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发生了四起影响十分大的狱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这个案件在当时受到了朱元璋极其重视,也因为在其中出现了诸多疑点,而也被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
要想了解空印案,就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空印,按照当时明王朝的规定,每年各级官府所向户部提供的财政收支情况及税款项目,每一级的账户都要一一对齐,不能有分毫的差距。否则整个账单就要被驳回,重新整理填报之后,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再来重新上报。
每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要到首都南京来报送这些账单,可当时上交的税款都是实物,且大多数都是粮食,少部分是布匹等。
这些东西在从地方运送到首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耗,等到了首都之后,就会发现实际缴纳的税款,同账单上的数额会对不上。
然而按照当时朱元璋的规定,只要有一丁点的对不上,就要驳回重新报送,一旦距离遥远的话,这一来一往之间少则就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前去户部报单的官员,都会带有一张已经交由地方政府盖过印章的空白书册,以作备用。到时候,如果发现对不上的情况,就直接拿出来重新填写就行了,这样就省去了官员往返的时间。
这种做法,从明面上来讲是禁止的,因为它不符合程序,也让很多官员容易从中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但它确实是从元朝末年开始就遗留下来的潜规则,各级官员都已经对此心照不宣了,也从来没有被明令禁止过。
但对于这样的一种潜规则,朱元璋本人却并不知晓,当他获知以后,便不免感到自己被欺骗了,他觉得这是上下级的官员,中央和地方的官员都联合在一起欺骗他。
而且他非常不喜欢元朝的一切,当他直到这种行为是从元末传承下来时,更是怒不可遏。为此,他对这群官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下令将几百个主印的官员全部处死,其余的杖一百充军,丞相、御史等高级官员全程被吓得不敢说话。
过后,有一个叫作郑士利的人上书给朱元璋,他的哥哥郑士元早些时候受到了空印案的连累的坐牢。为了避免被人说是在假公言私,他一直等到兄长出狱后,才上交给朱元璋。
郑士元在书中,针对先前的空印案件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在每张纸上印迹并不完整,所以这空印是外人拿不到的,即便流传出去,也办不了什么事情;
二是,钱粮这些账目对不上是很正常的,但各地之间距离都城有远有近,如果每一次出错,都要驳回去重做的话,往返之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适用空印,虽不符合程序,但也是权宜之计。
三是,国家惩办官员,必须有法可依照,但此前的大明律令中,并没有相关针对空印的法律;
四是,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不容易,不要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将其全部都给杀了。
朱元璋阅后,当即大怒,将郑士利以及连同早已被释放的郑士元也一并抓起来流放了。
这就是空印案的经过,针对这起案件历来争议颇多。
争议点一,关于空印案的起始时间,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有的认为是发生在洪武九年,有的认为发生在洪武十五年。但由于《明史》采用的是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所以通常情况下,都认为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
争议点二,关于朱元璋究竟杀了多少官员这件事,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如同前文所说的,只是杀了几百个主犯而已,二是认为总共有数万名官员因此而丧命。
对此笔者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妥当,因为一个国家才有多少位官员,朱元璋不可能仅仅因为这点事就将其全杀了,就算加上官员的家属,这个数量也太过于庞大,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第二种说法,大概是后人为了突出朱元璋的残暴而故意抹黑杜撰的。
争议点三,该案是否属于冤案。对此,笔者个人认为该案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并不属于冤案。虽然当时明朝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空印,但却明确规定了不可以弄虚作假。你官员使用了空印,就是弄虚作假。既然弄虚作假了,那朱元璋办你,就有理有据了!
争议点四,朱元璋因为一个潜规则,就杀了这么多官员,他做得对吗?
关于这第四点历来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点,认为朱元璋做得对的人觉得,一是因为官员们私自使用空印,确实违反了规定,且这种事情历来都是各个朝代的大忌。二是官员们使用空印,绝对不会只为了方便而已,期间他们彼此利用获取了多少私利,是不为人知的。对于这群贪污受贿的官员,杀了足惜!
