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总兵”是个多大的官职?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看明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总兵”这个职务,有时候似乎是个大官,有时候似乎地位又不高,如果没经过研究,很容易搞糊涂,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总兵”这个职务的前世今生。
作为基础资料,我们就从明朝的军制开始讲起吧。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分管的内容不同,五府只管军籍和军旅之事,人事、调遣和政令发布的权力归兵部所有,但是五府、兵部包括都司卫所的长官,则是由吏部选拔任用。
通过这一操作,朱元璋彻底地将兵权分散开来,兵部可以调动兵马,但却不能统领兵马;五军都督府则恰好相反,只能统领兵马,而不能调动,可谓“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谁也没有起兵造反的能力。
可是,兵权分散了,要打仗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明廷就会派一名大将担任“总兵官”,拿着兵部的行文到各卫所调兵,组成大军,开赴前线。等到仗打完了,士兵们各回各的卫所,大将军则把所佩的“总兵官”印交还给皇帝,一切重回最初。
所以,“总兵官”最开始并不是一个职务,它只是一个差事,或者说是一项工作,没有品级,仗打完了,这个差事就结束了。
“总兵”通常都由五军都督府的长官或者有公、侯、伯爵位的人担任,他们的地位很高,大多又都是皇帝的亲信,所以不可避免地和地方上的军事管理人员发生冲突。
众所周知,明朝的军制为卫所制,大概以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再设5个小旗,每个小旗有军士10人,长官从小到大为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
明朝建国之初有内外卫所三百多个,为此朱元璋在各省建立了17个都指挥使司,对这些卫所进行管理,都指挥使就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和管行政的布政使、管司法的按察使“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并且,隐隐约约的,各都指挥使的品级、地位比布政使和按察使要高,威权更重,他们顶头上司就只有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了。
可是,当“总兵”来了之后,都指挥使的地位就日益下降了,因为品级和爵位的关系,都指挥使逐渐变成了总兵的一个下属。
不过,总兵风光的时间也不长,很快朝廷就对他们不放心了,从仁宗朝开始,派文臣“于各总兵官处整理文书,商榷机密”,说白了就是监视和牵制总兵。
再后来,朝廷往地方上派巡抚和总督,在任命时,巡抚往往会加上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的名义,总督更拥有总督文武的大权,所有工作一把抓,所以不仅地方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三司归其管辖,就连地位超然的“总兵”也必须听其指挥。
所以,明朝中后期,“总兵”就不再是地方上的军事工作一把手了,而是要听命于巡抚或总督。
清朝建立之后,八旗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各10余万人。而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则依然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不过不再叫卫所,而是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又因为以绿色旗帜为标志,所以叫做绿营。
绿营以一省或数省为军区,省内最高武官是提督。一省之内又分为若干个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为总兵。提督有陆路和水路之分,总兵也有陆路和水路之分,每省二至六人,一般来说,清朝共设有总兵83名,统辖十八省614营约63万兵力。
提督对各镇总兵有统领权,但无征调权。全国性的征调权属皇帝,地方性的征调权归地方最高长官总督和巡抚,所以清朝的总兵要受督抚和提督的双重节制。
乾隆十八年,清朝廷将总兵定为正二品,这个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的职务,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秩。
所以,清朝的总兵,你可以认为是一个绿营军区中的二把手,是提督的下属,同时接受地方总督或巡抚的征调。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在清朝,总兵也是个正二品的大员,甚至有的总兵可以管理着一万五千多人的军队,权力依然很大,地位也很高。
历朝历代的兵制略有不同,总体而言,兵部尚书最大,其次是总督,再次是提督,然后才是总兵。元帅并不列入常规序列,唐、宋、元、明等朝曾经设置。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朝正二品,清朝从一品。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
央军
委日常工作的军
委副主
席兼国
防
部长;明朝兵部尚书权力更大,相当于现在的军
委副
主
席、国
防
部
长、总参
谋
长和后
勤
部
长的总称,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
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明朝末年,总兵是高级将领,全国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于军
区司
令
员。清朝之后,总兵则改为正二品,一般受提督统辖;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
力。
在中国,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其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晋国名将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当时只是表示对“将帅之长”的称呼,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明代在枢密院之下设诸翼元帅府,任命元帅、同知元帅等官职,统军征战。元、明两朝的元帅职权较前减轻,仅为二、三品官职。
所谓“总”,大概其就是“总领”的意思,总兵这个职务最早出现在明朝,其本意大概其就是“总领兵马”之意。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小说《封神演义》里的那个“陈塘关总兵”完全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商代根本没有总兵这个职务,连这个词儿都没有!
