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为何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众妙之门 2023-07-06 19:41:42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为何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满清时期的“三藩之乱”,本质上来说,就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叛乱之初,吴三桂的军队进展神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而且几乎是兵不血刃。在吴三桂起兵之后,摇摆不定的老部下“王辅臣”也眼见起兵红利!拿下陇右、陕北等地,兵锋直指西安。这时候、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势力也掀起了反抗清朝的大旗。基于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可谓占据了清朝疆域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清朝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差一点推翻清朝,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首先,三藩之乱的初期,形势对于吴三桂来说,可谓非常有利。根据《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在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起兵之后吴三桂在短时间内攻入湘、赣、川地区。耿精忠也同时响应,攻入浙江。郑经也攻入福建南部。尚之信在广东响应。孙延龄也在广西响应。王辅臣则在陕西响应。基于此,此时的平西王吴三桂,无疑是一呼百应,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换而言之,此时的吴三桂,距离推翻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对于吴三桂来说,原本以来初期的形势只是巅峰的开始,却没有想到,这已经是最后的巅峰了。对于清朝康熙皇帝的转败为胜,很大程度是吴三桂咎由自取,白白断送了良好的开局。

一方面,从清朝康熙皇帝的角度来看,“拉一个、打一个”策略的成功运用,是其可以笑到最后的重要原因。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最根本的方式,在复杂的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也即想要平定三藩之乱,必须解决吴三桂这一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康熙可以对次要矛盾的一方进行让步和拉拢。于是,康熙皇帝以灭吴三桂为第一任务、同时安抚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并且,在发现王辅臣是因为利益才跟随吴三桂起兵的情况后,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对王辅臣进行策反。在以上策略的指导下,三藩之乱越往后,吴三桂逐渐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劣势中。

另一方面,如果说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城府,甚至说是老谋深算,那么,对于年龄是康熙数倍的吴三桂,反而犯了不少天真的错误。比如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居然存在和清朝划江而治的幻想。众所周知,自康熙决定撤藩的那一刻开始,两人就已经进入到势不两立的阶段了。正是因为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吴三桂在势力巅峰的时候裹足不前,给了清朝调兵遣将、各个击破的时机。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能够趁着清朝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将兵峰直指京师,显然有机会一鼓作气,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对于吴三桂,自称周王,抛弃“反清复明”的旗帜,也是其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曾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帜。对于这一口号,在清朝初期显然具有较高的号召力,这也是各地明朝旧部迅速响应的重要原因。但是,当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吴三桂显然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做出了错误的分析,也即认为这是自己的实力和威望所致。所以,吴三桂逐渐抛弃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先是自称周王,后来更是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对此,就这一点来说,吴三桂显然和当年的曹操相差千里。综上,因为自身的昏招频出,加上碰到了康熙皇帝这样的对手,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最终于公元1681年被平定。

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问题一: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无法自圆其说,逼死明永历帝,安能自认明臣反清。
再说他这个汉奸也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奸,几乎和多尔衮平分天下,所以他的反清复明口号基本没有号召力。(就像一个锦衣玉食的二奶宣称自己是被迫的一样。)
他仅仅是和康熙争夺天下而已,而老百姓在过去的30年间,死的死,散的散,早已厌烦了无味战争。
昆明至今都有逼死坡,诉说吴三桂的“功绩”。
如果康熙不废藩,到他儿子、孙子都不会反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了他本质的商人基因,也直接导致后来的兵败。

问题二: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和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 我简单的说几个吧,可能不太全 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方针上,主要分析了三番判乱的根源,主要就是吴三桂,对吴则是孤立,对其党羽和附逆及二番进行分化,只要肯降,既往不咎,所以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 2 在军事上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而且充分信任汉兵汉将,使其发挥作用。吴三桂外援渐渐都没有了,又被困于长沙,失败之势已成。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 1.在其管辖范围实行暴政是首要原因:在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 2.其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人心。对明朝的遗老遗少和忠顺者来说,他本来就是引狼入室的“叛贼”,不会去投靠他。 对广大农民来说,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受人民拥护的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就是被吴害死,怎么会去支持自己的敌人?清朝在康熙期间,施行的政策很得人心,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要反,不容易。 3.实际上吴和清朝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管辖的土地少,人口少,经济不很发达,和清朝不可对抗。 4.在战略上有很大失误,上面可以看到: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 5.孤军作战,没有和其余两藩很好的协作。 6.急于登基。野心暴露,失去人心。 7.人民厌烦战争。
希望采纳

