞观中后期及高宗前期,又数上官仪的?八病?说最为时人首肯和接受,故元兢之<诗髓脑)及中唐时日僧所编之<文镜秘府论)每每引之为据。
其次,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 的提出,也是新体诗律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病犯理论还是以消极的调声方法求得新体诗声律的和谐,那么对属之说则已经开始由消极走向积极了。因为各种?对?不仅在词义上两两相对,在调声上也多清浊相对、缓急相异,如果在五言新体诗中恰当使用这些?对?不但能使一,句之中音韵尽殊,一联之内也会平仄相对,声律和谐。所以,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的提 出 对推广、普及新体诗声律、提高当时新体诗声律水平影响较大。
?上官体?是一种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创作倾向, 在艺术特征上?绮错婉媚?、缘情密附, 基本顺应了初唐诗歌?性情?和?声色?渐融渐合的发展走向[3];而上官仪诗学理论的广泛传播, 使得新体诗的初学者有法可循,易于仿效;同时由于贞观后期以及高宗时政治的演进, 使得龙朔文士群体普遍具有尚文轻儒、急于干进、利欲熏心、阿谀献媚, 无儒雅之态、无骨鲠之气的人格特征, 上官仪也不例外, 其人格特征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其艺术审美观和诗歌创作思想, 使其有意识地对贞观诗风进行?变体?。这些可以大致概括出?上官体?得以生成的真正原因。
二、 ?上官体?的特点
第一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主要就是构思的纤细回曲和诗风的清艳柔美。《入朝洛堤步月》就是其代表作。 脉脉广川流,驱马入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景。?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脉脉一般都是写男女情怀的,这里用好行有君王赏识自己的意思,然后这个历就充分体现他在马上那种怡然的样子。后两句借景抒情,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用寒蝉的意象,寒蝉一般都是指那些失意的寒士,在这里上官仪表示了自己的`对这些人的关心。很明显,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身居高位雍容华贵的心态,身居宰相之位,带领百官去上朝,这心情肯定就是不一样。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对偶在那时候算是新的尝试了,在初唐时期这样写景的诗作还是不多见的味。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藻,上官仪的诗歌,的确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的。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但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
第二精切,从刚才这首诗的对仗就能看得出来。上官仪归纳了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词苑类格》一书中记载了上官仪自己所陈述的观点,用对称的效果来区分诗句形式。可能在他眼里,华丽就是工整,就是对仗,虽然把精力放在辞藻上会是内容很空洞。他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他也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对后来沈宋体的形成、律诗的发展和成熟,上官仪是有贡献的。
第三歌功颂德。在上官仪留下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好像这他不受欢迎的原因。有个叫李德裕的文人说过,?上官仪词多浮艳,时人称为?上官体?,实为正人所病?,就是上官仪的诗文,肤浅,堆砌,正人君子们厌恶的。我们讲的文学,都是在艺术范围里的,比如说我们的课程就是鉴赏课,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文人说的,?文学有自己的规律和创作方法,一旦被政治所左右,自然就失去了其艺术能力。?
三、 ?六对?、?八对?之说
上官仪有?六对?、?八对?之说影响显著。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上官仪的?八对?之说为: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从《文镜秘府论》所引的《笔札华粱》看,上官仪已经将对偶分为了十 大类,从字音、词义、句法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张伯伟先生《全唐五代诗格考>修订了有关文献,整理了《笔札华粱》的大貌,其文有八陪、六志属 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笔四病、论对属等六个部分。齐末梁初,刘勰写成《文心雕龙》,总结出了 ?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对偶方式。而上官仪已经总结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从字音方面,上官仪归纳出了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联绵对;词义对偶则有正名对,同类对,异类 对,双拟对;回文对和隔句对这两种对偶则为句法 方面。对于每一种对偶,上官仪都做了比较精确 的解释。比如?异类对?,他举出?乾坤,君臣。质文,升降,并反义而同句陈之,?乾坤?与?君臣?对, ?质文?与?升降?对,是异体属对也?。 [4]这些较之以刘勰的?四对?,无论从分类标准上,还是从概念 表达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上官仪以后,历元兢、崔 融,诗人们对诗歌对偶的探索进一步加深和完善。对偶的分类越来越精细,运用越来越宽泛和灵活, 到沈宋律诗定形时,对偶的各种类型都已具备。上官仪不仅是在属对理论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比 如那首写得相当清新流畅的《咏画障》: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 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人浅流。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句句属对工整,?芳晨?对?珠帘?,?丽日?对?翠帐?,?桃花浦?对?凤凰楼?,?移?对?上?,?锦 缆?对?琼钩?,?新妆?对?冶袖?,?漏影?对?飘香?, ?浮轻扇?对?人浅流?,尤其是?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人浅流?一句,相当精巧。这首诗基本上 都是异类对。
在上官仪仅存的20首诗作中,属对工整的句 子俯拾即是:如隔句对:?奕奕九成台,窈窕绝尘埃。苍苍万年树,玲珑下冥雾。?(《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回文对:?情新因意胜,意胜逐 情新?(《对床夜语》) [5] 。同类对:?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王昭君》)。还有很多写得精巧、属对整工的句子如?雾掩临妆月,风惊人鬓蝉。? (《王昭君》)?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入朝洛堤步月》)?远气犹标剑,浮云尚写冠。?(《故北平公挽歌》)?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奉和过旧宅应制》)?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春日》)等等。 可以说,20首诗作,每一首都可以看出上官 仪对文字的有意雕饰、锤炼,对属对理论的自觉的尝试与用运,从而也形成了?上官体?又一大特色。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死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赐死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死,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死,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政治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政治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7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