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古墓中为什么会发现宋朝公主?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哈尔滨曾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打开木棺,面面金光闪闪,定眼一看,金光竟然是死者身上的衣裳发出来的。
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跑来围观,猜测是不是挖到古墓了。一位颇有见识的老人表示,这很有可能是金代的东西。
老人之所以推测是金代的东西,是因为城子村一直保存着金代的古城,而村民家,离古城仅有400米。
村民听了不敢大意,连忙上报。当地文物部门得知,即刻派人前来探查,果真在挖到石板处发现了一座古墓。
为了保护古墓中的文物,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结果验证了老人的判断,这的确是一座金代贵族的墓葬。
众所周知,金代提倡薄葬,专家本以为这座古墓同样如此,但令人惊喜的是,这座墓竟然是厚葬。发掘才进行到一半,专家就已经发掘出几百件稀有的金代文物,再加上珍贵的文物接二连三的问世,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越发干劲十足。
随着发掘的深入,墓室终于清理干净了。
怀着激动的心,专家打开了大石椁,石椁内是一口宽大的木棺。让考古专家欣喜的是,木棺上有一块制作精美的银牌,铭牌用莲花和莲叶图案装饰,上面刻有“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12个篆字。
这几个字透露出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完颜晏。
据记载,金朝当过齐国王的共有4位,但兼任过太尉的,仅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堂弟完颜晏。
考古专家迅速将木棺清理干净,而后小心翼翼打开了木棺,令人吃惊的是,木棺里面竟然充斥着金光,耀眼无比。
难道里面有什么重宝?
众人凑近一看,才知金光是从骸骨是死者身上衣裳发出来的。原来,死者身上的衣裳布料采用的是织金面料,所谓织金面料,就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而成的布料。
更让考古专家讶异的是,木棺里面竟然有两具骸骨!不难推测,其中一人是完颜晏的夫人。这意味着,这是一座合葬墓,且是传说中的“同棺合葬”!
两具骸骨并排而卧,头上都戴着宋朝经典的璞头,身穿制作精良的锦袍,衣服图案精美,色泽艳丽,且完好无损。
专家认为,由于该地地势较高,墓葬不会接触到地下水,这样的保存环境相对比较干燥。再加上北方冬天特别寒冷,墓葬中的衣服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
棺内高个子的是男性,经检测,年龄约为60多岁,1米65左右身高,男子腰佩玉柄短刀,双手各握一金饼,上刻有“八十”的字样,这也再次证明了他的身份,因为完颜晏有一个儿子就叫“八十”。
矮个子遗骸为女子,项戴玛瑙金丝链,腰佩饰件,富贵逼人,经检测,去世时约为40岁。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女性的头部及面部却用黄色丝织品包裹着。
女子年纪轻轻为何就去世了?她脸上为什么会盖着黄娟?
经过仔细检测,专家果然发现端倪。
种种迹象表明,女主并非自然死亡!
专家推测,完颜晏在去世前,曾命令此女子殉葬,不料女子不从,仆从只能来硬的,最终女子伤重而亡。由于抵抗时,面部受损,下葬时便用丝织品遮住。
那么,女子到底是谁呢?
对此,专家们也进行了研讨,并翻阅了大量资料,最终,一个推测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女子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三十二女——庆福帝姬赵金姑!
据记载,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占北宋皇朝,不仅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还掳走了上万名宫廷、宗室和京城妇女,其中不乏妃嫔、帝姬和公主,而年仅7岁的庆福帝姬赵金姑就在其中。
这些女性在金军的押解下随同北迁,在途中历经磨难、大批死亡。到达金国都城上京以后,幸存的女性又被赏赐给金军将领大臣、甚至平民。
由于赵金姑只有七岁,因此逃过一劫,被安排在了洗衣院抚养。公元1135年,赵金姑从洗衣院召入宫中,封为夫人,后晋升为次妃。
专家认为,金熙宗被刺身亡后,赵金姑又嫁给了齐国王完颜晏。完颜晏去世后,她则被要求去殉葬。其依据就是,按照这位女子的死亡年龄倒推40年,正好就是赵金姑的出生时间。
当然,这一切都是推测,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墓中女子就是赵金姑。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专家从墓葬中发掘整理出33件保存完好的丝质服饰和冠带,其中男穿8层17件衣服,女穿9层16件。尤其是那两件发出金光的棉袍,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辨认,所采用的织金技法至少有七种。技法极其众多,工艺十分精湛。
如果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代表了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那金代齐国王墓中出土的那两件棉袍,足代表古代织金工艺的巅峰水平。两者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因此金代齐国王墓也被誉为“北方马王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