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痞无赖到北宋名将,揭秘高琼传奇的一生,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高琼,字宝臣,亳州蒙城(今属安徽蒙城)人,生于吴大和七年(公元935年),北宋著名将领,精于骑射,以沉着冷静、机智勇猛而著称。
《宋史》记载:“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zhé碎尸]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后迁居蒙城),少年时期品行顽劣,凶猛好斗,是个人见人烦,花见花败,车轱辘见了就爆胎的地痞无赖。
高琼无路可走,就投了军,成为后周大将王审琦部下将领。
北宋初年,高琼入晋王藩邸,成为赵光义的心腹大将,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官职。
高琼虽然不识字,却作战勇敢,善于治军。
大臣王珪称赞高琼:“以数十万出入进止,其听号令,若一人。”
能把十万人马摆弄得如同一人,确实是个治军的奇才。
高琼在征北汉、讨契丹等多次重大战役中屡立奇功,受封渤海郡开国侯。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高琼随行,率两队弓箭手,配合大军合围攻城,灭掉北汉,因功升任西州刺史。
此后在多次征战中屡立战功,深得太宗皇帝的器重。
淳化四年(993年),高琼晋封为渤海郡开国公,后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镇州都部署、保大军节度使、镇州行营都总管等官职。
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高琼出任彰信军节度使。
咸平三年(1000年),傅潜怯战败退,宋真宗命高琼代替傅潜出任主帅,一举击退了辽兵。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率二十万精兵再度南侵,兵锋直逼澶州北城(今属河南濮阳),消息传出,朝野为之震惊。
宋真宗急忙召集内阁大臣商议对策,多数大臣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求皇帝亲征。
宋真宗畏惧出战,一时犹豫不决,寇准走出大殿,遇到了高琼,说起朝议之事,高琼正色道:“国家临危,理当效死!”于是同寇准入殿面君。
高琼朗声道:“丞相主张出战,这是救国的良谋,倘若避敌迁都,一定会动摇军心,希望陛下御驾亲征,以鼓舞将士,老臣虽然年迈,愿意随陛下出征,与敌寇决一死战!”
宋真宗大为感动,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真宗皇帝起驾,高琼、寇准两人一直伴随,鼓励皇帝坚定信心。
宋军到了澶州南城,探马来报,称敌军声势浩大,宋真宗的恐惧症又犯了,不想再往前走了。
高琼极力劝谏,簇拥皇帝继续向前走,大军抵达黄河浮桥,宋真宗又想停下来,高琼忽然下令,命驭手策马全速前进,来到澶州北城。
高琼奏请皇帝登上城楼,宋真宗出现在城楼,城下将士群情激昂,山呼万岁,士气大震。
宋军以伏弩射杀辽军先锋萧挞凛,辽兵军心严重受挫,纷纷溃散,此后不久,辽军主动请和,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高琼因功升任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景德三年(1006年)十二月初四,高琼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侍中,辍朝两日表示哀悼。
嘉佑八年(1063年),宋英宗赵曙册封高琼的曾孙女高滔滔为皇后,追封高琼为秦国公。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皇帝赵顼即位,尊母亲高滔滔为皇太后,追封高琼为卫王。
提起北宋的将门,大家马上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杨家将。
杨家将,在《宋史》里的影响力、名气、对宋朝的作用等,并没有演义和戏剧里那么大。
杨家将之所被大家所熟知,是因被后人搬上了舞台、写了小说等宣扬的缘故。
北宋虽然重文轻武,但也涌现出很多名将,更有贯穿整个北宋的将门,本文说一说《水浒传》里提到的种氏一族。
1、因神童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北宋官场中的种氏一族起于曾任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的种诩。
种氏一族的名气,起于种诩之子种放。
种放,《宋史》有传,北宋初年神童,七岁能写文章,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耍的孩子,要是放在现在,会被很多人说不合群,甚至被某些敏感的家长认为“有病”。
不合群?不是,而是“群里”没有与他一样的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天才往往另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很早就独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大人很难左右他们的思想。
当然,有些不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他们是单纯的不听话。
种放喜欢什么?
