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字有成,槐里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今天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李信和李牧,前者是秦国大将,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者则是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两个人之间还是有关系的,李信的爷爷李崇,与李牧的父亲李玑是亲兄弟,也就是说,李牧其实是李信的堂叔。那么,为何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李信还要帮助秦国攻打楚国和燕国呢?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主要还要从李牧的父亲说起。李牧的父亲在战国末期曾经被封为秦国太傅,并且因为功名显著而为世人熟知。后来,李玑离开了秦国,并开始自己周游列国的人生。而当李玑来到了赵国之时,成为了赵国一位大臣门下的宾客。之后,李玑留在了赵国,娶了两个妻子并且生下了李牧。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牧便算是一个赵国人,但其实,李牧的祖籍应该是秦国。
而李崇则留在秦国当一个小官吏,过着与世无争,但是却也没有太大提升空间的生活。多年之后,李崇的孙子李信出生了,此人在年轻之时便因为强壮勇敢,而为秦王嬴政所看好,并因此而获得了大展宏图的机会。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信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秦国人。
一个人的爱国之心,除了自己身份上的血缘关系之外,还包括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对一个国家的认可程度。比如特朗普的爷爷是德国人,但是他自认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还因此多次攻击德国。
对于李牧而言也一样,他生在赵国,长在赵国,虽然他的父亲是从秦国过来的,但是秦国并没有给他父亲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也没有必要回国。所以,站在李牧的角度,为赵国出生入死是他的义务。
李牧一生除了北击匈奴,使得匈奴10年内不敢进犯赵国边境以外,最主要的功绩便是抗击秦国了。李牧被赵王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省晋州市西),还多次击破入侵的秦军,李牧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后世普遍的赞誉。
而对于李信而言,他的祖辈都是在秦国发展起来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秦国人,为国效力是他的荣幸。因此,即使李牧和李信在战场上相遇的话,他们也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这便是忠君爱国。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李信面对着秦王攻打楚国和赵国的命令之时,他毫不犹豫地执行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放在如今也很好理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出现了很多的混血人。而对于他们而言,对父母双方哪个国家的感情更深,将会决定他们为哪个国家效力,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因为他是衬托王翦的反面。他在历史书上现个名,是在灭楚的时候,王翦说要60万,李信夸言只需20万,结果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世人对燕国评价实在不高。灭燕的说服力,远没有灭赵楚给力。
秦国名将太多,同时代的他还不行。
李信在伐楚中的失败又与秦最为卓越的老将王翦的胜利呈鲜明对比,所以李信在后世论者眼里和笔下,地位并不高.李信伐楚失败的事例成为经常的反面谈资,一代战将的
英名竞为此役之败而遭笔伐.王贲是王翦之子,本身也是一位卓越的武将,我觉得应该是其父名势过大,彻底遮蔽了王贲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几乎都是由他王翦王贲父子俩打的,楚国名将项燕也是他打败的……而且他还是战国四大名将里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李牧死于功高盖主导致奸人陷害冤杀,白起也差不多死于范雎陷害,廉颇稍微好一点点,被迫害到它乡一身武功不得用最终抑郁而死。而王翦带六十万秦军倾巢出动灭楚的时候深知 : 秦王好疑,且大军在外若成脱缰野马则不可设想。
于是他很聪明的每天都给秦王写信提要求,信里的内容无非就是问要秦王赏给他美宅良田 ?要秦王许诺给自己的子孙封王封侯什么的小愿望……而秦王看了之后就对王翦放松了很多警惕,认为王翦不会有异心,说老将军好好打仗,赢了之后朕许诺给你的都会给你兑现,也正是因此,王翦在大功告成后急流勇退,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名将 ? 我个人认为后来曾国藩往家里写家书这一招就是从王翦那里学来的 ?显得自己心小,让君王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心。
李思摩:
李突地,
李国昌:
李勣
李粲:
李子和:
李抱玉:
李忠臣
李国臣
李宝忠:
李光进:
李元谅:
李全略:
李茂勋:
李利贞(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着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悝: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斯:(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
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曾在东汉时任三朝(顺帝、冲帝、质帝)太尉,博学多才、能言善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誉。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满腹经纶,被誉为“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育:东汉一代名儒。
李尤:东汉文史学家。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雒城)人。年少时以能文著称,曾撰《蜀记》。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撰《东观汉记》。
李傕(?-198)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式:东晋书法家。
李颙:东晋文学家。
李暠: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骞:字希义,赵郡平棘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博涉经史,富文藻。
李孝贞:赵郡柏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少好学,能属文。孝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本传》行于世。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南北朝北齐名儒。
李同轨:东魏赵郡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人。一代名儒。
李公绪:赵郡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约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年前后在世。撰有典言十卷,又撰质疑五卷,丧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记二十卷,玄子五卷,赵记八卷,赵语十二卷。
