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项羽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是楚汉之争中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贵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项羽一生充满了传奇性色彩,从巨鹿之战中勇冠诸侯到建立西楚,再到分封诸侯,楚汉之争兵败最终自刎乌江,无论是对其功勋的推崇,还是对其失败的可惜,他所创造的辉煌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素材。
从史籍《史记》中项羽的原始形象,再到文学体裁唐宋诗歌、宋元戏曲和平话小说中的项羽形象,最后进入到现代传播视域中,项羽形象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人物形象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试图系统性地对项羽这一人物的文学书写加以梳理,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及作家的个体差异性,探究项羽人物形象文学书写的演进规律及其魅力。总之,进一步完善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对以往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已有的浅析问题进行深化,对其中对比鲜明的矛盾进行剖析,对于认识和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史籍中所记载的项羽是后世项羽形象传播和演变的基础,有关项羽的文学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基石。有关项羽的史书记载主要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中,除此以外,班固撰写的《汉书》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对项羽生平事迹的记载,但是它们中的文字书写与《史记》中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是原文直接照搬。因此,本章对于历史叙事中项羽形象的探究主要基于司马迁的《史记》,对《汉书》和《资治通鉴》中也有一部分的涉猎。
最早有关项羽的记载和描述主要见诸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费十三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 3000 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所谓本纪,就是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后人许多史学家对项羽列入“本纪”之列颇有微词,但司马迁书写时并未以“成王败寇”的单一标准衡量项羽的历史地位,他认为项羽在灭秦中有很大功劳,“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将其列入了“本纪”之中,享受与帝王同等的书写地位,这也足以见得司马迁对项羽历史功勋和作用的肯定,韩兆琦在其《史记通论》中认为:“司马迁的这种超人的气魄和胆略,是后代任何一位史学家所无法企及的”。
《史记》中关于项羽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史记·高祖本纪第八》、《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及《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也有所涉及。项羽为人有以下特点:
一、乱世英雄、西楚霸王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于公元前 232 年,卒于公元前 202 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纵观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大致从公元前 232 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 209 年),主要记述了项羽的出身、性格等基本特点。第二个阶段是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大致从秦二世七月(公元前 209 年)至公元前 206 年。第三个阶段是项羽入关,并分封诸侯王的全过程,大致在公元前 206 年。第四个阶段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的全过程,大致在汉之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汉之五年(公元前 202 年)。
二、性格暴虐、目光短浅
《孟子·公孙丑下》中曾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因此,人心向背是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项羽一生作战勇猛,在反秦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推翻秦朝残暴统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楚汉之争中败给了汉王刘邦,最终没能得到天下,究其失败原因,除了长年战争导致大军的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项羽没有赢得民众的爱戴,甚至许多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其性格的残暴为他政治上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多次描写了项羽的暴虐,其中有许多项羽屠城坑杀的情节描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的事件。根据《史记》的描写,经过巨鹿之战的秦军受到了重创,这一次的失利使章邯在秦朝廷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秦二世胡亥派人责备章邯的作战不力,于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谒见赵高,司马欣宫廷门外驻足了三天,赵高不仅不见,还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和陈余都向章邯建议,以章邯现在的处境不如顺应潮流,和楚军等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反秦,于是章邯派人前去楚营谈判,提出愿意归顺项羽。项羽考虑到粮草的供给,经过与诸将商议,他最终接受了章邯及其部下的归顺。
