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黄子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子澄(公元1350年-公元1402年),明分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黄子澄、齐泰为奸。建文四年,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黄子澄的无惭臣节为旧时的士子所歌颂。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黄子澄,名黄湜,以字行,分宜澧源(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俗称探花)。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皇太孙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建文削藩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但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候,就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削之有名。现在想要问罪,应该先从周王开始。
周王是燕王的母弟,削周是剪除燕王的手足。最后黄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 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当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来越重,居然成了病危。这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但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
靖难之役
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 明惠帝派老将
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明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明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明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明惠帝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
城破被杀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明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黄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 后收黄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黄子澄始得昭雪。 清乾隆年间,追谥忠悫。
李景隆是“靖难之役”中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他首鼠两端,是一个导致建文帝失败的元凶。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连年征战中,李文忠出生入死,多有战功。明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曹国公,死后配享太庙和肖像功臣庙,位列功臣第三,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
但“老子好汉儿混蛋”,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封曹国公,并掌左军都怪府事,他“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明太祖朱元璋亲踢他名字为“景隆”,实际上,正如深知他底细的明成祖所说的那样:
“李九江(景隆小字九江),纨绔少年耳。”
他说起话来夸夸其谈,但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建文帝继位后,他对李景隆这位表兄弟十分倚重,视为心腹。
建文帝即位不久便开始“削落”。本来,他最为担心的是燕王朱棣,但因一时未找到适宜的借口,又有些害怕燕王的势力,所以没有首先在燕王身上开刀,而是首先削除了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橚。建文帝以边疆有警为名,“使景隆备边,道出汴,碎围王宫,执橚。”将周王朱捕解往京师。建文帝削除了周王封爵,将他禁锢于南京。自此以后,李景隆越发受到建文帝的信任。
削周王得手后,建文帝又接连废削了齐王、代王、湘王、岷王,燕王清楚地意识到,下一步就要轮到自己了。于是,他于建文元年七月毅然起兵,以“靖难”为名,声称要除掉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与建文帝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在这场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钱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后来,建文帝还担心他的权不够重,遂派宦官到他营中,“资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加上郭英、吴杰的兵力,合军六十万。建文帝几乎倾注了全国的兵力,想一举消灭燕军。出人愈料的是,这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南军从此一蹶不振,建文帝也因此“进退失据”,最后终于丢了皇位。
李景隆为什么失败得那么惨呢?要知道,当时明成祖刚起兵不久,人马不多,主力又随明成祖去攻略大宁等地,远离北平,留守北平的主要是老弱妇孺,防守力量十分单薄,在那种兵力强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的情况下,李景隆的大军竟一直未能将北平攻下。令人不解的是,当李景隆率大军进攻北平时,明成祖不是集中有限的兵力固守北平根本之地,而是放心大胆地去援永平,攻大宁,他身边的将领对此大惑不解,劝明成祖不可远出:
