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赵曙病愈亲政期间都干了些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
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
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多了太后的签押。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但却很少人知道《资治通鉴》也是司马光所著做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籍,司马光作为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史文学家,他为北宋时期做出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其所著作的《资治通鉴》了,这本书便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赵曙让司马光所著做的,那么宋英宗赵曙著作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司马光就已经编著了《资治通鉴》的前八卷,最后在司马光的请求下,宋英宗也仔细阅读了《资治通鉴》的前八卷,看后宋英宗表示非常的满意,而后便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好让司马光潜心研究,这才有了这一部传奇的史学著作。
宋英宗赵曙并非是宋仁宗的子嗣,是濮王赵允让过继给宋仁宗的子嗣,于嘉佑八年登基为帝。赵曙即位之初,由于身体欠佳,便由其养母曹太后垂帘听政,后病愈亲政,同时赵曙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皇帝,在司马光编制《历年图》谨献给赵曙后,赵曙看后颇为满意,并对其大加赞赏,而后大力支持司马光书写《资治通鉴》,从这里可以看出,宋英宗赵曙对《资治通鉴》的编写完成功不可没。
司马光出生于山西夏县,于1038年进士及第,其为人温和谦卑,可谓是儒家学派的忠实粉丝。司马光自幼博学多才,深受其父亲司马池的喜爱,司马池为官期间,辗转各地,也都喜欢带着司马光一同前往,司马光也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司马光所著做的《资治通鉴》文笔脉络清晰可见,书中有许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此来提醒统治者引以为戒,借以进一步巩固统治。
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两宋名声最好的皇帝,也是 历史 上名声最好皇帝之一的宋仁宗赵祯驾崩。随后,其养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赵曙这个皇帝比较特别,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北宋 历史 上有名的备胎皇帝,其父赵允让曾在宋真宗时期,因宋真宗无子被接进皇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
但赵允让运气不太好,宋真宗后来又生下了宋仁宗,还顺利养大,于是,赵允让只能老老实实的回家,从皇位继承人跌落成普通皇室宗亲,这个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宋仁宗执政时期,因宋仁宗也和宋真宗一样,子嗣不旺,于是,在宋仁宗二十五岁时(此前已夭折一子),又选了一个备胎,这次选的还是赵允让一脉,是他的儿子赵曙(本名赵宗实,确定为皇嗣后才正式改名)。
赵曙在宋仁宗无子之前,继续着他父亲曾经的使命,皇位继承人备胎,当时的宋仁宗毕竟还年轻,在赵曙进宫四年后,宋仁宗的第二个儿子赵昕出世。
有了亲儿子,还要啥养子?赵曙马上被送出宫,看起来,似乎将会跟他父亲遭受同样的命运和打击,因为赵昕虽然没活过两岁就死了,但在他死的当年,宋仁宗又生了一个儿子,三子赵曦。
父子两代备胎,备的还是皇帝大位的胎,两次受打击,这谁受得了?但赵曙运气不错,宋仁宗连续生了两个儿子,但全部没活过两岁,他的希望依旧还在。
后世有 历史 学家猜测,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很有可能是赵允让和赵曙父子害死的,虽然没证据,但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可能的。
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七年,五十二岁的宋仁宗终于对自己的子嗣问题绝望了,加上身体的原因,在大臣的不断催促下,正式立赵曙为皇子,基本确定了他继承人的地位。
赵曙从不到四岁被安排为备胎皇位继承人,到三十岁时被确定,中间起起伏伏,经过了二十六年,加上他父亲曾经的经历,赵曙在悲喜交替的环境中长大,性格不可避免地变得偏激,也许还对宋仁宗有怨恨之心。
他性格偏激或许还有遗传病的原因,据考证, 宋朝的皇帝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疾病,在宋真宗、宋仁宗、宋光宗等皇帝身上都出现过类似症状, 赵曙因为备胎的经历和压力,身上的病情可能更严重。
