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之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以史为鉴 2023-07-06 21:35:07

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之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明神宗万历年间,朱翊钧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称“万历三大征”。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万历三大征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明朝万历年间打败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

万历十八年(1590)始,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播州之役爆发。战争初期,由于明王朝毫无准备,杨应龙占据优势,但随着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强,战争态势发生了逆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屯被明军攻占,杨应龙自杀,播州之役结束。播州之役历时114天,明王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杨氏叛乱。但战争对明朝的各方各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播州之役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军力和财力,削弱了东北的防御力量,是明衰清兴的转折,故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背景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重庆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

明代在与各民族的关系上,曾胜极一时。明成祖时,北破元裔,南并安南,又招致南洋诸国。然而宣中以后,日就陵替,边疆多事,特别是与西南诸土司的战争更是持久不断。

土司之由来源于元代。元代对于西南苗裔部落之内附者,皆受其长为宣慰司、宣抚司等官,土司之名由此而来。明代继承元代之制,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在云南设立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在贵州设立布政使司。在布政使之下,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在落后地区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作土官进行统治。

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朝统治后,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前后历经二十九代,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

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后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哪三次战役?你认为有什么影响?

在大明万历年间,发生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对内对外战争,分别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的讨宁夏叛将哱拜之战,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抗倭援朝之战和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播州之战。这三次大征虽然都是以胜利结局,较快的消耗了张居正“万历新政”改革以来所积累下来的财政收入,加快大明迈向衰败的步伐。

宁夏战役

嘉靖年间,鞑靼人哱拜得罪其部族首领,他的父兄都被杀害,他侥幸逃脱后,投奔大明。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在御史周弘禴的举荐下哱承恩,宁夏巡抚党馨安排哱承恩、土文秀西进参与平定河州叛乱。

?河州叛乱平息后,哱拜见到沿途各镇兵马实力皆在自己之下,难免对明军心生不屑。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三月,哱拜父子唆使军队哗变,杀死巡抚党馨以及副使石继芳,总兵张维忠被逼自缢,不从之人都被击杀。哱拜被封为谋主,刘东旸被任命为总兵。叛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玉泉营、中卫、广武等地,河西一带望风披靡。

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的魏学曾安排副总兵李昫攻灵州,游击赵武攻鸣沙洲,他坐镇花马池。渡河后,李昫很快收复了四十七座城堡,哱拜退守宁夏城。

双方相持于宁夏城内外,宁夏巡抚朱正色、甘肃巡抚叶梦熊、监军御史梅国桢,诸大将刘承嗣、董一奎、李如松先后到来,还是没能攻下宁夏。

魏学曾硬攻不下,想使用反间计,令刘东旸等人刺杀哱拜,结果派出的人一个被杀,一个被捕。

?哱拜此时也没闲着,积极联系蒙古部族作为外援。蒙古的援兵被明军麻贵等人截击,被斩一百三十余人后,蒙古援兵大惊退走。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计水淹宁夏。八月,明军水灌宁夏城,九月城开始崩塌。

?魏学曾因久攻宁夏不下,引起了万历皇帝的不满,叶梦熊替代魏学曾称为总督。叶梦熊通过卖油郎李登再行反间计,令哱拜与刘东旸相互猜疑。两方被忽悠得互斗,哱承恩开城门投降,李如松带兵进城后,哱拜绝望自杀,叶梦熊进城后,投降的两千余人皆被斩杀。哱承恩被押解京城,凌迟于市。

?宁夏之战持续时间大约半年之久,耗费银两几乎二百万两纹银。?

援朝抗倭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正是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其目的为侵犯大明。

万历皇帝派出使者薛潘出使朝鲜,对朝鲜国王李昖说明朝将派出十万军队援助朝鲜。没想到丰臣秀吉很快就攻打到了平壤,李昖君臣急忙逃到了爱州。

大明派出史儒和戴朝弃率两千人为前锋,祖承训率三千人在后,前往抗倭援朝。在平壤附近,由于道路不熟又正值暴雨,明军首战失利,只有寥寥数骑逃走。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初七,李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攻东南面,祖承训外罩朝鲜军服,内穿明军战服从南面攻城,倭寇看到朝鲜军不以为意,祖承训来到城下,脱下外面朝鲜军服,倭寇大惊,急忙分兵抵抗。李如松副将已从小西门登城,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柏也从大西门进入。游击吴惟忠被炮弹伤到胸部,仍然顽强高呼督战指挥。李如松战马被炮弹击中而死,他换战马继续战斗,堕落战壕后,跳出后,继续麾军前进。

