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契苾何力是什么人唐太宗为了救被敌国俘虏的他都做了些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7:45:24

契苾何力是什么人唐太宗为了救被敌国俘虏的他都做了些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契苾何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他曾说:“我生,是大唐的人,就算是死,也是大唐的鬼!”他一生只忠于一人,因为那个人善于运用人才,还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不因为他是非其族人而不让他手握重权。他是谁?契苾何力。那他忠心耿耿为的是谁呢?自然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在唐太宗在位的第四年,东突厥被覆灭了,这个消息让东突厥周边的国家吓了一跳。因为十分仰慕大唐王朝的强盛繁荣,当时的铁勒族可汗契苾何力决定率领一部分的族人归顺大唐。唐太宗十分高兴,优厚对待这位来自外邦前来归顺的可汗,封了他做左领军将军,这让他感激不已,决定一定要效忠这个优待他的好皇帝。

事实证明,契苾何力确实是智勇双全的好战士,在皇帝决定出兵攻打吐谷浑的时候,他运用计谋,非常有胆识。当时的他,只带了一千多的士兵,就闯进了敌军的营帐,抓住了敌军国王的妻子儿女,还带回来很多的物资,这让唐太宗更加器重他了。但是因为他是外族将领的原因,他经常遭受自己族人与王朝同僚的怀疑与反对。

他回去看望亲人的时候,族人趁机把他的亲人,送到当时国力强盛的薛延陀汗国,并要挟让他背叛唐太宗。但是契苾何力死都不肯向薛延陀汗国投诚,宁愿把自己的耳朵给切掉,也誓死效忠唐朝。另一边,契苾何力亲人被挟持的消息也传到了唐太宗那,身边的人纷纷说:“契苾已经被敌国俘虏了,何力是外族将领,现在肯定是背叛你了。”

而唐太宗却坚信契苾何力,甚至为了救他回来,宁愿送亲生女儿去和亲,可见他有多看重契苾何力了,连亲生女儿都能牺牲。唐太宗派人到薛延陀说:“你们不是一直想娶我们大唐朝的公主吗?现在我可以用我的公主和亲到你的国家,但是契苾何力必须给我放回来!”这才让契苾何力获救,这让他非常感动。

契苾有多忠心呢?唐太宗驾崩的时候,契苾何力还想自杀为唐太宗殉葬,幸好唐太宗死前说不允许殉葬,这才放弃。因为李世民给了他应有的待遇,最重要的是给了他别人所无法给他的——信任,让他能够在异邦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真正的尽善尽美,所以他才会如此效忠唐王朝。

外族将领被敌国俘虏,唐太宗为了救他回来,宁愿送亲生女儿去和亲。能够礼遇外邦人,才会得到外邦人的忠诚,正是因为这样的至诚之心,才能创造“贞观之治”。你们觉得契苾何力放弃可汗之位,一心只做唐朝人的想法怎么样?

唐太宗的事迹

  唐太宗作为贤明君主的表现概括成一个词就是“贞观之治”。其重点有四:

  1 安定百姓与重视农业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627年~649年)年间,由于比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他与其辅佐大臣房玄龄、魏徵等入特别关注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十分注意与民休息,留心治道。这个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被赞誉为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及其辅臣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最害怕像隋朝那样覆舟。他认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唐太宗便采取了与隋朝针锋相对的做法,他“去奢省费,轻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样做,便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大唐的统治也就可以长久。唐太宗也确实这样做了。

  唐太宗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滥用民力的隋炀帝为戒,他生活比较节省,基本上不求仙,终其生不封禅,他少修或不修宫殿,他减少冗宫,这些都是“去奢省费”,自然也就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唐朝全面实行庸法,农民交纳一定量的绢、布,便可代替力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唐大宗一再推迟修复洛阳宫殿,其他建造也较少,使力役减少。唐朝的租调较隋为轻,遇到灾荒,规定可以减收租调,这就是“轻徭薄赋”。唐大宗十分重视选用清廉官员,尤其是州、县临民之官。他将各州刺史的姓名写在宫中屏风上,有功有过都记于其名下,以便奖惩;他多次下令惩办贪官,严禁官吏贪赃在法,奖励清廉之官。这样,他做到了“选用廉吏”。据载,贞观年间,“官得其人,民去叹愁”。

