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瞻和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明姜维尚在,为何诸葛瞻一死,刘禅就投降了?
一、为何蜀汉灭亡会让人痛心?
无论看《三国演义》,还是深究正史。蜀汉的灭亡都是让人非常痛心的一件事。也正是因此,后人对刘禅的评价,明显存在两极化——当然,主流还是否认的,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刘禅最终不战而降的这件事上。
所谓“此间乐不思蜀”。刘禅的这一句话,让人五味杂陈。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人则无可奈何之下,玩了一把黑色幽默。
所谓:此间乐?不!思蜀也!塞入几个标点符号意思大变!这既是对刘禅的鄙视,同时也是对蜀汉的爱之深恨之切。那么,为何蜀汉的灭亡会让人如此痛心?概括说来,有三点原因。
其一,蜀汉能圆人们一个英雄梦。蜀汉的创建者刘备,属于草根一枚。别看《三国演义》没事就替刘备吼皇叔。但实则在东汉末年,皇叔堪称遍地走,极少数者成了诸侯。
比如刘表、刘焉(刘璋)。但绝大多数者都成了如刘备这般的“织履贩席之辈”。须知连皇上都成了“橡皮图章”,皇叔算个啥?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刘备成就了“皇叔”,而非皇叔成就刘备。
因此刘备带着强烈的草根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关羽、张飞,这两位草根猛人的辅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关张身上就透出了这信息——能圆人们一个英雄梦。这便让绝大多数的吃瓜群众,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倾向。
其二,蜀汉出了一位诸葛亮。有人总喜欢问:是蜀汉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蜀汉?其实在笔者看来,最公允的答案就是互相成全。还是刘备说得好,就是“鱼水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比如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就曾公开表示过:我手中咋就没有诸葛亮这种人物啊?害得我这个累。但最终司马炎的这句话却成了笑话——是啊,为啥没有呢?因为你天天坐着羊车,在后宫佳丽从中跑,却还想要诸葛亮,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因此“诸葛亮现象”,属于历史独有。不排除后世之人想当诸葛亮,奈何皇上大哥不让当,却还喊着为啥没有诸葛亮。三国因有诸葛亮的存在,而变得有了“温度”,至今依旧温暖着后人。
其三,便是刘禅不战而降!只因有了缺憾,才达到了完美!道理很简单,强烈的反差何和反衬,才能造就丰富的话题性,形成持久不衰的热度。
人们探讨蜀汉灭亡,刘禅不战而降时,总不忘刘备创业的九死一生,诸葛亮散发着强烈的理想光芒,高歌着《出师表》五伐中原(六出祁山)。所以人们才会痛,才会恨。其实爱和恨,无非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互相促成,互相成就,不可分割的。
比如刘禅投降时,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都写得很明白,明明姜维尚在,手握数万蜀汉精锐雄兵,可刘禅却选择了投降!那么这到底为何?此问题的钥匙,掌握在一人手中,他便是刘禅的女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二、诸葛瞻:刘禅的最后希望
笔者曾经说过,刘备敢举国托孤诸葛亮,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刘备死时,诸葛亮还没有后代。懂得人,自然明白这意味着啥。不懂者也无所谓。就如笔者从来不信曹操和司马懿,一出娘胎就要篡权一样——为子孙当牛马,是曹操和司马懿最终选择的催化剂。
诸葛亮在四十六岁时,才生出了诸葛瞻。不到八年后,诸葛亮便星落五丈原了。所以,为何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那么有出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不行?还用解答吗?就一个答案:诸葛亮没时间去好好培养!
