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6 19:50:24

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去世前执意除掉魏延,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因为从五虎上将这代人相继离世之后,偌大的蜀汉仅剩下诸葛亮、魏延两个重臣苦苦支撑朝堂。尽管后来蜀汉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少壮派将领,但和曹魏以及东吴比起来,蜀汉的体量和综合实力还是太弱,甚至连军事将领的水平都逊色于曹魏,以至于成为对一个被歼灭的国家。

但尽管在如此危难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是要处决魏延,但却忽略了后期能够左右蜀汉的奸臣黄皓。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诸葛亮和魏延有仇,而是当时的情况必须这么做。

魏延其人

魏延原本是荆州军的一名士兵,因为好勇斗狠,深得领导赏识。黄巾起义后各州郡自行募兵杀敌,魏延几年的作战中积累了不少战功,荣升伍长、什长、曲长。后来荆州黄巾贼被剿灭,紧接着又出现了很多流寇、水贼。荆州牧刘表宅心仁厚,经常派遣军队剿灭匪寇,魏延多次斩首贼寇首领,本以为可以成为校尉甚至是将军,但没想到荆州官场太黑暗,像他这样毫无背景的人终究还是没有上位的机会,荆州匪患结束后就被打发到长沙做守门将。

魏延在长沙的几年时间里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平台施展才华。赤壁之战后荆州变成无主之地,此时刘备占据南郡并攻打长沙,魏延认为荆州以后就会被刘备所得,与其跟着长沙沦陷,还不如献城投降换个职务。于是魏延挟持长沙太守后开城迎接刘备,战后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拿下益州时魏延已经成为了偏将,距离将军仅有一步之遥。汉中之战时魏延跟随刘备一起抵御夏侯渊、然后又分兵攻打张郃,也曾经派兵截断曹操的粮道,后来还趁胜追击曹军,一时间风光无限。战后刘备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同时统领汉中的军队,地位直接和关羽并肩。当时很多人质疑魏延的忠诚和能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旧臣。魏延知道同僚对他有看法,当着同僚的面承诺,只要魏延在汉中一天,就可以保国家平安无事。后来十几年间曹魏多次兴兵攻打汉中,但都没有越过汉中一步,魏延确实做到了这件事。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任命魏延做副帅,和魏军在渭水两岸对峙很长时间。这个时候魏延建议可以分给他5000兵马走子午谷奇袭长安,只要拿下长安后就可以围歼司马懿。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答应魏延,魏延事后对身边人说诸葛亮不会打仗,蜀军统帅应该由他来当。后来诸葛亮病危,临终前制定了撤退计划,魏延负责断后,想借曹魏的手杀了魏延。同时交待杨仪,假如魏延没死那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后来魏延被杨仪和姜维联手诛杀。

蜀汉北伐的初衷

其实魏延的死并不是诸葛亮公报私仇,而是魏延的作战计划和蜀汉北伐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魏延作为一个将军是成功过得,因为攻城略地是他的强项,但是作为一个统帅,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他是不合格的。

首先蜀汉的体量对比曹魏和东吴就很弱,曹魏人口是蜀汉的5倍,军队规模是蜀汉的4倍。蜀汉不北伐就会被吞并,只有北伐才有一线生机。而蜀汉北伐的重点不是为了拓展疆域,而是为了充实人口!通过战争掳掠大量的人口,保持蜀汉的兵员、青年充足,这才可以长久发展、对峙、甚至以后出现破局。所以能看见诸葛亮每次攻下一座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搬迁到汉中甚至益州境内。

而魏延不明白这一点,他仅仅思考的是如何在短期内攻下一座城池,或者斩杀多少敌军,从来没有考虑蜀汉国力能不成支撑他的军事行动,符不符合蜀汉的战略要求。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将有很大的可能接替自己的位置,甚至由他来主导北伐。这种结果不仅不会对蜀汉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加速蜀汉的灭亡。为了蜀汉的延续,诸葛亮只能如此。

没有预料到黄皓是一个变数

而蜀汉后期最大的奸臣黄皓,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只是后主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并没有显露出他的奸诈、野心,况且诸葛亮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甚至不认为他会对国家有多大的伤害。

在诸葛亮看来,他死后将由蒋琬、董允两人接替政务,负责蜀汉的运转和民生、经济问题。军事方面由王平、杨仪、姜维等人继续负责,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在他们几个人的扶持下,对外继续保持和东吴的联盟关系,两家人携手对抗曹魏。任凭曹魏实力雄厚,依旧难以从蜀汉或者东吴方面破局。届时只要蜀汉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和东吴约定时间统一北伐,自然有机会翻盘。

用后世眼光来看,假如没有黄皓的话,诸葛亮这个计划还是很好的,毕竟后来曹魏经过司马家夺权又经历了大清洗,实际上已经频临崩溃。而蜀汉修生养息了十几年时间,兵甲、士气都很足,趁着这个机会反攻曹魏还是有很大胜算,有很大几率能够吞并陇西、西凉、关中地区。