喜欢读书,读各种书,最喜欢易学。
他没有像大部分读书人那样去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隐居终南山,潜心修道,当了隐士,以讲学为生,成为当世大儒。
一生著有《蒙书》十卷、《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时人皆赞。
后因习得辟谷术,被人们称云溪醉侯。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所需要的,所以受到朝中大臣的举荐。
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兵部尚书张齐贤先后向皇帝推荐种放,皇帝诏其入仕,两次被种放拒绝。
宋真宗咸平四年,京兆太守张齐贤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
这一次,种放依旧可以拒绝,他是隐士,并且学道,只是没有成为道士,皇帝也不会因他拒绝入仕而加害于他。
但他没有拒绝,从后来所做之事可以看出,大臣推荐的目的是让他当官,皇帝需要他的目的不是让他为官,仅仅是献策。
种放出山,应诏面圣后入仕,皇帝给其优厚的俸禄,种家人皆沾光。
种放的心不在朝堂,入仕后的数年间,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
几次归隐,几次觐见,每次觐见都是献策,结束之后归隐。
种放的洒脱,是很多人的梦想,只是世人皆难做到。
大中祥符四年,种放再次觐见,陪帝祭汾阴,被授工部侍郎。
祭祀是皇帝的大事,所以种放来了,结束之后又走了。
大中祥符八年,种放晨起,穿道士衣,召门生饮酒,几巡酒后离世,终年60岁,诏赠工部尚书。
赵官家以宽仁待种放,出于对文人的尊重和对道教的喜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种放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策略对皇帝帮助很大,他曾给皇帝上《时议》十三篇(《议道》《议德》《议刑》《议器》《议文武》《议制度》《议教化》《议赏罚》《议官司》《议军政》《议狱讼》《议征赋》《议邪正》),赵官家受益匪浅。
种放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那洒脱且不重名利的性格,倒是惊为天人。
种家族人因种放而受优待,大多入朝为官。
2、因武将而兴盛
种放无子,他的侄子们都因其恩荫,入仕为官,其中种世衡补任将作监主簿,后多次升迁至太子中舍。
种世衡也是“神人”,家里分资产,兄弟们都要钱财,他只要书。
正是这些书,让他成为有勇有谋的名将。
种世衡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任上赏罚分明,章献皇后刘氏的姻家凤州将领王蒙正向种世衡求取私利,被其拒绝,也因此得罪了权贵,被流放窦州,后移居汝州。
幸好其弟种世材送上官职替兄赎罪,任命为孟州司马。不久之后,龙图阁直学士李纮为他辩护,宋绶、狄棐相继为他说话,种世衡才被任命为卫尉寺丞,历任随州监酒、同州签书、鄜州判官事。
名人之后,有好的兄弟,外加先前为官清正廉洁,种世衡终于再度回到官场。
之后,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重文轻武的北宋,时常受到外敌的侵犯。
西部边境用兵,守备明显不足,种世衡上书,说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求在那重新建造城池抵挡西夏的锋锐,右可稳固延安的形势,左可致河东的粟米,向北可图取银、夏州旧地。
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种世衡负责建城。
之后,种世衡边与西夏战斗边筑城。
筑成后,朝廷赐名青涧城,将种世衡升任内殿崇班、知青涧城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种世衡一步一步的创立了种家军,他的兄弟以及后人成为了种家将,种氏一族兴盛。
为了更好的抵御西夏的侵犯,种世衡开始经营青涧城,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借给他们本钱,想尽各种办法用流通货物赢得收益,青涧城没几年就非常富实。
种世衡深谙兵法之道,“苦肉计”、“美人计”、“离间计”三条计策最为擅长。
招抚羌人和抗击西夏时,经常用到。
羌人酋长慕恩部落最为强大,经常不听话,种世衡使美人计使其拼死效力,诸部有背叛者,慕恩讨伐战无不胜。
西夏皇帝李元昊没有臣服,部下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有勇有谋,深受李元昊重用和赏识,种世衡巧用离间计,野利兄弟被杀。
另外,种世衡很讲信义,只要答应的事,不管多难都要做到。
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巡视边境时得知种世衡在羌族百姓中很有声望,因此奏请宋仁宗调种世衡做环州知州,镇抚羌族。
当时羌族部落酋长牛奴讹非常倔强,听说种世衡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一定到他的帐幕去,慰劳部落百姓。
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积雪足有三尺深。左右侍从说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况且道路险阻,不易行走。
种世衡对他们说,要以信义结交羌人,就要按时赴约,有危险也要去。
就这样,他冒着大雪赴约。
到了之后,牛奴讹大为吃惊,说:“我世世代代住在这个山上,汉人的官吏没有敢到这里来的,你一点都不疑心呀!”
