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是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以赵魏楚联军获胜告终。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结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影响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评价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59年,邯郸之战暴发,主要参战国有秦国、赵国、魏国及楚国等。因为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拒绝给秦国割让城池,于是秦国大怒,发兵邯郸,最终气势汹汹的秦国却遭惨败。总结秦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秦国长平之战后,最有能力的统率白起拒绝领兵,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秦国最后取得胜利,将赵国的精锐士兵斩杀殆尽,但秦国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当时因为赵括担任统率,相比实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将军来说,赵括太好对付了,于是白起设圈套将赵括包围,后来赵国很快发兵救援赵括。
可这一战,秦国的兵力也快消耗的差不多了,白起觉得现在攻打邯郸并不是权宜之计。他还劝谏秦王,邯郸不易攻下,况且其他国的援兵也会陆续到达,再加上援兵到达后可以和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到时候秦军肯定抵不住。但是秦王不听白起的建议,多次派人讨伐邯郸,大有攻不下邯郸誓不罢休的气势,最后秦国接连失利,秦王也因此泄愤杀了白起。
第二:赵国提前谋划,与魏、楚两国联盟,使得赵国更有胜算,最终打败秦军。其实在邯郸之战开始之前,赵国既然有胆量拒绝给秦国割让城池,那就说明赵国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加上白起之前坑杀40万赵军的残忍行为引发了各国怒意,所以促使了赵国的合纵之策最终成功,魏、楚也全部发兵救赵。而秦国因为长平之战后将赵国大量兵力坑杀,以为赵国已回天乏术,秦王轻敌,造成最终战败。
邯郸之战是怎么回事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白起提出围攻邯郸歼灭赵国的计划。但范雎却不同意,他认为目前秦军应该休养生息,让赵国割让六城求和为好。最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不过赵国表面答应割让六城,背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楚国抗秦。最后秦昭襄王洞察赵国意图,派出20多万大军伐赵,结果却被赵、魏、楚三国联军给守了下来,最后秦国打输了邯郸保卫战,还损失了将近30万的兵力。
秦军这边,是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都是秦军主力,赵军这边,是长平之战后剩下的残军拼凑而成的不足十万人。虽然赵军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是敌人兵临城下,也只有拼死一战了,所以同仇敌忾,皆有死战之心。
王陵多次率军攻击,皆被赵军击败而退。
号称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秦军竟然在邯郸城下裹足不前,破灭了无往不胜的神话。
时间到了赵孝成王九年(前257),邯郸保卫战已经进行了三个年头。秦军不能攻进城里,赵军不能出城击退秦军,就这样对峙着、相持着,双方均损失惨重。尤其是秦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也明显减弱。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军进入邯郸城郊,向秦军发起了进攻。围城中的赵国军民也出城反击,发动了总攻。三国军队像乌云一般四面向秦军杀去,怠战、厌战情绪蔓延的秦军被击败,损失惨重,丢掉了许多辎重,狼狈逃走。
王龁搜集残军慌慌张张的逃回了汾城,却没有通知郑安平撤军。郑安平见敌人四面八方杀来,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急急忙忙出来迎敌,却不是对手,被打败围困了起来,无奈之下,只好率部两万多人投降了。
历经两年多的邯郸保卫战结束了。这场战争看起来是赵国在魏国和楚国的帮助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其实也是险胜、惨胜。赵国经此战二年多,加之在上党、长平与秦军对峙二年多,五年的时间内消耗完了自赵武灵王以来三代赵王五十多年的积蓄,国力大损,再也难以恢复元气。
赵国虽然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却难以彻底扭转局面,只能延缓国家的灭亡,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不利困境。
从邯郸保卫战中,让世人看到了赵国军民坚韧的秉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排除万难、英勇无畏,同仇敌忾、誓死御敌、忠贞爱国的精神,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维护和平而不屈不挠、奋勇前进、视死如归。
邯郸之战秦国为何会输
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那时正由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一生守卫邯郸、退却秦军、开辟疆土,但是在他在位的时期,赵国国势逐渐转衰。公元前245年,赵王去世,太子即位。
邯郸之战
赵孝成王名为赵丹。刚即位时,秦国攻打赵国,夺去了赵国三座城池。眼看着秦国还要继续攻打赵国,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把赵王的弟弟长安君当作人质送到齐国,齐国才出兵。最后,长安君依照约定前往齐国,齐国出兵为赵国解围,这算是孝成王第一次联合齐国阻挡了秦国的进攻。
赵王曾经做过一个梦,史官告诫赵王不要贪做不该做的事情。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韩军不愿投降,就派使者出使赵国,称要上党即将被秦国攻下,可是韩国宁愿把上党给赵国也不想给秦国。赵孝成王知道上党被秦国士兵围住,出兵去救上党。当时的臣子都提醒赵王这是韩国想嫁祸给赵国,可是赵王不听。秦国看到廉颇来到上党,设计让赵孝成王派赵括接替廉颇,把廉颇调回赵国。蔺相如知晓这件事劝告赵王不要这么做,可惜赵王我行我素。后秦国大胜赵国,赵括被杀,赵军全军覆没。
至此,赵国国运大衰。其实赵王还是一个比较稳健的君王。他在位的时候,有一班着名的文臣武将,也算精心治国,只是后来犯了些错误,力不从心了。
邯郸之战是继长平之战之后的一场战役,涉及到四个国家,秦国、赵国、魏国、楚国。其中秦国自成一队,有六十五万兵力;赵魏楚成为联军,有约六十万兵力。但是最后,秦国没有战胜赵魏楚联军,反而损失惨重。
长平之战时秦国接受了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因为那时秦国的士卒伤亡近半,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长期在外,士气低迷;魏楚蠢蠢欲动,非常不安全。因此秦国与赵国和平共处。但是之后赵国却没有履行之前的合约,这让秦国十分恼怒,秦赵邯郸之战一触即发。
秦国失败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就是没有事先估量好自己的实力。当时秦昭王派白起出征被白起拒绝,因为白起注意到经过长平之战,秦军伤亡惨重,精锐部队损失大半。但是秦王对自己的军队十分有信心,仍然挥军伐赵。
第二是秦国将士的心没有赵国的齐。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发现赵人的战斗意志十分顽强,且他们的顽强在于内在的民族气质,不像秦国要靠着利诱才能激发士卒的战斗激情。在邯郸之战中,虽然邯郸城内伤员遍地,但士气高昂。赵国民众可以“以骨为炊”、“刎子而食”,秦国士卒却怨声载道,疲惫不堪。
第三是秦国没有考虑到魏楚的动向。之前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就因为担心魏楚的威胁而暂时接受了赵国的求和。此次邯郸之战中,魏楚成了赵国的联军,三方齐力,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