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台之战发生在十六国时期,是前燕击灭冉魏的决战。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小说或者史评中,廉台之战的起因被描述为冉闵刚愎自用自不量力,不顾众寡悬殊的不利形势,拒绝部将们劝他暂时避战的忠言,愚蠢简单地立刻冲上去与鲜卑军硬打硬拼,以至兵败被杀。但是当我们细察原始史料,却发现这些说法与真实情况全然不同,存在误解史料或断章取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权威正史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廉台之战进行了详尽严密的考证。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记载:“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资治通鉴》的记载:“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
由此可见,魏昌之廉台就位于泒水之畔,两者是同一地点,换言之,廉台之战的地点就是在泒水之畔的廉台。从史书中记叙来看,冉闵军队是有计划地向常山步步南撤,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河畔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 当然,燕军皆为骑兵,按说是能够很快就能追上冉闵军的,而之所以到廉台才交战,应该是因为冉闵一路上边打边撤,所谓“十败”,盖指从安喜之战开始,到撤退至廉台为止,一路连续10次击败慕容恪。
如图为今河北省地图,由北向南依次为:
中山,今保定市之定州市;
安喜,今保定市之定州市境内;
廉台,今石家庄市无极县境内;
常山,今石家庄市正定县南部;
襄国,今邢台市;
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
从地图上我们可见,冉闵于352年初终于攻克了襄国,终于可以腾出手对付之前一直无暇应付的前燕了,于是冉闵就立即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进驻中山(已被前燕占领)以南的安喜,除了“游食”搜集粮食外,应该还有在此防堵燕军南下的目的,燕王慕容儁则坐镇中山,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南讨伐冉闵,冉闵率军南撤,一路且战且退,连续10次击败燕军的追击,终于撤至泒水之畔的廉台,企图利用这里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的有利地理形势挫败燕军,当然魏军还没来得及进入丛林即被燕军引回,于是两军都始终没有进入丛林,而是在泒水之畔的平地进行了惨烈的最后决战。
冉闵的选择不是没有道理。
此时的慕容恪部由于孤军追击,已经和慕容儁的主力拉开了距离,无法得到援助。况且燕军大都是善射的轻弓骑兵,机动力很强,尽管冉闵屡屡将之击溃,但因安喜地处原野,轻骑兵即便失利也不过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冉闵的军队为步骑协同,很难追上这种敌人打歼灭战,所以尽管打了十场胜仗,也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战果。可现在不同了,魏昌城侧面是山丘丛林地带,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溃败就再也无路可逃,只能被赶进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是做不到的。
冉闵勇猛无比,所部将士皆为精锐,此前曾经多次击败燕军,燕军因此都十分畏惧,慕容恪为克服部下的惧敌之心,特意在阵前激励将士:“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冉闵虽然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照样能够多次击败慕容恪的优势骑兵,但为稳妥起见,他先引军向丛林进发,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以选择更合适战场,以图一举击溃燕军,但是慕容恪的参军高开却识破了冉闵的计谋,遂说服慕容恪不入丛林,而派轻骑截击魏军,然后佯败诱敌至平地,冉闵见燕军识破自己的计谋不肯进入丛林,又受不得燕军激将,加之粮食短缺士卒饥疲不能久拖不决,且鉴于自己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遂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就在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令燕军后无退路的泒水畔歼灭燕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招数,致使他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屡次败于冉闵,慕容恪此时已经把对手的战术和习惯琢磨透了。
燕军大都是骑兵,兵种过于单一。骑兵突击力和机动性虽强,却不像步兵能够组成严密方阵,以盾墙或长矛墙来进行防御,一旦敌人的骑兵冲过来,就只有对攻的份儿。而冉闵率重骑兵突击骁勇无比,跟他对攻实在讨不了好。所以冉闵每每留步兵和弓弩手庇护左右两翼,亲率重骑兵突击燕军中军骑兵,这战术屡屡得逞——他的两翼还没有被燕军两翼骑兵突破,燕军的中军骑兵就已经被突破了,从而导致燕军整个战场的溃败。
既然这种战术屡试不爽,那么冉闵肯定还会使用这种战术。但是这一回,慕容恪偏要把难以形成防御阵容的骑兵布置成不动如山的铜墙铁壁。
决战的这一天,双方在魏昌城附近的廉台列好了阵势。冉闵一如既往,亲率重骑兵直取慕容恪的中军大旗,左右翼步兵缓步前进,随时固守。慕容恪则下令左右翼前进,中军骑兵与冉闵对攻。
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慕容恪中军阵地,顺风斩杀数百名鲜卑勇士,委实骁勇无比。但当他冲垮了第一阵燕军骑兵,和第二阵燕军骑兵交锋后,骇然发现原本一冲就散的骑兵突然变成了严密的方阵。原来慕容恪竟将第二阵的五千鲜卑精骑都以铁索相连,如此列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不仅如此,心思缜密的慕容恪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是借第一阵骑兵加以掩护,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冉闵和他的重骑兵全部为铁索连马所纠缠。慕容恪指挥中军骑兵包抄冉闵亲卫骑兵的同时,指挥左右翼骑兵向冉闵滞留在后的步兵发起突击。这一场惨烈的血战从上午打到中午,魏军前锋甚至一度突破连环马铁阵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一度几乎力挽狂澜,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足见战斗之激烈,但此时不光是慕容恪的中军骑兵围住了冉闵,慕容恪的左右翼也消灭了冉闵的步兵,掉头包抄回来,对骁勇的大魏皇帝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包围圈。
冉闵凭借勇猛和亲卫死战杀开血路,溃围而出,但向东跑有二十余里,坐骑因伤重和疲惫而突死,冉闵被紧追不舍的燕军骑兵所俘。
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附《资治通鉴》的原文:
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
《晋书·慕容俊载记》的相关记载:
俊遣慕容恪及相国封弈讨冉闵于安喜,慕容垂讨段勤于绎幕,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闵惧,奔于常山,恪追及于泒水。
《晋书·冉闵传》的记载为:
时慕容俊已克幽、蓟,略地至于冀州。闵帅骑距之,与慕容恪相遇于魏昌城。闵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言于闵曰:“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闵怒曰:“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闵众寡不敌,跃马溃围东走,行二十余里,马无故而死,为恪所擒,及董闰、张温等送之于蓟。
对慕容恪之“连环马”问题的考证:
在历史上颇有点名气的廉台之战中,慕容恪利用“连环马” 战术击败了冉闵的少数步兵,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感到有必要澄清网上常见的两个误解。
第一个是,慕容恪的先前的“十败”到底是不是诱敌之计?
