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靖难之役夹河藳城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20:35:44

靖难之役夹河藳城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靖难之役夹河藳城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为危道。真定与德州相距二百余里,我军介于两城之中,可以诱敌出战,各个击破。于是,燕军东出移师紫围八方。三月初一日,燕军在滹沱河沿岸扎营,同时,派游骑为疑兵前往定州、真定,迷惑平安、吴杰,阻延其出师时间,以集中力量对付盛庸。二十日,盛庸率军进扎于武邑县南的夹河。次日燕军也开进于此,两军相距仅四十里。

东昌之败之后,朱棣以此为耻,与道衍和尚姚广孝商议对策。道衍强烈支持朱棣再次出兵。于是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初九日,朱棣祭阵亡将士,并脱下袍子烧掉,激励军士。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出师。当时盛庸驻兵二十万于山东德州,吴杰、平安驻扎在真定。朱棣决定趁南军两军分隔,先破盛庸一部。三月二十日,燕军探知盛庸在夹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附近,漳河支流)驻扎,于是驻扎在距对方四十里的地方。

三月二十二日,燕军进兵夹河。盛庸仍结下坚阵,备大量火枪强弩。朱棣利用建文帝严禁伤害燕王之旨,亲自率几个轻骑兵掠过南军阵地侦查。盛庸不敢开枪,只得派出自己的骑兵追赶朱棣,不了了之。侦查后,朱棣率领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攻击盛庸军左翼,不能入。此时燕将谭渊望见已经开战,于是主动出兵攻打。盛庸部将庄得死战,会合盛庸军,斩杀谭渊。朱棣、朱能等则趁南军调动产生的混乱,趁暮色向南军后方猛攻,斩杀庄得。盛庸稳住了阵脚,天色已晚,双方罢兵。此战杀伤相当,但燕军损失了大将谭渊。

当夜,朱棣率领十余人在盛庸营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发现被南军包围。朱棣再次利用禁杀之旨,引马鸣角,穿过敌军,扬长而去。南军愕然,不敢射箭。]朱棣回到营中,鼓励众将“两军相当,将勇者胜”,于是燕军在东北方向,盛庸军在西南方向,再次会战。燕军左右冲击,盛庸坚守,双方互有胜负。战斗打了三四个时辰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东北风,尘埃蔽天。南军顶著风沙,根本没法作战;燕军则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盛庸大败,损失了数万人后,退回德州。吴杰、平安引兵准备会合盛庸,闻庸已败,退回真定。夹河之战结束。夹河之战重新确立了燕军的优势。闰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

击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考虑到攻城较困难,决定诱敌出战。于是下令军中四出取粮,而用间谍向吴杰等透露此事。吴杰等见状,决定袭击燕军。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遂交战。南军列方阵,朱棣则率精锐攻其东北角以破阵。燕将薛禄由于马失足被擒,但夺敌刀斩数人后,夺马逃走。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

次日,两军再次交战。在战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吴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坚守不出。朱棣将射成刺猬的军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炽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

真定之战简介:大明朝靖难之役中的大战之一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由于明太祖晚年大量杀戮功臣,导致明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仅能派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八月十二日,大将军耿炳文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军30万(实际兵力仅13万)人扎营于真定。徐兵率兵十万驻河间,潘忠率数万军驻莫州,杨松率九千精兵为先锋进扎雄县,准备与潘忠会军攻打燕军。朱棣派得力干将张玉骁迎战,明、燕两军的第一次大战——真定大战揭开序幕。有勇有谋的张玉骁化装后对耿炳文的军队进行侦查,回来后向朱棣报告:“炳文所率明军毫无纪律,自恃人多,杂乱布营。潘忠、杨松扼我军南路,应该先吃掉这两个人的部队。”朱棣闻言大悦,亲自率兵至涿州。他在娄桑稍作休整后,引军急渡白沟河。上岸后,他对诸将说:“今夜是中秋佳节,明军不知我军已至,必会饮酒作乐,乘他们不备,我们必破敌军!”

