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机大臣到底是干啥的?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军机处是直接上达天听,因而军机大臣一职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军机大臣放到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雍正朝的爱新觉罗胤祥、张廷玉;乾隆朝的和珅,阿桂等等。
从这些人的履历以及后期职务上来看,每一个人都堪称是非比寻常,那么清代的军机大臣具体是如何工作的,什么样的职务才有入选军机处的资格,今天我们就关于清代军机处的一些要点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由于明朝后期废除了宰相制,政务上的事情大多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然而皇帝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当然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的政务一天之内就一扫而光,所以为了可以更好的处理政务,明清两代的皇帝都不约而同地分摊自己的权力给下面的官员。
明朝设立内阁制度,并依次分为首辅、次辅等等;而清代和明代不同,雍正帝在位时期设立了军机处来协助其处理政务。
军机处总的来说很像过去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当然彼此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果从实际职权去考虑,军机处也有点像皇帝的单独秘书机构,能担任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所以军机大臣这个身份在当时可谓是异常尊贵,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并不为过。
从具体职权上来说,军纪大臣的所管辖的事情涵盖面很广,只要经过中枢讨论的军政事物,军纪大臣都会参与并提出建议然后交由皇帝裁决,从从到重大案件、全国科举、官员任免大到前线的战报以及地方灾害情况等等都需要由军纪大臣参与,所以军纪大臣的人选任免对皇帝来说是重中之重。
首先就跟前文说的一样,军纪大臣一般都是由皇帝的红人来担任的,可是这不是随随便便的职位,所以在品阶上还是具有一定要求的,从雍正任命的人选上来看,军纪大臣一般都是为一品大员。不过他的海选范围可是相当广的,京官、地方官、文官、武关都在皇帝的海选范围之内,比如雍正十年,云南提督哈元生被召入京师,而他也由此开始担任军纪大臣一职。
而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军机处的制度逐渐完善,这方方面面的规定也不再同雍正时期一样那么苛刻了,在雍正时军机大臣都是由一品大员来担任,而到了乾隆时期他将军机大臣的品阶降到二品官员也可以。
和雍正时期的全国海选不同,乾隆帝时期的军机大臣大多都是在朝廷内部进行选拔:大学生、尚书、侍郎等比较集中,当然这并非全部,我们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也有地方官员担任军机大臣,乾隆十九年,盛京将军阿兰泰被召入京城担任军机大臣。
而到了乾隆后期,曾经乾隆帝身边的小跟班和珅在乾隆帝的赏识下开始平步青云,而他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整整呆了数十载,可谓是权倾朝野。
清朝的军机大臣只有参议政事的权利没有决策权利。实质上就是高参,皇权至上,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
秦朝的丞相是总揽朝政的最高官员,有政务决策权,相权是独立于皇权的,有制约皇权的力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宰相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但是皇权和相权总是会发生矛盾。明朝朱元璋废除掉了宰相制度之后,清朝也没有重新采用宰相制度,但是那么大的国家,皇帝一个人也管理不过来。于是,清朝的皇帝是设立军机处让几个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力。不过,军机处只相当于一个秘书机构,用来为皇帝分忧的,它权力的大小,人员的选用全凭皇帝一个人做主,因而,不同的时期,清朝统治者对军机大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雍正选择军机大臣一般都是自己信得过的一品大员。雍正最先设立军机处,当时许多制度都没有确定下来,雍正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了一些亲信来担任军机大臣,而军机大臣也会从自己的手下中挑一些可以信得过的人帮助自己处理事情。
乾隆选择军机大臣二品官员也可以,只是更倾向于任用满人。乾隆时期,他注重任用满人,于是他选择军机大臣也是向满族官员倾斜。
嘉庆皇帝曾经暂时让自己的兄弟永瑆做军机大臣,但是不久就让永瑆离开了。亲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进入到军机处的,嘉庆那样做有违祖制,所以不久他就把永瑆调离了军机处。
到了咸丰一朝,咸丰皇帝为了让恭亲王奕欣站在自己这边,破例让奕欣进入到军机处。后来,由于一些事情,两人关系不好了,咸丰又把奕欣踢出了军机处,到了慈禧当政,奕欣才进入到军机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皇帝选用军机大臣其实并没有硬性规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凭皇帝的个人判断来的。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中文名:军机处
别名:军机房、总理处
设立时间:清朝雍正七年
职能: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
地位: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主要成员: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
分享
简介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
设立军机处的清世宗雍正皇帝
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总揽机要,还有向皇帝推荐官吏的权力,权限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军机处票签后呈请皇帝批示。皇帝的谕旨,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称为“密谕”,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内阁无从过问。至于“文武官特简”以及西北两路军兵换防也要由军机大臣“进其名单”呈请钦定。军机处还立有“存记簿”,相当于机要
军机处值房
档案,“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应密存事件,则密封存记”。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其官员互不统属,皆直隶于皇帝,军机大臣的罢置也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
乾隆帝
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中央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历史发展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直接起草谕旨与处理机密奏议。
怡亲王允祥
雍正四年(1726年),筹划用兵西北,为求保密并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密旨由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于内廷密筹办军需。之后二年余,各行省尚不知出师西北之事。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大举征伐西北两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设立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公布密办军需人选,选内阁中谨慎缜密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除了李元霸,还有人能打得过宇文成都
下一篇: 康熙为何下令必须要除掉胤礽和胤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