明朝的总兵最初只是一个临时差遣,没有具体品级、也没有正式“编制”。遇到战事,统兵将领率军出征,称之为“总兵”。战事结束,总兵交出兵权的同时也交出总兵这个职务,原来干嘛的还干嘛去。这一点与清朝的抚远大将军颇为相似,就是康熙帝的哥哥福泉和年羹尧干过的那个活儿。后来,明朝的总兵逐渐固化,由临时差遣变成了一个常设职务,但依然无品无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临时差遣”。明朝的总兵数量非常有限,大多设置于边疆和军事重镇,如蓟辽总兵、宣大总兵等等。终明王朝二百余年,总兵一直都是独当一面的角色,差不多有些类似于我国后来的大军区、战区司令。而且,明朝总兵不受驻地的都指挥使(相当于后来清朝的驻省绿营提督)管辖,这一点也是明清两朝总兵最大的区别之一。
清朝入关之后,对军队进行了区别对待,由旗人组成的八旗是一条线,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又是一条线,互不统属。在地方上,驻防八旗归驻防将军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驻省绿营则归各省提督统辖、受驻地总督和巡抚共同节制。那么,总兵是做什么的呢?提督的下属,各省提督一般下辖数镇不等的兵力,每镇设置总兵一员,下辖数百至一万余绿营兵不等。在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共计有八十三位总兵,陆路总兵七十、水路总兵十三。当然,除了这些总兵之外,晚清时期北洋水师也有总兵或加总兵衔的武职。如刘步蟾就曾经担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邓世昌也曾经以副将加总兵衔。
至于品级嘛,明朝的总兵没有明确品级,原来是什么品级,担任总兵后还是什么品级;而清朝的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在职权范围上,明朝的总兵至少不会低于清朝的提督,有时甚至涵盖清朝数省提督和驻防八旗将军、都统的职权范围,要远比清朝的总兵位高权重得多!
到了晚清时期,新军中也出现了“镇”这个编制,虽然源自于早年间总兵统辖的那个“镇”,但二者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新军的镇大致相等于后来的师,北洋政府建立之后,索性直接把原来的镇直接改为了师、镇统制直接改为了师长。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还是有些联系的,如果硬要生搬硬套,清朝的总兵大概其也就相当于后来的师长吧,远不及明朝相当于“大军区、战区司令”的那个总兵。如果是麾下兵力较少的总兵,实际权力恐怕还不及后来的一个团长……
清朝的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武职外官。
总兵为正二品武职外官。
清朝将军以驻防地名为号,乾隆朝定制为14位,即盛京将军、 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 、 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
其中盛京将军、 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五大辖区内因为不设巡抚、总督职位,可以称之为边疆将军,是为本区最高军政长官。
内地驻防将军与本地行政长官督抚还有绿营各成系统,互不统属。但若会同奏事,则列名于总督之前,以示尊崇,但就实际权力来说还是总督与巡抚的权力大。
其中伊犁将军比较特殊,为正一品武官,统辖地域很是辽阔,军队也众多,受其节制的官员也相当多,在驻防将军中权力差不多是最大的,1884年新疆建省后,伊犁将军权力受到压缩,只负责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的防务和军政。
清朝还有抚远大将军一职,并非属于固定官职,遇有大战事才会任命于人,相当于前线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
一般担任抚远大将军的不是皇帝的兄弟和子嗣就是皇帝绝对信任的大臣。比如说康熙末年的大将军王胤禵,雍正帝时期的年羹尧。
都统是清朝时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为固山额真。主管八旗军队,镇守军事要地,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在有驻防将军之处,一般设有副都统为正二品官职,满语为梅勒章京。
提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掌绿营军队,共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职能与驻防将军类似,一般编制内提督也就是二十多人。
清朝总兵为绿营兵正,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清初总兵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轶,为正二品,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提督与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晚清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因为损耗巨大国库空虚给不起赏赐,就发明了记名提督和记名总兵官职,只是虚职并非可以马上上任,只是记个名,清军中带记名提督头衔的人有五千多人,带记名总兵头衔的人有两万多人,已是泛滥成灾。
将军、都统、提督品级是相同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提督一般都是汉人,在清朝实权较小,将军与都统对比,按所在八旗对比,如果都统是上三旗,将军是下五旗,那么都统地位高。