《资治通鉴》记载: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
如果燕军的“十败”真的是假装败退而非真败的话,那么燕军就无须感到恐惧,否则岂不是自我矛盾了?另外慕容恪还不得不特意为此巡陈并发表演讲以激励军心,也正是为了克服燕军的恐惧之心,这同时也证实了燕军此前的“十败”确确实实的是失败了,因而皆有惧敌之心,否则慕容恪就无须特意为此巡陈激励军心,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
换言之,兵力的众寡悬殊,其实并不妨碍冉闵屡次以少胜多,冉闵凭借着盖世勇猛和出色军事指挥,照样可以多次击溃鲜卑铁骑,这样看来,冉闵拒绝部下的劝阻,执意迎战慕容恪,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缺乏头脑,而是符合他的作战特点的,只是晋书的记载过于模糊与简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而资治通鉴则考证订正了这个问题。更何况,冉闵的迎战也并不是人们所经常误解的那样去发蛮劲硬拼,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有计划地且战且退,刻意把敌人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挫败鲜卑骑兵。
第二个问题, 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到底是平地还是树林?
目前网上许多人因为不愿认真阅读史书,人云亦云地误以为冉闵十败鲜卑军的地点是树林,认为慕容恪的“十败”不过是因为他的骑兵在树林里优势不明显,而冉闵步兵则在树林中善于发挥优势,然后冉闵中了慕容恪的诱敌之计,愚蠢莽撞地追出树林,把自己送到平地上供慕容恪的骑兵宰割,从而全军覆灭。事实上,这种看法完全是主观臆断和凭空猜测,与真实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 ”
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进入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由此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魏军的战斗力之劲强可见一斑。 这说明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冉闵也照样能够以劣势步卒击败慕容恪优势骑兵,这样看来,冉闵在廉台之战中依旧把战场选择为平地,就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误的,而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可见,即便是在众寡悬殊的不利兵力条件下,在以步战骑的不利装备条件下,在平地上野战对决的不利战场环境下,冉闵也照样能够击溃天时地利人数装备都占尽优势的慕容恪军。换言之,冉闵的失败关键不在于上述诸不利条件,不在于他“不纳忠言”或“愚蠢莽撞”,而在于他遇到了慕容恪的“连环马“。
至于慕容恪的连环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按《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
这里似乎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冉闵的兵力大约为1万人,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那么慕容恪的兵力究竟有多少?
关于燕国军队的总人数,燕军南下前夕,“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有精兵20多万,但是燕军南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攻占了幽州全境和冀州的部分地区,得到了大批的人口以提供兵源和给养,并收编了大量后赵军队,同时又有大批杂胡投降了前燕,所有这些都足以使前燕的兵力获得极大的扩张,因而廉台之战时前燕的总军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二十余万”。
再根据史书记载推断,慕容恪军的中军应该一共有两道前锋,一道是5000连环马方阵,一道用于在前面遮挡视线以迷惑魏军,如果两道前锋的人数相当的话,那么两道前锋合计1万人左右,两道前锋之后则是慕容恪亲自指挥的中军主力,是燕军的全军中枢,负有保护慕容恪的重责,因而自然要比前锋多得多,即便只有前锋的2倍,也当有2万人,那么中军一共合计约为3万人。 而鲜卑军分为三部,从慕容恪的部署来看,起决定性攻击作用的是“燕两军从旁夹击”,而正面的燕兵中军主要是用于暂时阻挡冉闵、以待两侧伏兵齐上夹攻而已,因而两侧伏兵人数应该不会少于正面燕兵的中军,那么按左右两侧军与中军相等、均为3万人的话,那么鲜卑军总人数应该至少有9万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了,不能再少了,但是再多的话也恐遭人诟病说太夸张,所以我就取鲜卑军为10万人。
由于慕容恪骑兵即便是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墙,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当然,连环马之前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骑兵,用于阻挡魏军的视线迷惑魏军,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慕容恪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冉闵“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亦即发现中计没有退路后,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并顺风斩杀数百鲜卑勇士,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
应该说,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行动还是很迅速的:“俄而燕骑大至,围之数周。”,但是正面的连环马鲜卑骑士却被冉闵本人瞬间斩杀数百人,盖因他们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同理被冉闵部下所斩杀的也必然极多,很快就死伤殆尽了。毕竟,这些燕军将士无法自由躲闪,很容易被人砍杀丧命。但笨招归笨招,对付冉闵这种前所未见的强敌还是终究有奇效的,冉闵似乎也没有料到慕容恪居然会不惜牺牲部下将士们的性命去博取战争。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于是“围闵数重”,而这是此前世界上任何名将都不曾碰到的新情况,也是冉闵所事先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因而遭到挫败,全军覆灭。
冉闵:民族英雄还是变态屠夫?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致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捧杀还是棒杀?
变态屠夫
冉闵,一个已经被骂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人物.他死后被灭他的胡人建立的胡朝史学家狠狠的痛骂了一翻,三百年后,晋书以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的史学家写的史料,作了晋书,自然对这个屠夫评价不高.
五胡乱华时期,先后有十多个民族迁出中原和关中,其中的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大乱,胡人有五六百万左右,汉人六七百万.
本来汉人与当时的入胡族人数相当,大家彼此学习.各胡向往中国文化,汉人也向胡人学习放牧,文化上已彼此在逐步同化.
可是后来汉人里出了一个屠夫-----冉闵!反对民族溶合,要求各胡“各还本土“(这个变态想把已经在中原地区安家的胡人赶走,叫人家离开,返回各自的“老窝“去).
