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姜维姜维做了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8:07:23

为什么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姜维姜维做了什么

姜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提起刘禅来,大家都咬牙切齿十分痛恨。因为刘禅在面对着曹魏入侵的时候,还没怎么抵抗就选择了投降。虽然说让益州免于战乱,可是作为皇帝他实在是太没有气节,把刘备奋斗一生的基业拱手断送。因此,许多人都觉得后主刘禅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然而,刘禅可能是冤枉了。因为,刘禅是一个很委屈的皇帝。他自从登基之后就陷入了深刻的矛盾当中,那就是北伐。贯穿整个蜀汉时代,北伐都是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因为只有不断北伐才代表着蜀汉王朝建国的正统性。在诸葛亮时代,屡次北伐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可是也没有给蜀汉集团造成什么损失,因此刘禅也就没有太多的委屈。可是,诸葛亮去世之后,一切都变了。

一方面,是蜀汉集团的人才迅速凋零,让已经亲政的刘禅头痛不已。毕竟,蜀汉本来就国力弱小,现在连人才都没有几个了,拿什么北伐呢?可是,又不得不北伐。于是,就只能派遣姜维做点样子。另一方面,曹魏集团的实力迅速壮大,让北伐这事儿的风险越来越大,这让刘禅开始心慌,怕引来曹魏的报复,最终导致灭国。而围绕着北伐所产生的矛盾,也直接导致了蜀国朝廷的不和睦和互相猜忌。

因此,答案出来了,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姜维。他虽然力主北伐,可是却没有什么智谋,每次都是和曹魏集团硬碰硬,虽然说取得过胜利,但是对于蜀汉集团而言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更糟糕的是,姜维这种军事冒险也遭到过巨大的失败,令蜀汉集团损失惨重,严重削弱了国力。最让人唏嘘的就是汉中之地。

本来,汉中的防御力量非常充足,可以有效保护益州不受侵略。但是,姜维屡次北伐都是把汉中的军队抽调到前线,导致汉中防御力量非常空虚。在钟会伐蜀的时候,汉中根本不堪一击,这就成了蜀汉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另一方面,姜维的北伐也造成了益州本地集团的不满。像是谯周这类本就被靠边站的益州本地集团代表人物,看到姜维屡次北伐都没有什么功劳,反而损兵折将,于是拿着姜维这事儿大书特书,导致蜀汉产生了严重的内耗,把姜维吓得都不敢回到成都来。至于最后谯舟跳出来劝降刘禅,则是益州本地集团的最后一击。他们是想告诉刘禅,如果不投降的话,姜维还是会继续作死北伐,到时候蜀汉更是生不如死。

而刘禅思前想后,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再控制姜维了。毕竟,邓艾已经打到了绵竹,成都上下一片混乱,老百姓都躲到了山上藏起来了。而姜维带领着蜀汉的全部军队守在剑阁,丝毫没有要支援成都的意思。这下子,后主刘禅彻底失望了,他觉得是姜维毁掉了蜀汉,于是也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

姜维、刘禅、谯周三人对蜀汉的灭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是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明眼人都看得懂这首诗,但我还是要略作下解释。此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

每每想到蜀国的灭亡,悲伤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夹杂着无尽的失望与感叹;每每想到刘禅,我心里总是凉飕飕的,为他的无明智之才,无明君之德,无安天下之志所伤感,怜惜(我想,诸位也会有象我那样的感慨吧)在伤心之余,我心里总有些愤愤不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蜀国过早的灭亡呢。有人说是因为后蜀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多次北伐中原,导致国力衰退,以至后来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北魏;亦有人说是因为后主刘禅昏庸,无知无才,亲小人而远贤臣,听信谗言,图享受,无视国家安危。有人说是因为宦官黄皓专权,祸害忠臣,以至朝廷失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以我之见,以上都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原因,我无可否认。但这些都是次要原因,而不是真正导致蜀国这座危楼顷刻间瓦解的根本原因。试想,人才凋零一说确实(和当时的腐败有关)但还没悲哀到连上阵的将领都没有,而且,姜维,廖化,诸葛瞻,马邈,黄崇,傅佥等,都是可以抵挡北魏的忠臣良将。至于北伐导致的国力衰退也确实,但占有天时地利的蜀川,即使士兵少了点,不至于被太早攻破啊。