将军、都统、提督和总兵是清朝的四种武官,而且是四种高级的武官。大家应该也都听过这四个官名,但是他们是多大的官,具体又是做什么的,这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一般来说,清朝的将军、都统和提督的官阶都是从一品的,而总兵是正二品的。那么这四种武官分别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清朝中前期实行的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制,八旗兵和绿营兵是两种不一样的体系。八旗兵是满清入关之前原有的军事力量。早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就确立了八旗制度。之后,皇太极又扩充完善了八旗制度。清朝入关后,保留了八旗制度,八旗兵被派往京师和全国各地驻守,目的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但是满人人数毕竟没有汉人多,八旗兵的兵力不够充足。因此,顺治入关后,在原有明军的基础上,改编了一支汉人军队,这便是绿营军。简单来说,八旗兵就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而绿营兵则是汉人组成的军队。这是两套不同的军事体系。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旗人和满人不是同一回事。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全部是由满人组成的。但是到了皇太极时期,他又扩充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样算起来,八旗的每一旗都有满、蒙、汉三旗,一共是24旗。所以旗人并不都是满人,汉人和蒙古族人也可以进入八旗的,会被编入汉八旗和蒙八旗。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清代名将年羹尧原本是汉人,但是他后来被编入汉军八旗之一的镶黄旗。所以年羹尧是旗人,但是他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
八旗兵和绿营兵不仅兵员构成不一样,这两套军事体系的军官也是分开设置的。在这道题目中,将军和都统是八旗兵的军官,而提督和总兵是绿营兵的军官。虽然提督和将军、都统都是一品大员,但是在清代八旗地位尊崇,将军和都统比提督要尊贵。
清朝入关后,在一些军事要地派驻了八旗兵,全国共有14位驻防将军。这14位驻防将军分别驻守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的职责是负责驻地的军事防务。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这14位驻防将军并不都是从一品的,其中绥远将军和伊犁将军是正一品的。另一点是总督和驻防将军官阶一般都是从一品的,但是如果两者的驻地相同,则驻防将军的地位在总督之上。
举个例子来说明吧。闽浙总督和福州将军的驻地都在福州,那么福州将军的地位在闽浙总督之上。福州将军才是清廷设在闽浙地区的最高官员,闽浙总督次之。但是如果从实权来看,那么福州将军的实权是不如闽浙总督的。
清朝的都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和驻防将军类似的地方军官,是驻守在地方上的军事长官。一般来说是在没有设置驻防将军的地方设置都统。另一类都统是八旗中的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这类都统和原先的八旗旗主类似,掌管该旗的各种军政事务,权利很大。
提督是清朝绿营的最高军官,官阶是从一品。提督又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一共有15名提督,其中12名是陆路提督,另外三名是水师提督。这三名水师提督分别是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以及长江水师提督。提督是统辖一个省的陆军或水师的最高军官,和现代的省军区司令员类似。
清朝的总兵也是绿营的高级军官之一,是正二品武官,位次于提督,受提督统辖。一般来说,一个提督管辖的区域内会有数个军事镇地,这些军事镇地的长官就是总兵。所以总兵其实就是提督的下级军官,一个提督管数个总兵。总兵和现代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员类似,不过也略有不同。现代一般每个地级市都有军分区,而清代并不是每个州府都设总兵的。清代一共有83位总兵,其中水路总兵13名,陆路总兵70名。
将军与都统是八旗的高级长官,而提督和总兵则是绿营的高级长官。
清代将军有三种。最常说的就是驻防将军,也就是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负责一地军政大权。初为武职正一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为从一品。此外,将军还是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临时出征时的统帅也可称作将军,并且加上一些名号,如扬威、靖逆等。
(福州将军崇善)
都统也是清代八旗中每旗的高级长官。清代在各省建置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两者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在一部分地区,都统即为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如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等。