冉闵出身于当时名震天下的乞活义军,可能因为他父辈亲友尽死于五胡入侵的缘胡.其人举世无亲,极端仇视胡人.此人后来最喜欢干的就是对胡人搞屠杀.
这个屠夫倒很能打仗,晋史称他:身长八尺,善谋策,骁猛多力,攻战无前。他每战冲锋在最前面,砍杀胡军猛将悍兵三四百人不等.(虽然这个屠胡作战很勇猛,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冉魏帝国,但最后被南下的二十万鲜铁骑灭了.)
乞活军当时已归顺后赵,冉闵参与了石虎攻打鲜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余部的战争,建立了军功.在石虎后期,利用手中军权,将后赵帝国的粮食散发给汉族饥民,收买人心.石虎死后,靠四十万汉人尸肯修建起来的后赵皇宫发生不明原因的火灾(襄国宫殿倒时明确史料为冉闵所炼烧死),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冉闵借此机会,放出石虎从全国各地的抢掠十万汉族妇女,很多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将之许自已的部下与高力汉族卫士,收卖人心.
冉闵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后赵(羯族所建立)后,利用当时汉人对胡人的刻骨仇恨,一次次煽动胡汉纷争,弄的天下大乱,数百万胡人在他发起的战争中死于非命,汉人死者亦不计其数.他发布了臭名昭著的<杀胡令>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汉族主义暴发的<讨胡檄文>(不过具体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取代他的是新建立的胡朝,自然不会保留他历数胡人罪状的文章),冉闵当时致书北主各地,号如汉人起来屠杀胡人.
公元349年五月,冉闵扶立傀儡石遵,使其“杀世自立”。石冲闻之,帅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余万胡军南下,被冉闵等歼灭于平棘,冉闵俘杀了石冲,为消灭胡人的有生力量,冉闵坑杀被俘降军三万余人;冉闵要求石遵“正式”让位予他(类似于汉魏晋之间的惮让),石遵当然不原将祖宗的基业让出;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闵杀石遵,胡族势力激烈反抗,冉闵尽杀胡人十余万,中原大乱。(《晋书》志第三)。同一时间,冉闵改后赵国号为卫,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鉴,以图挟天子令诸候(后赵全国当时到处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将,可惜此举并不见效)。关中的赵乐平王石苞自关中率大军东讨冉闵,后被冉闵杀;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受石鉴书诛闵,亦被杀;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参与诛杀冉闵,也被冉闵所杀;姚弋仲、蒲洪等连兵,移檄中外,号召天下胡人杀掉冉闵.....
冉闵看到各地的胡将都不听命于他,与之为敌,石鉴背后计划除去他(石鉴被闵杀时在位一百零三日)。冉闵攻斩了石鉴叫来杀的的孙伏都三千羯士等人,纵兵屠杀,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和“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方圆百里的汉人都跑了过来,胡人全部离去。冉闵看到胡人终究不听命于已,亲自带兵在邺城周围屠杀胡羯二十几万人。
冉闵还下达<杀胡令>外,致书各地号召北方汉人起来屠杀胡人。于是,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迁入中原的五胡六夷死者不计其数,很多汉人也被误杀,特别是山西南部的血腥报得中,很多长的像姜氐的汉人也被当作胡人杀死.
冉闵立国三年,没有一个月不与众胡联军大战,死者不计其数.有史可查的冉闵杀人记录有:冉闵攻打胡酋张贺度,斩二万八千首级;斩凶奴刘显带的胡羯军三万余级等。
冉闵以武力方式变态的要求各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路上相互杀掠,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止二三,造成数百万人死于途中.
民族英雄
西晋灭亡后的317年北方汉族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
以下是各族当时的分布情况:
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
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
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丁零人十五万,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
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二百万,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闵组织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闵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有人告其谋反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直至于十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史有载,绝非道听途说,活着可怕,死也也可怕,呵呵!)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可惜东晋没有保有多久,就被鲜卑人夺去,鲜卑军队一直打到长江边,因为无船过江,东晋才又苟安了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对于冉闵这位 历史 人物,部分公众评论有些极端,或黑或白。喜欢的称他为民族英雄,拯救中华文明,不喜欢的,则说他是三姓家奴,手上沾满无辜鲜血,可谓黑白分明。参与讨论冉闵话题多年,和很多朋友都有过交流,笔者发现无论黑还是白,大部分人对于冉闵其实是一知半解,所谓黑白,大部分都是给各种文章中真真假假、颠颠倒倒的冉闵事迹带偏了,最后被裹挟成为黑而黑,或者为白而白的党同伐异。这好么?这当然不好
评论冉闵,无论好还是坏,我们得先知道冉闵是谁,具体做过什么事,了解真实,才能有的放矢,不会被或黑或白的文章裹挟污染。什么是真实?借此机会,笔者根据《晋书》、《资治通鉴》两本史书简单整理出冉闵流年时间并附上针对性个人分析,一方面让大家知道史料记载,另一方面也是对笔者参与讨论冉闵话题这几年的一个自我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个阶段,后赵石虎时期(311年-349年)
300年前后,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多个司马家王爷纵横捭阖互相杀伐,战争打了几年,最后东海王司马越赢得胜利,入主中枢,但是,西晋剩下的却是内部空虚以及矛盾重重。这时候,以匈奴、羯、氐、羌、鲜卑族为代表的内附以及未内附诸胡武装,瞄准机会,开始内侵中原腹地,自此时起,西晋大乱
大约311年,羯族酋首石勒击败乞活军陈午部,陈午部称藩。陈午军中,有一12岁少年,名冉良,被石勒看中,让其17岁侄子石虎收为养子,并改名石瞻,石瞻,就是冉闵的父亲。据史书记载,冉家祖先早年是大汉骑都督,世代牙门将,后来石勒建立后赵(石氏赵国,与刘氏前赵区别,史称后赵),石瞻就成了后赵一员勇将,为后赵征战,战功很多,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328年在前后赵战争中战殁
这里乞活军是西晋外围武装,304年,匈奴王刘渊在并州立国,当时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带领麾下军民向东逃难,乞活军最早的班底就是这部分逃难军民。司马腾被杀后,乞活军分裂成陈午部、李恽部等各自发展,最终大都被石勒击败收服
大约320年,冉闵出生
338年,冉闵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这一年,后赵攻伐辽东鲜卑失利损失惨重,而当时参战的游击将军冉闵(那时候还叫石闵)却没有损失,带领麾下安然撤退
战后返回邺城,该罚罚该奖奖,石虎奖赏有战功的氐族苻洪,封其为冠军大将军、西平郡公都督六夷军事等。对此,冉闵谏言说:
冉闵是真谏言还是假谏言,暂不去探讨,不过对于冉闵的谏言,石虎并不认可,他说:我正想要苻洪出力,帮我打吴蜀地域,如何能杀?