朱棣率军击败其先锋于雄(今河北雄县)、莫(今河北任丘)。雄县的杨松与其九千明兵全部战死,其上好骏马八千多匹也全为燕军所获;莫州驻军的明将潘忠提兵赶来增援,也被燕兵生擒。朱棣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连忙询问众将下一步该怎么办?还是张玉骁出主意:“应该直趋真定!我军新胜气锐,乘敌立足未稳,可一举击破!”众人都认为很对。朱棣突然改变主意,故意放回耿炳文部来降的小将,令其佯称燕军将攻真定的消息,诱使耿炳文将滤沱河(流经正定西南)南岸之兵调至北岸,以便一举全歼其部13万人。一切布置好之后,朱棣抵真定,得知南岸的明军果然向北移。朱棣又率数十轻骑,边呐喊边冲锋,绕出城西南,连搅明军两营。

耿炳文闻讯,连忙出城迎战,燕将朱能、张玉、谭渊、马云等率军奋击,朱棣率数百奇兵绕城从背后夹攻,一行人虎狼般横贯明军南阵。明军一时大溃,耿炳文连忙下令后撤,左右副将军李坚、甯忠等将士数万人被擒、三万余士兵战死,失去两万余匹马,只有少数明军入城,据城死守。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就率军回北平休整。败讯传至南京,建文帝大怒,说:“耿炳文老将,竟一战而摧锋,以后怎么办!”

黄子澄安慰建文帝:“胜败乃兵家常事。现在再调五十万军队,齐围北平,以众击寡,必能克敌。”黄子澄又建议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建文帝亲自在江边为李景隆送行,赐其通天犀带,并给他将在外君王有所不受的特权。齐泰坚决反对,但惠帝不听,让李景隆率五十万人伐燕。

靖难之役东昌之战过程

靖难之役东昌之战过程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听到南军北上的消息后,决定夺取沧州并再次南下。他在直沽秘密修建了一座浮桥,派兵出征辽东,同步为北方的援军铺路。十月二十五日,燕军从通州折转南下,两天后攻下沧州,徐凯等被迫投降。燕军前行至山东德州,计划招降盛庸未果,于是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烧敌方粮船。

接着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迫使盛庸率军南下。盛庸拒绝投降,打算在东昌与燕军一决胜负。为此,他摆出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到达东昌。朱棣亲自率军冲锋,先冲击南军左翼未果,接着攻击中坚,盛庸诱入包围圈,朱棣突围成功。张玉、朱能也率兵前来救援,张玉战死,燕军伤亡惨重,最终被迫北还。

朱允炆不希望朱棣受到杀叔父的指责,命令南军将士不得伤害朱棣,这也让朱棣得以单骑殿后,南军无法追击。然而,东昌之战仍然是靖难以来南军的首次大捷。惠帝朱允炆为此恢复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以东昌大捷告太庙。

盛庸因此士气大振,而燕军则从此不再走山东之路,改由徐沛领军南下。盛庸将军的军势大增,燕军在两次战败后无法再向南推进,而徐沛将成为燕军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次胜利不仅在靖难全局中消耗了燕军有生力量,也稳固了山东的防线,特别是德州和济南等重要战略区域。局势暂时趋于平衡,南北两方均难以占据压倒性优势。

盛庸是什么人?靖难之役后结局怎么样?

盛庸是什么人?靖难之役后结局怎么样?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

盛庸是靖难之役时期杰出的明军将领,曾在东昌之战大败燕军,斩杀燕军名将张玉,使得形势对明军大为好转。既然盛庸如此能打,那他投降朱棣后为何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还被逼死呢?

