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皇帝为何会把大臣逼上绝路

以史为鉴 2023-07-06 19:53:39

崇祯皇帝为何会把大臣逼上绝路

崇祯皇帝为何会把大臣逼上绝路?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志向远大、宵衣旰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也有人认为他严苛多疑、无治国之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一个“怪癖”。

1629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绕道蒙古进入关内,并在很短时间内兵临北京城下。各地明军得知北京被围的消息后,火速开拔驰援京师。之后,明军和八旗军在京城附近展开了殊死拼杀。最终明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使皇太极选择了主动退兵。

然而,此时崇祯皇帝却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强令名将满桂率部至永定门与八旗军决战。满桂无法违抗君命,只好率部出征。结果全军覆没,满桂自己也战死沙场,年仅36岁。

满桂之死对大明王朝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崇祯帝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他会因此而吸取教训吗?答案是:没有!

1641年,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与清军(即原来的后金八旗军)在松山、锦州一带展开决战,史称“松锦之战”。由于清军的骑兵在野战中拥有巨大优势,所以深谙兵法的洪承畴决定驻军宁远,采取“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然而,崇祯帝却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率领这支明朝的最后精锐部队同清军正面决战,结果明军惨败,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变节降清。

经过了两次惨痛教训后,崇祯皇帝是否接受教训了呢?答案是:还没有!

1643年,李自成所率的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而明朝督师孙传庭手下虽有十万兵马,但其实都是杂牌军,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因此,孙传庭本打算固守潼关,等待时机。然而,崇祯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命人再三催促孙传庭主动出击,剿灭闯贼。无奈之下,孙传庭率部冒险东进,结果被李自成的军队围歼,孙传庭本人战死,大明王朝最后的有生力量也在此役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一年后,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从上述事例来看,明朝的优秀将领和军队之所以被逐步消耗殆尽,崇祯帝应该算得上是主要负责人。如果不是他一再催战,急于求成,这些悲剧本来是有可能避免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崇祯帝就是个脑残,大明王朝就是被他给折腾死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平心而论,满桂之死确实是崇祯皇帝无脑瞎指挥的结果。但是洪承畴的“松锦之战”和孙传庭的“汝州之战”,虽然结果也是崇祯皇帝一再催战导致的失败,但却不能把责任完全归结到他头上。

从崇祯朝中期开始,天灾、建虏(明朝人对后金的蔑称)、流贼(明朝人对起义军的蔑称)都不断在奄奄一息中的大明王朝身上给予轮番打击。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明朝国库彻底枯竭。朝廷没钱,就只好给前线将士们“打白条”,拖欠工资。刚开始,将领们还能用忠君爱国思想激励大家无条件为国捐躯,可是时间一久,这招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许多明军士兵出工不出力,一些军纪较差的士兵甚至组团去抢劫老百姓,官兵反而变成了官匪。

到了“松锦之战”时,明朝的财政状况已经完全恶化。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崇祯帝可以说是把家底都掏空了去支援前线的洪承畴部队。洪承畴在战场上分析了敌我形势后做出“且战且守”的持久战策略固然没错,然而大明的国库却供应不起持久战。在此背景下,崇祯帝才会再三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因为长期消耗下去跟等死没什么区别。

“松锦之战”的结果虽然没出现任何奇迹,但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找死和等死,你让崇祯如何做抉择?后来孙传庭的“汝州之战”,也同样是这个原因导致,只是此时的形势更加恶劣了。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