后赵攻伐辽东失利,当时的东晋执政大臣庾亮瞅准机会做北伐准备,虽然北伐之事并没有得到朝堂通过,但北伐的风声还是传到了后赵石虎耳中,对此,石虎大怒,要发兵教训东晋
339年八月,石虎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步骑7万,攻伐东晋。在这一次攻伐中,冉闵第二次出现在史书,他是夔安的随军将领,具体军职未知。据记载,339年九月,冉闵在沔阴击败晋军,并杀了东晋大将蔡怀。这场战争打的不长,最终夔安大军劫掠一番,迁徙了百姓7000户返回后赵
此战之后冉闵沉静了,一直到十年后才第三次出现在史书
349年,原后赵废太子石宣麾下军队遭到贬斥移防凉州戍边,在移防途中,这部分军队在都督梁椟带领下反叛了,一发不可收。石虎撤掉初期主导平叛的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的亲信司空李农,换上了燕王石斌为大都督。参与平叛的还有张贺度、张良、 冉闵 、姚弋仲、苻洪、段勤、刘宁等
在这次平叛中,冉闵军职为征虏,猜测此职位为平叛后升迁,史书记载苻洪的车骑将军职就为战后封赏。不过这样一来和姚弋仲的冠军大将军职又有些矛盾,因为姚弋仲参与平叛时为征西将军(战后军职未动勋职晋升)。史书记载的比较混杂,不计较了
后赵石虎时期史书关于冉闵笔墨不多,就338年、339年以及349年平叛梁椟零散三次。不过对于石虎时期冉闵作为,史书倒是给了一个概述总结:
以上是冉闵在石虎时期流年情况
对于冉闵在石虎时期经历,很多白色观点会下意识回避,而黑色观点又会重点刻画,这就导致更多的读者朋友陷入理解偏差。所谓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史书,要学会分析,毕竟史书不是小说, 历史 人物也不是小说中角色, 历史 要复杂的多
比如通过上面摘录的史料,若从小说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冉良、冉闵父子为后赵效力,深受石勒、石虎器重,但事实真的如此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史书中有三件事可以综合起来看:其一,冉家魏郡内黄人,世代牙门;其二,司马腾是魏郡温县人,在履职并州之前,任魏郡太守;其三,乞活军是司马腾麾下流民军。从一二两点可以看出,冉家和司马腾既是世交也是同僚,结合第三点,说明冉家在乞活军中地位举足轻重
史书还有记录:311年乞活军陈午部称藩,冉良被石勒看中,当了石虎义子。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当年冉良12岁,石虎也只有17岁。让12岁孩子给17岁孩子当儿子,合理么?不合理。再如,在石勒军中,冉良征战多年,军职是左积射将军,勋职西华候。左积射将军听起来很厉害,但这就是一侍卫官。被石勒石虎带身边的高爵侍卫官,要么是心腹亲信,要么是防着什么放在眼前看着,想一想,冉良属于哪种呢?
所以冉良大概率是乞活军称藩的质子,有质子这层身份,就都能解释的通了。而石勒之所以收冉良,也是为了让乞活军更好的为他效力。这也能说明石虎时期的冉闵,为什么是北中郎将以及游击将军——这两个军职是放大的侍卫官,一样是放眼前看着
史书中所谓的抚之如孙,确实是恩宠,但终石虎一朝都不给冉闵独自统兵权,即便冉闵勇力绝人善谋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339年,冉闵随军打东晋大概率是石虎想看的投名状。思考,冉闵若不打,行不行?