再想下,即使刘禅IQ再怎么低,也不至于把蜀国拱手与人吧,他再昏庸也不至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吧,还有黄皓虽然是弄权,但他也不会傻到放弃现在的重权不要,而去投靠北魏,况且,卖国对他无利,反而有害(司马会放过他吗?)。

以我之见,毁掉蜀国的罪魁祸首乃有三人,其一,姜维,其二,刘禅,其三,谯周。

姜维把蜀国推向悬崖边缘。首先,在北伐中,姜维犯了祢天大错。为什么,因为在发动战争中,姜维犯了兵家大忌,没有分析敌我实力,就豁然发动战争。当时,北魏十分强大,而蜀国的综合国力本来就不强的(和北魏没得比啊)而且战争是需要很多本钱的,因此更加大了蜀国的危机。

(((但我想姜维不是不知道这点的,只是姜维实在是十分无奈啊。诸葛亮的遗愿,还有自身的责任,----匡复汉室。连诸葛亮都无法实现的,而姜维独自坎了下来,与北魏抗争,精神何其可嘉可赞。他不负重托,力争完成诸葛亮和先主的意愿,但无奈两国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最后无功而返,实在可惜。)))

其次,在政治上,犯了致命的失误,没有好好的辅助刘禅,没有尽臣之责。更要命的是,姜维对于奸邪之辈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除掉败类(黄皓),反而退避三舍(避祸沓中),让司马伺机兴师伐蜀,真是失策也!再者,曹奂曾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姜维作为国栋,身披重任,理应更加谨慎,然而过多的失策终究使得蜀国遥遥欲坠,其责难纠!


刘禅让蜀国陷入黑暗与迷茫。刘禅昏庸,重用宦官(简直就是刘辩在世)刘禅无谋,懦弱无能,无主见,无治国之才,无用人之明,无安天下之志,无一国君之典范,无仁德之心。无~~无~~~~无~~~~~~。(靠,几乎都没有大耳朵的遗传成分。刘家好的血统没继承,坏的倒统统继承,并发扬了。开玩笑)咳,要想在刘禅手下干事,不会阿谀奉承,拍溜须马能行吗,不会几招杂活,绝技,刘禅能看得上你吗(恐怕这就是刘禅的选人用人的标准吧,也是开玩笑的) 在那种腐败的环境下,有才之士是望风而逃,避而远之,百姓争相奔走,有过之而不及。试问,蜀国还有希望什么希望可言。

谯周把蜀国推向灭亡。王夫之《读通鉴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

?王夫之所言甚是。 谯周实为祸国之奸臣。秧民之妖邪,是卖国求荣的无耻狂徒也。蜀国正是栽在他手里的。为何如此说,谯周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不力主抗敌,反而劝主投降,导致刘禅在未作反抗下,投降,而后,国亡。咳,是他直接葬送了蜀国。想到这,我心里隐隐作痛,刘禅为什么就会听信他的亡国之言呢?咳~~~~我想刘禅之所以从其言而投降,无非就是想继续享受荣华,只要保证他生活娱乐无忧,国不国,家不家,对于他来说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


其实依我之见,刘禅只要不投降,蜀国还是有很希望的。有两个方案,其一,投靠东吴。当时曾有人建议刘禅去求助东吴,委曲求全,以退为进,撤退以保全实力,来日东山再起,可惜没被采纳。其二,抗争到底。当时邓艾虽然接连攻下江油,涪城,绵竹而逼近成都,但人心未俯,兵甲未足,且士兵疲惫不堪,一时半会还不可能攻破成都,只要坚守不出,待邓艾其粮草不足,就会自动退去。然后在追击则可破敌。后与姜维汇合,只要凭借着有利地势,在隘口,山关,险地等布重兵把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纵使钱军万马迎面踏来,也可高枕无忧。(川地地势险要,山水阻隔,步兵难以长驱直入,且道路旋绕委婉,粮草难以运输,士兵疲惫劳累)此法应该可行,咳,可惜,可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何说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是看错姜维?姜维做了什么事?