  为了使百姓“衣食有余”,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唐朝全面推行“庸法”,不仅减少了谣役,而且增加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尤其是在农忙之时,以绢、布代役,可以不误衣时。这对于农业生产的益处是十分清楚的,唐大宗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他还说:“省徭赋,不夺其时”。唐太宗关心农业生产,注意不夺农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样,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基本上做到了“使民衣食有余”。

  唐太宗十分重视救灾,这也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唐太宗当即“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即使这样,还有不少农民因无法生存,“多卖子以接食”,唐太宗便“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经过努力,终于克服了灾害,缓和了阶级矛盾,安定了百姓。唐太宗的这些做法,无疑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也不能不看到,比起不救灾、或暴君如隋炀帝,要好多了。人民已到了卖儿卖女地步,再不接济,便有可能发生隋未农民起义那样激烈的事件。唐太宗赎回儿女,起到了收买人心、安定百姓、保有劳动力的作用,是更为高明的统治术。

  2 知人善任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僵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大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力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封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上时,唐大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唐大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困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虽然基本上做到了知人善任,但也有不妥之时,不过,他能及时纠正,这在封建帝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后来听房玄龄说“李纬大好髭须”,便知自己任错了,随后便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封建帝玉都知道的,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帝王科用手中权力搞“任人唯亲”是常有的事,唐太宗注意“任人唯贤”,也有其局限性,不过,即使这样,亦应看到它给贞观政治带来了清醒的风气。

  3 兼听纳谏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要兼听纳谏,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徽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够“兼听纳下”,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视魏徵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与直言进谏的魏徵的关系,以及对魏徵进谏的态度,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善于纳谏的君主。魏徵有“耻君不及尧、舜”的忠诚,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唐太宗也认为,魏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徵不断直谏密切有关的。唐太宗也从兼听纳谏中获得政治上极大的好处。唐太宗深深体会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务尽忠谠,匡救朕恶”。他也以“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相许。而且每次都和颜悦色听取批评意见。事实上,唐太宗对能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仅不加责备,而且给以奖励。如给事中张玄素谏修洛阳宫殿,赏绢200匹;孙伏伽谏刑赏不当,赏以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魏徵谏用人不当,赏绢500匹。这不仅表彰了进谏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导进谏的作用。

  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进谏,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这样以身作则兼听纳谏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为了让子孙也能兼听纳谏,巩固唐朝的统治,唐太宗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他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人阁议事,要有谏官随同,有失便谏。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唐太宗还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达。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的政治素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他能够知人善任、兼听纳谏关系极大。

  4 撰修氏族志

  唐太宗为了压抑士族势力、抬高李氏皇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进行了修撰氏族志的工作。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638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传统,实际并不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唐太字修《氏族志》,并不用它来作选官的根据,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土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通过修《氏族志》,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总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唐太宗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除采取了上述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治理国家的举措外,还十分注意执法,加强文化教育,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政策比较开明,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促成和衬托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突出的明君,“贞观之治”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宋以来对唐大宗和“贞观之治”都有较高的评价。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绘的“贞观之治”。贞观时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过着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社会图画啊!当然不能说这些全无根据,但溢美成分也是不少的。总起来说,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他用贤勤政,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社会秩序安定,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较融洽。这确实是封建社会的治世,它比平世自然好得多,更不要说乱世了。唐太宗是实现“贞观之治”的领导者,他比封建时代的平庸君主要强得多,更不要说昏君、暴君了。明君、治世,给人民多少带来了一些好处,对社会发展有利。从这个角度看,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是应当基本予以肯定的。