小结

用一句话来形容蜀汉的结果,那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蜀汉在诸葛亮的统治下,尽管综合实力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差了很多,但实际上非常团结。因为诸葛亮的个人魅力、智力、威望,他牢牢把益州本土士族和荆州官员、南中异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所以才有了他北伐时期的高光时刻。

但因为诸葛亮的继承人没有诸葛亮的能耐,再加上刘禅、黄皓等人脱离了剧本的发展,种种负相关事件的作用下,终于导致蜀汉灭亡。从这一点来看,小人的破坏力真是太大了,对于蜀汉甚至整个历史来说都是血的教训。

为何诸葛亮去世前都要除掉魏延?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不管是在治国还是在军事谋略上,他都是一把好手,这绝对是无法反驳的,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很多人一说到诸葛亮的名字,都会想到神机妙算这四个字,而诸葛亮这一生都想着能够让蜀汉统一,只可惜在去世之前都留下了遗憾,一直都没有能够成功。





要说到马谡该不该杀,这倒没什么争议,但要说到魏延要不要被杀,人们讨论的就比较多了,在关于三国的小说当中,魏延就是一个结局并不好的人物,在公元211年的时候,他就到了刘备的军营当中,而且还立了不少的功劳,所以刘备也很赏识他,不过诸葛亮对于魏延反而并不喜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不过这个理由让人有点无奈,魏延本身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多立点战功,谁知道反而惹来杀身之祸。




诸葛亮一直都希望刘备能远离魏延,但刘备未曾听过,反而更加重视,所以魏延也一直为刘备卖命,带着自己的手下去攻下广汉郡,后来又攻下不少城池,表现的更加优异,在公元219年的时候更刘备成为了汉中王,然后很多人都觉得汉中太守肯定会让刘备的兄弟张飞来担任,但最后刘备竟然选了魏延,后来人们也觉得他的这个做法是对的。




因为魏延在后来十年当中,他都没有过任何的闪失,并且在公元230年的时候还带着自己的人去打曹魏,也因为战争胜利被封侯,再后来又在第二年战争曹魏,把司马懿给逼的无路可退,这个时候他的名气也威震天下了,立下汗马功劳,所以魏延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比诸葛亮要厉害得多,他更加自信,可以说是自负。




甚至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要去直接攻打长安, 他所提出来的计策都被诸葛亮给否定了,他就觉得自己一身才华却不被赏识,埋怨诸葛亮不懂得用人,哪怕诸葛亮在去世前,他都不听诸葛亮的话,在电视剧当中是这样演的,诸葛亮曾认为,如果魏延不听命于自己,就让马岱埋伏好了把他给杀了,可是在正史当中,魏延去打曹魏,诸葛亮不管不顾让他去,其实也是希望魏延能在这场战争当中牺牲,要借刀杀人。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如此不喜欢魏延呢? 并非是电视剧当中所说的,魏延自负要反,魏延只是喜欢立功而已,真正让诸葛亮忌惮的是因为魏延功劳太高了,就四个字:功高盖主。本身魏延的性格就属于骄傲自满,虽然是很有才华,但是太自负。




葛亮在的时候还能压住魏延,可如果诸葛亮不在了,那么谁又能保证魏延以后会老老实实呢?因此死了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在临终之前设计杀掉魏延?

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他在未出茅庐的时候,就为刘备划下三分天下的蓝图。

诸葛亮临死前,也留下了一个计策,就是设计杀掉蜀国的大将魏延,《三国演义》中给出的原因是

魏延此人长有反骨。

魏延被杀真得是因为长有反骨吗?实际上,真正的原因让三国迷们难以接受。



当初魏延到了刘备的军中之后,诸葛亮就摸出魏延此人头有反骨,恐有不臣之心。但是刘备却不以为然,在她汉中称王之后就选择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并且将他封为镇远将军。

当时刘备就问魏延:如果让你来镇守汉中,你将如何做?当时魏延就十分豪气的答道:

如果曹操率全国之兵而来,那么我愿意为大王阻击之;如果曹操帐下的将领率10万大军前来,那么我愿意为大王歼灭他们。

刘备一听非常高兴,对于让他来镇守汉中更加放心了。果然后来魏延不负刘备的期望,使得汉中之地固若金汤。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败,病重而死。

此时,蜀国的大业全部交托到了诸葛亮的手中。诸葛亮在蜀国进行一番休养生息之后,就率领蜀国大军进行北伐。



当时魏延作为蜀国中数一数二的大将,却没有被诸葛亮重用。

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谷奇袭之计策,但是却被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而不被采用。

诸葛亮反而重用不堪大用的马谡,最后马谡大意失街亭,使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为了挽回自己的威信,不得已挥泪斩马谡。

而诸葛亮发动的的六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不重视魏延。诸葛亮认为此人脑后有反骨,会有二心。所以他在临死的时候,还设下计谋杀掉魏延。

诸葛亮在临死之际,把军中大权交给杨仪等人,要求蜀军尽快撤军。杨仪在撤军途中,陷害魏延谋反,派将军马岱杀死魏延。



杨仪杀了魏延,这些都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之中。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原因很简单。

诸葛亮认为,魏延此人太不好掌控,在自己死后,后主刘禅和自己所选择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

是很难使魏延听命于他们的。

诸葛亮为了替自己所选择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清除道路,才临终前设计除掉魏延。

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要设计除掉魏延?