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泛功利主义出发,结果招致一些女网友的强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

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为,不失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其实姜维仕魏或降蜀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么无论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归宿感。尤其像他这样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所谓的功名,或者说得更宽一些,叫理想。姜维入蜀,遂与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了一半。当然,姜维降蜀也是形势所迫,出于无奈。此后他再没有母亲的消息,不知死活。这种生离之痛苦有甚于死别。也许老母还活着,却不能见面;或者无人赡养,饥寒病痛;或许老母因为姜维降蜀受到牵连,自杀或被魏朝赐死也说不定;或者有幸善终,但终于何时,葬于何地,无从得知。作为儿子,生不能见母之面,死不能葬母以礼,人何以堪?后来姜维屡屡兵犯魏境,打的旗号是灭魏兴汉,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潜意识里有打回老家的强烈愿望。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锦还乡,尽洗前辱,二可寻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如此可以实现他人生的完整价值。这不能不说是姜维为什么玩众黩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这也是他可以解脱精神枷锁的唯一有效手段。除了姜维以外,蜀国其他的将领都没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没有姜维这样的遭遇,当然也很难理解姜维那种无时不在的隐隐失落感,他们大多对姜维出兵伐魏不苟同。只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姜维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两人可谓同病相怜,情投意合。

离家、失母、去国,而且都是被动行为,姜维焉能处之释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现代,有些地方因为工业开发,平山填河,很多美丽的村庄就此消失,代之以厂房烟囱,对于外出游子来说,故乡之形业已消失,此时维系故乡情感的最主要线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设若时间推移,父母逝世,故乡情结残存弱缕,倘土葬再改为火葬,祖坟也没了,那时情结便名存实亡。姜维没有剪断故土之根,是因为对老母尚怀希冀。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变得不可能。故土之根渐断,精神寄托唯有系于功名。

姜维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为蜀国君臣的知遇而减轻,但决不会消失,实际上我认为姜维一直不能摆脱这抹阴影,甚至影响了他的临阵发挥。三国志说姜维本人羁旅托国,常怀危惧,外人则讥讽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这些都说明了姜维在蜀国的心理处境,其实是水面浮萍。所以,S正论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 *** 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姜维为什么不在乎金银美女享乐,对他来说,寻求精神解脱远比物质享受来得重要。他尽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负才武,岂肯放弃。在最后时刻,姜维没有选择格斗而死,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结束方式决不是没有涵义的。

姜维是什么样的人才,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关心。但诸葛亮对姜维的判断显然不够准确。在这一点上,刘备是绝对的强项。诸葛亮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里说姜维思虑精密,未必尽然。三国志评语是:姜维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看看,两者观点相反。事实上,思虑精密是诸葛亮所欣赏的,但并不是姜维的特长。姜维是胆大如卵的人,于心细上先天不足。诸葛一生唯谨慎,其作战风格不太适合姜维。诸葛亮欲将平生绝学传授于姜维,如果姜维能取长补短,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对武侯绝学有选择地吸收,形成个人风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自身系统不统一。我估计后来姜维用兵胜少败多,与此不无关系。当然,费t每次裁制姜维,最多只给万把号人,想打胜仗谈何容易。与邓艾对阵,姜维就没有赢过。苦命的姜维,邓艾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三国里最讨厌谁,那一定是这个结结巴巴、没心没肺的邓仕载。是他破坏了姜维的全蜀之功,将姜维的悲剧进行到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