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洪武之治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以史为鉴 2023-07-06 21:18:07

洪武之治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明初三大治世之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背景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通货膨胀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之一,当时属异族入侵,灭掉包括南宋在内的各国,版图甚至扩张到北冰洋和地中海沿岸,但它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强力打压汉人和南人(南宋人)。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基本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于1371年,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朱元璋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2)洪武之治

在第一篇文章《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会发生什么?》里,我们已经设定了推演分析的规则: 时间 往后顺延276年 , 人物 以前面那个明朝出现过的人物为先 。

为了方便区分,把前面那个明朝,也就是 历史 上的明朝称为「前明」,把后面这个明朝,也就是放在清朝位置上的明朝称为「后明」。

后明只 享受前明的发展成果 ,但 不知道前明发生的事 。

同时,将后明分成了8个阶段:

这一篇,是 第一阶段 (1644—1678) 的第二篇文章。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1)平定天下》的内容:

这一篇,我们来看看后明在洪武时期的内政治理。


历史 上,朱元璋一边对付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一边北伐、南征的同时,还在治理内政。

通过他的治理,哪怕 历史 上他接手的是元末的烂摊子,也让 百姓充实,府库衍溢 。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

后明初年,天下才经历过前明末年的天灾人祸,在对满清作战的同时,朱元璋同样也不会落下对内政的治理。

明末清初处于 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 ,前明中后期又 财政崩溃,无力赈灾 ,这才造成了流民四起,农民起义剿又剿不完、抚又抚不了。

尤其 陕西、河南,是流寇肆虐的重灾区 ,其他的山西、山东、湖广、四川、江西、南直隶,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破坏还不是那么严重。

此外,就是 满清的五次入塞,对北直隶的破坏 了。

但即使如此, 相较于元朝留给前明的那一堆烂摊子,前明留给后明的遗产,也已经好太多了 。

后明 不用搞大规模的移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休 养生 息,那些被破坏的地方就能恢复过来, 而 南方地区没有经过战乱和满清的屠杀,人口也没有大规模减少 ,马上就可以产出大量的物资。

因此,哪怕此时还有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但 后明在朱元璋手上,治理得比 历史 上的前明更好,是肯定的

此外, “摊丁入亩”作为前明“一条鞭法”的延续 ,在满清,是到雍正时期才实施的。

但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人,自然更理解和关心农民,加上后明关内又不像满清那样乱了很久,因此,在他在位时,自然会直接 实施“摊丁入亩” ,作为“洪武之治”的一项措施。

与之类似的,还有以白银作为通用货币等措施,作为前明的发展成果,同样会被后明继承。

这些,都算是继承前明的遗产,并不是吸取前明的经验教训。

至于各种贪官污吏、叫嚣“不与民争利”的东林党、喜欢隐瞒田地或偷税漏税的土豪劣绅……撞到朱元璋手里,算他们倒霉!

当然,也有不好的。比如,前明中后期,思想活跃,发展出的民变频繁的 社会 情况和“虚君论”之类的观念,在朱元璋手里,也肯定是要进行整治的。

这些也不算是吸取前明的经验教训,只能算是朱元璋在应对能够看得见的威胁。

就算不吸取前明的教训,但 如果对出现在眼前、看得见的威胁都放任不管,那才是不正常的。

这就好比,如果把朱元璋放到唐朝初期当皇帝,不用告诉他唐朝皇帝是怎么做的,他也会去对付那些门阀一样。


在 历史 上,在北方边境刚刚被收复、胡汉杂居的情况下,明朝从无到有地修建了一条万里长城。

同时,采用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在长城内外分封塞王,构建第一道防线,又在秦岭淮河一线构建第二道防线,拱卫京师(南京),形成两条内外相制的防线。

如此,既能在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兴起时,防止像北宋那样被直捣京师,又能让这两条防线互相制衡,不至于闹出乱子。