第二个阶段,后赵诸帝时期(349年-350年初)
349年四月,石虎病危,威压中原二三十年的巨头即将逝去,有道是人亡政息,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石虎时期受损以及受益的各方集团,都在积极准备,准备在下一政权中获得更有利的待遇。为此,各方合纵连横,不在藏着掖着
赢得最初胜利的是皇太子一系,以太子石世为纽带,皇后刘氏、镇军张豺、太尉张举等抱成一团,乘着石虎病危矫诏赐杀了燕王石斌,放逐了彭城王石遵。石虎死后,石世顺势登基,太后刘氏临朝,张豺晋级为宰相,开始清理政敌势力,兵围乞活军驻地上白
此时,氐族苻洪、羌族姚弋仲、鲜卑段勤、匈奴刘宁以及冉闵诸人团结一起,鼓动石遵争夺皇位,他们说:
349年五月,有了各方势力的强力支持,石遵在李城起兵,冉闵为先锋。大军一路顺风顺水,张豺兵马闻风而降,几乎毫无波澜,一直行军到邺城,而邺城守军也是欢呼。就这样,石遵取代了石世,成为后赵皇帝;太子石世一党被清洗,核心纽带石世、核心人物张豺以及太后刘氏等被诛杀,太尉张举归于石遵;其余石冲、石苞等石家起兵王爷要么被收服要么被镇压……
石遵入主邺城,大局已定,本来团结一起的各方势力,内部连续发生两件大事。一件是氐族苻洪被排斥,罢掉了都督头衔,苻洪因此出走坊头;另一件为石遵与冉闵之间摩擦,石遵取得帝位后,并未履行诺言立冉闵为太子,而是立了燕王石斌儿子石衍,冉闵被封为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内部纷争再起。这两件事,都涉及到了冉闵,史书记载了两句话:
两件事发生时间先后顺序不得而知,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石遵集团内部其实并不和谐,他们各有各的需求,聚在一起仅是抱团取暖,等干掉共同的敌人,内部分裂是早晚的事情
其实,石遵表现的不错, 不乏帝王平衡之术,就内部权力分配而言,石遵可谓面面俱到。打击苻洪,也仅仅去除苻洪都督头衔;封立的太子,是燕王儿子(燕王是石虎末年群臣推荐的两大太子人选之一,也是平定梁椟叛乱时统帅);虽未依诺封冉闵为太子,但也给了冉闵军政大权;诸兄弟如石鉴、石苞、石冲、石琨则分别占据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职位……
如此,若把冉闵当成后赵统治阶层人员,那他反叛后赵其实应该属于忘恩负义,就像蔡东藩说的那样:
只是,冉闵是不是单纯的后赵统治阶层人员呢?并不是,否则其父冉良不会是左积射将军,早年也不会以12岁之龄被安排成17岁石虎儿子,冉闵大概率是后赵内部晋人利益体现
石遵可以平衡权力分配,但石遵没办法调节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毕竟石遵权力来源于后赵石家,来源于羯族,来源于石勒设置的国人制,而其权利来源和汉家利益是相悖的。石遵登基后,平衡了内部权力,可对于后赵百姓政策,并未作出改变,仍然是苛政高压,史书有佐证:
349年十一月,石遵和冉闵之间矛盾极度激锐,在石鉴的暗助下,冉闵先下手为强,劫持李农等联合杀掉石遵。石遵临死前,说:
石遵死,石鉴登基,冉闵晋级为大将军、武德王,李农晋级大司马、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刘群(刘琨儿子)为尚书左仆射,卢谌(晋武帝女婿)为中书监,此时,后赵朝堂差不多由冉闵团队主导。不过,就像石遵说的”我都不行,你们行么”那样,石遵平衡不了后赵胡汉矛盾,冉闵团队一样也平衡不了(为了缓和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冉闵团队都尝试了更改国号,以及给石鉴换姓,不过,效果却使矛盾更加激化)
很快,驻扎在襄国的新兴王石祗联合姚弋仲、苻洪等外在六夷酋首起兵攻邺城。而邺城内部,冉闵也遭到多次伏击,比如石苞、石成、石启、石晖等后赵诸石,还有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龙骧孙伏都等后赵重臣。在最后一次击败由孙伏都组织的3000羯士伏杀后,冉闵团队囚禁帝主石鉴,矛盾激化至后赵内战大爆发边缘,邺城不满冉闵做法的大量官员勋贵等撤离
流传许久的杀胡令,就发生在此间,大约349年十二月或者350年一月
关于杀胡令再多说几句,这个命令其实为不得已,冉闵团队最初想法是“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可是,下达放开门禁任人来去命令后,“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我们知道消息传达需要时间,老百姓赶路也需要时间,方圆百里赵人皆入城所用的时间完全足够城内胡羯撤离,可胡羯并未撤离,而是徘徊在邺城以及周边。以当时矛盾之尖锐,要么杀,要么被杀,冉闵团队选择了杀……
有朋友认为冉闵的杀胡令是不分胡汉乱杀,造成汉人也滥死一半,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估计该观点来源于史书记录的“高鼻多须滥死者半”,笔者早期,也犯了同样错误。后来多翻了几遍史书,发现高鼻多须深眼眶是羯族特征,石勒当年还说他儿子长的不像胡族。为了验证,和几个朋友抽了时间,专门在超市和学校门口观察,看看能数多少个高鼻梁出来,结果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个别疑似,高鼻多须压根就不是汉家特征
综合来说,杀胡令实质是杀羯令,这个命令让很多不是羯族的胡族,因为有高鼻梁大胡子特点,也遭到无辜杀戮。白寿彝版《中国通史》对此持有的观点差不多,说的比较隐晦:
杀羯令后,冉闵团队彻底掌控了邺城,后赵分裂成代表汉家利益的邺城政权以及代表胡族利益的襄国政权两个部分,大战争爆发了
以上是冉闵在石虎死后,后赵诸帝时流年情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冉闵的转型期,在后赵这个国度中,冉闵从棋子变成棋手,从幕后走向前台,厚积薄发,赢得多头博弈,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
有人说,冉闵造反是为权势,若是石遵当年信守承诺,冉闵不会造反;也有人说冉闵杀羯,是因为“胡不为己用”,要是能为己用,冉闵不会杀羯,所以冉闵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其实,大家可以反向思考,为何石遵要毁诺,为何胡不为己用?其根本原因,是冉闵所作所为不代表胡族利益,冉闵的权力基础不是胡族,如此,在思考,冉闵真的都是为自己么?
