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说夺嫡的祸根在康熙帝立胤礽为太子时就已经埋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22:27:57

为什么说夺嫡的祸根在康熙帝立胤礽为太子时就已经埋下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后期爆发了有名的“九子夺嫡”。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般来说,“九子夺嫡”彻底公开化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但鲜为人知的是,康熙帝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胤礽为太子的时候,夺嫡的祸根就已经埋下了。

在清朝草创时期(明朝末年),几位清朝帝王都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比如清太宗皇太极、清顺治帝的继位都是满清八旗勋贵推举的结果。康熙帝虽然有顺治帝的遗诏和孝庄太后的指定,但要把朝廷大权交给以辅政四大臣为代表的八旗勋贵,属于变相推举继位。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除掉了控制朝政的鳌拜,这对八旗勋贵集团可谓是重创。康熙除鳌拜只是收回了大权,八旗勋贵推举清朝皇帝的“祖制”并没有被彻底废除。只要八旗勋贵推举选清朝皇帝的“祖制”没有被彻底废除,八旗勋贵就有机会“反攻倒算”康熙皇帝的集权路线。

于是康熙帝亲政后就计划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好处有二:第一,“嫡长子继承制”能够拉拢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巩固清朝的统治和制衡八旗勋贵;第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能够彻底废除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八旗勋贵是非常不利的。

“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的标志就是册立皇太子,八旗勋贵自然抵制康熙帝册立皇太子。在除掉鳌拜之后,康熙帝、汉族官僚与八旗勋贵便围绕“是否册立皇太子”的问题展开了博弈(撕逼)。就这么你来我往地撕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名的“三藩之乱”爆发了。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后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危机,但在客观上却帮了康熙帝大忙。因为八旗兵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拉胯,所以康熙帝重用汉兵为主的“绿营”平乱,导致八旗勋贵的话语权大幅削弱。而面对席卷半壁江山的“三藩之乱”,八旗勋贵也暂时收起对汉族官僚的敌意。

正因如此,八旗勋贵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只能同意胤礽被册立为皇太子,暂时接受了康熙帝废除了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祖制”的既成事实。然而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不甘心失败的八旗勋贵针对康熙帝册立皇太子的决策展开反制,计划恢复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

根据史料分析,八旗勋贵恢复“祖制”的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康熙帝的其他皇子中选择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第二步是迫使或者引导康熙帝废除皇太子胤礽;第三步是推举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子为皇太子或下一代皇帝。这样一来,八旗勋贵推举皇帝的“祖制”就变相恢复了。

胤礽当上皇太子后不久,很多八旗勋贵就暗中支持康熙帝的长子胤禔夺嫡,引发了索额图与明珠的党争。后来由于“蠢猪”胤禔的缺陷太多,八旗勋贵转而支持康熙帝第八子胤禩,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八爷党”。与此同时,八旗勋贵从没停止过针对太子胤礽的攻击和敌视。

可以说胤礽从被立为太子的那天就被站到了八旗勋贵的对立面,八旗勋贵必然会支持其他皇子与胤礽展开夺嫡之争,直到“祖制”被恢复或者被皇帝彻底打服。当康熙帝以严重损害八旗勋贵的既得利益为代价册立胤礽皇太子的时候,夺嫡的祸根就已经被埋下了。

雍正王朝里的九子夺嫡,康熙为什么对胤礽那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不废掉太子?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的确对太子胤礽不错。那怕热河狩猎时发现胤礽给他戴了绿帽子,一废太子以后还是复立了胤礽为太子。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哈,标题是要分析雍正王朝,那么我们就以雍正王朝代入。而不是以现实中胤礽生母的原因而入手分析。

但认真来说,康熙不只是对太子胤礽好,对其他儿子也不赖啊。不说雨露均沾,最起码也是对于亲情看重无比。说句不好听的,九子夺嫡的乱局就是因为康熙对于几个儿子太过宽容而导致的,用姑息养奸形容都不过分。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分析一番。