明亡之我见
首先是统治思想的错误,崇祯对于明后期天子传说的失效头脑不清,没有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想摆正应该学习同时代的大不列颠。崇祯对外一味求战,对内加重税赋,事实上也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阁,兵部等结构。这里也有统治方法的错误,实际上崇祯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兵部尚书,而不应在授权与人。这里有deligation的错误。袁崇焕其实是失效的统治思想下产生的大臣,自大而没有受到有效制约。
其次是战略错误,对于后金采取的战略目标是灭,而不是战和兼容,其实以前历史上和亲的战略数不胜数,但是到了大明天子那儿怎么就不行了呢,大概统治思想上的程朱理学成了俈侄。再有既然毛人龙那么厉害,就应该成为一柄利剑,应该采取赐美女等手段加以笼络,也可以包括他手下的大将,然后再在其中建立有效的间谍制度,该间谍系统应该为毛文龙所容忍,只为军事统计之目的,对毛文龙不应该采取给饷的办法,而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最惠国待遇,比如用高价买其从后金夺来的马匹,让毛文龙从后金抢夺物质,再利用其与后金的可能贸易进一步削弱后金的战斗力。当时其实制海权在中央手中,还可用质子等手段,所以这个战略意图是有可能达到的。其本质就是与后金的后方与其争夺人才,物质,土地。
战略的错误也包括陆路防线的错误,在袁崇焕之前针对后金军事力量的强大机动性采取了建立突入阵地的策略,这一策略似乎是有效的,但是袁崇焕过于迷信这一战略,用了更大的物资力量建立更突出的阵地,结果导致后金避开这一线据点,而直接袭击北京。再后来也主要因为阵地太长及本身机动性不好而被逐一击垮。
再者对付义军也不对,可能的办法是剿抚结合,一受抚就把他们送到毛文龙那里去,增加附属国的力量,也防止再次生变。再说李自成是当时的失业人员,所以也要控制失业。
再者对付后金应该采取一定的和议,即给予一定的生存权,即一定程度的停战,但毛人龙不在此列。如此则力量消长必然不同。
总之,明末与后金的较量是统治思想,国力和军事力量机动性的较量,若此若干策施行,相信结果大不相同。

深知阉党乱国的崇祯,为何会在除掉魏忠贤后又重用宦官?

崇祯二年,工部尚书张凤翔揭发工部相关人员吃回扣,结果是崇祯皇帝严惩了两名监察人员,这事就算结束了。

崇祯皇帝的做法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两名监察人员一直在喊冤。换言之,他们不认为自己贪腐,更不认为自己失职:整个帝国都这德性,凭什么就我们被针对呢?


就算崇祯皇帝杀鸡儆猴,把这两名监察人员收拾得无比凄惨,那么他换上去的新监察人员,就一定比这两人更好吗?显然不会。

韩一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面对皇帝的逼问,无论如何都不能招供,结局顶多就是撤职。可如果站在皇帝一边,像个鹰犬一样帮着皇帝整人,那绝对会被搞死搞臭的。

不止是官僚集团不喜欢这样的人,就连皇帝也会在必要时刻出卖这样的人,大家可以看看历史上鹰犬的形象和下场,就能知道当这类官员的危险性有多高。

在这种尴尬的背景下,崇祯皇帝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

倒不是崇祯皇帝多么怀念哥哥,而是天启皇帝临终前对崇祯皇帝说:魏忠贤这个人?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皇帝打倒了魏忠贤,此时也希望自己能培养一名或一群?忠贞可计大事?的太监,以供驱驰。

魏忠贤刚死没几年,崇祯皇帝又开始重用太监,这对于官僚集团而言是莫大的讽刺,他们纷纷进言,表示太监不可信,崇祯皇帝对此的回复是:

往以廷臣不职,故委寄内侍。今兵制粗立,军饷稍清,尽撤监视总理。《明史》?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不干活,我只能让宦官干活了。不过这是暂时的,我相信你们能明白我的苦衷。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进步了,他学会用太监制衡官僚了。可实际上,制衡的效果也不好,至少没有哪个太监能像魏忠贤那样,把所有骂名集于一身。

或许大家不太明白,为什么魏忠贤的名声这么臭,作者反而认为他好呢?

我并不认为魏忠贤好,事实上,魏忠贤的奸诈和贪婪是数一数二的。但魏忠贤所代表的是皇权,如果魏忠贤的名声非常好,那就意味着魏忠贤已经与官僚集团同流合污了。

可魏忠贤的名声如此之差,就证明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切实打在了官僚集团的软肋上。有了这种保证,天启皇帝才能安安心心地在皇宫里做木匠活。

可遍观崇祯一朝,有哪个太监能像魏忠贤这样拉仇恨呢?