认为朱元璋做得不对的人,一是觉得对账出现一点差错,实属正常情况,而他朱重八却就此下令不能出现一丁点的差错,否则就要驳回重做,这无疑就是在倒逼着官员使用空印;
二是觉得官员说杀了就杀了,这种处理方式着实粗暴,且在空印案杀了这么多官员之后,还是解决不了对账的问题,过后还是有大量的官员使用空印进行对账。
对此,笔者私以为,对于擅自使用空印的贪官确实该杀,但却做得一点都不通情达理。他只知道官员们擅自使用空印不对,不对就该杀!但杀了之后,又该如何换一种做出处理对账不平的问题,他朱重八又沉默了,只能继续默许官员们使用空印。
这兜来兜去,还是回到了原点,一点实际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杀了几百个官员,让他朱重八感到心里痛快一点罢了!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朱元璋明知是冤案,为何还要处决上千官员?这其中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朱元璋借助此案打破官场潜规则。第二点、朱元璋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第一点、朱元璋借助此案打破官场潜规则。
空印案说白一点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因为古代审核钱粮都需要地方官员跑到京师进行统计,可是古代不像现代交通发达,有些地方来回一趟甚至都要折腾个大半年。万一到了京师发现自己的审计有披露或者统计不完善,这个时候再回去重新盖章就很麻烦,官印也规定不得随身携带,于是大家就用了潜规则“先印而后书”,就是用一些纸张盖上空印,如果有差错重新抄录一份即可。但是朱元璋想借助此案改掉这种官场的恶习,规范办事的流程,通过这种杀鸡给猴看着方式立可下马威。
第二点、朱元璋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其实朱元璋这种做法也是比较符合他个人性格的,首先他规划了办事流程,让一些小的官员不敢肆意妄为,同时也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空印纸张做一些贪污勾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权,朱元璋觉着你们全国大小官员都把“空印后书”当成一个潜规则,这是蔑视皇权,不把朱老头放在眼里。朱元璋作为一个曾经被世界所抛弃的人,一步一步走上了古代人生最高峰,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的内心永远都有一根弦紧绷着。任何人触碰了这根弦他都容忍不了,可以把这根“弦”看成是皇权,也可以看成是他的个人原则。
正是他这种个人原则被人侵犯了,所以他不可能原谅。总的来说,朱元璋明知是冤案还要处决这些官员的原因:就是他害怕有些人利用空印盖纸张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认为这些官员触碰了自己的原则。
空印案,发生在中国明代初期朱元璋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冤案。此案在当时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官员,连坐被杀的人数以万计。下面是
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洪武八年***1375***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与此案有关者多不免,被杀者达数百人。
大意可以表述为:户部,即帝国最高财政机关,在每年稽核各地例行财政报表时,要求严格,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多少位数字,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于是,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就在进京时,携带了盖好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与中央机关核对过数字后,或者在遭受到刁难时,就地重填。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和特快专递等,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且不算时间、精力、花费等等,个中情形,相当苦恼。按理说,用这种报表是造不出有价证券来的,人们也很难靠这里的数字徇私舞弊。因此,此种做法已经普遍应用,为各方所预设接受。谁知,朱元璋偶然知道了这个情形后,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于是,这位缺少财务知识的皇帝立即发雷霆之怒,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 *** 部门的正印官,即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边疆。
当时,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141个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192个州,相当于今天的小地级市和大县级市;1013个县。这1300多个官员,不论良莠好坏,全部被杀掉。而且,是在有人已经向朱元璋解释清楚了个中缘由的情况下,被杀掉的。
结果,其中有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也稀里糊涂地 *** 掉了。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此君一件布袍穿了十几年,每日三餐,有两餐以一盘素菜下饭。当地百姓则在他的任期内,号称富足。于是,百姓们不愿意这位知府调离,自发地作歌传唱挽留。歌曰:“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结果,这么一个好官好人,此次却被朱元璋不由分说地杀死。
空印案历史评价
郑士利对于空印案的申辩与批评,有以下几点:第一,官方文书要有效,必须盖有完整的印章,而钱粮文书盖的是骑缝印,是不能用来为非作歹的;第二,钱粮之数,必须县、府、省到户部,级级往上相合,只有最后到户部才能知道一个确数,而如果“待策书既成而后用印”,那么就必须返回省府重填,势必要耽误时间,所以“先印而后书”只是权宜之计,不足以怪罪;第三,朝廷此前一直没有明确禁止空印的立法,现在杀空印者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第四,官吏们都是经过数十年才得以造就的人才,这么轻易杀掉,是很可惜的。第二条提到“先印而后书”,也就是“空印”,《中外历史年表》说:“元时,官府于文书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
《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说,这是因为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发运时的数字肯定跟户部接收时的数字是不符合的,但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吏们并不事先知晓,只有到了户部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官吏们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就地填写实际的钱粮数字。
《剑桥中国明代史》的看法是:“皇帝对任何不忠的表现都是极其敏感的。”诚然如此。朱元璋在求言诏中是这样说的:“迩来钦天监报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于是静居日思。古今乾道变化殃咎在乎人君,思之至此,皇皇无措,惟冀臣民许言朕过。於戏,于斯之道,惟忠且仁者能鉴之。若假公济私,□***此处落一字***贤人君子之操,非所望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8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