雍正王朝的开场是康熙四十六年,用康熙生命最后十五年的时间来将九子夺嫡的乱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今天的我们在回忆九子夺嫡这段往事时候,对于这段夺嫡战争为何会发生,各人有各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因为清朝不让皇子分封在外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康熙子嗣太多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康熙的纵容造成的。

而雍正王朝的观点是康熙纵容这么多儿子造成的,下面宋安之来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康熙如何应对老八刑部冤案做的小手脚

康熙四十七年的刑部冤案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而太子负责的是刑部。

康熙对于太子的失望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因此没有让太子处理,而是说要任命一名皇子来处理。这就释放了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那就是要对太子下手了。

最终由老八与老十三共同审理此案,结果到了晚上老八夜审太子一党的肖国兴。打着康熙的名义,示意肖国兴把责任都推到太子身上,诱使肖国兴写了一份供词,其中必有对于太子不利的地方。

康熙收到这份供词以后,最后草草结案。肖国兴被图里堔连夜押着发配到宁古塔。

热河狩猎时,图里堔返回。向康熙汇报肖国兴的情况时,使康熙发现自己被老八摆了一道,发现此子用心真是险恶。气的康熙连说三次?其心可诛?。

结果呢,一废太子以后,康熙没有立群臣拥立的老八为新太子,反而趁机敲打了一番老八。但也仅仅是如此了,并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

可能是康熙发现了老八的八爷党势力已经如此之大了,投鼠忌器所以对于老八并没有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但更多应该是念及亲情,八爷党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他为何没有在最初严加打击呢,还不是为了所谓的亲情。

二、伪造太子手谕的处理。

热河狩猎事件是九子夺嫡的一个分水岭,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

先是太子偷情庶母郑春华被发现,康熙大怒。接着老十四伪造太子的手谕去找老八商量,最后造成太子要发动兵变的假象,使康熙简直气爆了。

康熙之后在张廷玉的提醒之下,才发现太子手谕是被伪造的。(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因此大发雷霆要彻查。张廷玉再次提醒最好先放一放,免得引起夺嫡之争祸起萧墙。因为当时毕竟在热河局势复杂,不在大本营北京,再加上刚刚发生了假兵变之事,稍有不慎康熙都有可能被伪造太子手谕的人趁乱加害。

所以康熙只能不了了之,并且先是加封了老大、老三、老四、老八为亲王。之后又把诸皇子叫入戒得居以后明确表示要废太子,要立一位新太子让大家好好表现,以稳人心。

康熙在热河时鉴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没有追究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可是回京大局已定以后也没有追究这件事,就让人奇怪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康熙还是念在亲情的份上,没有追究伪造太子手谕之事。

通过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康熙晚年还是很看重亲情的,并非一味的偏心于太子胤礽。对于其他儿子也是念及亲情,屡屡纵容造成了九子夺嫡的乱象,所以说康熙并不是只对胤礽一个人好的不得了。

经过九子夺嫡的激烈斗争,最终是老四笑到最后,成为新皇帝。老四登基以后,有感于康熙当年纵容皇子的恶性后果。所以对于三个儿子可以说是严加管教,后来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惨烈再现,干脆狠心赐死了弘时,建立秘密立储制,因此九子夺嫡成为清朝最后一起大型皇子自相残杀的悲剧。

康熙对太子的未来满怀期待,为何最后却是他亲自废了太子?

康熙时期,虽然出现了大家熟知的“九龙夺嫡”然而一开始储君有人选的时候,大家是不会对储君之位动心思的,因为当时的皇太子是康熙最爱的嫡子胤礽,其他皇子也只有羡慕的心思。

胤礽刚满周岁就被确立为皇太子,从小就被康熙以储君的标准来培养教育,治国谋略、文武骑射,都是为了把胤礽培养成一个最优秀的君主,然而这位本来已经是皇太子的胤礽却一点也不争气,他已经贵为储君,却还要一步步触怒康熙,最后只能落得被废的命运,这是为何?