李概:赵郡柏人人。撰战国春秋及音谱,并行于世。又自简诗赋二十四首,谓之达生丈人集。
李神威:赵郡人。撰乐书近百卷。
李安世:赵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谧:赵郡人。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数年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为之语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著有《明堂制度论》。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生于魏废帝中兴元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年六十一岁。少有神童之誉。
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现在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
李延寿:安阳市人。唐代史学家。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 《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峤: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少有才名。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李华: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李翰: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文学家,为文精密,为序张巡守城事迹,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李守素:赵州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尤谙氏族学。
李端: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李嗣真:赵州柏人。撰明堂新礼十卷、孝经指要、诗品、书品、画品各一卷。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工画鬼神,举李仲昌同师于尹琳,亦工杂画,有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传世。见于《历代名画记》、《新旧唐书本传》、《艺文志》、《榆园画志》。
李观:先为陇西人,后家江东。为文时谓与韩愈相上下。韩愈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李元宾墓铭》)。大顺中,(公元八九一年)陆希声集其遗文,为文编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全唐文》录存文四卷,《全唐诗》录存诗一卷。
李翱:陇西成纪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李乂:赵州房子人。年十二,工属文,与兄尚一,尚贞俱以文章见称。兄弟同为一集,号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并行于世。
李善: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
李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
李益:陇西人。著名诗人。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又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李公佐:陇西人。唐代小说家。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
李朝威: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著有《柳毅传》,本人也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李复言:陇西人,唐代小说家。著有《续玄怪录》。
李思训:著名画家。擅画青绿山水。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李昭道:著名画家。
李阳冰: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李龟年:著名乐曲兼演唱家。后人称为“歌圣”。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唐朝著名将领。
李渊:唐高祖(566~635)。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甫: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787—850),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李商隐: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频:著名诗人。
李谷:(903—960),《宋史·李谷传》。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穆:善篆、隶,工丹青。
李沆:北宋“圣相”。
李维:博学,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废书。尝预定《七经正义》,修《续通典》、《册府元龟》。
李淑:著有文集一百余卷,尝修国朝会要、三朝训鉴图、阁门仪制及康定行军赏罚格,又献击训三篇,均《宋史本传》并行于世。
李虚己:著有《雅正集》十卷。
李成:北宋著名画家。和范宽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李常:黄庭坚之舅。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最早的会计学著作《元祐
会计录》三十卷。
李格非:北宋学者。著《洛阳名园记》。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传写人物尤精。李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
李廌: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谓其文章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说其是子之才,万人敌也。
李诫: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营造法式》一书的编纂者。
李从周:著有《字通》。
李纲:北宋名相。李唐:南宋著名画家。
李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老师。
李燔:南宋著名学者。
李觏:南宋名儒,著《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礼论》。
李攸:南宋学者、藏书家。撰有《宋朝事实》一书,对考证北宋一代典章制度有帮助。
李冶:宋元四大数学家之一。对天元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
李杲: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有《庄靖集》十卷。
李孝光:元代词作家。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著作有《五峰集》11卷。
李釜:明代著名围棋棋手。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
李春芳:有“青词宰相”之称。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廷机:著有《四书臆说》《春秋讲章》《通鉴节要》《性理删》《燕居录》《李文节文集》等。
李中孚:明清之际哲学家。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