但这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关注儿子的成长,比如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就流露出了对诸葛瞻“过早卓越”的担忧。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神童,不利于成长和成才。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诸葛瞻必是非常聪明的。
奈何诸葛瞻还不到八岁,诸葛亮就去世了。此刻的刘禅已经28岁了,从此诸葛瞻就等于成了刘禅“义子”的角色。刘禅虽无雄才大略,却是一位人情味满满的皇上,这点无人能反驳吧。
当诸葛瞻17岁时,刘禅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由此,诸葛瞻开始崭露头角了。先担任羽林中郎将,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显然,刘禅对诸葛瞻异常信任和重用。
公元258年,尚书令陈祗病逝,大将军姜维随后返回成都,诸葛瞻、董厥统领尚书台,朝政则更多掌控在黄皓手中。也就是说,在此刻黄皓代表着刘禅,姜维代表着军方,诸葛瞻、董厥等则属于朝中顶梁柱了。这明显是一个三足鼎立的稳定架构。
随后刘禅为了培养诸葛瞻,开始让他掌控军权,加封诸葛瞻为“卫将军”等。对于诸葛瞻进入军界,并节制诸军,显然有人是不高兴的。比如《三国志》载:廖化曾约镇军大将军宗预,一起去拜会诸葛瞻,宗预对此却毫无兴趣,认为没必要。
同时此刻的姜维,也在代表军方发声,要求除掉黄皓!自然刘禅不答应,采取了包庇策略。那么诸葛瞻对此啥态度?恐怕就是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内斗!果然,姜维怕黄皓打击报复,而避难于沓中屯田。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啥?
似乎只有一条:无论刘禅还是诸葛瞻,都对姜维一味北伐心生不满了。作为刘禅来言,他必须要找出一人节制住姜维,而诸葛瞻便是人选。
奈何此刻的蜀汉,已经达到了“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的地步。也就是说由于内斗严重,出兵打仗跟玩一样,守备也松懈异常。刘禅想依靠诸葛瞻挽回,显然不现实,同时也没人给他这个时间。
钟会和邓艾扑向蜀汉!钟会军队拖住姜维,邓艾偷袭阴平得手,直扑成都而来。诸葛瞻成了刘禅的最后希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跟邓艾的绵竹之战爆发了。
这一战刘禅连自己的禁卫军,都交给了诸葛瞻,奈何诸葛瞻却战败了!
三、诸葛瞻:我有三罪
诸葛瞻临死前大呼:“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随后殉国身亡。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诸葛瞻临死前这句话表示,他跟姜维不和,甚至是爆发了内斗。以至于还都非常奇怪,明明这两位都是蜀汉顶梁柱,一个诸葛亮之子,一个号称诸葛亮的学生,咋不团结呢?
其实笔者认为,这无非是表明了蜀汉末期的失衡状态,不能说诸葛亮跟姜维不和或内斗。刘禅也好,诸葛瞻也罢,明显了解蜀汉的局面,都想极力改变,奈何力不从心。
但不论怎样,诸葛瞻虽战死了,但姜维尚在,为何刘禅却选择投降?听听当时蜀汉朝廷上的声音就明白了,几乎一片投降声。那些蜀汉的主战派在哪儿?全随着诸葛瞻战死沙场了。
比如诸葛瞻父子,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赵云之子赵广,李恢侄儿李球……人们总喜欢于把他们当成符号,已衬托蜀汉亡国前的悲壮,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刘禅并非没有抵抗,而是他孤注一掷把所有的宝,全押在了诸葛瞻身上,以至于连禁卫军都给了。所以,当诸葛瞻带领着这些主战派,几乎全部殉国后,还如何能在朝廷上,听到抵抗的声音?刘禅投降时,几乎已成孤家寡人了,是被逼着投降的!
虽说姜维还手握蜀汉的精锐雄兵,却正在跟钟会军队对峙——如今,我们都看过历史剧本,了解钟会已经有了退兵想法了。但当时谁能了解?也就是说,姜维被普遍认为根本回不来的。
再者言就算刘禅要守,如今主战派几乎全随着诸葛瞻殉国了,谁还听刘禅指挥?