胤礽是康熙原配赫舍里皇后在坤宁宫拼了性命生下的嫡子,1674年,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两个时辰后就去世,年仅21岁,康熙万分悲痛,因此并没有把胤礽交给其他人抚育,而是自己亲自把胤礽带在身边抚养。

1675年,胤礽刚满周岁,康熙帝举行册封大典,并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大赦天下,还设立专门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并为其配备官员。同时期,并授予胤礽的外祖父赫舍里·噶布喇为一等公,世袭罔替。

1678年,年仅4岁的胤礽出了天花,即使当时天花是不治之症,而且容易传染,而康熙爱子心切,不顾自己九五之尊,下旨不理朝政大事,所有奏折全部送到内阁,而自己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胤礽度过病危期,后来胤礽身体痊愈后,康熙还特地去太庙祭扫,并向天下臣民宣布喜讯,这种感情特别像寻常老百姓家里的父子一样,而身为皇族,体现了康熙对胤礽不同寻常的父爱。

胤礽作为康熙最喜爱的儿子,本来是万千宠爱在一身,然而康熙因为太疼爱自己的儿子,而忘记了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康熙经常在满朝文武面前给皇太子胤礽树立权威,而且让他接触了很多朝政大事,和大臣们来往密切。

时间一长,朝廷上就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而康熙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受到了侵犯,康熙自然心存猜疑,而另一边的胤礽在一些大臣以及外叔公索额图的怂恿下,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

胤礽也认为康熙正在壮年,而自己的兄弟太多,担心自己的储君之位被抢夺,因此胤礽不再是以前的贤德能干的皇太子,他逐渐变得残暴多疑,不得人心。

胤礽第一次被废,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当时大阿哥向出巡返京的康熙密报太子夜晚偷窥康熙皇帐动静,意图不轨,这件事让康熙感觉到了太子对自己生命的威胁,勃然大怒,决意废除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后来康熙不久又后悔了,因为胤礽毕竟是自己最爱的女人生的儿子,而且太子辩称自己并没有对康熙意图不轨,康熙又心软了,因此又力排众议重新让胤礽继续做皇太子,然而胤礽还是辜负了康熙的一番苦心和培育,在复储后,性格仍然暴戾,干了很多荒唐事。

胤礽一直认为自己做皇太子时间太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哪有四十年太子之事,言外之意就是认为自己的皇阿玛活得时间太长了,他自己没机会做皇帝,这些都传到了康熙耳朵里,让康熙对这个曾经最喜爱的儿子失望透顶。

康熙五十年,皇太子胤礽底下的亲信召集满洲八旗中下级武官饮酒,被当时的其他的皇子举报皇太子要策划逼康熙尽早退位,康熙得知,当即向诸皇子宣布,不能把祖宗的江山托付给他,胤礽也在这次彻底被废。

胤礽被废以后,晚景凄凉,1712年被禁锢于咸安宫,一直到1724年病逝,活了51岁,他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曾经是康熙最喜爱的儿子,可最终还是因为沉不住气,以及残暴多疑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如果他一开始没有被立为太子,是不是人生又是另一番境遇呢?

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康熙的爱子

胤礽(雍正帝即位后,将其名改为允礽)是玄烨两次立废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诞生于北京紫禁城坤宁宫,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难产于两个时辰后去世,年仅21岁。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因此万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册封胤礽为皇太子。胤礽被立为太子时,不满两岁。胤礽为嫡长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继承人,在宫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有特殊地位,胤礽在还没懂事时,便开始享受周围人的谦恭尊敬。他是在人们的一片恭维声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地使他产生了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对他以后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胤礽在少年时代,命途还比较顺利。玄烨给他选配了最好的老师,并常常亲自教他写字读书。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晓满汉文字,而且像其父亲一样娴于骑射,能左右开弓。这一点很让玄烨满意。