于是闹剧出现了, 宋仁宗死后,赵曙首先是不愿意去葬礼上亲自祭奠宋仁宗 ,这可不得了,自古以来,各王朝都以孝道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而号称帝王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尤其如此。
新任皇帝不愿意祭奠老爹?这影响太坏了,要是让民众知道,赵曙不孝,就没法维持皇帝的威望,何况,宋仁宗在百姓心目的地位可不一般,司马光就曾跟赵曙很直白的表示:
且宋朝老百姓是真敢对不孝的皇帝指指点点的,看不下去的大臣们只能站出来对三十一岁的赵曙进行孝顺之道的再教育和规劝,还不停地帮他善后,首先出来的是司马光,根据 《续政治通鉴·卷六十一》 中的记载:
好不容易把赵曙劝说到葬礼上,可他还是出了幺蛾子,宋仁宗到底不是他的生父,所以,他在祭奠时哭不出来 ,根据 《续政治通鉴·卷六十一》 中的记载:
卒哭的含义大概是"有时之哭(仅限早晚)"或"终止哭" ,以往的规则是,要不停地哭,一般来说,哭不出来时,都是用预先抹在袖口的姜汁水抹眼睛,即使是假,也得做样子出来。
但为了迁就赵曙,熟读史书且在礼部任过职的吕夏卿很干脆地把祭奠时的规矩也改了,祭奠现场只能这样了,但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需要安抚,而且,赵曙继位后,本就对曹太后也不怎么尊重,为此,司马光又出面去安抚曹太后:
他的意思是皇帝赵曙的各种不孝行为是因为得病没治好,且不管怎么说,都是宋仁宗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希望曹太后能理解,安抚好曹太后,司马光又继续教育赵曙,用长篇大论督促他要刻尽孝道,起码要让天下人没话说:
除司马光外,曾力劝宋仁宗早立赵曙为皇嗣的侍御史吕诲,宋仁宗死后第一时间拥戴赵曙继位的宰相韩琦,都反复规劝赵曙要尽孝,以及帮助他安抚曹太后。
而且,为让曹太后安心,也因为赵曙的行为和病情让他无法正常理政,没办法,在韩琦的建议下,宰相们劝说曹太后暂时出来垂帘听政,也算给了曹太后一个交代,这些大臣们也算是绞尽脑汁为和谐了。
但即使拿走了赵曙的权力,情况也没有得到缓解,也不知道赵曙真是因为得病的原因,还是故意如此,反正他在祭奠完宋仁宗后,回到后宫继续维持着荒诞暴躁的行为,还多次和曹太后起冲突:
这样一来,曹太后是真的怒了,有垂帘听政权力的她,起了废掉赵曙皇帝之位的想法,重新换个宗室上位,反正她没儿子,换谁当皇帝都一样,并将赵曙的不孝行为详细的写给宰相韩琦看,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可韩琦在拥立赵曙登基之事上,是功劳最大的臣子,要是换个皇帝,他可就难受了,新皇帝会对他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并且,他也不愿意皇位的更替太频繁。
所以,韩琦不但直接烧掉了曹太后的投诉信,还联手另一个同样拥戴赵曙上位有功的宰相欧阳修,一起去劝说曹太后,还是以赵曙有病为由,软硬皆施之下,总算打消了曹太后的想法。
两位宰相不辞劳苦,搞定了曹太后,又得去说服赵曙注意孝道,结果赵曙直接来一句 :"太后待我无恩" ,搞得他们头大,但也只能耐心劝说:
赵曙是否真如史书上记载的有感悟不好说,但韩琦和欧阳修可不放心,他们为了安抚曹太后,让她垂帘听政,现在看来,这是个隐患,谁知道赵曙哪天又会发疯?曹太后权力在手,万一真忍不住废帝怎么办?
于是,韩琦又强硬要求曹太后还政,曹太后本来还很诧异,让理政的是韩琦,这还没几个月,就又让还政,但韩琦却不顾曹太后的想法,强行命令在场的太监撤去曹太后身前的垂帘。
曹太后虽然很不高兴,也很没面子,但她本来就没有想着学前任刘娥太后那样揽权,所以也就顺水推舟的还政了。曹太后配合,韩琦和宰相们也得给回报,怎么回报?继续不停的劝说赵曙尽孝呗。
在他们的支持下, 吕公著、刘敞、司马光等大臣反复不停的给已经三十一岁的赵曙解读《史记》、《论语》、《孝经》中的关于孝道的故事和原则,反复的给皇帝进行教育。
在浏览 《续政治通鉴》 中关于赵曙登基头一年的记载时,就能发现,几乎全是当时的名臣在给皇帝重新灌输孝道的记载,显然,当时赵曙和曹太后之间的矛盾真的很严重,民间因为对宋仁宗的感恩,对赵曙的看法也很恶劣。
以韩琦为首的大臣们不但在赵曙登基的头一年为此把头发都愁白了,此后,在赵曙执政的后三年,也因为 "濮议之争" ,即赵曙的生父赵允让应该是皇考还是皇伯的问题,在朝中引进大辩论,白白浪费了几年发展国家的时间。
宋英宗赵曙总共在位四年左右,头一年接受孝道的再教育,后三年基本上因为生父的称呼,在和群臣们打口水仗,执政期间几乎一事无成,但他死后的谥号却是一个美谥 "英"(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
按照他的政绩,以及对待死去的宋仁宗和活着的曹太后的行为,应该是受谴责的,能得到美谥,除了是亲儿子宋神宗继承了他的皇位外,或许跟他下令让司马光组织人手修纂 《资治通鉴》 有关,重视文治的皇帝,士大夫们总要给些面子。#宋朝##皇帝#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
推荐阅读: 宋朝抑制门阀政治的两大关键性举措,除科举外,另一项或许更重要
王安石身负天下重望,希望出山主持变法,可宋仁宗为何不重用他?
北宋为何坚持让开封做首都?理由有很多,有一执念或许让你钦佩
两宋有过多达八位太后垂帘听政,可为何没能出现武则天似的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3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曹皇后为什么要废掉赵曙成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