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夷陵之战的结果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以史为鉴 2023-07-06 22:02:46

夷陵之战的结果什么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结果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夷陵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夷陵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

战争背景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樊城的空档,背盟偷袭刘备控制的荆州地区,进而擒杀刘备部下大将关羽,正式与蜀汉方撕破脸。隔年,远在洛阳的曹操去世,刘备听到消息后,为了探取曹魏的动向,以便准备伐吴战事,便派韩冉到曹魏吊丧,并送上锦布等赙赠之礼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晓刘备借丧求好的心意,下令荆州刺史傅群斩杀韩冉以杜绝刘备。

韩冉借病留在上庸躲过一劫,之后,曹丕篡汉称帝,韩冉以书信告知刘备;刘备收到献帝已死的传闻,在群臣的上表进奉和万声拥戴下,以此自立为汉帝,于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延续汉室大统。汉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五月,大将张飞在阆中出征前被部下刺杀,尽管损失了一大战力,刘备仍旧不改伐吴念头。

七月,以夺回荆州,同时替遇害的关羽报仇为由,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得到消息的孙权连忙遣使求和,送信给刘备陈说利弊,希望刘备能够打消伐吴念头。刘备愤怒不答应,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应战。

为了避免虎视眈眈的曹魏同时进军,八月,孙权主动放低姿态,承认曹丕受刘协禅让帝位的合法性,以维持诸侯的身份向魏国称臣纳贡,获封吴王与大将军。

以逸待劳

221年七月,刘备率领大军进逼夷陵西界,任命冯习为大督,领军统率蜀汉全军。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将领各为别督。

蜀汉将领吴班、冯习等攻破屯在巫县的李异,蜀军到达秭归,当地武陵五溪蛮夷遣使响应蜀军发兵。刘备还守秭归,吴班和陈式的水军屯夷陵,夹击江东的西岸。

222年二月,刘备亲自从秭归进军猇亭,开通通向武陵郡的道路,派遣侍中马良安顿、抚慰五溪蛮夷,以黄金和锦帛赐予五溪蛮,同时授予他们官职和爵位,五溪蛮相继响应蜀汉。黄权指挥江北军等与孙权军在夷陵道对峙。刘备首先派遣吴班率数千士兵设在平地立营,打算以挑衅敌人进行诱敌作战。

孙军诸将打算出战迎击刘备,陆逊以蜀军锐气始盛、求胜心切、乘高守险,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令吴军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刘备大军相继推进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连营数百里,并得当地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但在

夷陵周边狭窄的地形中,也难以展开,刘备不愿强攻吴军防御严密的营地。

因此频繁挑战,希望吴军主动出击,但陆逊坚守夷陵不出,孙桓也死守夷道,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火烧连营

222年闰六月,陆逊在大举进攻之前,先攻汉军一营,结果失利,诸将皆说这是浪费兵力、白死了许多将士,陆逊却说:“吾已晓破之之术。”陆逊发现了汉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组成,便决定使用火攻。吴军放火,并封锁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开全线出击,水陆并进,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

蜀汉许多指挥将领如冯习、张南、沙摩柯等都因此阵亡,其他也有一些将领如杜路、刘宁向吴军投降。吴军克营40余座,陆逊督促诸军,四面攻击之,汉军战死者数万,“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负责断后的将领傅肜、程畿战死,统领江面水军的黄权因回归蜀汉的退路被吴兵截断,不得已只好率众投降魏国。

参战蜀汉将领几乎全数阵亡,刘备大败,与残部退回益州永安县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随后一病不起。该战,吴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后续

而东吴方面,则有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大臣各竞表言“刘备必可以擒获,请求再次出兵。”陆逊与朱然、骆统则上言孙权:“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孙权闻奏,便下令停止追击刘备,同时调军回防曹丕。秋九月,曹丕开始攻吴。

议和

222年十月,孙权得知刘备没有退回成都,而是持续待在离前线很近的白帝城,感到恐惧的孙权,便主动遣使再次议和。刘备同意并派宗玮复命。同月,孙权自订年号黄武。后刘备听闻魏军大出伐吴,就写信给陆逊:“如今贼军已到达江陵,若果我再次东征,将军(陆逊)能够应付不?”

陆逊回信答道:“但恐怕蜀军新破,创伤未愈,且应当休养生息,不要再穷兵黩武了。若不为自己打算,就会招来另一个灭顶之灾,你若果从老远来送死,这次就无法逃走了。”

十二月,孙权说:“近日收到玄德(刘备)的书信,其已深感愧疚。孤之前之所以名西边为蜀,是因为汉献帝尚在,如今汉朝已被废除,刘备可以自名为汉中王。”于是派遣郑泉出使蜀,之后,孙刘两方开始恢复正常的外交往来。

影响

此战,吴军后退诱敌,以逸待劳,击其疲惫,创造由守转攻的成功战例。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召唤在成都的诸葛亮到永安。三月,刘备病势加重,向丞相诸葛亮交代后事,托付蜀汉军政大权,四月,刘备在永安宫(今奉节师范学校内)逝世,后诸葛亮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经此一役,双方实力都受到影响,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自此再无大战。两国共同抗魏,同时往北与曹魏对峙。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因此夷陵之战被认为是前后三国之分界。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

夷陵之战的意义? 蜀汉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

夷陵之战结果: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那么这场战争的成败给吴蜀两国带来了什么命运呢?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