  贞观治世,不仅是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造成的,更应看到,它的出现是隋未农民起义推动的结果。农民战争打击和教训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太宗及其辅佐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对农民的要求有所考虑,以至在其中有所反映。如轻徭薄赋就是农民战争反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反映,庸法全面实施,同样反映了农民的愿望。更何况,贞观冶世的出现,完全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贞观时期,农民生活还是很苦的。隋炀帝时,人民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残肢体,称之为“福手”、“福足”,贞观时期,这种“遗风犹存”。它说明了在封建社会的治世,人民的负担依然沉重,生活很艰苦,阶级矛盾还相当尖锐。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在统治的初期,留心治道,注意兼听纳谏,注意节俭。但是,在统治稳定之后,也就不同于前了,他逐渐骄傲起来了,纳谏也少了,“营缮”则多了,行幸游猎频繁了,还出兵征高丽。总之,贞观后期的政治大不如贞观前期,说明贞观政治并不是始终如一的。这些,都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当然,这在唐太宗和整个贞观时期,只占次要位置,并不影响唐太宗作为杰出封建政治家和“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著名治世的历史地位。

旧唐书契茯何力传翻译

旧唐书契苾何力传
【原文】
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至贞观六年,随其母率众千余家诣沙州,奉表内附。太宗置其部落于甘、凉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七年,与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同征吐谷浑,军次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行,为贼所攻,兄弟皆中枪堕马,徒步而斗,兵士死者十六七。何力闻之,将数百骑驰往,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兄弟由是获免。时吐谷浑主在突沦川,何力复欲袭之,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虞,便恐鸟惊鱼散,一失机会,安可倾其巢穴耶!”乃自选骁兵千余骑,直入突沦川,袭破吐谷浑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驼马牛羊二十余万头,浑主脱身以免,俘其妻子而还。有诏劳于大斗拔谷。万均乃排毁何力,自称已功。何力不胜愤怒,拔刀而起,欲杀万均,诸将劝止之。太宗闻而责问其故,何力言万均败恧之事。太宗怒,将解其官回授,何力固让曰:“以臣之故而解万均,恐诸蕃闻之,以为陛下厚蕃轻汉,转相诬告,驰竞必多。或谓汉臣皆如此辈,固非安宁之术也。”太宗乃止。寻令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敕尚临洮县主。
太宗征辽东,以何力为前军总管。军次白崖城,为贼所围,被矛中腰,疮重疾甚,太宗自为傅药。及拔贼城,敕求伤之者高突勃,付何力自杀之。何力奏言:“犬马犹为其主,况于人乎?彼为其主,况致命冒白刃而刺臣,是其义勇士也。本不相识,岂是冤仇?”遂舍之。
龙朔元年,又为辽乐道行军大总管。九月,次于鸭绿水,其地即高丽之险阻,莫离支男生以精兵数万守之,众莫能济。何力始至,会层冰大合,趣即渡兵,鼓噪而进,贼遂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余众尽降,男生仅以身免。会有诏班师,乃还。其年,九姓叛,以何力为铁勒道安抚大使。乃简精骑五百驰入九姓中,贼大惊,何力乃谓曰:“国家知汝被诖误,遂有翻动,使我舍汝等过,皆可自新。罪在酋渠,得之则已。”诸姓大喜,共擒伪叶护及设、特勤等同恶二百余人以归,何力数其罪而诛之。
仪凤二年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烈”。
(选自《旧唐书·列传五十九·契苾何力传》,有删改)
【注释】
1、奉表:上表。 唐 韩愈 《贺雨表》:“微臣幸蒙宠任,获覩殊祥……谨奉表陈贺以闻。”郭沫若《孔雀胆》附录《〈孔雀胆〉的故事》:“(段宝)闻明太祖定鼎江南,便派遣他的叔父段真,由会川奉表归款。”
2、内附:归附朝廷。汉王充《论衡·恢国》:“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贡献牛马。”《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保融》:“世宗征淮,保融遣指挥使魏璘率兵三千,出夏口以为应。又遣客将刘扶奉笺南唐,劝其内附。”《清史稿·高宗纪四》:“(三十一年三月)己丑, 杨应琚以复猛笼等土司内附奏闻。”