“永平城完粮足,可以无优,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
明成祖却不为意,还是率主力外出征战去了。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当瞿能父子浴血奋战,已将北平彭义门攻破,李景隆不是帅师跟上,乘势攻入城内,而是命瞿能暂停攻城,“令候大军同进”,致使功败垂成。
《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诸书都归于李景隆“忌功”,未免太轻描淡写了。瞿能是李景隆的部将,古往今来的统帅都是鼓励部下杀敌立功,哪有统帅“忌”部下立功的呢?如果当时一鼓作气,攻占北平,使明成祖失去这个根本之地,局面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细想一下就不难发现,李景隆这样做当有更深的原因在。
当李景隆连战皆败,由德州往济南撤退时,德州尚有“粮储百余万石”。德州是北伐的基地,粮草充足,李景隆南撤,将这些“粮储”完好无损地留给了燕军。李景隆如果不是首鼠两端的话,他完全应该将这些粮储烧掉,决不应留给与之作战的燕军,要知道,百余万石粮储在当时不要说征集不易,仅运输到这里来就是个大问题。在永乐以前,一年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北平的粮饷不过四五十万石,当时明成祖控制的地盘不大,这些意外得来的粮储对他真是莫大的帮助,这简直就是李景隆送给明成祖的一份厚礼。其中的内情外人是很难知道的。
李景隆身为统帅,对有勇有谋真心伐燕的将领却百般排斥。例如杨本,他本来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闻。”也就是说,杨本打仗再勇敢,功劳再大,李景隆也不为他上报请功。杨本后来大概看到了李景隆怀有二心,自己便“以孤军独出”,李景隆也不予接援,终因寡不敌众,杨本被俘,后被燕王囚死于北平狱中。
把前后诸多史实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看出李景隆首鼠两端,脚踏两家船。又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其危害性实在难以估量,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识破了李景隆的真面目,弹劾他,要建文帝杀掉他。但建文帝仁柔有余,刚毅不足,念他是至亲,始终未对他治罪。黄子澄是建文帝削藩的核心人物之一,最初他极力推荐李景隆为大将军。后来李景隆兵败回朝,黄当廷痛哭着说:
“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宗社、励将士。”
吏部左侍郎练子宁还当廷抓住李景隆:
“数其罪,请诛之,(建文帝)不听,愤激叩首大呼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朝廷除卖国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无赦臣,因大哭求死。(建文)帝为罢朝。”
同时,宗人府经历宋征和御史叶希贤都抗疏直谏,“言景隆失律丧师,怀二心,宜诛”,建文帝却均未采纳。当燕师通近南京时,方孝孺当廷抓住李景隆并怒斥:
“坏陛下事者,此贼也。”
郑公瑛等18人群起而殴之,差一点将李景隆当场打死。看来,当时已有不少人看清了李景隆的真面目。由于李景隆伪装得好,再加上他身份特殊,建文帝还一直想利用这个特殊人物为自己效力。当燕军通近南京时,建文帝命李景隆前往燕王营中,请燕王退兵,答应双方裂土而治,毫无结果而还。
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和谷王橞一起防守金川门,当时南京城内尚有精兵二十万,粮草充足,固守坚城,还有相当的抵御力量。当时正值盛暑,北兵不耐署热,时间稍久燕兵即会陷入很不利的局面,再加上燕兵是孤军深入,后方不稳固,而建文帝的勤王兵也将陆续赶来,这对朱棣都是很不利的因素。这时的李景隆再也不掩饰他的真面目了,立即打开城门,迎燕师进京,这就是所谓“金川门之变”,从而使明成祖一举取得决定性胜利。
至于李景隆在暗中到底帮了朱棣多少忙,今已难详考。但从明成祖对他的封赏中可以看出,他赫然列为明成祖夺天下的第一功臣。明成祖即位后大封靖难功臣,李景隆受的封赏最为隆崇: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里,钞四千贯。”
继李景隆之后,封赏最重的是朱能和丘福。李景隆是左柱国,但朱能是右柱国,明代尚左,左柱国为尊,另外,李景隆“太子太师”的头衔也是朱能所没有的,朱能尚且无法与李景隆相比,那就更不用说其他的“靖难功臣”了。这种情况不是很能说明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了吗?《奉天刑赏录》则说得更为明确了当,明成祖:
“以曹国公李景隆……有默相事机功。”
何为“默相事机”?难道不是在暗中帮助朱棣,正因为李景隆功高爵显,所以在明成祖的群臣当中,他堂而皇之地位居第一。
“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诸功臣出生入死,夺来了江山,李景隆是个降臣,却位列班首,难怪“诸功臣咸不平”了。这是因为诸功臣不明其中底细,朱棣才真正了解李景隆的特殊贡献,只是不便明说就是了。再加上李景隆那种特别显赫的身份,这就使他成了导致建文帝失败的一个关键人物。可悲的是,建文帝可能至死也没认清这一点。
很多人都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位暴君。但是他的儿子朱棣也一点不逊色。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暴君与盛世纠缠在一起让人不禁哑口无言,难道只有铁血才能铸就强大吗?但是看看下面三位死在朱棣刀下的大臣,你会发现盛世之下的累累白骨:
3 齐泰
齐泰(?—1402年),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溧水(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明初著名官员。洪武十七年(1384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