主将李如松亲冒矢石,带动了明军的士气,将士们一鼓作气,顺利攻下平壤城。斩首倭寇一千二百余人。倭寇退守风月楼。夜半时分,倭寇在小西行长的率领下渡大同江,退守龙山。参将查大受率三千精兵潜伏东江间道,又杀敌三百六十余人。

正月十九日,李如柏收复开城。之前被倭寇占领的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也被收复。

平壤一役,歼灭倭寇万余,明军战死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丰臣秀吉又从水陆两路进犯,占领海军要塞和南部各地。

第二年,明朝派出十四万大军再次援助朝鲜,明军与朝鲜水军兵分三路,合作迎战,迫使倭寇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倭寇由于战线拖延过长,士兵疲于奔命,屡战屡败,士气格外低下。

明军充分发挥自身火器的优势,大败倭寇。

十一月,加藤清正率军逃跑,倭寇纷纷败退,大明和朝鲜联军大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了倭寇水军。倭寇陆军完全被孤立,仓皇逃窜,大明援朝抗倭获得了彻底胜利。

播州之役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派都司杨国柱率领三千人讨伐播州杨应龙,杨国柱殉国,全军覆没。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朝廷决定一次性解决西南边疆杨应龙的问题,万历皇帝任命李化龙节制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事,调遣东征的将领前往协助剿灭杨应龙。

第二年,大明各路军队基本集结到了四川贵州附近。李化龙亲自部署,兵分八路,每路三万人,共二十余万。杨应龙挑选了最精锐的刘綎作为首战的对象,他长子杨朝栋率军出战,杨朝栋差点被俘。

首战胜利后的明军士气大振,在刘綎的率领下一直攻入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这两处都是易守难攻之处,经过两个月的鏖战,都被刘綎攻破。杨应龙自缢,其子杨朝栋、其弟杨兆龙被俘,押解进京后被凌迟处死。

万历三大征的影响

后世对于万历三大征有褒有贬,个人认为站在万历皇帝的角度看三大征是必须要打的。万历三大征均以胜利而告终,维护了明朝疆域的安全统一,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积极正面的。西南东北两线作战的背后也耗费了巨大的军力和财力,让明朝中后期的国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使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有了壮大的机会。

明朝的万历三大征是指哪三次战争?分别有什么样的结局和影响呢?

万历皇帝又称明神宗,是明朝后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和中期的时候出现万历中兴这样的景象。在1592-1600年的时候,他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按照时间顺序的话,这三场战役分别为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战役,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战役,和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战役。至于胜负如何,带来什么影响,具体的咱们往下详细叙述。

首先是打日本的朝鲜战役

大明抵抗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入侵。 拓展地说一下,中世纪的日本也是有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的,其中战国三杰就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其中丰臣秀吉原是织田信长的家臣,在织田信长死后,他“窃取”一般地接了他的班,也接管了日本,他这个人野心勃勃,一个日本并不能满足他,他也想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吞并朝鲜,进而征服中国(这可能就是近代日本田中大陆政策的鼻祖。

1592年,正好也赶上朝鲜国国君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昏庸无能,军队不堪一击。李昖逃奔平壤、后又逃到义州(今新义州东北)。结果可想而知,朝鲜本身就兵微将寡,再加上主帅还不行,最后整个朝鲜都被日本吞并,国王没办法了请求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的帮助。万历对此表示,你小日本啥家庭啊就敢打我朝鲜小老弟?家里有矿?

于是明廷得败讯后,就让宋应昌担任经略、李如松出任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 这个时候日军选择撤军并与大明谈判,不过由于日本提出无理的要求而大明和朝鲜根本就不能同意,导致谈判破裂。

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追击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

同年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明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战败。当然此次战役邓子龙等将领也壮烈牺牲,丰臣秀吉死后,蛰伏在日本多年的老油条德川家康,一举收下丰臣秀吉残部,结束了战国时代,开启了日本江户时代。 此次战役,明军凭着人数和科技碾压当时还没有强起来的日本,对抗日本的入侵获得了完胜,自此大明王朝维护了东亚的秩序,增强了自身在东亚乃至世界的影响。

平定叛乱的宁夏战役

哱拜这名字听起来就不是汉族人,他本来是蒙古部落的鞑靼人,明嘉靖年间因蔚得罪酋长,他的父兄被杀,无奈下他投了明军。朝廷封他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门管理宁夏,他多招纳各种亡命之徒,蓄养死士。