所以诸葛瞻临死前大呼:吾有三罪。前两条是对蜀汉内耗和内斗的痛恨。而最后这条,“进不守江油”,则是对自己无能,未挽回局面的痛恨,且就算逃回去,也已经无法改变一切了……
蜀中贵族本不服刘备,刘备靠名望大义还有军力压制着,后来关羽死了,刘备伐吴又输了,接着死了。本地豪族更不服阿斗,阿斗只能依靠诸葛,诸葛又特么打不下来,耗费军力物资,蜀地不堪重负,这样还不投降找死么?都什么脑回路,我觉得阿斗都比很多人聪明,你们这是当游戏玩,输了大不了重新读档,阿斗输了就灭族,这时候他不投降才真是脑子有病。
说禅哥凉薄,也不尽然,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了件事,姜唯北伐,张疑随行,疑上表后主,说:若这次能平定凉州,我自请为牧,为您管理好它,不负所托;若这次北伐失败,我必定身死阵中,不辱国体。史载:后主览表,为之涕下。人们同情弱者,羡慕强者,但只尊敬有血性的真英雄,刘禅中人之才,放在其它时代,他的选择无可厚非也无人关心,可是他生在三国,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蜀汉最后那抹壮丽的夕阳下,他懦弱的影子被无限拉长。
阿斗不能算昏君,一普通人罢了,只不过对于做皇帝,他的能力不够格,但是也没做什么坏事。起码历史上比阿斗差的昏君根本数不过来,起码阿斗对于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毫无猜忌,他也知道这些人是为了蜀汉好。刘禅如果早死几十年,评价能好很多,毕竟唐玄宗,孙权后期都做了不少蠢事。乱杀功臣昏庸无道的君王太多了。
大汉朝是个非常久远的回忆,曹操是汉臣还是汉贼,是英雄还是魔王,都成了历史文化符号,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盛世如他所愿。但喜欢曹操的最近多了起来对于司马氏专政是一方面,会有腹诽,也埋怨曹丕不如曹操,最后造成了司马家高平陵之变。而且膜司马懿的也多但总归司马家把曹魏治理的越来越好,都在讨论西楚会不会走向灭亡了就是辽东公孙渊最近和大汉曾经的死敌西楚老是闹的不可开胶。父亲和叔伯们出生入死的血战、心怀天下的梦想、要打一个大大的江山交由他守护的决心,不过是阿斗眼里的沙滩雕塑。随便一个浪打过来,他想都不想、拔腿便跑,连找块挡板护一下的心都没有。何止是愧为君主,根本是愧为男儿!
可叹孔明先生太爱惜羽毛,天天拿在手上拗造型还不够,为了身后名,临了也没有践行?当取则取?。到头来,整整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就这样三文不值两文的灰飞烟灭了。当然是怂了。大兵压境,地方郡县望风而降。姜维主力存没不明,手头上还能打的嫡系诸葛瞻全军覆灭。后主这个资深妈宝+死猪肥宅,智商技能基本全点在吃喝玩乐上了。身后剩下的群臣没有几个能兴事的。不是不说话,就是劝降,都在为如何下船盘算,这情形跟当年赤壁前吴国何其相似?可惜后主这边已经没有周公瑾程普甘宁这类人物,就剩一个耿直的儿子还在那里叫嚣。
军心已经崩溃,守城基本不可能,放弃成都撤退很可能被半路攻击,就算撤退成功也可能是袁尚之流的下场,群臣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反叛拿自己的人头去投降。还不如自己提头去投降呢。只要不死,什么廉耻骂名,祖宗社稷,爹妈相父,忠臣妻子都不要了。本来就不是这块料,安抚群臣,治理国家太累了,想想就头疼。只要不死,这半生荣华不要就不要了。
于是后主这怂货就把自己连同这半壁江山买了。以当时蜀国国力,即便有剑门关还没有被攻破,也不可能长久抵抗国力几倍于自己的魏国。与其苟延残喘,做最后的抵抗,不如顺应时事,归顺魏国,为无数蜀中百姓保下性命。而且,投降魏国也不是投降异族,在当时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剑阁怎么没丢?姜维在诸葛瞻败亡后都弃守了?姜维等闻诸葛瞻败,未知汉主所向,乃引军东入于巴。钟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再说满朝文武都在想着是逃跑还是投降,小胖这个时候说要和邓艾耗碰运气等他被司马昭除掉,请问满朝文武会信你听你小胖这种碰运气的话吗?再说邓艾被干掉是因为兔死狗烹,司马昭又不是缺心眼,如果蜀汉没亡,司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杀邓艾的。
