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备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晚年为何和赵云反目成仇?
我们都了解,在三国历史中,刘备伐吴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它的成败决定了三国未来的走向,而刘备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角,也是带出了蜀国近乎所有的战斗力,只惋惜在进军路上犯了兵家大忌,让陆逊一把火燃尽了蜀国的生机。
这场战役从演义中看,说刘备挥师70万,连营七百里伐吴,其实是有很大的夸张成分,现实上总兵力也就在十万左右,而且因为伐吴路途遥远,地形复杂,中途需要换人休息防守后路,所以真正在前线的也就五六万人。
虽说五六万在当时也算是声势浩大的作战人数,可刘备身边偏偏没有跟出一位重臣。文有马良,黄权;武有冯习、廖化、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揽了一些南越异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东吴,可以说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纵观双方阵营,军事才能真正突出的其实也只有陆逊一人。
蜀国的那些名将此时究竟去哪了呢?
首先马超此时早已病重,卧床不起难以跟随刘备,而魏延要镇守汉中要地,无法抽身,孔明作为蜀国的后方大脑,本就很少跟随部队出征,加上他还反对刘备伐吴,就被安排在了"大本营"没有跟去。
同样,伴着孔明反对的声音,还有许多大臣也纷纷劝阻刘备,认为刘备此去伐吴只是白费力气,加上北魏此时被吴蜀联盟重挫锐气,还未调整回来,应该先隐忍失去关羽的悲痛之情,北上伐魏才是最佳选择。
可刘备当时急火攻心,想要为二弟复仇的心情难以平复,加上自己称帝后还没有打过一次展现威望和能力的大仗,急着想证明自己,所以把这些反对的臣子们全都骂了一通,使朝中大臣没有了再敢进谏的声音。
而此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赵云却站了出来,和孔明一起极力劝阻刘备,说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短短十七个字,道出了当时三国局势,后来的乾隆皇帝也称赞赵云有大局观:"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可就算当时所有人都反对,刘备也不会停下伐吴的脚步,他的决心早已定下,这也是他少有的意气用事的几次,赵云无可奈何只能同行,但还是因为一路都在劝阻刘备,被留在了江州。
后来陆逊抓住机会反攻刘备,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赵云闻讯前来救驾,杀退了吴国追兵,保住了蜀国仅剩的兵力。
旧恨未报,再添新仇,赵云也同样失去了关羽、张飞两位情同手足的兄弟,而此次伐吴兵败,赵云自己虽然认识到了正确的局势却无济于事,还是让刘备带军倒在了一把大火中,心中也是悔恨交加,这也成为了赵云的一块心病。
而后刘备病逝,五虎将也只剩赵云一人,昔日荣光不复,赵云也只有一个愿望,让诸葛亮带他前去北伐。以解开自己的心头之结。
但世事无常,马自负失掉了荆州,也让北伐战争无功而返,赵云想要光复汉室的心愿在这两场战役的打击下支离破碎,久经沙场的身体也不堪重负,一代名将就这样病倒了。
去世前,赵云将满心的不甘和怨恨都化成了两个字向诸葛亮吐了出来,那就是"北伐。",除此之外,再无他言。
将星陨落,众臣默声。赵云去世之前仍然对北伐念念不忘,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当年征战天下也是意气风发,如今却只能带着满腔怨恨离世,不知刘备还有没有脸在另一个世界见他一面,而这样的离世,或许对于赵云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三国赵云为何不受重用?
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盛行门阀制度。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操纵“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在政坛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赵云是政治斗争失败者。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得。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第三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赵云犯了为官的几大禁忌,又时运不济,故虽一生任劳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当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结局。关于赵云的统帅能力。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种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我肯定谋士之言他能听得进。为将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条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将吴起亲自替士兵吸脓,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赵云,做战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难得的是,有大赏又不独自享受,而是分与诸军。这样的人不是帅才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帅才? 三国9中像张飞这种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统帅。。。。统兵作战经验尤为重要,而经验是需要积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天生的将军。若是赵云一开始就定位在统帅的位置上,我以为他的统兵能力不比关羽差。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一生忠勇,武艺高强,为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最开始,赵云跟随的是公孙瓒,那时,公孙瓒也是一方诸侯,占据幽州,有很大的势力,可是,赵云为何后来离开公孙瓒,而偏偏追随颠沛潦倒的刘备呢?他看中刘备的到底是什么呢?
赵云投奔刘备时,刘备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要兵没兵,要地盘没地盘,将不过关羽和张飞,到处投奔,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可以说,是最落魄的时候。
如果说公孙瓒这时羽翼丰满,而刘备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赵云为何看中了刘备呢?
赵云难道是糊涂吗?其实,赵云是慧眼识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云选对了人。
史书记载,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也就是说,赵云身高很高,长得雄壮威武,相貌堂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赵云因为本郡人的推举,带领义从吏兵投奔了占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当时,袁绍割据冀州,称冀州牧,势力非常强大,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 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也不知道谁是明主,老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一致决定,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此后,赵云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这件事在《三国志》注引《云别传》中有明确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赵云追随公孙瓒之后,渐渐地发现,公孙瓒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有时也很残暴,是个难成大事的人,正好这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和刘备经过接触和了解,逐渐发现刘备是个不错的人,此人仁德布于天下,虽然当时没有地盘和势力,但是,不会久居人下,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很有前途,于是,赵云就追随了刘备。从此,跟随刘备一生,征战天下。
《三国志》注引《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高季辅,唐朝时期宰相,颇得唐太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