3、惩:警戒;鉴戒。
4、不虞:意料不到。《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南朝梁沈约《刘领军封侯诏》:“及衅起不虞,咫尺宫禁,内参嘉谟,外宣戎畧。”唐韩愈《泷吏》诗:“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居,乃先期返。”
5、排毁:排斥诋毁;抨击。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及翔风年三十,妙年者争嫉之,或者云‘胡女不可为群’,竞相排毁。”《隋书·艺术传·万宝常》:“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九年》:“上遣使劳诸将于大斗拔谷,薛万均排毁契苾何力,自称己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魏刘兰排毁董仲舒。忽有人葛巾野服,直入兰读书处,谓曰:‘君自是学士,何为苦相排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翟马周既讼罢李昉,与旦益相得,每排毁时政,上书自荐。”
6、恧(nǜ):惭愧。
7、固让:坚决推辞;再三辞让。《后汉书·阴兴传》:“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南朝陈徐陵《劝进元帝表》:“伏愿陛下因百姓之心振万邦之命,岂可逡巡固让。”
8、诬告: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颜师古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余则不论。”《旧唐书·于志宁传》:“时洛阳人李弘恭坐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诏令不待时而斩决。”明海瑞《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萧乾《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炎发劫盗。”
9、驰竞:奔竞;追逐名利。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又欲勉之以学问,谏之以驰竞,止其摴蒲,节其沉湎,此又常人所不能悦也。”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袪,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李郢)居于杭州,疎于驰竞,终于员外郎。”
10、安宁:安定,太平。这里是使动用法。《诗·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庄子·天下》:“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汉枚乘《七发》:“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唐韩愈《举韩泰自代状》:“官吏惩惧,不敢为非,百姓安宁,并得其所。”明黄元吉《流星马》第四折:“文官每按四时调和鼎鼐,武将每定八方威镇华夷,则愿的千千年社稷安宁。”阮章竞《送别》诗:“不把狗们杀干净,千年万代都不安宁。”
11、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
12、尚临洮县主:娶临洮县主为妻。县主,皇族女子的封号。尚:仰攀婚姻;娶或嫁(地位、名声高的人)。
13、致命:犹捐躯。《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唐元稹《诲侄等书》:“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明史·邓子龙传》:“邓子龙始事姚安,名与綎埒,垂老致命,庙祀海隅。”
14、趣即:马上;即刻。趣:通“促”。
15、鼓噪:亦作“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墨子·备蛾傅》:“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破军杀将。”《吴子·应变》:“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地,莽兵大溃。”宋苏轼《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两军鼓噪屋瓦坠,红尘白羽纷相戛。”
16、诖误:贻误;连累。《战国策·韩策一》:“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汉书·息夫躬传》:“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悔过自责,疾诖误之臣,思黄发之言,名垂育后世。”宋梅尧臣《次韵和司马学士虑囚》:“常忧有诖误,非罪罹暴迫。”清魏源《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后》:“然且欺后世无复读书人,动辄赝某书,臆某事,鼓噪后生,诖误来学。”诖(guà):欺骗。