你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伐蜀失败会有变数,可前提是建立在伐蜀有可能失败上,而在当时无兵可用,无关隘可守,无将才可任命的刘禅以及成都百官眼里,邓艾直指成都,成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魏伐蜀也就不可能失败,这只是个逃跑或投降的选择题。
说白了,还是刘备的锅。他确立的荆州集团第一的战略,决定了蜀汉政权是蜀国和刘汉两个政权杂糅的怪胎。太平的时候刘汉一帮占上风,有了危难的时候指望着蜀国也就是益州人和你同甘共苦,做梦吧。益州人能支持当年的刘璋也不支持你,刘璋和他老子刘焉在的时候,不说是多好,至少益州人能得到用武之地。
而且刘焉刘璋两代人知道自己是神马玩意,不去想什么兴复汉室,老老实实的过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日子。而刘备来了之后,包括后来的诸葛,完全不看自己吃了几碗干饭,为了所谓兴复汉室,穷兵黩武,到了什么程度经其野,民皆菜色。老百姓早就对刘备建立的刘后汉政权怨声载道了,这个时候继续抵抗,估计要先打自己内部的反叛者了。打赢了自己也是疲惫不堪了,更不可能打赢外来的敌人,打输了对不起了,反叛者投降,刘禅连这个待遇都没有了。
刘禅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之后,就轻易投降了。其实他这么做,也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丞相权利一分为三。这么做看似是很好的报复了武侯在位时期对他的严厉。其实是他在自己能有更好的游乐找了很好的机会。他每天不问朝政,每天花天酒地的。他对内崇信宦官黄皓,黄皓也经常魏国人的贿赂。当年在诸葛亮出征的时候,魏国人就贿赂黄皓,黄皓给刘禅献谗言,直接就把诸葛亮给调动了回来。而朝臣中,他独信自己的老师礁周。当时朝政腐败,武将们都跟姜维是一派。内部非常的不团结,加上外部司马家族已经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曹魏也一直有良好的发展。
一开始派邓艾、钟会进攻汉中,刘禅也是等攻入了之后,才调廖化、张翼去汉中。姜维这时候派大军镇守剑阁。都说蜀道难难于上天,他对蜀军的把守非常有信心。继续去每天该咋玩就咋玩了。但是结果邓艾出奇招,硬生生翻山越岭到达成都了。这时候他先派了诸葛亮后人诸葛瞻前去迎敌,但是很快全军覆没。这时候其实蜀军在成都守军也有一万,邓艾的部队也只有一万多人。但是刘禅的老师礁周劝刘禅投降,刘禅于是就投降了。也许刘禅自己也看明白了蜀国灭亡的命运。之前诸葛亮连续的征伐,让本来就已经很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加上他自己的昏庸统治,其实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魏军兵分三路南下伐蜀,魏军总兵力合计18万人,由邓艾率领3万人,诸葛亮绪率领3万人,钟会率领12万人,兵分三路攻蜀,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沓中屯田,手上最多也就是三万人,蜀汉汉中守军差不多是2万人。
魏军南下后,姜维立即赶往阴平桥头企图阻挡魏军经汉中进入益州,姜维绕过了诸葛绪大军,先于钟会大军到达剑阁道,并在剑阁利用蜀道天险设置防线阻止钟会大军,钟会十几万大军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关无法前进。
邓艾
