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因此很多人都对皇位觊觎不已。
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很多不喜欢当皇帝,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坐上皇位。在他们的带领下,国家逐渐走向了衰败亦或者是灭亡。这是对人才的一种巨大浪费,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而这也是“家天下”世袭制度的重要弊端。
倘若要说起不适合当皇帝的人的话,李煜便必然算得上是其中之一。李煜为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历史上的李煜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南唐灭亡后,他被北宋俘虏,过着凄苦的生活。但是,李煜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获誉为“词圣”、“千古词帝”,作品千古流传。
在北宋建隆二年之时,李煜当上了皇帝,并尊奉宋朝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后来,南汉被灭之后,李煜去除了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后来,当宋朝开始对南唐出手,并且兵临城下之时,李煜选择了投降,因此成为了俘虏。
在后面的日子里,李煜因为国破家亡而感到挫败不已,因此心有感伤,写下了很多伤春悲秋的故事,但是却也因此而获得了宋朝君王的不喜,并因此而提前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而在李煜所有的作品之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必然算得上是经典,也是李煜在词坛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一曲生命的哀歌,堪称绝命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于这首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这样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够了结,而对于往事,人们知道的又有多少?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又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遥望故国,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这首词,最为经典的地方在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作者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一来的话,人们可以将这句话带入自己的世界之中,并引起人们对生活的相同感触。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祖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版别:
1. 秋月,别作“秋叶”。花谢会再开,月缺会再圆,因此花月常被用来代表永恒,在本词中也是一样。春花秋月,作为永恒的代表,来和下句“往事”的短暂形成对比。春花秋叶则达不到这种对比效果。大概是后人为了避免与下文的“月明中”重复,而把“月”改为“叶”的,却不知这样一来,就令这开篇一问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2. 小楼,别作“小园”。二者区别在于,小楼是有高度的,小园则是平面。联系下文的“回首故国”,以登高远眺的行为比较适宜。故以“小楼”为佳。
3. 东风,别作“西风”。东风为春风,意暖。西风为秋风,意寒。风前一个“又”字,表示周而复始。则此句所表达的,应是年复一年,年年相似,故国依旧不堪回首之意。春是一年之始,故觉以“东风”为宜。且东风有暖意,风暖心却寒,春回往事却不回,形成对比的效果。相比而言,西风则一点效果也无,内容单薄得很。疑是后人为避免与末尾的“向东流”重复,故改东为西。殊不知重复在晚唐五代本非大忌,无需刻意避免。如此一改,却完全破坏了词句本身的张力,实在是得不偿失,画蛇添足。
4. 回首,别作“翘首”。翘首意为抬头而望,包含着希望、盼望。而回首的含义更多是不舍,是挂念。观词意,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早已失去了期盼。明知故国不再,却依旧在明月下张望,并非是因为还心存希望,而是心存挂念的缘故。这是表达绝望之情的句子,不适合用饱含希望的“翘首”。
5. 应犹,别作“依然”。 “应犹在”是疑问句,表推测。“依然在”则是陈述句,表判断。词人既已去国多年,怎知故国近况?这里当以推测的语气为宜。 “依然在”语气太过肯定,与全词表达的追忆、挂念的情绪不符。
6. 问君,别作“不知”。结合下句来看,这里应是一个设问句。上句提出问题,下句给出回答。“不知”是在陈述事实,而不是在问询。无法顺理成章地引出下句的回答,让下句显得十分突兀生硬。上句“问君”,下句作答,则水到渠成顺其自然。故觉“问君”为佳。
7. 能有,别作“都有”、“却有”。 “却”有转折的意思,观前后句并无转折的趋势,此处用“却有”不妥。“都”有全部的意思,强调的是数量。结合下句的回答来看,这里以表达程度的“能有”为宜。
8. 几多,别作“许多”。“许多”包含肯定的含义,不适合放在疑问句中。
9. 恰似,别作“却似”、“恰是”。“却似”表转折,而观前后句,此处无需转折。“恰是”为判断句。而这里是比喻句,以水喻愁,以“恰似”为宜。
赏析:
这是一首思国之词。
起笔即是惊天动地的一问。春花秋月,本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花谢花开,月缺月圆,永无休止。词人却问这世间最美好而永恒的事物何时了,问得极无理。接下来不说为何发此一问,却又发出另一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已经完结,其有多少不问自明,问得又极多余。只因在词人心中,往事如同这花月一样美好。但花月永恒往事却易散。花写了会再开,月缺了会再圆,往事去了却不会重现。在这无理与多余间,在这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间,蕴含着的是词人心中巨大的痛苦与不甘。忆起往事,登楼远眺,想在月色下寻找故国的影子,却哪里找的到?东风吹来春色,却以一个又字言之。只因东风年年吹过,春色年年如一,而故国,却别易会难,再也无法相见了。纵有春风年复一年地吹暖天地,吹开万物,却再也吹不暖词人冰冷的心,吹不回他早已消散的,如花月般美好的往昔。这春风,也显得多余了起来。只能凭想象去猜测,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如一如往昔吧?但是人却已不再是从前了。“无情”之物,往往比“有情”之人要来的长久。物是人非的现实,让词人心中的愁苦,如同春水一般。一旦破冰而出,便绵延不绝,无可逆转。
对比是本词一大特色,且贯穿始终。开篇两个问句,以花月的永恒对比往事的短暂。而正因往事与花月同样的美好,才让二者有了可以对比的基础。因为美好是相同的,所以这永恒与短暂的差异,才显得格外的触目惊心。表面看是两个疑问句,实则是个设问句,第二句是以问代答。东风可以吹开万物,吹暖天地。纵使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让人间温暖得如同前一个春天一样。但春风再暖,也吹不回往昔,吹不暖词人的心。春天过去了,有春风可以吹回。但往事过去了,却再也唤不回。这是温暖与冰冷,希望与绝望的对比。雕栏玉砌不知亡国之苦,依然如昔,而当年的人,却已改变了。这是无情与有情的对比,是外物之永恒与已人事之无常的对比。最后,则以比喻作结。以春水破冰之时的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喻心中愁苦之绵延不绝,无可消除以水向东流之必然,喻心中愁苦之必然,无可改变,无可逆转。简单的一个比喻中,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也蕴含着词人无尽的苦闷。
存疑:
本词别说为柳永作。从内容上看,本词字里行间皆是亡国之思,往事之痛。从万物的永恒,反观人生的无常,于是发出不甘的呐喊。这种亡国之痛,不是柳永经历过的,也不是他可以抒发得出的。从风格上看,本词通篇白描,不假修饰。用词明白如话,而用情则感慨至深。这种清水芙蓉般的天然率真,也不合柳永善于雕琢、铺陈的笔法。柳永说实难取信于人。
据载,后主七夕命宫妓作乐,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之句于外。太宗闻之大怒,遂赐牵机以毒之。这首词,可算是后主的绝命词。即便无法考证出,这究竟是不是他写的最后一首词,至少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可抑止的痛苦中也可看出,本词是他入宋日久的作品,如罂粟花般开放在他生命的尽头。/p/88350323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