提督为各省绿旗兵营制的最高长官,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称“提督总兵官”,简称“提督”,世称“军门”,每省一人,节制全省绿营官弁。提督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官品级高。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品秩与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同,比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略高,但须受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总督节制。总兵的正式名称为“镇守总兵官”,是清代绿营的高级将领,负责一镇的军务。总兵官阶正二品,比巡抚(从二品)略高。
在武官这个序列中将军、都统、提督总兵都是从一品的。清朝八旗在全国共设十四个驻防将军,他是驻防地八旗兵的最高长官。分别是:驻守盛京、黑龙江、吉林、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驻防将军和总督同驻一省的话,遇到重大事情需要共同上报。名义上驻防将军还不如总督。
都统是八旗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分为满、蒙、汉三名都统,共24人。按照旗籍,驻防将军所在的都统地位高于驻防将军。
提督的总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军区差不多的性质。
将军主要是驻防八旗将军。类似于直属中央的野战军。将军大体相当于军师级别将领。
都统,也是八旗军官。24旗各有都统。直属各营也分上三旗都统。大体相当于师长。
提督,是各省绿营主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水师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九门提督不属于一般性质官员。
总兵,相当于省内重点城市的军事主官。实际兵权相当于守备师长。
我们经常在清宫剧中,看到有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的官职,那么他们都负责什么工作呢?我们一一来看。
将军:
提到将军,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领兵打仗的将领。早在2000年前就出现了这个职位,那么清朝的将军也是带兵打仗的吗?答案为不完全是。清朝的将军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以封赠武职的,比如建威将军,振武将军,五显将军,武功将军等从正一品到从二品,这些将军可以带兵打仗。
第二种是宗室爵号,清朝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九至十二等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第三种是镇守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员,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他们要管理当地的军政,民政,法律等事务。
都统:
都统是八旗中的最高军政长官,从一品,掌管各旗的户籍,田宅,教育,军务,选官等。在张家口,承德设置都统驻防,乾隆时期,新疆地区驻扎都统,掌管乌鲁木齐的军政。
提督:
提督一职在明朝就有,明朝的巡抚兼任提督。清朝提督是省一级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总兵:
总兵明朝就有,清朝时期,总兵为正二品(乾隆时期开始定品秩),受提督统辖,掌管本镇军务,清朝设有总兵定员83名。
清朝的将军是边疆旗兵的最高长官,位列从一品,因驻扎于边关,也常常称其为封疆大臣。
都统是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位列从一品,也就是驻扎在各地的旗兵,主要负责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训练等事物。
提督是掌管朝廷以及地方兵马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武警部队,位列从一品,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词语:九门提督,其实就是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一般为满人。
总兵在清朝以前,一般为镇守一方的公候或都督,到了清朝,因为提督的设立,总兵降为第二长官,位列正二品。
这里区分一下,将军为 边疆旗兵 的最高长官,都统为 驻防旗兵 的最高长官,提督为 地方武装 的最高长官,这三个都是 从一品 。
而总兵,则是 地方武装 的第二长官,为 正二品 。
其中,他们所掌管的兵一般是这样区别的,将军和都统手下的兵主要为八旗子弟,提督和总兵手下的兵,主要为汉人军队。
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些都是清朝的高级武职官员。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势必会出现一些满汉二元化的制度设计,尤其在军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军事力量分为两个系统,其一是八旗系统,其二是绿营系统。其中,将军和都统属于八旗系统,提督和总兵属于绿营系统。
接下来就来具体说说这四个武职官员。
01:将军 将军主要指的是驻防将军。
清朝的八旗兵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京营八旗,主要驻防京畿,还有一类叫驻防八旗,主要驻防各地军事要冲。那么,负责管理这些驻扎在军事要冲的八旗兵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就是驻防将军,官阶最初为正一品,乾隆年间降为从一品。这样的驻防将军,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4个,分别驻守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为将军下去,这五个地方的驻防将军品级仍为正一品。