而在后明,虽然蒙古各部的威胁已经不是很大了,但参照前明,依然 分封塞王、构建防线 。

因为后明继承了前明完备的边防体系,所以,后明设立的这些卫所,应该在前明卫所的更北边,而 塞王的封地,也会在更北边。

前明丢失的关西七卫,后明也很可能也会收复,并同样在那里 设置实控卫所、迁移军户 ,而非像前明一样,只册封当地的蒙古人、实行羁糜统治。

因为那块地方的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各方势力的交汇处,东南是明朝的河西走廊,东北临近漠南蒙古,西边是叶尔羌汗国,北边和南边则分别是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和硕特部。

控制了这里,对于卫拉特蒙古各部和叶尔羌汗国,都是一种制衡。

以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自然能够看出这块地方的重要性。甚至,会在前明长城的基础上,再往西延伸,修建一段新的长城,将这里包裹到长城内。

同时,也能 在东起海西女真、西至关西七卫的长城外部,构筑一条新的防御带 ,而 第一道防线的塞王也可以分封在这里 。

说不定,后 来的永乐帝朱棣的封地,不在北平,而在建州,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条防御带 从东、南两面包围了喀尔喀蒙古 ,西边则 将卫拉特蒙古的漠西部分和青藏部分分割开来 。

在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蒙古各部臣服时显不出什么作用,但是, 一旦蒙古各部有什么变故,这条防御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

将第一道防线推进到更北方以后,第二道防线就可以设置在原本 历史 上第一道防线的地方,即长城沿线,而原本 历史 上的第二道防线就可以设置成第三道防线了。

当然,不论设置几道防线,都架不住建文削藩时的骚操作,先把第二道防线削了,然后才去动第一道防线……


不得不说的是 ,在中国 历史 上,明朝这个朝代,可能是历代王朝中最喜欢移民的了!

在 历史 上的明朝前期,有 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 : 山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南京柳树湾……

而在 历史 上的明朝中后期,则发生了 民间自发形成的移民潮 :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走西口 ,是 以山西、陕西、河北为起点,向 长城外面的内外蒙古地区 迁移;

闯关东 ,是以山东、河北为起点,往 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迁移;

下南洋 ,则是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为起点,向 东南亚海外 迁移。

之所以会出现民间自发 的 移民潮,是因为 内地人口已经趋于饱和 ,一些人对分配到的资源已经不满足,于是 自发的向外开拓生存空间

后明 在控制漠南地区后,设置卫所、迁移军户,进行直接管辖;在消灭满清、占据东北后,后明同样也会向建州、海西女真故地迁移汉人,进行直接管辖 。

如此,后明前期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和前明中后期民间自发形成的移民潮,刚好便重叠起来了。

在后明控制的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一方面, 政府会鼓励移民,以充实边疆地区 ,另一方面, 民间也有自发的移民潮,愿意向外开拓生存空间 。

这样一来,在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很快就会充满汉人。

根据 历史 上前明对其直接管辖地区(尤其是云南、甘肃等地)的治理结果来看,后明在直接管辖漠南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后,会在那里 推行华夏文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 。

这可与 历史 上 满清制造民族壁垒、阻碍民族融合 的民族政策不同, 明朝的民族融合政策,是写在法律里的

之前被收编到卫所中的漠南蒙古各部部民和八旗女真人,在这样的民族融合政策之下,必然会 与汉人世代通婚 ,不出百年,大家就会 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和睦相处 。

这可比满清统治者只在口头上喊“满汉一家”、“满蒙一家”的口号实在多了,是真真正正地成为一家人了。

在控制了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后,没有了女真部落的阻隔,后明在向女真故地移民的同时,必然会 继续向黑龙江流域移民,开发外东北

有人会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满清统一女真各部、打败林丹汗、征服漠南蒙古的基础上的 。

如果没有满清,后明能控制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吗?