已故史学家高敏先生在他的《试论两晋时期 社会 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文中,对于此次事件是这么说明的:
第三个阶段,冉魏发展期(350年春-351年春)
350年闰月,冉闵团队废杀石鉴,杀石虎遗孙三十八人,尽灭邺城石氏,然后以邺城为都城,建立魏国,史称冉魏。远在襄国的石祗听闻石鉴被杀,亦登基为帝,继续后赵政权。后赵内乱演变成两大政权之间的杀伐,这近似统一北地的后赵本身,算是亡了
两个政权建立初始,对于原后赵各方势力都发出诏令,大体上胡族归入襄国,汉家归入冉魏
大体如此,不过也有一些胡族归入了冉魏,比如并州胡麻秋、巴氐王泰等。这麻秋比较倒霉,他执行冉闵命令清除洛阳军中羯人后,带军回归邺城,半路上让苻洪击败俘虏,后来假装投降,在酒宴上下毒毒杀苻洪,自己也赔了进去
冉魏早期比较弱,只有四十八人给冉闵上尊号,当年石虎登基时,有五百零九人给其上尊号,毕竟后赵本身是胡族政权由胡族主导,这也导致冉闵团队初期很困难,兵少将寡。350年一月,面对襄国政权7万大军围困邺城时,冉闵只率领1000骑兵与其对抗
后来随着各地兵马汇聚,冉魏可用人手越来越多,除了倒霉如麻秋,其他支援人马陆续击败阻截,汇聚到了邺城
初期,冉魏对抗后赵襄国时通知了东晋,派人临江传话,说: 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不过对于冉魏邀约,东晋并没有派军响应,反而打了冉魏的合肥,迁其百姓而还。立国初始,冉魏过的比较艰难,四面皆敌
350年四月前后,冉魏内部发生一件大事,冉闵杀了冉魏二号人物李农
史书中并未给出冉闵杀李农原因,这就给后来读史人带来很多困扰,为何要杀李农?即便是卸磨杀驴,时机也不对。结合上下史书记载,个人观点:李农背叛冉魏导致被杀,可能性最大
李农大约从336年起就是后赵司空,兼职照顾后赵国师佛图澄以表示石虎对佛图澄重视,339年军职升任征东将军、使持节,主导后赵对燕战争;349年任职后赵大都督行大将军事,负责指挥平叛梁椟;348年,石虎还和李农商议立太子之事。由此可见,李农不仅是后赵重臣,还是石虎绝对亲信
有朋友说,李农是乞活军统帅,一些专业史学书籍也有类似观点。不过,史书上关于李农和乞活军有关,只有一句记载,那是关于石虎死后石世继位,张豺和刘太后要杀李农,李农跑乞活军驻地避难反抗的事
这并不能说明李农是乞活军统帅,以李农军职以及在后赵资历,乞活军听其指挥完全没有问题,乞活军也是后赵军事力量,相比较李农,冉闵出身乞活军为明确记载
冉闵杀石遵,虽然有李农参与,但史书也记载李农参与是冉闵劫持,杀石遵,不是李农本意。既杀了石遵,李农不得不加入冉闵阵营,由于被逼加入,李农立场并不坚定
如果冉魏强大,李农估计不会有背叛之心,但是对比襄国政权的“”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冉魏是”赦诸屯结,皆不从”,估计这时候,李农对冉魏政权走向开始悲观,勾连襄国大军(四月,襄国汝阴王石琨十万大军伐魏),做了一些背叛冉魏之事,从而导致被杀。事实上,李农虽然是二号人物,但李农被杀,并没有引起冉魏动荡,反而赢得襄国围剿胜利,开始由守转攻
350年六月,冉魏卫将军王泰主动迎击,击败石琨以及襄国镇南将军刘国十余万大军
350年八月,冉魏汇聚大军二十万,于仓亭大战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诸胡联军,俘虏无数战果辉煌,此战之后冉魏和襄国攻守易形,冉魏势力达到巅峰
这时候有乡野大贤名辛谧以死劝告冉闵归于东晋,不过冉闵并未理会,而是继续和襄国交战。如果冉闵此时投靠了东晋,估计冉闵后续发展和桓温差不多吧,后世文人骚客也会传唱一些冉闵事迹,类似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等,只是后赵襄国政权或许会延续很久
350年十一月,冉闵精兵十万兵围襄国
在兵围襄国时,冉魏内部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冉闵册封自己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并在归降胡人中挑选1000人作为冉胤侍卫,为此,还杀掉了劝谏的光禄大夫韦謏及其儿子伯阳。当时韦謏劝谏:
劝谏之语对不对呢?个人认为没有问题,但是,说的时机不对,地点不对。要说后赵诸胡尤其是羯族,投票表决最恨谁,估计冉闵会高居榜首,可即便这样,冉闵仍然给儿子配了胡人卫队。为什么,因为当时在围困襄国,冉闵意志很明确,分化瓦解襄国政权,尽快澄定天下恢复民生。为此,宁愿给儿子配上了胡人卫队,把儿子置于危险之地。儿子都这样了,韦謏又算什么?
其实韦謏也不是什么好人,晋书儒林传中有他的描述。韦謏在匈奴前赵时,为刘曜黄门郎;在羯族后赵时,为石虎太子太傅京兆公;在冉魏时,为冉闵光禄大夫,服侍三朝三族多代帝王,都是近臣。虽有才能,大奸似忠,史书对其品性评价是:謏性不严重,好徇己之功
也有观点认为,冉闵册封自己儿子为大单于,采用的仍然是前后赵遗留下来的胡汉分治体系,并没有改变什么,属于蛇首两端。这观点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当时环境如此,避免更大的损失,胡汉分治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作为主导的是冉魏,冉魏并没有利益损失
自刘渊立汉到石虎末年,近五十年间,两赵迁徙了太多的胡族部落入中原,和中原百姓形成事实上的村、落混居,而这些迁徙胡族又没有经过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如何治理?只能一步步来,事实上北地直到北魏拓跋珪后期才着手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孝武帝时期才卓有成效。当年,东西两晋采取的是同样的胡汉分治,西晋在310年前后册封段务勿尘为大单于,东晋在349年、351年,先后册封慕容俊、姚弋仲为大单于……
兵围襄国,打了差不多四个月,期间石祗一度想以退位称王为条件,让冉魏退兵,不过冉闵并不答应,石祗无奈之下派出使者向燕国求救,冉闵同样派出了使者阻挠燕国发兵