作为当地驻防八旗最高军事主官,驻防将军虽从权力上比不上总督,但官阶和地位都胜总督一筹。尤其是当出现驻防将军与总督同驻一省的情形,如果地方出现重大事宜须会同奏事时,驻防将军的名字应该排列在总督之前,以示尊崇。
此外,清朝跟其他历朝历代一样,也有大将军的职务。但大将军并非常设官职,而是在遇有重大战事时临时设置的最高统帅。战事只要一结束,大将军一职也就不存在了。
02:都统 都统这个官职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八旗都统,一类是驻防都统。
八旗都统并不是单纯的武职官员,而是负责管理旗人的官员。最初名为固山额真,清朝入关后改名为都统,官阶为从一品,主管一旗旗下军政、户籍等事。到后期,八旗都统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了。
驻防都统与驻防将军类似,也是节制清朝地方驻防八旗的军事长官,主要是在不设驻防将军但又有八旗兵驻扎的地方设置,全国只有两个,即察哈尔都统和热河都统。
而在设驻防将军的地区,设驻防副都统,受驻防将军节制,官阶为正二品,全国共设29名驻防副都统。此外,有些军事要冲必须要驻军,但又不在驻防将军和驻防都统的管辖辖区内,故设置专城副都统。全国共设专城副都统四人,即密云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青州副都统、凉州副都统,四人皆直接隶属于兵部。
03:提督 清朝除八旗兵之外,还有绿营兵系统,是由汉人组成的地方部队。而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就是负责统辖一至两省陆路或水路绿营兵马的最高军事长官,官阶为从一品。清朝在全国总共设置了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
若论品级,提督的品级甚至高于地方上的总督,但由于清朝始终防范汉人,加之天下承平日久,重文轻武风气渐生,提督的权力和地位远远不如总督和巡抚。总督和巡抚拥有兵部尚书和侍郎的加衔,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制辖区内的绿营兵。提督虽贵为一品大员,但实际权力一般,基本没有调动部队的权力,且既要受总督、巡抚制约,更要听从中央兵部的命令。
04:总兵 绿营系统内的军事官员,除了提督这个最高军事长官外,从高到底还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而总兵则隶属于提督管辖,主管辖下一镇绿营兵务,最初无定品,乾隆年间始定品级,为正二品。由于清廷在不同省份设置绿营兵的数量不同,所以导致各提督之的总兵所统辖的兵员数多寡也不尽相同,多的可以统辖万余人,少的不过数百人。一般来说,清朝全国共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70名,水路13名。
在清朝,将军,都统,提督,总兵这四种官职的最大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将军和都统作为军府制的首长时,既管军又管民;提督和总兵则只管军事。
下面详述之。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按不同治理方式,可分为直省制和军府制两大类。
直省制,大概相当于明代的两直隶加十二布政司,先后有多次变动,总体来说,省的数量在增加。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设总督和巡抚节制。总督辖一省或数省,巡抚辖一省,其下设布政司,按擦司和提督学政三大衙门。
军府制主要设于边疆地区,地位相当于省。这些地区的最高长官,有的称为将军,有的称为都统,有的称为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至于将军和都统,两者都是其所辖地区的最高长官,不过,将军比都品级别更高些。
将军辖地有: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伊犁。这些将军既管军,也管民,有时还要负责外交事务。
都统辖地有:热河,察哈尔。其职掌如将军。
此外,清朝还有另一种将军和都统,那就是在内地的许多军事重镇,负责节制八旗驻军的,如成都将军,他就是负责四川地区的八旗军队的。他们偏重于军务,一般不管民政。(有的还兼管绿营。)
提督和总兵则属于绿营系统的高级指挥官。提督为从一品,是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每省一至二人。一省的绿营兵又分为若干镇,每镇的首长称为总兵,每省二至六人。
由于东北三省为清朝龙兴之地,一向由八旗把守,不设绿营,所以没有提督和总兵。
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14世纪-17世纪初之明朝时期,总兵为无品级之武官官名,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通常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清朝之后,军权归为各省巡抚提督之文官,而听从巡抚提督之总兵武官则改为正二品,视驻地,统辖兵员多寡相差甚多,大约于一万五千名至数百名之谱。一般来说,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就台湾而言,20世纪之前,台湾总兵受台湾道节制,统辖部队称台湾镇,官衔亦称台湾镇总兵,人数则在一万名至一万五千名左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林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