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吕不韦的故事。
吕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由于嫪毐集团的叛乱,他被免除职务,不久,秦始皇写了一封信,让吕不韦全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完这封信后便服毒自尽。
从历史上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由于他出色的预判能力,最终从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国家宰相,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投资,才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那么吕不韦究竟收到了怎样一封信?为何看完只有三十个字的信就立刻饮鸩自尽?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
这封信是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的,翻译现代文的意思是“你吕不韦对秦国又功劳吗?没有功劳又怎么可以享受租税十万户? 你吕不韦与我又有什么亲戚关系吗?为何我要称你为仲父?这样一个对国家既没有功劳、对我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还是别呆在这里了,赶紧全家去蜀地吧!”
这便是吕不韦看到的信中内容,确实,吕不韦真的服毒自杀了,其实原本吕不韦是不需要这样做的,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事情回到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之后,吕不韦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然而,因为秦始皇从小经历的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太多的痛苦,他深知母亲与吕不韦和嫪毐的点点滴滴,直到他已经是个十七八岁的男孩时,吕不韦依然去后宫和他的母亲厮混。
尤其是那个嫪毐,虽说嫪毐最终被除掉,但吕不韦仍然在咸阳,如果有一天他重新进入皇宫,和太后旧情复燃,不会造成麻烦吗?
毕竟,秦始皇是个政治家,他考虑到秦国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到洛阳去。
应该说,秦始皇做出这样的决定仍然给了吕不韦足够的面子,到洛阳,吕不韦依然享受10万户的租税,还享受着奢侈和财富,远离政治中心,过着安全清静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他们之间特殊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安排吕不韦安全、让他安心地度过晚年。
其实如果吕不韦真的聪明,他应该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洛阳,保持低调,闭门谢客,总结自己从政以来的得失,安享晚年。
然而,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可以在洛阳积蓄力量,发展势力,也许他会更有作为,甚至东山再起!
来到洛阳后,吕不韦又活跃起来,广交好友,整日在家中大摆宴席,各国使节和客人纷纷来访,这也是在史记中有记载的。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活动很快蔓延到政治敏感的秦始皇那里,是在让人无法忍受,秦始皇最终决定要对吕不韦采取措施,也就是写了上面那封信,先是言语侮辱,最后赶吕不韦去蜀地!
按理说秦始皇要杀吕不韦易如反掌,但是最终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这样做对谁都好,当然,秦始皇也并没有要吕不韦自杀,所以也有传言,吕不韦是在去蜀地的途中服毒自尽的,其实在那个年代,发配往往比死亡更痛苦!
从吕不韦的弃商从政,先是建功立业,最后落得悲剧收场,可以看出,吕不韦的处事方式和商人无异,一直非常精明,但是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就糊涂了。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就是这短短的30个字的一封信,让一代权相秦始皇的重负,吕不韦选择自尽,吕不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首先,吕不韦感到了秦始皇对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已经是到达了顶点,皇帝对你的不满已经没有办法再忍,那么你就必须要死。其次,吕不韦无处可去,吕不韦在大秦王朝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有着不一样的功勋,同时正因为他对大秦朝的这些贡献让六国的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就算想不死他也无不可逃。再有,他要为自己的家人考虑,他不死一家子都得死,他死了一家子就能活。
因为这封信侮辱了他的人格,他为秦国所做的一切,相当于完全否定了他本人,所以吕不韦感觉自己被羞辱,在羞愤之中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秦始皇写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过来就是说,你有什么功劳对于秦国啊,还能食邑万户。你对于秦国有什么亲近的关系呢?号称自己是仲父。你和你的家属都迁徙去蜀地吧。简单点就是说,你有什么功劳资格拥有这么高的地位,身份,我不想看到你们,有多远就给我走多远。
咱们再来看看,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功臣,他曾经帮助子楚登上皇位, 与子楚可谓惺惺相惜之人。他其实也算嬴政的半个舅舅,嬴政的母亲,赵姬,曾经是吕不韦的歌姬,自己也算个功臣,在帮助嬴政治理国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嬴政说他对于国家没有贡献,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第二,是一个儒士。对于一个书生,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但对于吕不韦来说,这几样自己都没有做好。修身来说,他与太后私通,行不轨之事,已然心里有愧,但自己介绍的人也去与太后私交,并且还生下了两位孩子,自己愧对曾经的挚友。对于国家,吕不韦自从遭到皇帝贬谪开始,便知道自己没用被中用的机会了,更提不上平天下。就这样,这位老臣其实过的一直很郁闷,才会有一天千门客,醉不停的无奈之举。
此时,这份信看完之后,吕不韦心里肯定不好受,可能有一种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吧,痛苦之中做出自杀的举动也不足为奇吧
吕不韦是古代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著作,《吕氏春秋》就是吕不韦的著作。吕不韦的一生也是在政治坎坷当中度过的,在当时的那个朝代,一个男人如果想要出人头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从政,吕不韦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大局观念,成功的做到了秦国宰相的位置。
朝代经常会发生更迭,这往往都会有很多的势力在背后操纵。吕不韦在秦国当政之后,他也是很努力的把嬴政的父亲推上了秦王的位置,本来以为这个位置他可以坐很久,但是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年的时间,嬴政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这个秦王的位置就落到了别人的手上。后来吕不韦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让嬴政坐上了秦王的位置。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在吕不韦的扶持下,年幼的秦王也是慢慢的长大,而且也是慢慢的掌握了很多的哲理,秦王长大之后也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也是感受到吕不韦对他的威胁。毕竟吕不韦知道他的隐私,还有他的故事太多了,所以他就把吕不韦流放了,吕布伟才知道自己被流放了之后,他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了。
吕不韦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主要是因为自己被秦王流放,就意味着秦王就对自己起了杀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灭口。吕不韦自己服毒自尽,这样就不会牵扯到自己的家人,也就不会为自己的家族带来灭族之灾,所以吕不韦也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做法,这也是充分的体现了当时帝王的无情和政治的残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