于是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计策,邓艾从自己手下的3万士兵中挑选了部分精兵,并联合钟会派来的田章部一起联合偷渡阴平,既然是一次偷袭行动,则不可能会有太多的军队,人数太多容易被蜀军发现,就算从三万人中挑出三分之一,联合田章的军队也有一万多精兵,这便是偷渡阴平的所有兵力。
魏军进攻后,蜀汉军也做出相应的反应,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三将各率军队到阳安关口防守魏军,以防止魏军从汉中进入益州,廖化、张翼、董厥三将合计总兵力约一万人,再加姜维的3万人,汉中的2万人,蜀汉军队在前线与魏军交战的军队总数量有6万人左右。这6万人由姜维统一指挥,除了汉中被围困的军队之外,大部分在剑阁随姜维阻挡魏军。
姜维
与此同时,魏将邓艾率领一万精兵偷袭了七百里无人区,直接绕过了剑阁,到达了成都外围的江油县,蜀军江油守将马邈猝不及防,不战而降,直接率领军队投降了邓艾,江油关原本也是险要关隘,但马邈一投降,魏军就长驱直入,下一站就是绵竹,只要邓艾拿下绵竹,就能直达成都城下。
蜀汉得知邓艾突然出现在江油时,大吃一惊,连忙派出诸葛瞻率领成都的卫戍部队前往绵竹迎战邓艾,那么诸葛亮瞻率领了多少兵马呢?
蜀汉政权在163年的总兵力是10万人,东边防守东吴的边防军总数约有一万人,南边防守南中少数民族的边防军总数也有一万人,再加上蜀汉22个郡各地都有郡县兵,郡县兵至少也有一万人,而前线在抵御魏军的蜀汉军队有6万人,这加起来的话就是9万人,因此成都最多只有1万人的军队,而且这一万人,是成都最后的军队,如果这一万人没了,成都就变成了没有军队的城池。
魏灭蜀之战
结果诸葛瞻率领的1万成都卫戍部队不敌邓艾的精锐野战军,蜀军全军覆没,主将诸葛瞻也是战死沙场,这一万人基本上都是战死,接着,邓艾乘胜进军成都,到了这个时候,成都已经没有兵了,除非把老百姓武装起来,还能坚持下,否则无兵之城的成都,除了投降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而远在江州和南中的蜀汉边防军,虽然加起来还有2万多人,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邓艾都兵临城下,外地的军队想要来勤王,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最快也要15天以上,根本救不了,所以,刘禅投降的时候,成都其实已经没有军队了。这就是刘禅投降的第一个原因,没有军队,自然打不了仗,不投降又能做什么呢?
成都没有军队,这就是刘禅投降的第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刘禅投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最后关头受到了来自蜀汉本土士族豪强的胁迫。
刘禅与黄皓
蜀汉的政治阶层与曹魏和东吴不同,当曹魏和东吴因为流血政变、争权夺利内部进行激烈政治斗争时,蜀汉至少在表面上保持着稳定,刘禅当皇帝以来的40年中,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或者是刘禅,都在利用北伐来转移内部矛盾,任何一个政权都有内部矛盾的,只不过何时爆发而已。
蜀汉的问题就在于益州本土豪强长期受到统治阶层的打压,蜀汉的统治阶层是外来政权,是利用外地人(包括荆州人、东州人及其他外地人)联合执政来打压本土豪强的方式,来保证政权的稳定,这一基本国策从刘备及诸葛亮时代就开始严格执行,如果你有疑问,可以看看蜀汉从建立到灭亡时期,所有的高层统治人员,全部清一色的外地人,没有益州人。
打个比方,先说蜀汉四相,诸葛亮是外地人,荆州士族领袖,蒋琬、费祎、董允全部是荆州人,再说说尚书台执政人员,清一色的外地人,董允之后的尚书令陈祇是颍川郡汝南人,再之后的尚书董厥、樊建都是荆州义阳人,今河南桐柏人,都是魏延的老乡,还有个执政的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祖籍山东人,都是外地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