问题三:吴三桂反清为什么失败 清 *** 说吴三桂在云南的军费开支过大,清政|府无力供养吴三桂军,所以决定撤藩。后又指责吴三桂在云南私自开采铜矿、银矿供做军饷。清政|府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白,说明了什么?
其实吴三桂在离开山海关后,就没有谁为他提供军饷。吴三桂的军费一直都是靠自己筹集,有谁能为一个敌对势力提供军饷的道理?况且在清政|府撤藩前,清廷用分化瓦解的办法,陆续把吴军一支又一支地调出云南。如甘肃的王屏藩、平凉的张勇、汉中的王辅臣、四川吴之茂、贵州的李本深等。
这时在云南的吴军也不多,吴军自筹的军费也用不完,吴三桂把多余的铜建造了昆明金殿,可见军费问题是借口。
吴三桂这时六十七岁,早已无心争夺名利地位,况且大儿子吴应熊还在北京做人质。这时的吴三桂也想回老家辽东安度晚年,所以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书显然是出于真心。
其实吴三桂云南起兵的主要责任在年少狂傲的康熙。史学家们总爱吹捧伟大的康熙皇帝,好像他不会犯一点错误。
康熙忽略了一个问题,吴三桂手下聚集的是一伙反清人士,他们在吴三桂的管治下勉强降清。吴三桂的离去他们本来就不高兴,康熙轻率地就派遣一名朝廷奴才朱国治做云南总督,他根本就管理不了吴三桂的部下。
就在吴三桂将要离开云南之际,吴应麟、吴国贵、高得捷、夏国相、胡国柱联手杀朱国治逼吴三桂反清,事发突然令吴三桂措手不及,无奈之际吴三桂只好下令 *** ,其目的是为了营救正在北京做人质的大儿子吴应熊。
可是当康熙得到消息后。一怒之下,杀了在北京做人质的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大孙子吴世霖、和硕公主及其全家,噩耗传来,吴三桂在万分悲痛之后,决定讨伐清 *** 。事后,康熙王朝为掩饰自己的错误,反复声称吴三桂反叛早有预谋。

问题四:吴三桂叛乱为什么会失败? 1清军在长江阻击,打了翻身仗 2吴三桂不该在湖南称帝,而且没几天就死了

问题五:三藩之乱,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载选送侍氯独立购

问题六:吴三桂反清之战占据半壁江山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古时候包括现在,这个是最重要的,能起兵要么有财力,要么就是所谓的口号得人心,战争需要很多支持,就算自己没有,至少也要有潜在的,例如别人跟你以后有好处有发展,有人愿意支持,不然怎么打。而这一点,吴三桂口号是推翻清朝,恢复明室。这也是通常起兵所用的口号,选择并没有错。错的是之前所作所为,第一,明室的灭亡就是因为他引清兵入关,第二明王也是给他弄死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能占据半壁江山不过是联合其它藩王,且一开始三番势力就很大,清朝一个根基未稳,一个没有太多准备有点措手不及,但是缓过来就是注定要赢得,吴三桂没有任何胜算。当初楚汉相争,刘邦都只能躲入蜀中,虽说项羽没有抓住时机,但是也说明了形势不代表一切。
第三,口号和想法不一致,说是反清复明,其实是自己想做皇帝,其实战争没多久吴三桂就死了,那时候他已经很老了,也算是死前一搏,没有当初的谋略了。
说到底战争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问题七: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的失败似乎是历史注定的,朝代兴替的所有契机似乎都是因吴三桂的失败而发生的。
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中,损兵折将,为解心中激愤,向清军投降,借助其兵力剿灭李自成义军,从而加速了清军入关原本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吴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发布檄文,而他却仍未摸透历史的脾性,非要逆历史潮流而为之,在大清朝站稳根基,羽翼丰满之际,与清廷抗衡,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晚年称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称帝最为荒诞的一位。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吴三桂晚年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然而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例数吴三桂这一生,似乎眼前永远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而他在这中间兜兜转转,不能审时度势,看清历史,顺应潮流,终将自己的命运迷失在这雾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崇祯年间,吴三桂旗下的辽东兵团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面对满清的强大攻势,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谓腹背受敌,再加上与满洲铁骑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吴三桂的兵力遭受大创。
若是继续为气数将尽的明王朝效忠,除了吴三桂本人留下千古忠名,对于出生入死的十几万将士来说是一个灾难,打着明朝的旗号驻守山海关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吴三桂出身武行,他并非死守礼制重典的文臣,更不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那么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乱臣贼子,一边是异族 *** ,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将留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说吴三桂降清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怀中,而是选择当时更具活力与野性的满清,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比起同期的欧洲国家更甚一筹。
从历史的大角度上看,吴三桂的选择对得起中华民族,然而让他背负亡国叛军的骂名实在是太局限他了。再者说吴三桂降清后,并未给他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康熙年间,清王朝颁布一道诏书,同撤三藩,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彻底粉碎,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然而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新王朝是容不得前朝叛将动摇的。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登基为大周皇帝,建都衡阳,改年号为昭武。同年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所带领的势力不久被清王朝剿灭,三藩之乱也随即结束。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