项羽带领的部队是以前诸侯国的大军,有很多在秦国服过徭役,当时秦兵对他们肆意欺辱使唤,等到章邯带领秦军投降了诸侯国的大军,受过秦军侮辱的诸侯国士兵都反过来奴役报复秦军,秦吏卒都窃窃私语:“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有将士听见了这些话就上报给了项羽,于是项羽不加考虑就命蒲将军等人在新安城南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和于都尉董翳进入秦地。当时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都是下定决心归顺楚军反秦,只要项羽稍加善待已经投降的秦士卒,二十万人的大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可军事上过于自负的项羽不加思考就残忍地把秦军士卒处决,这一做法不仅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更使得三秦地区的民众对项羽恨之入骨。而另一方的刘邦则采取截然相反的安抚政策,因而民心归向逐渐倒向刘邦一方,百姓殷切期望刘邦能够称王,这为刘邦还定三秦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对待齐国的反叛项羽也是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进行武力镇压。汉之二年项羽率军平定田荣部队的反叛,据《史记》记载,项羽大败田荣之后并没有放过齐国的无辜百姓,他下令烧平了齐国的城市房屋,全部活埋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随后项羽夺取齐地直到北海,杀人、烧城。他的这一做法导致齐国人聚集起来,团结起来反抗楚军,田荣的弟弟田横也收集了逃散的几万齐军士卒,在城阳反击,项羽的作战步伐就此被阻断,面对团结起来的齐国民众,项羽的打击镇压并不奏效,因此大军一度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兵向西屠咸阳、杀子婴、火烧阿房宫,导致大火三月不灭,还大肆掠取财宝和妇女,秦朝子民刚刚摆脱了秦二世的暴政和奴役,又见证了杀人如麻的项羽,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狼去虎来”的感受,因而对项羽的统治称霸产生本能的排斥和厌恶,面对他的暴虐和屠杀,民众有的也只是害怕和畏惧,而不是真正的服从。
除了攻地屠城,项羽还常常用残忍的手段处置违抗他命令、忤逆他的人。据《史记》记载,项羽一把大火火烧阿房宫之后,怀思欲东归,于是对身边的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身旁的人听闻此言,随即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罢大怒,当即下令烹煮了说这话的人。劝谏之人建议他建都在关中,也是考虑到关中土地肥沃,四周都有山河作为屏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关中都不失是一个称霸和称王的好地方,而在项羽的身上有一种贵族式的思维方式,他的脑海里一直存在着富贵必然衣锦还乡的思想,一旦功成名就,就必然要享受众人的爱戴和敬仰,其目光短浅的一面可见一斑。面对霸业的建构,项羽也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虽然他胸怀大志,但缺乏明确的战略决策也注定了他政治生涯终不会长久。
除了烹杀对他忠言逆耳的人,对于处置对手的手下也是毫不心软。《史记》中记载: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纪信主动请缨伪装成刘邦,掩护刘邦出逃,足以见得纪信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义士。面对项羽的厉声质问,纪信也毫不怯懦,他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项羽因恼羞成怒最终将纪信烧死。项羽没能赏识到纪信身上矢志不渝的忠诚,也意识不到笼络纪信为己所用可能带来的益处,烧杀纪信不仅体现了项羽手段的残忍,而且将其缺乏识人辨才眼光的缺点暴露无遗。
项羽在军事上和用人上采取了不顺从就杀掉的极端政策,因而暴露出他气量狭小,缺乏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相比之下,刘邦知进退、明得失的政治手段和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就显得更为高明,项羽“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模式极易引起其他人的怨恨,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使项羽失掉人心、失掉许多有助于其成就霸业的良臣名将。
项羽一生富于传奇性的色彩,他成就了叱咤风云的伟业,建立了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为后人所景仰。在一代代文人的书写下,项羽的形象常写常新。纵观项羽形象的演变史也是其形象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对于项羽形象的传播方式和塑造方法也有所差异。
史学家笔下的项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可看出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同时又具有刚愎自用、多疑等性格弱点,这些史籍对项羽形象的描绘平实而又简洁。
项羽,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202年)仅仅活到三十岁就死了,可谓英年早逝啊......不过,就算他再不想死,刘邦也肯定容不下他,连韩信那样的重功之臣,最后都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更何况是他项羽呢?对于刘邦来说,他简直就像个定时炸弹,活一天刘邦就得闹心一天,刘家的江山就多一份危险,又怎会容他残喘?刘邦心里非常清楚他能够坐拥天下,还要多亏了当年鸿门宴上,项羽一时心慈手软地放虎归山,而如今,他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给项羽这样的机会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滚滚乌江河畔,四面楚歌阵阵,项羽,这位天生“重瞳子”,豪气盖世,英勇善战的西楚霸王;这位铁血柔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性情汉子;老天的过多宠爱给他的人生中建起了一座座丰碑,本该成为驰骋沙场的勇士却阴差阳错地做了王位,最终功亏一篑,无颜面对江东兄弟,以自己年轻的生命向家乡父老谢罪,孰错?孰对?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舍命相随,人间难得几回真,阿房宫熊熊烈火中燃烧着一场生死相许的真爱无悔,孰是?孰非?我欲长刀所向,笑看天下英雄!个人认为:项羽---是个真爷们儿!