李鱓: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李渔:(公元1611 ~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氏,女,广东番禺(有史料作广州三元里)人,顺治七年(1650),清军围困广州,被朔骑所掳,为免其辱,赋诗10首自缢而亡。在今人编辑出版的《三编清代稿钞本》中,收入有其诗若干,可管窥其部分诗作精华。
李调元: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李兆洛:清代学者、文学家。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所选《骈体文钞》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标举魏晋、六朝宗旨。书学功底极深,尤善行草。
李审言:江苏兴化人。国学大师。工诗文考证,著作丰富,著有陶斋藏石记释文《枫园艺友录》。
李惺:清代教育家。有《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汝珍: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留存现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镜花缘》。
李伯元:多才多艺,擅长制艺诗赋,绘画篆刻,金石考据。《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李慈铭:(1830~1894)晚清著名文史学家。嗜书成癖,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著有《越缦堂日记》。
李毓秀: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著有《弟子规》。
李宗,字尊祖,是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的长子,是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共同的直系远祖,李信、李牧、李左车、李广皆是其后裔,出自陇西李氏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亦尊其为先祖,后世更有,天下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之说。
正所谓?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
纵观整个历史,历朝历代的功臣是数不胜数,功高震主的也是多如芝麻粒。可是能够善终的功臣就寥寥无几了。因为他们的能力太强,往往会引起皇帝的猜忌。秦有白起,汉有韩信、宋有岳飞、明有袁崇焕,虽然都没有谋反之心,但是却下场凄惨。
回头看历史,应该说所有功臣都希望能遇到?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赵匡胤、?高秩厚礼,允荅元功?的光武帝刘秀,然而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的帝王屈指可数。
因此,历史上的大多数功高盖主之臣都是悲剧的。得以善终者寥若晨星,战国末年的秦将王翦算是其中一位。
这位名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与白起、李牧、廉颇齐名,同为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的主要功绩就是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这样的功绩足以达到功高震主的情况了。但王翦居功不自傲,更是深知功高震主的局面不好收场,所以处处小心谨慎。
在征楚之战之前,秦始皇召开军事会议,让大家发表意见,灭亡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有个将军叫做李信,他说有二十万人就够了。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至少得六十万。秦始皇觉得王翦老了,没有年轻人有冲劲儿,有热情,敢想敢干。于是任用李信为将,带兵攻打楚国,王翦一看,就请了病假,准备回乡养老。后来李信征楚兵败,秦始皇不得不再次启用王翦,并答应他统兵六十万的要求。
王翦知道自己的情况已经极度危险了,所以他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故意装得贪恋财物。就是这些举动,才让秦王对他有所放松,觉得他胸无大志,只是个会打仗的贪财之辈。
秦统一后,王翦受封美应侯,王翦却在此时挂印隐退,不再参与任何政事,隐居于锦川庄园。最终在自己的家乡寿终正寝,享年九十。
毫无疑问,王翦的高情商是他能得以善终的诀窍,最主要的体现便是王翦谨记君臣之界、文武之界。
王翦可以说是完美吸取了白起赐死的教训。秦军攻打邯郸失败后,命白起率军上前线,白起称病不起,最终被愤怒的秦昭襄王赐死杜邮。白起死后,王翦内心的感触想必十分巨大。好家伙,这么厉害的老大哥居然被赐死了,啥情况啊。王翦反思后,深深知道了"界限"一词的重要性。
秦昭王为何重用王翦,因为秦昭襄王在王翦面前感受到了自己是君主而王翦是部下。秦昭王向王翦咨询战议,王翦历次都是以建议的形式向秦昭王汇报,并仔细分析战事。看着王翦毕恭毕敬的样子,秦昭王身为一代君王那是肯定舒服,对于王翦的提议,秦昭王也是欣然答应,好好好。王翦这态度跟之前的白起简直天壤之别,白起是,老大,你错了,你这样肯定得输,你得用我的才能赢。王翦是,老大,咱们的优势在于...,敌军的优势在于...,所以咱们最好...,老大将战术稍作调整定能起到奇效。这两种态度,你要是君主,你喜欢谁想必不用思考很久。
秦始皇为何重用王翦,也是因为王翦令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帝王之气。秦始皇于王翦来说简直就是孙子辈的人物。但是王翦对待秦始皇从未因为秦始皇是一个小辈而以教训的口吻来与其交流,而是非常讲究君臣之分,这更是对秦始皇的尊重,也满足了秦始皇身为帝王对于自己臣子最为基本的要求。
王翦除了划清君臣之界外,另一个重要的点就在于王翦还十分清楚文武之界。就拿王翦与丞相李斯的关系来说。王翦与李斯虽谈不上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双方可以说从未有过任何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王翦很好地处理了文武关系。王翦是武将,李斯是文将,二者理应各司其职,不相互搭界。因此在历次上朝之时,王翦对于李斯等大臣间的政事从不参与,也不接触朝中的党争,而是专心于前方战事。这一点也是秦始皇所看重的,因此无论何人来非议王翦,秦始皇都处以重刑。在战争结束后,王翦当机立断隐退,这也是他知道文武之界的体现。一旦自己回到朝野,在战时平定的年代,自己势必去处理政事,而又有军功的他也定会惹来党争之祸。
另外,唐朝开国功臣李靖也是历史上少数的功高盖主能够善终的人。
李靖,自由饱读兵书,本为隋朝将领。当初李靖被李渊俘获,后来李渊被李靖的胆识所感动,于是李靖追随了李渊。李靖的功劳不在秦琼、尉迟恭等人之下,他生平几乎是百战百胜,一人平定两湖、两广、吴越、突厥、吐谷浑诸地,为大唐建下不世之功。
在远征突厥和吐谷浑时,两次在战后都有人诬陷李靖谋反。第一次,唐太宗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朝廷不予以奖赏却杀了他,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我要赦免你的过失,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并赐绢两千匹,加封尚书右仆射。第二次,唐太宗则在弄清真相后,流放了诬告李靖的人。然而李靖从此深知其中利害,忧谗畏讥,急流勇退,并主动协助唐太宗进行军事改革,因此才能深得唐太宗信任,得以安度晚年,以七十九的高龄辞世,而且死后被赐陪葬昭陵。
再有一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诸葛亮。
刘备曾经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诸葛亮27岁时出山辅佐刘备,将几乎一无所有,且漂泊半生的刘备扶上帝位。单凭这一点诸葛亮就已经是功高盖主了。
可是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仅没有受到刘备的怀疑,反而让刘备托孤给他。可惜的是蜀汉的后主刘禅根本不懂治理国家,让蜀汉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诸葛亮也是在北伐的过程中病亡的,北伐没有完成诸葛亮就死了,成为了他的遗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1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