其实魏延的死也不全是诸葛亮的计谋,有人说是他天生反骨,也不全对,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碰上了杨仪那样记恶如仇的人。


魏延把武器放在武器里,书中没有战文,韩玄的故事没有被斩杀。如本书所记载,魏延养兵勇猛活跃,继战备之后立下了战功,后来诸葛亮对他还很倚重。但是这个人有个问题,就是太骄傲,还自负,每次跟诸葛亮北伐,都想自己带一只部队与诸葛亮兵分两路,而后会师,但每次都被诸葛亮拒绝。魏延心里很不爽,感觉自己才能发挥不出来。

诸葛亮在上一次北伐中身患重病,他曾与张世杨翊等人商量,让他退出军队,让他断绝军旅。如果韦艳不服从军事命令,他就会放弃他,军队也会按计划撤退。后来诸葛亮病逝,杨仪派人刺探魏延口风,魏延说,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吗?我可以带兵继续北伐啊,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影响了北伐大计吧。杨仪要执行丞相定下的退兵计划,而魏延却要继续北伐,意见冲突,而杨仪这边代表正统,是军令,魏延不从,自然成了反叛。这样就说通了,魏延这是违抗军令,在军中,违抗军令是杀无赦的。

魏延的死是他本人的死亡,同时,他的死是保护舒汉王朝的必然,而蜀人为何如此死去,100000人都死了而去打仗,就像赵在战国时期一样,死了40万人还想翻盘?门都没有!蜀汉经不起折腾。诸葛亮也是在小心翼翼地拓展自己的地盘,你看看魏延的计划。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执意要杀魏延?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吸引了众多的粉丝,三国时期所发生的故事也让所有人感兴趣,说起魏延这个人,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他有点不公平。

魏延的实力,大概处于一流到二流之间,仅次于五虎将的水平,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大将,然而诸葛亮却怎么也不待见他,仅仅认为他“脑后有反骨”,在长沙争夺战的时候,就要将其拖出去斩首,后面也屡屡不重用魏延计策。面对一个多次排挤你不信任你的领导,你会如何选择呢?

最后魏延选择了一条和蜀国对立的路,然后就发生了大叫“谁敢杀我”的名场面事件,坦率地将,魏延代替蜀国南征北战,只要刘禅和诸葛亮做好安抚,应该是不存在叛变可能的,那为什么诸葛亮在临终前却一口咬定魏延会有异心,而要决意杀掉魏延呢?

其实别被演义给骗了,魏延之死的真相,还是因为4个字,功高盖主。在三国的正史,上,从来没有提到过诸葛亮斥责魏延有反骨,要杀他的事情,但是魏延确确实实是因为诸葛亮的布局而死。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答应刘璋的邀请,进入蜀中作战,魏延的省份为一名副将,等到219年,刘备在沔阳自封为汉中王,并且定都于成都,汉中作为要地,又是刘备的称号之地,政治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十分重要,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这个职位会给到张飞,张飞也认为这职位非自己莫属,然而刘备却出乎意料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全军都被这个任命震惊到了,魏延也非常感动,亲口许诺:“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在刘备去世后,蜀国因为夷陵之战和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失败,损失了大量优秀的武将,马超、赵云、黄忠等人又相继病死,因此魏延成为了诸葛亮最为有力地倚靠,朝廷同样不曾亏待他,魏延被封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因此蜀国和孔明,实际上都不曾亏待魏延,但是他为什么还是会心生不满呢?

原来魏延虽然有能力,但是是一个刚愎自负的人,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要求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走另外一条路攻关中,和诸葛亮会师潼关,然而都被诸葛亮否决了,因此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并发泄自己的不满。(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而且他仗着自己的性格,和别的蜀国官员关系也并不和睦,232年,魏延与后将军刘琰发生口角,魏延言语多有傲慢不屑,但是诸葛亮将这件事压了下来,让刘琰写信道歉,同样,长史杨仪和魏延也十分不对付,和他势如水火,面对这名朝廷肱骨大臣,魏延竟然都多次要拔出刀来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两人,经常为他们调解。

正是因为魏延的性格,再加上他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诸葛亮死后,很难有震慑他的人,因此诸葛亮临终前,秘密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等人叫到跟前,部署蜀国将来的计划,唯独没有叫魏延,对于魏延,孔明又怎么安排的呢?让其率领军队断后,“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想听命令,就让他去吧!然而杨仪成为了诸葛亮死后军权接班人,他又怎么会放过魏延呢?孔明这时的决定,已经宣布了魏延的下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