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最有原则的宋朝宰相,揭秘其生平,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沆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皇帝的工作,常常规劝皇帝做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团结的决断,阻止那些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团结的决断,甚至不怕雷霆震怒。
一天,宋真宗让侍从拿着册立刘氏为贵妃的手谕送给李沆,让他办理一下。李沆一看不符合制度,便当着侍从的面用蜡烛烧掉了皇帝的手谕,并让其转告皇帝:“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妥”,使宋真宗最终取消了这个决定。驸马石保吉请求担任使相(宋初以皇亲国戚﹑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称使相),宋真宗又来征求李沆的意见。皇帝想提拔自己的女婿,还不是一句话的轻巧事儿?找你商量是看得起你,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顺水人情还不知道做?谁知李沆却说赏赐、加封的做法,都得有其理由。石保吉虽是内戚,但一无政绩,二无战功,如此加封,恐怕会招来非议,“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宋史•李沆传》),最后硬是没让这个驸马爷得到提拔。
李沆之所以能够如此坚持原则,关键是他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心底无私。当时,士大夫流行给皇帝写密奏,看谁不满意了,就到皇帝那奏一本,反正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李沆从不写这样的奏折。宋真宗问他:“大家都写密奏,为什么独独不见你的?”李沆回答说:“我是宰相,公事都能开诚布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呈密奏的,不是挑拨离间,就是花言巧语,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怎么还会去效仿呢?”
一个天天在名利场上打滚的人,一个大笔一挥就黄金万两的宰相,能把荣华富贵与物质享受看得如此透彻,真是难能可贵。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多事之秋还是在承平之日,李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工作状态,甚至对于皇帝,也想方设法使他勤政,逼他务实。时人有段子说:“李相太醒,张相太醉”,张是张齐贤,与李沆同为宰相,张齐贤因好酒罢相,而李沆却任相至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沆为人处世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王旦也曾经与他搭档任参知政事,当时西北战事频仍,宰相们忙于研究与调度,常常通宵达旦,工作异常辛苦。
有一天,王旦面对李沆叹息道:“我们哪天能坐享太平、悠闲自在呢?”李沆说:“有些忧虑和辛苦,倒是件好事,可以让人时时保持警惕,即使某天真的四方平安了,朝廷也未必能高枕无忧。”后来,契丹和亲,战事稍息,王旦问李沆有什么看法,李沆说:“好倒是好,只不过皇上恐怕会渐渐心生奢侈的想法了。”李沆仍然天天选择灾情、盗贼的情况向皇帝报告,王旦说大可不必拿这些小事去烦皇帝,李沆则认为皇帝还年轻,应当使他懂得天下的艰辛、百姓的苦楚,否则,血气方刚的他,不沉迷声色犬马,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事必然接踵而至,“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宋史•李沆传》)。李沆死后,天下稍稍安定,宋真宗果然大营宫观,大搞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王旦劝说也毫无作用,无可奈何之际,他回想起李沆当年的话,简直佩服之至,不禁感叹道:“李文靖真圣人也!”
一、宰相列表
1、
2、
3、
4、
二、宰相资料:
1、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
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
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2、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3、王钦若
王钦若(公元962年—公元1025年),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时期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五鬼之一。宋真宗、宋仁宗时期两度担任宰相。官至司空、门下侍郎等要职。
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
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被宰相寇准所阻,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
累官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
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病逝,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
4、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
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5、陈宜中
陈宜中(1218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
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宋史》载其依附权臣贾似道,迁为监察御史,受贾似道授意参劾程元凤。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贾被革职,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
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但组织“焦山之战”失败,又在“溧阳之战”、“常州之战”中丧失主力,之后,陈宜中等人到温州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赵与择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
宋末行朝撤往广东(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钦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彦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宜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贵族衣裙拖地不怕弄脏吗
下一篇: 梁武帝最荒唐的儿子,最后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