总体来讲,350年是冉魏一个发展年,渡过最初的襄国政权围剿后,冉魏或驱逐或收服境内胡族各部,建立较为完善的政权体系,地域也随之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冉魏没落期(351年-352年秋)
石虎死后,后赵各方势力内乱时,远在辽东的鲜卑慕容氏准备精兵二十万,秣马厉兵,等待时机,期间也有过试探性进攻,侵占后赵幽州部分区域
随着襄国求救使者到来,慕容鲜卑认为时机已到,发兵南下,兵出三路:慕容恪向中山进军,慕容评向鲁口进军,大将悦绾领兵3万去襄国救援
351年三月,冉魏于襄国对决石琨、姚襄、悦绾救援兵马以及石祗四路十余万大军,此战冉闵败溃,损失大军十万,冉魏随军朝堂百官一战而殁
襄国一战为转折点,冉魏失去了大部分区域控制权,战争侵入民间,北地胡汉百姓互相杀掠,大逃亡,冉魏由盛转衰,再也没有了机会。大军损失还好,但连接各地的中枢指挥系统覆灭让冉魏回天乏术,毕竟根基太弱,时不我待
襄国援军到达前,冉魏分兵拦截,都战败,之后内部有两个思路:一个以卫将军王泰为代表,打算固守营盘,寻机而出,避免腹部受敌;另一个以道士法饶为代表,说天命杀胡,应主动出击大军压上。最终,冉闵选择了主动出击,战后,冉闵杀了道士法饶父子……
351年四月,冉闵回到邺城,倾城一战击败襄国七万追击大军,一路追击,斩杀三万余人,迫使大军主将刘显投降,刘显回襄国后杀石祗等襄国高层十余人,后赵襄国政权自此而亡
刘显估计是匈奴刘渊族人,因此次战功,冉闵封其为大将军、大单于,不过刘显并未归心,之后以襄国为都城,背叛冉魏自立为帝,最后让冉闵攻陷襄国……
攻陷襄国覆灭刘显,是冉魏战败之后难得的大战果,但是冉魏真的不行了
北面慕容大军攻陷了幽州、蓟州、已到冀州,渤海郡、常山郡、中山郡、赵郡等,都被攻克;南边冉魏的徐州刺史、兖州刺史、荆州刺史、豫州牧等都连人带地投靠了东晋,还有天下精兵出三河的三河之地也连人带地投了东晋;西边投靠前秦的,估计也有不少
上头这段引文虽然是说冉魏的分崩离析,不过也侧面说明冉魏上升期地域还是蛮大的 ,并不像有观点认为的很小。猜测冉魏巅峰期地域包括幽州、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陕西山西估计也有些地,当然,这些地域说全控制也不对,毕竟这些地方属于后赵石国,后赵分裂成襄国和冉魏,这些地方也是战场,随着襄国逐渐战败,这地方应该是归入冉魏势力范围
也有观点认为徐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地域官职,属于遥领,这些相应官员并没有上任,所以冉魏并没有多大,实际控制区域也就邺城周边。古代确实有遥领这回事,不过在史书上还记录了两点可以当侧证,证明冉魏不小:一条是350年五月,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冉魏合肥,这合肥是安徽吧;另一条,记录冉魏巅峰期兵力30万,30万人马今天看来并不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东晋调集的桓温兵和殷浩北伐兵加一起,也没有20万
352年四月,覆灭刘显的冉闵,未听从手下避其锋芒建议,带领麾下八千余人,在廉台和慕容恪决战,十战十胜,然兵力悬殊过大,最后一战全军覆没。冉闵本人杀穿重围,座下战马力竭摔倒,被追上的燕军擒拿,之后送到了慕容俊面前
352年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冉闵被杀于龙城遏陉山。被杀前,冉闵和慕容俊刚见面时,两人有段对话,慕容俊说:你一个奴仆下人,为何敢称皇帝?冉闵回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的夷狄,都想着谋逆篡位,我堂堂中土英雄,为何不能当皇帝?
冉闵战败,燕国大军围困邺城,三个月后,邺城守将开门投降,部分大臣自杀殉国,冉魏灭亡。当年十二月,慕容俊遣使者祭祀冉闵,追谥其为武悼天王。史料记载,慕容俊祭祀冉闵,是因为杀掉冉闵之后,龙城五个月没下雨,还有蝗灾,认为是冉闵作祟,祭祀完,当天大雪。作祟一说,我们今人看来,属于笑谈迷信,有学者分析:冉闵在北地得人心,慕容俊之所以祭祀冉闵,是为了安抚百姓便于统治
在燕军围困邺城时,史书还记载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后世一些人对冉闵评价走低。什么事呢,就是邺城被围困期间发生大规模吃人事件,城内吃光了石虎时期的后赵宫女
虽然是史书记载,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先看一下什么是故赵宫人
大约在346年前后,石虎征发劳役二十六万人修建洛阳宫,本着有乐同享原则,石虎设置女官分配自己内宫、太子东宫以及遍布后赵的七十余公候国宫,这批女官有三四万人,都是征召(劫掠)自民间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女子,很多家庭妻离子散。这批女官,就是故赵宫人
这批宫人哪里去了呢?乱世之中,绝大部分结局不会很好。可以想象,在后赵公候国中的,估计有的早已死去,有的随着后赵以及冉魏覆灭,被乱军劫掠;在邺城以及行宫的,估计有的被冉闵分配给了军中士卒,有的释放回家,最终避免不了被劫掠……
至于吃没吃,邺城大饥,人相食,总有一些被吃了
以上四个阶段,大约就是冉闵的一生
评价一个人很难,尤其是争议人物。其实,在古代,史官心中的冉闵也并不一样,写《晋书》的,偏向冉闵是英雄,房玄龄对冉闵尚认可;写《资治通鉴》的,偏向冉闵是枭雄,司马光对冉闵不友好
举几个例子,相同场景,在两书中的不同描述
第一个,冉魏上升期,关于冉魏执政、发展
晋书记载
资书记载
相比于房玄龄的实诚,司马光改了《晋书》几个字,删掉了大半,这一删不大紧,若只看《资治通鉴》不看《晋书》,顶多就认为冉魏强,不会认为冉魏好,看《晋书》则会认为冉魏又强又好
第二个,冉闵在杀光禄大夫韦謏时
晋书给出的解释
资书给出的解释
都是杀韦謏,两书展现冉闵的思想高度完全不同:晋书中,韦大夫死于牺牲,帝主为了天下早日太平;资书中,韦大夫死于出卖,老大为了多收几个小弟
第三个,冉魏使臣常炜出使燕国,慕容俊问冉闵如何能称帝?