初次被废当胤礽脱离了孩童时代以后,他与其父亲玄烨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渐渐地,玄烨对他的品行开始不满。这种不满最初是来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为剿灭噶尔丹势力,玄烨从北京出发,拟驻于前线近地指挥作战。不料,到博洛和屯后,玄烨于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烧,未能成寐。经众臣和侍卫恳请,玄烨决定“回銮”,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驰驿前迎。

胤礽虽按时赶到了博洛和屯玄烨下榻处,但表情上一点也没有因父皇病重的忧急,甚至连问候的话也懒得多说一句。这使玄烨十分不快。由此,玄烨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对他人太冷漠无情,对长辈缺乏孝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胤礽同玄烨的冲突也时有发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权势的增长使玄烨感到了一种威胁。

胤礽成年以后,玄烨有意令其参与政事,得到锻炼。可是胤礽参政之后,一些势力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献媚讨好,出谋划策。久而久之,胤礽身边便形成了稳定的帮派,人称太子党。这些人聚在一起,有时能出些对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时则单纯为提高主人地位而伤害他人。伤害别人倒也罢了,但有时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为了让胤礽能像皇帝一样至尊,他们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黄色,这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种特权。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烨率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礼仪,只有皇帝才能在槛内拜褥,可礼部竟然把玄烨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槛内。这件事给玄烨的感觉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势力太大了,已经到了与他分庭抗礼的程度,使他产生了一种威胁感。

不过,这时候玄烨还没有过分地怪罪胤礽,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围人出谋划策使然。对胤礽本人,他还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率军亲征噶尔丹时,便令胤礽坐镇京师,处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务。第二年,玄烨出兵宁夏时,又命胤礽留守。

胤礽同玄烨的矛盾爆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这一年,玄烨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十八子胤祄随驾。行进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医通过各种方法也没有控制住病情。眼见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烨心急如焚。按理,已经成年的35岁的胤礽作为皇太子应该为年已55岁的父皇分忧。可是胤礽像没事儿似的,整天忙着和那些年幼的弟弟们游玩。玄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是生气。

一天,玄烨派人将正在山上玩兴正浓的胤礽召了回来。训斥道:“你身为太子,对营中发生的这些事怎么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你弟弟病这么重,你怎么就不关心关心?你还有点心肝没有?”胤礽在玩得高兴时被召回,心里本来有一点不愉快,听了父皇的话,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说:哼!还提什么太子呢,我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么事让我负责过?但他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着刚才的话题嚷道:“我着急有什么用?我又不会开方拿药,我坐在他身边,他病就能好吗?”玄烨没有想到允初敢这么顶撞他,心里越发生气了,高声喝道:“你这么无情无义,能继承祖宗弘业吗?你还想不想当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阵痛骂声中走出帐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里翻江倒海。他意识到不该那么冲动,说那些不该说的话。他知道,父皇对他一直是非常关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许多心血。父皇虽然把权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对他还是信任的。他为伤了父皇的心而后悔。他越想这些事越感到难过。想到最后,竟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父皇一怒之下会做出废黜他为太子的决定来。以致最后,他竟生出了去父皇营帐观望的想法。这样,有几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帐篷外,观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写关于废黜他的诏书

可是,胤礽没有想到,他这一无恶意的举动被人利用了。那些早就对他当太子有嫉妒心的皇兄皇弟们,见他和父皇闹翻,恨不得早一天将他废黜,自己也好有个竞争皇太子的机会。于是,窥测胤礽,造谣生事。现在,见胤礽几乎天天晚上都到父皇的帐前观望,便有了攻击胤礽的口实。这样,胤礽图谋不轨、欲暗刺父皇的罪名,便被人捏造到了玄烨那里。

玄烨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弑逆”。特别听到自己栽培了30多年的太子竟要做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的时候,一时勃然大怒。本来,胤礽对胤祄的冷漠已经使他联想到18年前胤礽对他的冷漠,正考虑这位无情不孝的胤礽是否还能做太子的问题,现在又听说胤礽要谋害自己,盛怒之下,当即宣布废除太子。回到北京后,胤礽被幽禁于咸安宫。