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之后他请削燕王朱棣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又被建文帝召还,不久又遭贬官。建文四年(1402年),京师(今南京)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燕军执于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2 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江西分宜县(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明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明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黄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后收黄子澄遗骨葬昆山县(属今江苏省)马鞍山下。
1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四年(2)燕王(9)翰林(1)
分宜县名人可多了 下面的都是:
陈重 分宜洞村人,东汉时名士。
卢肇(818.2~882.8) 字子发。分宜杨桥观光村人(当时叫文标乡)。唐会昌三年(843)殿试中进士第一名,为江西省第一个状元。
卢绛 字晋卿,南唐宜春县文标乡人(今属分宜),卢肇之后。
邓璠(822~893) 原籍筠州(高安),字韫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
孙亿 松山午元人,宋朝咸淳十年(1274)进士,任吉州永新县令,有政绩,升吉州知府。
欧阳玄(1273~1358) 字原功,号圭斋。祖籍分宜防里,后迁湖南浏阳。元朝文学家、史学家。
刘仲质 分宜西矶岗人。明初,为宜春训导,被推荐入京任翰林,著有《校正春秋本末》。
黄子澄(1359~1402) 又名黄湜,分宜大岗山澧源村人。明初官员,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1399年发动靖难之变,朱棣在1402年夺得帝位后,逮捕了黄子澄并处死他。
严孟衡(1385~1446) 分宜介桥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严孟衡做官30年,很少积蓄,每餐以青菜佐餐,人称“严青菜”。为纪念这位清官,有人在石上刻字题诗,称赏他“扁舟羽驶,是作满赢,沛淮仗信,庸蜀著清”。
李香(1494.4~1561.9) 分宜凤阳乡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在工部任主事。后派去徐州,正值荒年,李香“捐俸赈穷”,救了许多老百姓。后转刑部任郎中,不久升任广东兵备道,有功,受到朝廷褒奖。补任山西,又取得较好政绩。升任四川巡抚都御史(从二品官),署大理寺正卿,威镇西南,赐匾曰:“霜威节钺”,史称李都堂。后因病“致仕”回乡,又“敦尚孝友,修缮学宫”。死后,葬凤阳沔村琴山下。
严嵩(1480~1567) 字惟中,号介溪,分宜介桥村人。26岁廷试二甲二名,赐进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编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世宗建坛设醮,严嵩入阁,已经63岁。前后居次辅6年,任首辅15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明代所不多见。 嘉靖四十一年(1562),诏令严嵩致仕,子世藩下狱。嘉靖四十四年,严嵩被贬官籍,儿子世藩处斩,家产亦被抄没。嘉靖四十六年(1567)病死,终年87岁。
张承诏(1572.4~1641.8) 字献可、号笃棐,分宜钤阳镇泗水张家人。万历丁酉年(1598)中举,已未年(1620)年中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为官廉正无私,办事雷厉风行。戊寅(1638)年署刑部尚书,后辞职返乡,崇祯十四年辛已(1641)终。
钟炌(1583~1650) 号昭明,字淑贤,分宜山泗村人。天启年间进士。为官耿直,办事公道。任中书舍人时,主试湖广,一时称得人;任大理寺卿时,夙亱匪懈,竭尽厥职;任顺天府尹、京兆尹时,以严驭吏,以宽洽民;任吏部左侍郎时,谨慎从事,夙弊一清。崇祯皇帝在敕命中称他是“洁己奉公之选”,并褒扬他“使吏部有清贞独立之名”。
黄金贵(1587.9~1646.8) 字双南,后奉旨更名黄希宪,堕江不死号又生。明万历王子科(1612)中举人,明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授广东广州府顺德县知县,应天巡抚、河道总督、河南总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清兵攻下南京后,黄金贵护送潞王至杭州,忠君不二。清顺治乙酉年(1646)8月21日,殁于浙江绍兴府章家,终年59岁。清谥忠烈公。
欧阳瑾(1706~1780) 号予石,分宜松山防里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第二,次年中进士,任兵部主事,历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仆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顺天府尹,户部侍郎(正二品),仓场总督等职。办事周密,政绩卓著,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为之立传,称“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风”。
林有席(1713~1804) 字儒珍,号平园,分宜双林白水村人。乾隆十七年(1753)中进士,曾与宜春袁杏芳合选《袁阳文征》二集、《考墨卷》一集。评选四书文120卷,著《四书文》上下2编及《高林诗抄》并刊行于世。著《古文雅正续选》及《清古文雅正》各十六卷。还有《离骚经参解》2卷,《古今体诗》12卷及《题明诗综合二百首》。其综合著述,名曰:《平园杂著》,共16卷。其诗则被后人入选,称《钤阳六子诗》。校定冯洁的《宋史》,节略增删《瀛州志》,受聘修《吉郡志》、《赣郡志》及《分宜县志》。实地考察江西山川河流之势,著有《江西诸水源流考》。
欧阳敬(1764.1~1806.2) 松山防里人,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广东连山县令,不久即逝于任上。对数学尤有研究,为清代嘉庆年间数学家。
万上遴(1739~1813) 字殿卿,号辋冈,分宜城郊辋冈人。清朝画家,曾任清宫画院待诏,专事书画。
林大宏 字副声,号实堂,双林白水村人。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历任广西雅容、平南、贵县、怀远县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2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