17、翻动:犹翻案;翻供。《新唐书·韦嗣立传》:“道路藉藉,咸知其非,而锻练已成,不可翻动。”《官场现形记》第二三回:“及至问过原告、见证、奸夫,都是照实直陈,没有翻动。”引申为反叛。唐柳宗元《为裴中丞奏邕管黄家贼事宜状》:“谭叔向等与黄家贼五千余人,谋为翻动,虽已诛斩,犹未清宁。”《旧唐书·房玄龄传》:“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
18、酋渠:部落的首领。《旧唐书·刘沔传》:“大和末,河西党项羌叛,沔以天德之师屡诛其酋渠。”
19、叶护:西北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官号。
20、同恶:共同作恶。亦指共同作恶者。《左传·昭公十三年》:“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陆德明释文:“好、恶,并如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马季长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其同恶在某处,姓名、状貌,悉以西邻指之。”郭希仁《从戎纪略》:“(韩映堃)遂与同恶张秉祥等,乘机鼓煽各刀匪,并代为部勒。”参见“同恶相求”。
21、数其罪:列数他们的罪状。
22、
【参考译文】
契苾何力,他的祖先是铁勒部族一个分支部落的酋长。到了太宗贞观六年,契苾何力随母亲,率领他的部落1000多户人家迁移到了沙洲,给朝廷献上奏章,归顺了唐朝中央政权。太宗安排他的部落定居在甘州和凉州。契苾何力本人至京城长安,被朝廷授予左领军将军一职。贞观七年,契苾何力与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一同征讨吐谷浑,唐军驻扎在赤水川。薛万均率领骑兵先行,被吐谷浑军队所攻击,他们兄弟都中枪落马,徒步与敌人战斗,手下士兵十之六七都战死了。契苾何力听到了这个消息,率领几百骑兵飞奔前去相救,他们突破敌人的重围,杀上前去,左冲右突,奋力杀敌,敌兵被杀退了,薛万均兄弟因此获救不死。当时吐谷浑的首领驻扎在突沦川,契苾何力又想袭击他们,而薛万均因先前失败变得胆小谨慎,坚持说不能袭击。契苾何力说:“敌人没有固定的城郭,而是追逐有水有草的地方聚居,如果不趁他们没有预料准备之机袭击他们,只怕他们像鸟儿惊飞鱼儿逃散一样,一旦失去了这个好机会,怎么能够彻底倾覆他们的巢穴呢?”于是他就自己挑选了骁勇善战的 1000 多名骑兵,直接杀入突沦川,袭击并攻破了吐谷浑首领的中军大帐,杀死几千多敌人,缴获骆驼、马匹、羊20多万头,仅吐谷浑首领脱身逃跑免于被俘,契苾何力俘获吐谷浑首领的妻儿后回来。皇帝下诏书在大斗拔谷犒劳大军。薛万均就排挤诋毁契苾何力,称打败吐谷浑是自己的功劳。契苾何力忍不住愤怒,拔刀而起,要杀薛万均,众将领劝阻制止了他。太宗听说这件事后就责问他是什么缘故,契苾何力就说出了薛万均令人惭愧的失败之事。太宗非常生气,打算解除薛万均的官职再回过头来授予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坚决推辞说:“因为我的缘故而解除薛万均的官职,恐怕边地各少数民族知道这件事后,会认为陛下您看重少数民族而轻视汉人官员,辗转诬陷相告,拼命争斗就一定很多。(因为您严惩了薛万均)他们也许会认为汉族大臣都像薛万均这类人一样,这当然不是使少数民族安宁的策略。”太宗就不再强行撤换。不久让契苾何力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夜间警卫以及检校屯营事,太宗还下令让他娶临洮县主为妻。
太宗率大军征讨辽东的时候,让契苾何力担任前军总管。契苾何力率军驻扎在白崖城,被敌军围困,契苾何力的腰被敌人用长矛刺中,受伤厉害,病情严重,太宗亲自为他敷药。等到攻下敌人的城池后,太宗下令搜捕到了刺伤契苾何力的高突勃,交给契苾何力,让他亲自杀掉他。契苾何力上奏说:“犬马都还为它们的主人效力。何况是人呢?他也是为他的主子(才刺杀我的),何况他舍弃生命冒着锋利的刀枪来刺杀我,这说明他是个很讲道义的勇士。再说,我和他本来就互相不认识。怎么会有冤仇呢?”太宗就释放了高突勃。
唐高宗龙朔元年,契苾何力又担任辽乐道行军大总管。这年九月,唐朝大军驻扎在鸭绿江边,那地方就是高丽的险阻之地,莫离支男生率领几万精兵守在那里,众将没有人能率军渡过此江。契苾何力刚刚到达,正巧碰上江面冰层冻结在一块儿,就立即督促士兵渡江,士兵们击鼓呐喊着前进,于是敌人被打得大败。唐军奔跑几十里追击敌人,杀死30000 多人,剩下的敌军全部投降了,只有莫离支男生一个人逃脱。恰好这时皇帝下诏书班师回朝,于是契苾何力率军回朝。就在那年,九姓叛乱,朝廷让契苾何力担任铁勒道安抚大使。于是契苾何力挑选 500 名精锐骑兵驰入九姓中,叛贼大惊,契苾何力就对他们说:“国家知道你们是被欺骗的,于是有反复变动,朝廷派我来赦免你们的罪过,让你们都可以改过自新。罪责在反叛的首领身上,抓住他们就可以了。”几个种姓的人非常高兴,一起擒获了伪叶护及设、特勤等共同作恶叛乱的200 多人回来,契苾何力列数他们的罪状并把他们全部杀掉了。
唐高宗仪凤二年契苾何力去世,朝廷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让他陪葬在太宗的昭陵,谥号为“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