再次被立、被废胤礽被废,太子位缺,诸皇子立即为争储位积极活动起来。其中最活跃的是皇长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在皇子们的互相攻讦中,玄烨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事,明白了在一些事上冤枉过胤礽。玄烨将胤礽与胤禔、胤禩几人进行比较,感到胤礽还是比他们优秀的。玄烨开始有了悔意。从这年十月末开始,便频繁地召见胤礽。每召见一次,胸中便舒快一次。十一月十五日,玄烨召见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等人时,表达了欲复立胤礽为太子之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九日,也就是在宣布废除决定仅仅半年的时候,玄烨又颁诏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并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

胤礽恢复了太子地位以后,原来围绕在胤礽身边的官吏又重新聚到一起。这是玄烨所不愿看到的。在他看来,皇帝应有绝对的权威,在朝廷中,只能有一个中心,就是说,朝臣们只能统一在他的周围,不能另有中心,而太子党的形成便是对皇帝权威的损害。玄烨感觉到胤礽对他的地位又构成了威胁。加上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以后,又成了诸皇子共同攻击的目标,各种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问题统统反映到了玄烨的耳朵里。

在玄烨自身感觉和诸皇子的攻击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复立了三年半的皇太子又被废黜。玄烨在向群臣说明废黜的缘由时说:胤礽以前便是因为行事乖戾而被废黜的,原以为此次复立后他能痛改前非。没想到,他故态复萌。这样的人是不能继承祖宗的弘业的。玄烨在复立胤礽时曾表示过,胤礽如果表现好,则为皇太子,如果被废黜,则仍旧锢。所以这次被废后,胤礽就又被幽禁起来。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谕大臣安排后事;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锢的紫禁城咸安宫,终年51岁。胤礽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后代余波胤礽第二子弘晳是为康熙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一名青年,他为人贤德,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而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初,宗人府议奏,康熙帝第十六子庄亲王允禄与其子辈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结党营弘,往来诡秘,上书请求将他们进行惩处。

乾隆帝认为:“弘晳自以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测。”着将弘晳革去亲王,仍准于郑家庄居住,不许出城,后改禁锢地至景山东果园内,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

康熙一生英明,为何晚年会发生九子夺嫡的事件?

到了晚年,康熙却表现出“倦于朝政”,和“吏治宽怠”的明显迹象。九子夺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九子夺嫡,是指康熙朝后期,康熙的九个儿子,围绕着“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九位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皇子,或自成一派或结成同盟,轮番上阵,你争我夺上演了一场争夺太子之位的大戏。

在这其中,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自成一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结为同盟,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十四阿哥胤禵为一个团体,就是著名的“八爷党”,但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成功“忽悠”,后期脱离了八爷党自己单干了,他自以为康熙给了他“传位的暗示”。太子立的太早,而康熙在位时间太长,生生地把“战战兢兢”的太子胤礽给磨的没了耐心,同时也越来越没信心。胤礽这个太子,长时间活在他爹的阴影之下,苦熬三十多年还看不到老爹要撒手的迹象,并且看起来“越活越精神”。胤礽的心态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于是便开始“胡作非为”,越来越不像个太子。

康熙一生,生了三十五个儿子,活下来的就有二十四个。到了康熙后期,他的儿子们都已经成年并且很多已经开始开牙建府,辅政办差了。进入官场的皇子们,通过管理朝政建立了各自的“小圈子”,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追随者。有了政治资本和人脉资源的前提下,想让这些皇子们没有非分之想就就显得太天真了。康熙的确有不少能力很强的儿子。可谓是龙争虎斗。而康熙在第二次废黜太子之后,对于储君的人选和立储的方式上,显得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这样就会更加激发皇子们夺嫡的热情。在九子夺嫡事件中,随着太子的两次被废,热衷于争储的皇八子胤禩是很早就被康熙抛弃的皇子之一,不过和大阿哥胤褆相比,第一次太子被废之后,大阿哥胤褆被圈禁,而八阿哥胤禩也被剥夺了“贝勒”的爵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4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