晋书记载的使臣回复
资书记载的使臣回复
都是登基称帝,在房玄龄看来,冉闵救民水火,功高盖世,称帝是众望所归;司马光则不然,他认为冉闵为帝,是天命使然,运气好……
两个古代史学界大人物都如此,何况今天的我们?如何评价冉闵,依照自己的三观、立场、教育水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后,附上范版《中国通史》一句引文,作为笔者自身观点:
冉闵灭后赵平羯胡,有大功勋于后世
力挽狂澜的冉闵为什么进不了历史教科书?
其实冉闵进不了历史教科书是因为教育部门对历史上的民族争端的回避态度,这种态度无疑是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就冉闵个人而言,也远谈不上什么“五胡乱华时期最为杰出的汉族将领”“力挽华夏将倾”。
从将略上来说,冉闵只不过是借助政变杀了石赵中央的一些碎渣而已,此后就是面对石赵各地心怀鬼胎的军阀时打了一些胜仗,然后很快就败给氐羌联军,几乎全军覆没;廉台之战率领剩下的主力跟慕容恪对阵,虽然取得了几次战术性胜利,但很快就被慕容恪的连环马踩成了渣渣。
这种战绩,说是名将可以,说是最为杰出的汉族将领就过了。跟他相比,祖逖、桓温、刘牢之等很多汉族将领的战绩比他要辉煌得多。祖逖以宗族千余人,一路收复湖北、河南、山东乃至河北的一部分;桓温三次北伐,一度把氐族的前秦、羌族姚氏(后来建立后秦)、鲜卑族的前燕都打成了狗,其将略之杰出十分亮眼;刘牢之是淝水之战的第一大功臣,之后为东晋收复八州,几乎战无不胜,仅在慕容垂手中败过一次而已。这些人哪一个不比冉闵强,哪一个对汉族的贡献不比冉闵大?
至于“力挽华夏将倾”就更搞笑了。冉闵除了制造大规模的民族仇杀之外,对华夏几乎没有功劳。
屠胡事件本身是冉闵争权夺利之举,并不是要为华夏族向羯族报仇,后来就又重用胡人,还杀了劝他不要用胡人的韦溲。说冉闵屠胡显示了汉族力量,让慕容氏善待汉族,就更扯,慕容氏的汉化程度远高于冉闵,有没有冉闵,慕容氏都不会苛待汉族。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出生于兰陵郡以善战着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
冉闵的父亲冉瞻是汉人,原乞活军陈午部下,随陈午投降石勒。在十六国中后赵的国君羯人石虎的部下担任将领,并成为石虎养子,于是改姓石。史书记载,石瞻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石瞻在咸和三年石虎和前赵刘曜部队交战中被刘曜部队杀死于新绛,但记载并无明确说明这位战死的石瞻便是冉闵之父。
石虎在位时,冉闵历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屠杀永和五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世。即位后,冉闵任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又打败起兵讨伐石遵的沛王石冲。
起初,石遵答应立冉闵为皇储,后来却立石衍为皇储,引发冉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冉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冉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冉闵。冉闵遂协同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遂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石衍,改立石鉴。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并掌控大权。
石鉴篡位后,指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在琨华殿诛杀冉闵和李农,但是谋杀计划失败,石鉴假装不知此事连忙杀掉了石苞和李松。
后来,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祗在襄国起兵,联合羌族姚弋仲、氐族蒲洪,发兵诛讨冉闵、李农。石鉴于是下诏派兵讨伐石祗。大军外出,邺城空虚,石氏宗室的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密谋趁机杀死冉闵和李农,谋杀计划又一次失败,反被冉闵和李农杀掉。
羯族将领孙伏都秘密集结三千多羯族士兵企图杀冉闵,故带随三十个甲士前往劫持皇帝石鉴,并向其宣称李农等人要造反,得到石鉴的鼓励,于是孙伏都攻打冉闵和李农,结果突袭失效,未能成功,只得退回皇宫。石鉴因而骑马去向冉闵和李农宣称孙伏都要造反,于是冉闵纵兵直入,血洗宫禁,屠杀孙伏都连同党羽数千,横尸相枕,流血成渠,而石鉴也被幽禁在御龙观,冉闵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数千人看守,用绳子把食物吊给他。
后来冉闵宣布六夷胡人有敢持兵器的一律斩首,于是出现胡人逃亡的现象。后来冉闵下令安抚人心,宣告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预也。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结果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冉闵认为胡之不为己用,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屯据四边的各镇,也根据冉闵命令四处捕杀羯胡。由于以验首计功,以至于汉人当中鼻子高一些的,眼窝比较深的,甚至胡子浓密的也被滥杀。同年十一月,冉闵以其子为大单于,收拢一千名投降的胡人为其部下,冉魏光禄大夫韦进谏,请求诛杀驱逐投降的胡人,以及取消单于的称号,但被冉闵杀死。
命令颁布后,在中国北方造成了极大混乱,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导致中原大饥,疾疫流行,活人相食。
称帝350年正月,冉闵改后赵国号为魏,并改姓李。石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密谋反冉闵,宦者告之冉闵、李农,闵、农驰还,废石鉴杀之,并诛石虎孙三十八人。此后冉闵自称帝,改国号魏。过一个月,冉闵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建都于邺城,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加上之前曾参与攻打东晋的战争,所以冉魏无法得到东晋支持。
结局冉闵的政策引来胡人的反抗。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称帝,非汉人的将官纷纷响应。351年,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起初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等纷纷归降东晋,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期间冉闵诛杀齐王李农及其三子。
四月,石祗部下刘显杀死石祗,投降冉闵,从而后赵灭亡。后来刘显攻打邺城并自行称帝,亦被冉闵攻灭。当时占据辽东并由鲜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乘机占据幽州,分三路军队南下。慕容恪带领的前燕军在廉台攻冉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来中计陷入鲜卑骑兵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余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于是被赶上的前燕兵生擒。留守邺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占领邺城,冉魏灭亡。冉闵被送往蓟城,后来在龙城被斩首,谥号为武悼天王。冉闵的疑似后人冉华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罗新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为什么没有精修大皇宫
下一篇: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林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