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氏世代为楚将。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在叔父项梁的辅导下读书、习武,略知兵法,后随叔父避难于吴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此后爆发钜鹿之战,项羽军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5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背信弃义,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兵少食尽。韩信彭越诸军,合围愈急。为动摇楚军心,张良和韩信让汉军夜唱楚歌,项羽闻楚歌,惊惶之中感到大势己去,夜间与爱妾虞姬在军帐中饮酒,面对美人和名骓,项羽慷慨悲歌:“力拨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人反复咏唱,其场面之凄切悲壮,令左右潸然泣下,不能仰视。
入夜,项羽飞身上马,率护从骑兵800多人冲破重围,向南疾驰,然后渡过淮河,到达阴陵,迷失道路。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而待,劝项羽急渡,然后称王于江东,待时再起。项羽此时己无斗志,把失败归于天意,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独自搏杀汉兵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刘邦得杨喜、吕马等所献项羽五体,以鲁公礼合葬于谷城。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吒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钜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钜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是一个有胆识、有气魄但没有谋略的人,有胆识说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敢于同秦军四十万开战,没有谋略说他身边只有一个范增还让他气死了
项羽到底怎么样
项羽,一个悲剧的英雄。 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他在鸿门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的再三暗示下无动于衷,最终放走了刘邦。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地无路可走。 但也有人说他是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认为: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不武;而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属于谋杀,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显示出了他的“军人之度”。 这两种对项羽的说法,个有个的道理。 但我认为项羽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视感情的:他对士兵犹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哪个战士受伤了,他回送药送饮,问长问短,甚至会为死去的士兵流泪。有人说这是他“妇人之仁”的特点,我却不大赞赏这种说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绘声绘色地说成这个人是“妇人”。当他血战沙场,溃败秦军,焚阿房宫的时候,他的“妇人之仁”还能找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观点,就是项羽是上述两种性格的综合。 而他在别人眼中,除会拼、会杀、会哭、会被感动之外,还有什么?还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自信心。在那个年代,力量和谋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现在也如此,有时候谋略会大于力量,赤壁之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 我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 我认为作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著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议,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
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项羽可谓是一位失败的神勇将领。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钜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被刘邦所灭。
项羽这个人怎么样?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
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项羽的为人,其实从他自封的外号“西楚霸王”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西楚霸王”这个称号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霸”。所以,项羽这个人,生性豪迈热烈的同时,也有着霸道蛮横的一面。当然,从他常时候学习书、剑、兵法的事迹上也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人。。。所以苏轼评论项羽和刘邦时就说:“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历史上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 西楚霸王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 五诸侯灭暴 秦 ,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 ,号为“ 霸王 ”,权同 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项羽,原籍秦时的下相(今江苏宿迁),自汉以后经多次调整,九六年宿迁成立地级市,以项王故里为市区。一种说法认为霸王故里就在当今新沂马陵山镇。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霸——戟!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虎头盘龙戟,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擡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招数“单手十八挑”! (以上来自于苏州评话)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其实是一种病)者,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六个人:王莽、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王莽是新朝的建立者;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鱼俱罗是隋朝猛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文学家;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
满意请采纳
楚霸王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勇猛无敌、勇冠三军,从武力上说冠绝一时、无人可匹,可惜又是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作为一个武将绰绰有余,但作为争天下的一方远远比不上刘邦。打天下,打仗只是一方面,武力更只是打仗的一方面。历史上的军事家没有谁是单靠武力的,打仗还要讲排兵布阵、兵法智谋。打天下,更要讲政治,要争取人心,人心不止是民心,还包括士人之心、上层精英之心。
项羽该残暴的时候不残暴,该仁慈的时候不仁慈。本来鸿门宴是很好的除掉刘邦的机会,却因为他自己的假仁假义,放虎归山。而坑杀秦军、屠戮咸阳却让他声名狼藉,失去民心,被打败也是必然的事情。
项羽做错的四件事
一、坑杀秦军
巨鹿之战中,章邯率20万秦军归降,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一说部分坑杀。在当时来看项羽虽然有泄愤的嫌疑,但杀降并没有错,因为如果留下这20万降卒,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根本养不活如此规模的秦军,终究会耗垮自己的部队,况且一旦诸侯盟散,兵力撒去,这支秦军可能又会复起,再度祸乱中原,真可谓放,必霍乱天下,留,楚军必自乱。
但项羽错在了方式的选择上,而正是这种激烈的处理方式,令项羽的威望和名誉大减,为日后楚汉争霸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同时坑杀如此之多的秦军降卒,使得秦关内百姓对项羽痛恨之极,失去了关内百姓的支持,也为后来刘邦攻占三秦之地提供了机会。
二、鸿门宴上的“仁慈”
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察觉出刘邦日后必成大器,为帮助项羽完成春秋大业,范增便向项羽提出设下鸿门宴的请求,以期在席间击杀刘邦。
公元前206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王者之间为争夺天下所设下的一次宴席,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拉开了序幕,众所周知,范增所设的鸿门宴最终未能成功。刘邦一跪解除了项羽的怨恨。范增便再命令项庄舞剑,刺杀刘邦,却再次被项伯和樊哙解围,最终刘邦得以逃脱。
鸿门宴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项羽的性格。项羽虽重情重义、坦率真诚,却也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做事容易冲动。鸿门宴是项羽杀死刘邦的最好机会,却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功亏一篑,此后项羽再也没有如此近距离的击杀刘邦的机会了。
三、屠戮咸阳
如果说之前坑杀秦军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那屠戮咸阳、火烧咸阳宫就纯粹是个人泄愤了。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纵容军士屠戮咸阳,大肆抢劫引发咸阳民众强烈抗议。随后项羽直接下令处死已经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直接失去了秦朝贵族的支持。
固执的项羽还下令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可叹一代名都,秦始皇耗费几十年营建的王宫被项羽付之一炬。一时间,咸阳人无不愤恨项羽的残暴,彻底失去咸阳和关中民心。
四、分封诸侯不公允
在巨鹿之战和鸿门宴之后,项羽可以说是当时的老大了,于是他自封为西楚霸王,随后还分封了18个诸侯王。那么项羽为什么不直接做皇帝呢,我们推测,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