牛奴讹对种世衡的胆识和为人佩服的五体投地,率领全部落的人向种世衡行礼,从此任由种世衡调遣。
假如种家只是辉煌两三代,施耐庵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里,定有种家子弟,他们是讲道义的军官,与梁山泊好汉很像。
后来,种世衡累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卧病在床时接到将令,与蒋偕一起修筑细腰城,他不顾病痛,率领所部甲士日夜兴筑,城修成功而去世。
种世衡死后,范仲淹哀叹:“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
种世衡能够创立种家军,是因其善于安抚士兵,士兵生病,他会派儿子亲自视药,士兵们都拼死为其效力,他的儿子们也都与其相似,爱兵如子,有勇有谋,这才有了种氏一族五代为将的传奇经历。
种世衡有八子,皆是将才,都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其子孙辈中,以被世人尊称“老种”的种师道最为出名。
3、种家军消失
种世衡之前,西夏一直侵扰着北宋,从种世衡开始,西夏再难有所作为,虽也侵扰,但因种家军的存在,没赚到什么便宜。
种家将个个有勇有谋,令西夏闻风丧胆,就连金、辽的将领也都佩服。
北宋末年,镇守边庭的是种师道,初任文职的他,因有谋略,后改武职,因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
《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种师道的两个儿子早死,不可能在《水浒传》里出现。
种师道用人不分亲近,不看背景,只要有能力就能当将军,所以很多武艺高的人投奔他,让种家军更加的强大,《水浒传》里的教头王进就是去投奔他。
种师道一直镇守边关,后因金人南下,被宋徽宗诏回京城,加封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
看到这些官职,书生想起了《神探狄仁杰》,狄阁老常常身兼数个要职,武则天把身家性命都押在狄仁杰身上了,宋徽宗也是把身家性命押在了种师道身上。
种师道抗击金兵初见成效,昏庸的宋徽宗却轻信谗言,重用起主和派,打压主战派,种师道被罢免,种师道虽不断的建议,但宋徽宗不为所动。
靖康元年,金军再度兵临城下,宋徽宗将帝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宋钦宗)。
面对危局,宋钦宗召回种师道,结果战事屡败。
这怪不得种师道和种家军,因为最佳的时机已经被宋徽宗浪费了,并且宋军已毫无战斗力,种家军双拳难敌四手,种师道也已年迈,他的弟弟种师中也阵亡,北宋已无力回天。
主战派失利,勉强坚持着,此时宋钦宗又重用主和派,但也没用。
种师道病重,加之悲愤交加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不久后,金兵攻下汴梁,将领们都想拜见种师道,见一见他们心目中的真英雄,可惜种师道已死,他们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宋朝皇帝若能采纳种师道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宋朝的被俘官员听到此话,皆仰天长叹。
种师道深受百姓爱戴,种洌护种师道的灵柩西归时遇到山贼,山贼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并赠金钱以致意。
结语:
种氏一门五代为将,战死疆场数十人,种家军令西夏闻风丧胆,保北宋山河无恙,奈何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北宋灭亡,种氏一族衰落,种家军从此消失。
文人不写,戏剧不演等,让保护北宋百余年,甚至可以阻止北宋灭亡的种家将不为大家所知,令人遗憾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妃子戴长指甲套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开国功臣兼五朝元老,申屠嘉为何被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