崇祯皇帝当然可以派太监制衡官僚集团,但受到崇祯皇帝重用的太监,除了极个别有忠诚保证之外,其他人都与官僚集团同流合污了。

很多人认为,只要崇祯皇帝能够找到自己的魏忠贤,就能复制天启时代的安稳,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更是一种刻舟求剑的做法。

太监也是人,在太监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官员把红包递上去,太监就不收吗?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我曾经评价过东林党,这帮人除了当官水平不行之外,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无论是广开言路还是发展科学,都是有卓越贡献的。换言之,东林党这帮人不敢管贪腐问题,是不敢得罪人,只能把自己也融入利益集团之中。


东林党尚且如此,我们怎能指望太监会有更好的表现呢?


后世读者在说起魏忠贤的时候,总说他如何忠于皇权,这当然是事实。可问题是:即使是魏忠贤这样忠于皇权的人,贪污腐败也是一样没少干。如果不是东林党不愿意与魏忠贤搞好关系,我估计魏忠贤的形象也会变得高大上。

太监是代表皇权的,如果太监的形象高大上,那么皇权得蒙受多少损失呢?要知道,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皇权和官僚集团的利益是难以共存的。

这些道理说起来不难,可对于当时的崇祯皇帝而言,实在是有些高深。

崇祯皇帝是一个说话做事非常极端的人,在他继位之初,认为太监不好,于是直接出手灭掉了太监,重用东林党。在他对东林党失望之后,那是各种歪招邪招尽出,并立刻开始重用太监,就是要干掉这帮官僚。

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可是崇祯皇帝未必明白。官僚集团的确靠不住,难道太监就靠得住?同样靠不住啊!狼的确喜欢吃羊,但狈也不是吃草的啊!

崇祯皇帝重用太监的后果,就是太监随时可以滥用权力,如果官僚集团敢不听话,太监就会用最狠的手段干掉相关人员。

如果皇帝只是一味相信太监,那就意味着太监拥有了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的力量。这样一来,太监就成了国家的主宰。

太监与官僚分属两个系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皇帝居中做裁判,时不时帮助弱势一方,以维持平衡。

可崇祯皇帝清理魏忠贤的做法,就是站在官僚集团身前,自己当前锋硬刚魏忠贤。在韩一良事件和张凤翔事件中,崇祯皇帝有所进步,但本质没变。

明明是当皇帝的,非要干马仔的活,这皇帝怎么这么没谱呢?


崇祯皇帝的形象为什么差?除了亡国之外,宠信太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翻翻历史书,宠信太监的皇帝,有几个名声好的?

不可否认,太监形象差,的确与读书人的习惯性抹黑有关。但就算从最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也得承认一点:太监和官僚并没有本质区别。

皇帝摒弃太监,官僚集团贪污腐败就显得肆无忌惮,太监坐在清水衙门,只能眼馋;皇帝重用太监,官僚集团会下意识抵制,太监借助皇帝的威势,朝着官僚集团大开杀戒,杀完之后,双方和平分润利益。

就算忠诚如魏忠贤,他身边也有一帮所谓的?阉党?,不也是大家一起分润利益吗?

太监与官僚之争,表面上是正义与邪恶之争,实际上就是利益之争。最初,崇祯皇帝以为帝国就是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清除了所谓的阉党,更是剥夺了太监的权力。

崇祯皇帝以为,只要自己信任和重用东林党,把太监势力全面清理出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国家就会变好。但崇祯皇帝最终发现,无官不贪和无贪不官的现状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到此为止,崇祯皇帝终于发现:太监参政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绝不是某个昏庸皇帝的产物,而是皇帝与官员博弈产生的结果。

换而言之,太监就是皇帝养的狗,他们的任务就是监察官僚集团的违法乱纪。

虽然这些狗在工作时,常常会乱咬人;虽然这些狗在工作时,常常会被官僚集团收买,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狗,还真是不行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0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