问题八:刚开始吴三桂造反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 其一是不得民心。造反时是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结果百姓一呼百顺,深得民心。后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互清复明的意义彻底抛弃,造成人心失散,不得民心。
其二是没有乘胜追击。打到长江边上时,他竟然莫名其妙的没有继续北上,而是静观其变,这就给了清廷机会。

问题九:吴三桂反清的真实原因 肯定是自己相当皇帝啊!!!
电视剧是电视剧
历史是历史!!!!海削藩是导火索

三藩之乱中,原本占有优势的吴三桂,却为何最后败亡了?

清军在南下中原的时候,曾经任用了大批明朝的降将,这些人跟随着清朝的八旗军一起镇压南明政府,他们为清朝统一南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顺治帝在位时期,南明的永历政权覆灭,不过,由于这时那些汉族武装已经成势,顺治帝只好默许了他们割据一方的态势,这就有了以后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是满清对汉族功臣的特许,顺治帝本来就是想让他们镇守边疆,但随着他们野心的不断膨胀,才有了以后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中,尤以吴三桂最为猖狂。吴三桂原是明朝的大将,在清军南下的时候,他主动投效清军攻打大顺民军,此人为清朝统一中原立下了大功,战后,顺治帝为了表彰吴三桂的功劳,将其封在了云南。



吴三桂前期还没有造反的意思,但随着多尔衮、顺治帝等这些满清重量级人物的相继离世,他才有了割据的野心。身为平西王,吴三桂大肆聚揽,他将云南彻底变成了自己的属地,甚至与朝廷分庭抗礼。公元1673年,按捺不住的吴三桂终于起兵造反,他联合其它两路藩王共同举兵,甚至一度进展到了湖南境内。



康熙皇帝早对三藩非常不满,在吴三桂起事之前,康熙帝就已经做好了镇压的准备。吴三桂起事后不久,康熙帝就从各地调集起兵征讨叛军。经过长时间征战,康熙帝最终击败了叛军,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吴三桂老巢,盘踞八年的平西王势力终于被消灭。

吴三桂在起事之前,他曾经拥有四十多万大军,其本来就有夺取天下的基础,奈何最终却不是康熙帝的对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三藩失败的?



三藩的失败是咎由自取,首先就表现在他们的同盟上。三藩之中,吴三桂拥兵最多,除此之外,就属尚可喜和耿精忠了,三藩虽然在起事之初一致对外,但随着战场形势的改变,这种名面上的同盟还是被打破。在开战后不久,尚可喜和耿精忠就受到了朝廷兵马的攻击,由于三藩无暇顾及,又各怀鬼胎,福建、广东势力遂相继投顺到朝廷一边,这就大大削减了三藩的实力。没有了耿精忠和尚可喜的支持,吴三桂的右翼就出现了空缺,不久,朝廷大军向云南全面压境,吴三桂在惊慌失措之下一病不起,平西王势力很快便瓦解了。

三藩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客观条件,对于清军来说,吴三桂是叛军,康熙帝讨伐叛乱是名正言顺。康熙帝在对三藩的平定战争中,采用了先拉后打的策略,他先是派人说服了驻扎于陕西的王辅臣势力反正,接着又向耿精忠和尚可喜抛出了橄榄枝。耿、尚二人都是见利忘义的小人,看到了朝廷赦免自己的罪过,他们遂一道联合清军反击云南,吴三桂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自然不是对手。由于清军突然的增强,加上各地的反正,平西王势力自然会很快失败。

吴三桂失败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心,吴三桂长期经营云南,其在云南推行暴政,根本就不得民心。就算早期拥有数十万的大军,但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在利益的驱动下,它很快就会瓦解。吴三桂失去了民心,加上其残暴的本性,三藩就很难与清朝抗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