答案是: 能,只是时间会久一点 。

如果没有满清,奴儿干都司就还在前明的控制之下,后明自然也会继承。

此时,后明有了稳定的大后方,并且物资储备丰富、人口数量充足,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料理外部势力。

而后明周边没有别的威胁,军队也不好闲着什么事都不干,只能 主动出击,剪除周边的刺头 了。

在民间都自发进行“闯关东”移民潮的情况下,后明 政府自然不会拖后腿,会解决掉女真人的威胁,为出关的汉人保驾护航,开拓华夏人的生 存空间。

至于草原上的林丹汗,只要他还有统一蒙古的野心,那么自然会被那些不愿意被他统一的蒙古部族厌弃,会被后明联合那些蒙古部族打败。

而后明也同样会像 历史 上的满清那样,接受其后代的归降,进而控制漠南、收编漠南蒙古各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安南。


前明直到灭亡时都 没有承认安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朱元璋也不会承认。甚至会像 历史 上对云南一样对安南—— 收复交趾 ,并 让沐英世镇交趾 ,以防再次脱离,同时对中南半岛施加影响力。

安南虽然不像元梁王巴扎瓦尔弥一样,对明朝产生威胁,但也曾经是中国领土。

而此时,前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司”莫氏政权被压制在安南北部、与后明交界处。在莫氏政权之外, 安南又 分为北方的郑主和南方的阮主 。

历史 上,南方的阮主曾经想获得清朝的册封,成为独立的一国,但被康熙拒绝了。

在后明,在明军攻占安南北部的郑主地区后,南方的阮主自然会前来归顺,并请求册封。

而后明在占据北方的郑主地区后,就已经收复 历史 上的交趾地区了,也没必要再进攻南方的阮主地区了,自然可以 册封阮主为安南国王 ,以 换取安南对后明收复交趾的承认 ,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在占据安南北方的郑主地区后,后明就可以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并向交趾移民,同样 推行华夏文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 。

有沐英坐镇,并且阮氏安南也承认了后明对交趾的所有权,交趾就不会像 历史 上那样得而复失了,会像云南那样,一直被后明占据。

而在向交趾移民后,当地人也会很快被同化回来, 交趾也会成为汉地 。

至于那些不愿意接受后明统治的安南人,也有 南迁去阮氏安南 这条退路可以选择。如果实在想不开非要造反,那就只能被无情地镇压了。

控制了交趾,对后明辐射东南亚、掌控中南半岛,将会起到莫大的作用,对明帝国以后的海洋战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1)平定天下

下一篇: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3)抗击外敌

洪武年间发生什么大事,详细

(1)元末、 洪武年间(1328-1398) (2009-11-06 18:52:20) 标签:年表 朱元璋 洪武 文化 分类:我读历史 1.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 九月十八日 太祖出生于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 2. 元至正十二年(1352) 闰三月 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郭子兴部 3 、元至正十六年(1356) 朱元璋攻下金陵(今南京),作为根据地 4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朱元璋最大的敌人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流矢而亡 5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 正月 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 6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正月 擒获陈友定,平定福建 六月 擒获张士诚,后自缢身亡 十月 (1)北征蒙古 (2)攻克山东、河南 十一月 方国珍投降 7 、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正月四日 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四月(一说五月) 视察开封(汴梁) 七月 元顺帝北遁 八月 占领元朝国都大都,元朝统治结束 8 、洪武二年(1369) 八月 收复陕西 九月 开始修建中都 9 、洪武四年(1371) 平定四川 10 、洪武二年(1369)至 洪武十一年(1378) 修建皇陵 11 、洪武八年(1375) 四月 下令停建中都 12 、洪武九年(1376) 废除行中书省,由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理,互不统领,向中央负责 13 、洪武十三年(1392) 胡惟庸案,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此案牵连被杀3万人 14 、洪武十四年(1381) 平定云南 15 、洪武十五年(1382) (1)设锦衣卫 (2)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以后不再立后 16 、洪武十八年(1385)至 洪武三十年(1397) 先后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内容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及侵犯百姓的人等 17 、洪武二十年(1387) (1)罢撤锦衣卫 (2)逐步统一东北,基本统一中国 18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四月 太子朱标病逝,史称“懿文太子” 九月 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19 、洪武二十六年(1393) 正月 蓝玉案,牵连被杀1.5万人 20 、洪武三十年(1397) 颁行《大明律》 21 、洪武三十一年(1398) 五月 太祖病逝,葬孝陵,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