一、参与伐燕

盛庸早年从军,因为兢兢业业而不断得以晋升,一直做到都指挥。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担心为侄子建文帝所害,便以“靖难”之名起兵反抗。盛庸便担任参将,随大将军耿炳文伐燕。

由于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所以屡次败于燕军,建文帝便将他撤职,派李景隆继续伐燕。建文二年(1400年),大将军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惨败,只得南逃德州。燕军追至德州,李景隆只得又逃往济南。

盛庸对李景隆的昏聩无能感到不满,不愿再随他逃跑,便和山东参政铁铉一起死守济南。随后济南就在二人的防守下固若金汤,使得朱棣围攻三月而不能破城。接着朱棣因为后方遭明军威胁而准备撤军,盛庸与铁铉便趁机发动夜袭,大败燕军,还乘胜收复德州。

二、东昌破敌

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明史·盛庸传)

建文帝听说济南大捷,立即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让他接替李景隆伐燕,还任命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让他们辅助总兵盛庸。随后盛庸驻兵德州,安陆侯吴杰守定州,都督徐凯屯沧州,互为掎角之势。

不久朱棣率军袭取沧州并生擒徐凯,接着乘胜攻击德州未克便南下济宁。盛庸只得率军南下并决定在东昌与燕军决战。随后盛庸在东昌城外列阵,朱棣便带兵直冲明军左翼,但未能击溃明军。朱棣便转而直冲明军中军,想要擒拿盛庸。结果盛庸早就料到朱棣的图谋,故意列开阵势放燕军深入,随后将其重重包围。

燕将朱能与张玉见朱棣被围,急忙带兵冲入明军阵中营救,朱棣这才得以逃走。但盛庸早就在阵中准备大量火器与箭弩,将之狠狠打向燕军,杀死了名将张玉。朱棣北撤,盛庸便命吴杰阻拦燕军北归。结果吴杰作战不力,朱棣得以返回北平。东昌之战是明军伐燕以来的第一次大胜,盛庸因此名声大噪,成为名将。

三、夹河惨败

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为雪东昌之耻,再次领兵南下。盛庸于是进军夹河,阻拦燕军。朱棣仗着建文帝不愿背上杀叔之名的旨意,故意前往明军阵前查看虚实。盛庸只得派一千骑兵追赶,但为燕军击退。随后盛庸列阵前进,朱棣则派先派步兵攻击,后以骑兵冲击明军。盛庸指挥部下死战,斩杀燕将谭渊。

朱棣见首次突击明军未成,便与朱能、张武再次带精锐骑兵分别突击明军。此战打得十分激烈,虽然朱棣与朱能穿过明军阵中汇合,但仍未能击溃明军。第二天,明燕两军继续大战,互有胜负。可随后阵中刮起大风,迷得明军将士睁不开眼。燕军趁机发动攻击,大败明军。

盛庸兵败,只得逃往德州。燕将李远趁机袭击沛县,烧毁明军粮草。自此明军士气低落,又粮草不足,导致战斗力大为下降。夹河之战使得明军好不容易再次取得的攻势逆转,被迫转为守势。

四、投降被害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灵壁之战大败明军,自此明军再也无力与燕军抗衡。盛庸只得率兵南下,在淮河沿线布防,希望阻止燕军渡河。结果燕将丘福带兵绕到盛庸身后,打得明军措手不及,盛庸只得败走。随后燕军乘胜南下,直取扬州。盛庸便在六合及浦子口设防,企图阻止燕军渡江。但明将都督陈瑄临阵倒戈,导致盛庸兵败,燕军得以渡过长江。

盛庸见京师危急,便再次带水师攻击燕军,结果依然失败。随后朱棣攻克京师,自立为帝。盛庸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朱棣。朱棣便命盛庸驻守淮安,安抚百姓。但朱棣内心仍为东昌之战的惨败及爱将张玉的死感到痛心,自然不可能放过盛庸。

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明史·盛庸传)

永乐元年(1403年),盛庸退休。随后千户王钦上书揭发盛庸有罪,深合朱棣心意,便立即被升为指挥同知。接着都御史陈瑛弹劾盛庸心怀不满,有反叛之心。盛庸知道朱棣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自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