万历十九年,洮河有敌军来犯,战事告急,他率领三千多人前来协助朝廷击退敌军,凭着这一功劳哱拜就飘了起来,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手里就有几千人,感觉自己在宁夏,天高皇帝远,朝廷好像管不了他的样子,他就决定发动叛乱了。

“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 张惟忠最后被逼得没办法,打不过叛军我也不能投降,要不这不是我大明官员的风格,然后就自杀了。万历皇帝对此表示不能忍,谁忍谁孙子好吧。于是万历皇帝派出了副总兵李昫去剿灭叛军,然而叛军的后台是蒙古部落,毕竟人家有蒙古族的血统,明军感觉派的人有点少了,战况堪忧不容乐观,于是有加派麻贵增援。

后面还怕兵将不够,又调李如松、梅国桢率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总之就是,整死你就完事儿了。

大明还是有点东西的,最后把叛军的老巢宁夏城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弹尽粮绝,最后明军更狠的操作就是直接拿决堤的黄河水淹宁夏城,搞得跟关羽水淹七军似的,最后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如果说平息日本入侵朝鲜,是为了自己国家在东亚和世界的影响力而战,这一战可以说是为了汉人的统治,为了民族统一而战了,经此一战,少数民族不敢再肆无忌惮,至少他们再发动叛乱的时候都是三思而后行了,毕竟都清楚,代价是很惨痛的,就连后面清朝的女真族,对战明朝袁崇焕的时候,不也是死了和努尔哈赤吗?

最后说一下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战役

播州位于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幅员千里,同样也是一个容易有天高皇帝远这样一个错觉的地方。

从唐末起,从杨端开始就经营着播州,此后杨氏就一直经营此地,直到明朝初年,这一代领主是杨铿(不是隋文帝),神宗任命他为播州宣慰司使。

然而杨氏也并没有珍惜朝廷的安抚,天天想着搞事情。杨氏历代统治播州,他的势力可以说是盘根错节,早就有了不臣之心,到了杨应龙这,他认为四川官军弱不经战,非常轻视,久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

于是1599年他就在播州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杨家在他们的属地上奸淫掳掠,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之所以他认为川官军弱不禁风,是因为大明王朝当时打之前说的那两场战役,根本就没空搭理他,杨应龙不但不识抬举还得寸进尺,连本加利。

万历皇帝对此表示,门外的垃圾都扫干净了,也是时候清清屋里的毒瘤了。 万历二十七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领三千人围剿杨家叛军,不料惨遭团灭。

不过大明并没有气馁,于第二年,也就是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大约三万人。利用日常的人海战术,碾压叛军。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

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六月,刘綎又破大城。杨应龙知道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他的儿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从此播州叛乱平息。

这场战役,一波三折,不过最终换来了胜利,保卫了大明王朝皇权的统治,虽然说那个时候离明朝灭亡就剩下几十年的时间,不过还是从最大的程度上大大争取了明王朝苟延残喘的时间。

这三场战役都是以胜利告终,虽然说积极意义深远,不过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是劳动力的丧失和财政的吃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长远角度上看,打仗就是打钱,这几场战役下来,明朝好几年的财政收入一下子就被花掉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速度,财政艰难导致了下面民生的困难,这也更加激化了地主阶级于农民阶级的矛盾,再加上发生了天灾。

所以后面爆发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 万历皇帝指挥这几场大战也算是伤了不少脑筋,出于对自己的“弥补”吧,他执政前中期虽然励精图治。不够在他后期年老的时候,荒废朝政,声色犬马放纵自己,还天天修仙,最后因为吃含有水银的仙丹脑子越吃越混,朝廷最终也被他害惨了,以至于后期奸臣当道,大明内忧外患,在万历皇帝死后,不到二十年,李自成率兵进京,崇祯上吊自杀,大明从此灭亡。

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是怎么样的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艘。

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日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海军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由于与日军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钢索,方便李发挥龟船、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的优势而不让日军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之后李又动员百艘民船拉上军旗在后以壮声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在对面准备好了。等日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海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日军的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

而朝鲜海军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处境更加悲惨。入侵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乱。

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只军舰,但是凭借着地利天时撞破了倭寇31艘军舰。李舜臣在鸣梁海峡的胜利,有效地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使日军最终撤退。

扩展资料:

战役背景:1592年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实行防御的政策,在占领平壤后,日军停止了攻势。后于1593年开始议和。李舜臣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但好景不长,日本为了拔去这颗眼中钉,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居功自傲,阴谋篡权。

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丰臣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幸亏一些爱国将领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贬为士兵,白衣从军。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丰臣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下令,调动14万陆军和7200名水军入侵朝鲜。从动员到集结,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集结完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鸣梁海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2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